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雷霆;张冠军;张学斌;李宏宏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1例胃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及其受体VEGFR-1的表达和MVD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VEGF及其受体VEGFR-1的表达和MVD与胃癌组织学类型(P<0.01)、分级(P<0.01)、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临床分期(P<0.01)密切相关,而VEGF与VEGFR-1、VEGF与MVD及VEGFR-1与MVD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EGF及其受体VEGFR-1和MVD与胃癌的生长转移相关,VEGF及其受体VEGFR-1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 nm23和E-cd蛋白在声门上喉癌中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任晓勇;闫利英;李随勤;王林古

    目的研究nm23和E-cd蛋白在声门上喉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57例原发声门上喉癌组织中nm23基因蛋白和表皮钙粘素(E-cd)的表达.结果 nm23和E-cd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负相关.临床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cN+pN+)组和临床查未发现但经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cN-pN+)组的nm23和E-cd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pN-)组.而cN+pN+和cN-pN+组比较,nm23和E-cd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术后随访45例,nm23和E-cd蛋白低表达组的3年和5年生存率均低于高表达组,差异具显著性(P均<0.01).结论 nm23和E-cd蛋白表达可作为筛选有潜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N0病例的重要指标;nm23和E-cd蛋白的原位检测对声门上喉癌预后估计具有参考价值.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李鹏;高亚;李恭才;张宪生;徐泉;郭正团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2例神经母细胞瘤中PAI-1的表达;用R T-PCR方法检测患儿骨髓和外周血中的神经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mRNA,确定瘤细胞的转移程度.结果 PAI-1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和少许血管内皮细胞膜以及部分肿瘤细胞胞浆.PAI-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4%(30/42),在进展期肿瘤阳性表达率是85.7%(24/28),局灶期肿瘤是42.9%(6/1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 .01);在预后不良组织型(UH)病例中,PAI-1阳性率是91.7%(22/24),与预后良好型(FH) 病例的44.4%(8/18)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PAI-1阳性病例组,PGP9.5 阳性检出率为60%(18/30),PAI-1阴性病例组为8.3%(1/12),两者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 (P<0.01).结论 PAI-1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原癌基因Fra-1高表达与乳腺癌细胞转移表型的关系

    作者:宋玉华;宋三泰;江泽飞;钱露;陈立勇;郭宁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Era-1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关系.方法 提取乳腺癌细胞系MDA231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Fra-1全长基因,将其克隆入pcDNA3.1(-)mye-his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法转染MCF-7细胞,观察Fra-1过表达对MCF-7细胞增殖、黏附和迁移的影响.结果 高表达Fra-1增强了MCF-7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的能力.结论 原癌基因Fra-1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迁移,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亚萍;董蕾;史海涛;刘欣;鲁晓岚;姜炅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对Matrige1基质胶的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和逆转录PCR(RT-PCR)分别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HepG2经不同质量浓度(10、100、1 000ng/mL)的重组人HMGBl(rHMGB1)干预,24、48、72h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100 ng/mL的rHMGB1干预HepG2 48 h,细胞对Matrigel基质胶的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侵袭和迁移实验中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此外,rHMGB1可明显上调MMP-9和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0.01),但MMP-2蛋白及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可促进人肝癌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及迁移能力,这可能与上调MMP-9和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有关.

  • 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杨怀才;张华;黄俊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89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的VEGF-C mRNA的表达.结果:VEGF-C阳性率为55.1% (49/89),其中淋巴结有转移组(HE染色阳性)为79.2% (19/24),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42.1%,16/3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月经、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ER、nm23、c-erbB2无关(P>0.05).结论: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与病人的月经情况、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ER、nm23、c-erbB2无关.

  • 胃癌组织中Pin1和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顾汉信;郭云娣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in1与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胃癌组织及30例正常胃组织(对照组)中Pin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分析两指标间相关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Pin1与β-catenin的阳性率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62%.Pin1与β-caten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0 .51,P<0.01));Pin1异常表达与胃癌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β-catenin异常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Pin1与β-catenin胃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两指标间呈正相关,其阳性表达与胃癌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in1与β-catenin有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阳性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并可能成为判断胃癌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 前哨淋巴结识别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性研究

    作者:杨宏英;卢玉波;董菊颖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识别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及对淋巴结微转移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病例(IA-IIA,部分IIB)85例,其中51例采用蓝色染料示踪法进行SLN的识别,另外34例采用放射性核素和蓝色染料联合法识别和定位SLN,将SLN行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联合法SLN检出率100%,灵敏性100%(6/6),假阴性率为零(0/6);检出SLN104枚,单一HE染色无转移,而免疫组化抗角蛋白阳性,检出微转移1例(2.94%).染料法SLN检出率为90.2%(46/51),灵敏性64.3%(9/14),假阴性率为35.7%(5/14).结论:SLN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联合法有较高的灵敏性.通过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提高了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 大肠癌COX-2和BFGFR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作者:林瑶光;韦良宏

    目的:研究COX-2、BFGF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9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及2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中的COX-2、BFGFR表达.结果:COX-2、BFGF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2%、65.3%,而增生性息肉的表达率分别为30.0%、35.0%,COX-2、BFGFR在大肠癌组织与增生性息肉中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COX-2、BFGFR在大肠癌中表达分别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大肠癌组织中COX-2、BFGFR表达二者间无相关性.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的COX-2、BFGFR表达水平增高,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大肠癌的预后有关,但二者的表达无相关性,提示它们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是相互独立的作用因子.

  • 艾本合并化疗治疗骨转移癌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路太英;周云

    我院应用艾本(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24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治疗组中肺癌11例,胃癌4例,结肠癌4例,乳腺癌3例,甲状腺癌2例,年龄31~78岁,平均53岁.男性15例,女性9例;对照组中肺癌10例,胃癌5例,结肠癌5例,乳腺癌1例,甲状腺癌1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2岁,男性13例,女性9例.均经ECT和(或)CT和(或)MRI证实有多发骨转移,以脊椎骨多,其次为肋骨.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痛,均无病理性骨折.治疗组有18例患者有活动能力下降,对照组有16例患者出现活动能力下降.

  • 脑转移瘤120例诊治分析

    作者:乔健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转移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转移瘤多来源于肺癌,女性以乳腺癌多见,临床表现以脑瘤型为主,占55.8%,放疗加化疗组、单纯放疗组、手术加放、化疗组及对症治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3.7%、9.4%、37.5%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5个月、5.5个月、9.3个月和3.2个月.综合组(放疗加化疗组,手术加放、化疗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和对症治疗组(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是否采取综合治疗、原发灶控制和放疗剂量.结论: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巢式RT-PCR技术检测肺癌76例微量癌细胞转移分析

    作者:孙士玲;杨丽萍;张书林

    目的:建立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微转移癌细胞的敏感的分子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特异引物扩增CK19-mRNA,以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K19-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CK19-mRNA扩增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7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39例CK19-mRNA阳性,阳性率为51.3%,27例肺良性病变中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3.7%,15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全部患者157枚淋巴结中CK19-mRNA检测出阳性率为38.9%(61/157),常规病理方法检出阳性率为14.6%(23/157),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HE染色阴性的134枚淋巴结中,经RT-PCR法证实存在癌转移的阳性率为28.3%(38/1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巢式RT-PCR是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癌细胞微量转移检测方法;可能有助于肺癌细胞微转移的早期诊断.

  • 宫颈癌淋巴道转移中VEGFR-3和TFPI的作用及关系

    作者:董娟;王秀华

    目的:观察VEGFR-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患者血浆TFPI抗原含量与宫颈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及图像分析法检测VEGFR-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定量,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TFPI抗原含量.结果:宫颈鳞癌VEGF-C表达阳性,淋巴结发生转移者其VEGFR-3灰度值显著降低、TFPI水平显著增加,两者在鳞癌组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VEGFR-3灰度值与TFPI水平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呈负相关.结论: VEGFR-3与血浆TFPI共同作用增加宫颈癌淋巴道转移可能,它们是宫颈癌淋巴道转移的有效诊断、预测指标.

  • 转移性三阴乳腺癌89例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

    作者:赵淑红;曹席明;于娇;黄凤仙;刘国强;张高飞

    目的:分析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转移规律、生存情况及局部治疗在转移性三阴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89例,81例接受改良根治术,8例接受保乳手术。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阴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64.0%)、骨(49.4%)、肝(32.6%)、脑(19.1%),单器官转移25例(28.1%)、多器官转移64例(71.9%),在初诊后3年内转移多。转移后中位随访时间为68(32~139)个月,随访率为100℅。全组转移后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2%、6.7%,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单器官转移、多器官转移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2%、10.3%( P=0.001)。有局部治疗组和无局部治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9.5%、3.2%( P<0.001)。结论:转移性三阴乳腺癌常见肺、骨、肝和脑转移;单器官转移预后好于多器官转移,挽救性局部治疗好于无局部治疗。

  • 膀胱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浸润转移与纤维蛋白含量的关系

    作者:王森;王奇龙;吕铁升;杨栋

    目的:探讨影响膀胱癌根治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及膀胱癌浸润转移与纤维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84例行膀胱癌根治术的患者,选择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琼脂糖单向扩散法对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以及膀胱癌患者中发生转移者与未转移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龄、肿瘤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数量、原位癌、术后膀胱灌注、新辅助化疗和淋巴结转移与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呈相关关系(P<0.05)。纤维蛋白含量在膀胱癌患者中以及出现转移的患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肿瘤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数量、原位癌、术后膀胱灌注、新辅助化疗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膀胱癌术后预后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膀胱癌的浸润转移可能与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含量的降低密切相关。

  • 替莫唑胺在M GM T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李小芳;王悦;陈雪;苏雷;史茜;贾友超;霍燃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MZ)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 T)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全脑化疗联合替莫唑胺组和单纯化疗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两组的有效率、生存周期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放疗结束后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联合组患者有效率为61.6%,单纯放疗组患者有效率为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放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肝功能损伤方面发生率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可以有效增加M GM T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有效率而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 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30例疗效观察

    作者:郑航;李荣;陈锦章;廖旺军;罗荣城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CPT-11) 联合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CPT-11 160~180mg/m2 d1,CF 200mg/m2 d1~d2,5-FU 400mg/m2 静脉推注以及600mg/m2 22h连续输注d1~d2,2周重复1次,每4周为一完整周期,受试者均接受两个周期及以上的治疗.每两个周期为观察终点,观察受试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30例受试者中完全缓解(CR)2例(6.7%),部分缓解(PR)9例(30.0%),稳定(SD)20例(63.3%),进展(PD)2例(6.7%),总有效率36.7%,中位生存期(MST)为13.1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0个月;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TPS、CEA和CA199的浓度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的变化;不良反应主要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迟发性腹泻为主,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50.0%,胃肠道反应66.7%,迟发性腹泻20%,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肯定,临床受益明显,毒副反应能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 巨噬细胞与肝癌转移及临床预后关系研究

    作者:陈霞;张国尊;刘莹莹;梁育飞;李春英;张秀刚;郑国启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与肝癌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肝癌患者9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中巨噬细胞的特异标志物CD68和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68与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C-D期肝癌组织中的CD68浸润程度显著高于A-B期肝癌组织(P<0.05),存在淋巴转移的肝癌组织中的CD68浸润程度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的肝癌组织(P<0.05);A-B期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C-D期(P<0.05),出现淋巴转移的肝癌组织V 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未出现淋巴转移者(P<0.05);肝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CD68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和VEGF的表达水平都与肿瘤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关系,CD68有望成为评估肝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为改善肝癌预后提供了新的靶点.

  •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对非小细胞肺癌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彭卓;李维;牛泽群;王维霞;邬媛;潘龙飞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侵袭与迁移水平的作用.方法:利用定量的反转录PCR技术检测5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ncRNA HOTAIR的表达,然后通过过表达技术与RNA干扰技术研究LncRNA HOTAIR的主要功能.再对其pcDNA-HOTAIR与si-HOTAIR进行转染调控LncRNA HOTAIR的表达,设置空白载体与阴性对照组,应用反转录PCR进行转染效率的定量检测.然后分别实施MTT与Transwell两种方法来判断LncRNA HOTAIR的异常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活性的干预作用.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ncRNA HOTAIR的相对表达水平是(24.50±7.43).LncRNA HO TAIR在SPC-A1和SK-MES-1两种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比在正常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更高,在A549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比在正常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更低.而经2d的转染siRNA后,LncRNA HOTAIR在A549与SPC-A1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降低;pcDNA3.1-HOTAIR后,LncRNA HOTAIR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利用RNA干扰技术阻碍HOTAIR的表达水平,不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而利用si-HOTAIR的转染降低LncRNA HOTAIR的表达水平能够阻碍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作用(P<0.05);而LncRNA HOTAIR的过度表达能够明显推动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作用(P<0.05).结论:HOTAI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高水平异常表达,能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水平,可能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联系.

  • miR-18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智勇;郑伟;常虎林;杜立学;刘阳

    目的:检测miR-18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影响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可能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2、p38在10例胆囊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miR-182 mimics转染胆囊癌细胞GBC-SD,应用p38 MAPK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滞剂SB203580处理转染miR-182 mimics的GBC-SD细胞,通过MTT实验、细胞周期检测、Transwell小室检测miR-182对GBC-SD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胆囊癌组织中miR-182、p38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miR-182 mimics转染GBC-SD细胞后,p38的表达水平随之升高(P<0.05),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迁移数增多(75±8),S期细胞比例增多[(68.81±7.57)%];应用SB203580处理转染miR-182的GBC-SD细胞,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迁移数减少(23±5),S期细胞比例减少[(34.49±7.05)%].结论:miR-182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上调p38 MAPK信号通路增强胆囊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7242 条记录 353/363 页 « 12...350351352353354355356...3623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