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113例报告

    作者:包文;段永亮;冯涛

    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已达到200/10万,超过300万人,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已历经半个世纪的检验,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自2001年11月~2010年4月笔者共对10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113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26例,年龄53~ 84岁,平均年龄65.2岁,病程3d~5年.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0例,头晕66例,失语15例,反应迟钝8例,记忆力减退66例,昏厥18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23例.有5例病人2周内有轻度中风发生,75例有高血压病史,50例有糖尿病史,28例有冠心病史,无症状者25例.全组术前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其中有5例病人术前单纯由颈动脉超声确诊.CTA或MRA确诊为颈动脉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参考欧洲与北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协作中心的标准,狭窄率为64% ~ 100%,狭窄合并有溃疡病变者16例(占15.6%),双侧颈动脉狭窄5例,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者5例.

  •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35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彪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而且卒中的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1].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更易出现大面积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比较严重的类型,是指脑主干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的梗塞,此病约占脑梗塞的10%.以发病突然、进展快为特点,并常出现颅高压、意识障碍,通常病情危重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较严重的类型,病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糖水平和造影剂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付睿;戴威;席春江;赵星辉;黄栋;张彤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糖水平和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106例AIS患者,根据术前血糖,将患者分为<7.8mmol/L、7.8~11.1 mmol/L、>11.1mmol/L 3组,比较溶栓前3组基线特征,并再次按照有无糖尿病分组,比较不同血糖3组CIN发生率.结果 卒中后血糖水平和CIN之间的关系在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有明显差别.非糖尿病组随着血糖增高,3组CIN发生率分别为11.4%、30.0%和50.0%,差异有显著性(P=0.038).糖尿病组随着血糖增高,3组CIN发生率分别为20.0%、21.4%和22.2%,差异无显著性(P=0.987).结论 非糖尿病AIS患者高血糖是CIN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类患者应被视为CIN的高危群体,积极给予合适的预防措施避免CIN的发生.

  • 广东汉族人群HDAC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40419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朱庆斌;吴光亮;李国铭;孟淑辉;廖文静;蔡业峰

    目的 探讨广东汉族人群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40419与缺血性卒中(IS)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运用Sanger基因分型技术对外周静脉血中HDAC9基因位点rs2240419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研究对象观察表(CRF表)进行记录后建立数据库,后导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共纳入18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IS组)及116例健康人(对照组);②rs2240419位点共检测出CC、CT、TT 3种基因型,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936);③对IS组研究对象进行辨别证候,风证141例,火证13例,痰证121例,血瘀证149例,气虚证82例;④HDAC9基因位点rs2240419的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HDAC9基因位点rs2240419的多态性与中医证候易感性(风证、痰证、血瘀证)的关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广东汉族人群HDAC9基因SNP位点rs2240419可能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无关,但是并不能据此就明确否认该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中医证候的易感性不存在关联性.不排除是本研究与所参考的研究在研究对象、干扰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方案不同,或者本研究自身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导致阴性结果的产生,仍然需要更多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 非溶栓患者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瑾;韩成甫

    目的 了解非溶栓患者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记录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统计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率,并将其与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分为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11例和非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非END组)41例.END组往往既往有过卒中史,合并吸烟者更多,且此次卒中NIHSS评分得分更高,提示其程度较重.卒中分型不同,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不同,但差异无显著性.END组患者3个月的临床预后显著差于非END组,差异有显著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21.15%,NIHSS评分仍然是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强预测因素,OR值为1.59,CI=1.24~5.23.END组81.8%(9/11)预后不佳,非END组22%(9/41)预后不佳,差异有显著性.关于END与3个月的临床随访一致性检验得出,KAPPA值为0.49.两者存在相关性,但3个月的预后可能还与其他因素相关.结论 非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并不低,NIHSS评分作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 脑血栓的诊治

    作者:王虹虹;曾红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

  • TIA的新概念及其急诊处理

    作者:陈胜云;赵性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attack, TIA)的传统定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传统的TIA 定义时限为24小时.但一直有报道称,即使症状不足24小时也有部分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近来发现TIA后近期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部分TIA需急诊处理以防近期卒中.TIA、小卒中和完全性卒中虽在组织损害范围和程度方面存在不同,但均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脑血管的受累程度、部位和侧支代偿是决定其终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学者提出:鉴于TIA近期发生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高, TIA应视作急诊.TIA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需要重视对TIA的诊断及急诊治疗急需加强认识.

  • 急性院内缺血性卒中及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文珊;韩磊;胡俊

    院内卒中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包括心脏疾病、停用抗栓药物、外科手术、恶性肿瘤、低血压等,其发病机制常见为栓塞.院内卒中患者由于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发病机制复杂,患者预后往往较差,且病死率较高,因此院内卒中的识别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 血栓弹力图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中的应用

    作者:刘莹;董艳娟;魏微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EG)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14 d经双抗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改为单抗治疗,根据选择药物的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随机选择单抗药物,而观察组患者根据TEG结果选择较为敏感的药物抗血小板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在1年内,观察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6%(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10/50),两组脑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2,P<0.05),而每组内服不同的药物卒中复发率无显著差别.结论:TEG技术能够有效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指导药物的选择,从而降低卒中复发率.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综述

    作者:潘成利;刘秀丽;马立新

    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血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构成,内皮细胞的损伤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原因.因此,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 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分析

    作者:张艳

    目的:分析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本文所选择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所收治,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患者分成斑块组(71例)和无斑块组(53例),并按照超声特征和斑块特征将斑块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2例)和稳定斑块组(39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血清脂蛋白(a)和相关血脂指标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在TG水平方面,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C水平方面,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表现为递减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脂蛋白(a)、LDL-C、TC水平方面,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表现为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脂蛋白(a)及相关血脂指标,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进行有效预测.

  • 脑CT灌注图像匹配技术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丁里;王玉玲;符浩;张蕾;杨淑;朱会敏;马娟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图像标准化匹配技术对梗死后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及确定客观半暗带的评估作用。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行常规CT灌注检查,重建数据后根据脑血容量( 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参数分别确定彻底坏死区(non variable tissue,NVT)、严重缺血区( tissue at risk,TAR)、相对缺血区( relative ischemic tissue,RIT)阈值及在脑组织的绝对面积大小,并将3个区域CBF、CBV、TTP参数进行图像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坏死边缘、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边缘阈值分别为CBV=1.7 mL/100 g、CBF=30.0 mL/(100 g?min)、TTP=9.5 s。图像匹配后可清楚分辨出急性期缺血区的坏死区以及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构成的缺血半暗带并可进行量化面积。匹配后复合性单病灶常见RIT>NVT>TAR、NVT>TAR>RIT,皮质下单病灶组RIT>NVT>TAR或NVT>RIT>TAR,多发梗死病灶组RIT>NVT>TAR、NVT>TAR>RIT。结论利用图像标准化匹配方法可以通过CBV、CBF、TTP参数量化评估病灶的NVT、TAR和RIT区域,直观显示缺血半暗带面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个体化影像评估技术。

  • 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利和

    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但溶栓药物的选择与剂量、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溶栓途径、合并用药的利弊、溶栓后并发症等问题仍是面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关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高智玉

    在血栓性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除了有一定程度的出血风险外,还可能有其他副作用:如可能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诱发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撤药反弹、抑制受损内皮和组织修复、长期用药依从性低等.建议对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做些理念和策略上的调整:如将患者分层管理,对高危和低危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长期用药可采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交替使用,以维持疗效;减药停药要缓慢;二级预防的重点应从抗血小板治疗转向减少引起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的因素上来;要加强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

  • 医生培训对伴有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

    作者:唐铁钰;段作伟;刘一辉;张海峰;张新江

    目的:比较培训组和对照组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检出率及抗栓治疗比例.方法:将扬州市10家医院随机分为培训组和对照组,培训组给予抗凝知识培训,对照组未参加该项培训.比较两组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房颤的比例、抗凝治疗率.结果:两组比较房颤检出率(16.0%vs 12.5%)和抗凝治疗率(29.0% vs 5.9%)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凝知识培训可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筛查率及抗凝比例.

  • 急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研究

    作者:高红华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时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变化情况及对病情及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对60例出血性卒中及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并进行两者对照比较.结果.出血性卒中组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缺血性卒中如为大块脑梗塞、脑栓塞、脑干梗死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结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判定同样有重要意义.

  • 短效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有效改善连续性泵输注肠内营养液的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

    作者:邹洪彬

    目的 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和短效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方案对输注肠内营养液的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10分,洼田氏饮水试验≥3级),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性泵输注肠内营养液.将患者随机分为Group A组,采用长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方案;Group B组采用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方案.比较两组的血糖控制水平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Group A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使用肠内营养液输注期间血糖水平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无明显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长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的血糖控制方案可能是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持续泵输注肠内营养时一个相对有效的治疗手段.

  • 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治疗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凤杰

    目的 研究分析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治疗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的效果.方法 从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中随机选择30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53)和观察组(154),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磺酸双氢麦角毒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头痛病程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治疗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的临床效显著,能够有效所短患者的病程,减轻患者的头痛程度,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伟

    目的 观察对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患者中随机选择150例,根据治疗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75例)的治疗方式为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75例)的治疗方式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可以将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值得被进一步推广至临床上并广泛应用.

  •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杨博文;白卫星;李天晓;贺迎坤;许岗勤;赵同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7例VBDA患者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结果、CT/MRI和CTA/MRA的阳性结果。结果57例VBDA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28例(49.1%)、以缺血性卒中发病20例(35.1%)、以颈枕部痛发病5例(8.8%)、无症状4例(7%)。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59.6%)、恶心呕吐(54.4%)、头晕(42.1%)、颈枕部痛(26.3%)等。行DSA检查55例,确诊55例;行CTA检查33例,确诊7例;行MRA检查8例,确诊1例;行高分辨MR检查4例,确诊4例。常见的DSA、CTA、MRA表现是均为串珠征(67.3%)和鼠尾征(25.5%)。常见的动脉瘤类型是囊状动脉瘤,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异常增粗。结论 VBDA多以SAH发病,临床症状除SAH外多以后循环缺血或梗死为主,DSA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高分辨MR在诊断VBDA方面有巨大潜力。

1253 条记录 62/63 页 « 12...55565758596061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