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明波

    目的:探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15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询问所有患者的高血压等病史,记录各惠者的动脉狭窄分布情况与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4例脑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共有206处狭窄,其中颅内段动脉狭窄有65条(31.55%),以大脑的中动脉狭窄为主(50.77%);颅外动脉狭窄141条(68.45%),以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狭窄为主(40.43%).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高血压(OR=2.58)、糖尿病(OR=4.09)、饮酒(OR=1.19)、低密度脂蛋白(OR=2.71)等4种因素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外段动脉狭窄率较高,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和高血脂密切相关.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类药物治疗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丛向阳;尹丽

    目的 探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类药物治疗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4例)分为不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接受并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后48 h、30 d检测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后48 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后30 d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56±1.42)mg/L vs(3.56±0.93)mg/L,t=3.43,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8%vs 75.00%)(Χ2=6.34,P=0.01).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颗粒蛋白前体(PGRN)及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静慧;金玉玲;王丽华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中PGRN及SFRP5表达水平及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DR认知障碍功能检测后进行分组,分成缺血性卒中后非认知障碍组(A组)48例、缺血性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组(B组)42例、缺血性卒中后痴呆(C组)30例.同时选择正常人群(40名)作为对照.分别检测不同组别人群血清中PGRN及SFRP5表达水平,同时使用MMSE量表对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 ①四组患者血清中PGRN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P=0.0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表达水平高(38.39±6.75)pg/mL,D组表达水平低(24.17±5.06)pg/mL.4组患者血清中SFRP5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6,P=0.0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表达水平高(8.03±1.14)μg/L,C组表达水平低(4.67±0.69)μg/L.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的3组患者MMSE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92,P=0.000).其中以A组高(26.31±3.57)分,C组低(11.08±4.36)分.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能力量表MMSE评分与PGRN呈负相关(r=-0.245,P=0.006),MMSE评分与SFPR5呈正相关(r=0.229,P=0.011).结论 PGRN及SFRP5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程度不同的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不同,且PGRN及SFRP5两者有助于认知障碍的早期评估与诊断.

  • 中药牛蒡子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范涛;张梓岗;史一丰;朱建;茅跃平

    目的:探讨中药牛蒡子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牛蒡子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结论:中药牛蒡子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许晓敏;邓斌;杜小鹏

    目的 探讨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共136例,占45.3%,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在不同性别的患者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不同文化程度、年龄、饮酒、糖尿病,骨质疏松、卒中面积和发病部位方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差异明显,P< 0.05.结论 文盲、高龄、并发骨质疏松、糖尿病、大面积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评估和预防.

  • 益气疏肝活血法联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廷涛;赵福臣;张平;张剑;张晓莹;贾行磊

    目的 观察益气疏肝活血法中药联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病人80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疏肝活血法指导方剂联合小剂量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常规剂量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8周HAMD-17、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40)与对照组12.5%(5/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疏肝活血法中药联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抑郁症状,与常规剂量艾司西酞普兰相比,临床疗效更好,副反应更少.

  • 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作者:孙桂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常遇到的脑血管病,也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是脑梗死的前兆,及时治疗TIA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发生TIA的病因有众多学说,大多认为血液动力学改变即各种原因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微栓子形成、锁骨下动脉盗血和血液系统疾病等是主要原因,尤其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其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Aaslid等发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准确判断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对TIA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可靠的客观依据.2008~2010年对46例TIA患者行TCD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价值.

  •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实行双联抗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文富;蒋瑞姝;林萍;何祥盛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不能或不配合华法令抗凝治疗改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片治疗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年内收治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房颤患者220例,根据<2006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房颤控制指南>属高危人群需要华法令抗凝治疗,将其中拒绝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166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82例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日进行2级预防,治疗组84例用氯吡格雷50mg,1次/日联合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日进行2级预防.结果:随诊观察1年,对照组发生再梗死或TIA 12例,治疗组发生3例,两组比较再发缺血性卒中及TIA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5).治疗组1例出现皮肤出血点,两组均未发现明显致命性出血.结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拒绝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是安全有效的,且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减少缺血性卒中及TIA复发,但需要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的研究.

  • 卒中后癫痫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毅佳;郭建;周沐科;周东;何俐

    目的 探讨临床因素和再发卒中后癫痫的关系,寻找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4月在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完成随访的105例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卒中后癫痫再发的风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105例卒中后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中,男62例(59.0%),中位年龄72岁;卒中发病至癫痫发作的中位时间为180d.80% 患者接受了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平均随访720d,70% 患者无癫痫再发作.在多因素分析当中,年龄<72岁[OR=3.03,95%CI(1.19,7.76),P=0.02],随访时遗留中重度残疾[OR=3.01,95%CI(1.1,8.18),P=0.03],和使用两种以上AEDs[OR=3.85,95%CI(1.3,11.18),P=0.01]是卒中后癫痫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针对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临床医生不仅需要积极治疗和预防原发疾病来减轻卒中后遗症,还需要根据癫痫发作类型合理正确选择AEDs来共同预防癫痫复发.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分析

    作者:何劲松;罗红缨;雷勇前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及对不稳定斑块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对16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浆FIB检测,按FIB值分4个水平组,用Ordinal 回归分析观察不同水平组发生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度.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FIB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浆FIB水平异常者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随着FIB值的升高,发生不稳斑定块的危险度逐渐加大(4个等级内OR值分别为1.00、1.78、3.26和3.38).结论: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FIB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FIB升高与CAS及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

  • 新型磁共振影像技术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田岁平

    目的:探析新型磁共振影像技术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进行治疗的10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MRI检查中同期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等,比对多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CT检查诊断率仅有76.42%,MR I的诊断率是92.45%,DWI、PWI、MRS、MRA与DTI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各有优点.结论:MRI检查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应当结合DWI、PWI、MRS、MRA与DTI进行诊断,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作者:郝凡房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并通过曲面重建、多层面重建、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内窥视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脑血管进行综合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脑血管造影对照.结果:脑血管CTA检查结果表示,52例患者中,共49例出现了明显的血管闭塞与狭窄,剩下的3例患者无明显血管闭塞与狭窄情况发生,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94.23%.结论:在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时,采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通过队缺血脑组织的微循环进行评价,可以在早期发现脑梗塞,从而为及时的溶栓治疗提供依据,大大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旭光;张凤昌;王莉莉;孙红杰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 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48例体会

    作者:马宁;张丽军

    目的:观察自拟平肝通络涤痰法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出96例符合观察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为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组与其他照组,比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判定,血压变化,血脂异常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对照组79.16%.该法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显著的降压、良好的血脂调节的作用.结论: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临床体会

    作者:刘麦仙

    缺血性卒中包括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占卒中患者60%.卒中的临床表现卒中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或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特征.一旦发生卒中,病情一般均较严重,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致残率较高,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即使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者,也约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瘫痪、失语等.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预防脑梗死再发缺血事件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迎男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88例分为氯吡格雷组(82例,75mg/日),阿司匹林组(106例,阿司匹林肠溶75~100mg/日).主要终点指标:①再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经CT证实的脑出血;③外周血管血栓栓塞;④出现胃肠道、眼底或皮肤出血.结果:氯吡格雷组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生率(6.1%)低于阿司匹林组(26.7%,P<0.05).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为7.32%,低于阿司匹林组(7.6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事件再发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且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

  • 围场县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情况调查

    作者:路文杰;路文军;齐志伟;于杰;曹景丽;李鹏宇

    目的:了解围场县3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方法该次调查选定围场县在人口构成、经济、地理、气候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围场镇、道坝子乡、新地乡及城子乡为调查点,统计2015年调查范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再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调查的人数为26130人,共确诊脑血管病499例,其中男性310例,女性189例,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1.3岁。3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1%,40岁以上人群患者率为2.59%。2015年脑卒中发病116例,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61%。2015年因缺血性卒中而死亡77人,死亡率为0.295%。4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复发病例达到202例,复发率为40.48%,其中男性复发率为42.90%,女性复发率为36.51%。同时调查还发现,80岁以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也相应增高。结论围场县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发地区,复发率、患病率及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复发率为明显。这与该县居民摄入钠量较多和高血压控制不满意有关。

  • 脑缺血发作时脑组织氧饱和度变化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作者:陈婷;刘芳华;崔媛媛;腾轶超;丁海曙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常见、多发病.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超过200万,死于脑卒中约150万[1],在各种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居首位,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2].在美国每年亦约70万人为新发或复发卒中,是第三位致死原因[3].且脑卒中一旦发生,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病后完全恢复正常者为数很少[1].因此,积极预防脑卒中并减少其发病率应予以足够重视,一级预防尤为重要.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称"小中风"通常是脑卒中的预兆.在此阶段,如有客观、定量的检测手段,将给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对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新危险因素在预测中年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20年发病风险中的作用

    作者:金雪娟;周京敏;周俊;潘信伟;陈灏珠;葛均波

    目的 评价Framingham冠心病预测模型(Framingham模型)与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国人模型)在预测上海市中年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20年发病中的准确性,及预测模型引入新危险因素后的潜在附加值.方法 在1992年参加“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CMCS)”基线时无冠心病与脑卒中的840例上海市男性作为随访队列(CMCS上海队列),每年随访一次,记录本年度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2007年复查基线危险因素,并增加测量新的危险因素.采用C-statistic与Hosmer-Lemeshowx2检验比较Framingham模型及国人模型的预测能力,并以国人模型为基本预测模型,将新危险因素依次独立添加至基本模型.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重新分类净改善(NRI)指数和综合判别改善(IDI)指数评价新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CMCS上海队列平均随访22.3年,在可供分析的17 617人年中,共发生冠心病事件(心肌梗死或/和冠心病死亡)24例和缺血性脑卒中45例.国人模型预测上海市中年男性2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表现良好,其中Framingham模型:AUC=0.657 6(95%CI:0.594 2~0.724 0),国人模型:AUC=0.726 5 (95%CI:0.664 3 ~ 0.788 7),国人模型优于Framingham模型,AUC增量为0.068 9(95%CI:0.019 6~0.117 1),P=0.006.以国人模型为基本模型,未发现新危险因素可显著改善模型的再分类能力.“高敏C反应蛋白”是唯一导致NRI显著增加的危险因素.2007年风险评分可显著改善IDI,但净变化很小.结论 国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上海市中年男性2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能力,增加“高敏C反应蛋白”因素可小幅度改进风险预测,但对改变临床风险的重新分类或鉴别策略收效甚微.

  •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NSE和BDNF水平变化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林马明;丁兆;王云;倪婧;单昊

    目的 讨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NSE、BDNF水平变化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17年3月1日-2018年3月1日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均使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对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30例)与非认知障碍组(30例),其中认知障碍组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分为A组(10例,轻度认知障碍)、B组(8例,中度认知障碍)及C组(12例,重度认知障碍),对其NSE、BDNF水平及认知功能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NSE、BDNF水平均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P<0.05,t=4.739、5.000),且治疗后两组患者NSE、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t=5.421、5.321、7.211、8.304);在治疗前非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认知障碍组患者(P<0.05,t=5.616);在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t=11.531、11.905);在治疗前NSE及BDNF水平B组均高于A组(P<0.05,t=4.074、7.474);C组均高于B组与A组(P<0.05,t=4.111、8.329、12.400、8.142);在治疗后B组NES水平高于C组(P<0.05,t=4.108);C组患者NES水平高于A组(P<0.05,t=4.529);在治疗后A组BDNF高于B组与C组(P<0.05,t=5.333、5.848);在治疗前B组ADL评分低于A组(P<0.05,t=4.286);C组ADL评分低于A组与B组(P<0.05,t=9.111、4.737);在治疗后B组ADL评分低于A组(P<0.05,t=4.486);C组ADL评分低于A组与B组(P<0.05,t=4.615、4.174);认知障碍组与非认知障碍组血清NSE及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r=0.635、0.33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NSE及BDNF水平变化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的关系.

1253 条记录 2/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