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梗死患者卵圆孔未闭的价值

    作者:黄小钦;樊春秋;华扬;王彩荣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泡实验对脑梗死患者卵圆孔未闭(PFO)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泡实验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的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PFO检测,分析不同卵圆孔特点下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泡实验对PFO诊断检出率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泡实验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对PFO检出20例(71.43%),配合Valsalva动作后检出24例(85.71%).卵圆孔大小及开放状态与PFO的检出率无关(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泡实验对脑梗死患者的PFO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配合Valsalva动作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可以作为PFO的筛查手段.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梗死灶所致认知障碍的特点

    作者:张卫;恽晓平;于一宁

    目的: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角度探讨不同梗死部位缺血性卒中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对首次急性发病2周左右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记录其MoCA评分及各单项认知领域评分。按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oCA评分≥15分,且至少有一个认知领域障碍的条件,筛选出132例患者资料。再按梗死部位分组,将各组MoCA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与视空间/执行、注意、语言和记忆损害有关(B=-1.875~-1.094, P<0.05)。额叶梗死与视空间/执行、注意、抽象和记忆功能损害有关(B=-1.760~-1.329, P<0.05);颞叶梗死引起视空间/执行和记忆功能损害显著(B=-1.849~-1.735, P<0.05);顶叶梗死导致视空间/执行、注意和记忆功能损害(B=-1.695~-1.482, P<0.05);基底节梗死与视空间/执行、注意、语言和记忆功能损害有关(B=-1.932~-1.041, P<0.01)。结论大脑中动脉不同供血区梗死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不同。

  • 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彭清;黄一宁;孙葳;刘冉;刘文宏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CMB)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6个月内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盲法对CMB、腔隙性梗死及脑白质病变(WML)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了636例患者.250例(39.3%)存在CMB.≤50岁、50~65岁及>65岁组CMB发生率依次为27.2%、38.1%和47.6%(P<0.05).腔隙性梗死数目越多,CMB发生率越高(P<0.05).在无WML、轻度、中度和重度WML患者中CMB的发生率依次为21.9%、33.8%、46.9%和63.1%,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523,95%CI 1.019~2.276)、WML程度(OR=1.535,95%CI 1.258~1.874)和腔隙性梗死程度(OR=1.517,95%CI 1.087~2.118)是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大、腔隙性梗死和WML程度越严重,CMB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史、WML和腔隙性梗死程度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及进展

    作者:王建民;徐安定

    脑卒中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在整个卒中人群中又以缺血性卒中为主[1].了解首次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机制,对于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以病因学为依据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不同的亚型,使患者得到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是每个神经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病因学分型为TOAST分型.

  •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彭斌;孙佳;倪俊;徐蔚海;周立新;姚明;王建明;崔丽英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至200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522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mRS≤3)和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mRS >3).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间血清前白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并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共1697例患者,平均mRS为1.67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共825例患者,平均mRS为4.53分.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为219.18 mg/L,四分位距为72.00 mg/L,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分别为191.20 mg/L和82.00 mg/L.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4.15 mg/L,四分位距6.93 mg/L,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分别为6.01 mg/L和8.22 mg/L.两组间血清前白蛋白(P =0.000)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P =0.000)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115,P=0.000),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098,P=0.000),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负相关(r=-0.396,P=0.000).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炎性反应程度有关.

  •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晓玲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现临床中常用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其降脂作用依次减弱.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伴发高血脂脑梗死治疗,观察其血脂变化及脑梗死再发率.

  • 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卵圆孔未闭研究进展

    作者:王震

    近年来国内外对卒中与心脏的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 ,PFO)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心脏疾病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来源,在对隐源性卒中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比例较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卒中,尤其是较年轻的无法解释的缺血性卒中有着明显的关系 ,从而提出了 PFO是一个新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本文就PFO与脑栓塞的关系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头体针电交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作者:张彦通;张中华;张勤婷;常通海

    目的:比较头体针电交替与传统的电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08例(采用头体针电交替),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电针),其他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7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体针电交替治疗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 卒中诊治的整体观

    作者:徐蔚海

    卒中(stroke)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个具有共性的多种疾病的组合.我们所熟悉的综合征如贫血、发热,它们都是可以由多种病因造成的,必须找到相应的病因,才能正确施治.卒中也一样.缺血性卒中可以由于大血管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和炎症、小血管玻璃样变、心源性栓子脱落、凝血机制障碍……各种各样的机制造成.

  •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梗死类型的相关性

    作者:焦晟;宋焱;周诚;黄娟;张晨;李伟

    目的 利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斑块特征与患者梗死类型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选取49例行颅内动脉HRMRI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形态、斑块分布及斑块强化程度.按斑块强化程度将患者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稳定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根据扩散加权成像结果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分为单穿支动脉阻塞、多穿支动脉阻塞及动脉栓塞,分析不同梗死类型的斑块特征.结果 49例患者共发现位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5处,其中62处(95.4%)为偏心性斑块,斑块常见于腹侧壁(31处,50.0%).明显强化组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患者比例(56.7%)明显高于非明显强化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栓塞组中明显强化斑块的发生率(88.9%)明显高于非动脉栓塞组(单穿支动脉阻塞及多穿支动脉阻塞,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位置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利用HRMR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并推测其梗死类型.

  • 神经前体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杨云凤;吴碧华

    缺血性脑损伤如缺血性卒中等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以坏死和凋亡为主.已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损伤后可以刺激脑内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NPC)的增殖、迁移、分化,并诱导NPC 朝着梗死区域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卒中

    作者:孙明;高旭光

    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卒中位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2.45%;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全部卒中的60%~80%.IS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沉积于血管内皮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的队列研究显示[1]:血清总胆固醇或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IS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研究显示: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TG)水平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偏低均为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4].

  • 踝臂指数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明华;冯靖涵

    卒中的预防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周围动脉病变是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其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率关系密切[1]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又称踝肱指数)即指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间接反映了外周动脉的硬化程度.ABI 初用于检测下肢外周动脉疾病,ABI≤0.9 对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99%,因其检测是一种无创价廉又简便易行的方法,故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由于动脉系统的全身性和整体性,外周动脉的硬化程度往往提示其他部位血管的硬化存在,如冠状动脉、颈内动脉、股动脉.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风的复发率可以达52.9%[2] .近年来大量国内外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显示:ABI 的降低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ABI 逐渐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预测因子,在临床上逐步应用于心脑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测和诊断[3-7] .

  • 椎动脉发育不良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力力;华扬

    一、概述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病因(位居肿瘤、心脏病之后),近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后循环卒中的病死率为20%~30%,显著高于颈内动脉系统[1],致残率甚高.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2],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占20%.

  • 长春西汀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红娟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对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7例进展型缺血性卒中,应用长春西汀加常规抗栓治疗者为病例组,常规抗栓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时间点两组病例的神经系统功能残疾(NHISS)、神经功能恢复(mRS)情况.结果 长春西汀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中位数(4.5:6.0、3.0:5.0)及mRS中位数(2:3、2:3)好于对照组;治疗组在3个月时治疗有效率好于对照组(71%:23%);P值均<0.05.结论 应用长春西汀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有效.

  • 莫陷中风认识六误区

    作者:

    眼下脑中风患者又成为急诊科的"主角".中风是卒中的俗称,又称"脑血管意外",根据脑血管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两类:缺血性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 2型糖尿病并发短暂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金海燕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2例2型糖尿病并发短暂性缺血脑血管病患者和60岁患者以上非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非糖尿病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颅脑CT特点.结果 两组相比,DM病程、吸烟史、HDL-C、FPG、HbA1C、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 hsC-RP、FPG和糖尿病病程是促使T2DM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活性水平与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关系研究

    作者:张莉;沈莉雯;卢冰;钟绍

    目的:分析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活性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间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6月该院收治的T2DM患者139例,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其血浆Lp-PLA2水平,并完善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T2DM伴CAS组和单纯T2DM组,比较两组血浆Lp-PLA2水平;并进一步将T2DM伴CAS组分为具有心脑血管缺血性卒中史亚组和无卒中史亚组,比较亚组间血浆Lp-PLA2水平。结果T2DM伴CAS组血浆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且具有心脑血管缺血性卒中史亚组Lp-PLA2水平升高更为显著。结论T2DM伴CA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且升高的程度可用于评估患者心脑血管缺血性卒中风险。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研究进展

    作者:贾硕;周玉杰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1-4].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主要并发症之一,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心房颤动患者的5倍,卒中是引起心房颤动患者发生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原因[5-6].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及射频消融,但前者只能短期控制节律而无法根治,后者则有并发症多易复发的缺点;所以对于药物无效及无法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栓塞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某些心房颤动无法根治而又不能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何预防其血栓栓塞的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据统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0%的血栓发生在左心耳[9],经皮左心耳(LAA)封堵术在预防心源性脑卒中取得初步成功,近年来在封堵器械和技术方面又有较大进展,本文择要介绍如下.

  •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伴缺血性卒中生存与复发因素分析

    作者:罗蔓;谢瑞满;全洪波;胡予;蔡映云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生存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2002年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386例,随访收集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研究其复发的有关因素.结果 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年累计死亡率为51%,复发率为34%,Cox回归单因素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作(TIA),高脂血症,附壁血栓是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而阿斯匹林治疗,华法令治疗与血压控制对复发有保护作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斯匹林与华法令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结论 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颠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斯匹林与华法令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

1253 条记录 5/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