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度与卒中机制--一项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作者:虞雁南;许玉园;李明利;高山;冯逢;徐蔚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脑中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与MCA斑块形态学及梗死类型的相关性,并探索不同狭窄率患者卒中的发生机制。
      方法连续收集2009-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周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扫描的患者。纳入MCA M1段存在斑块的患者,排除心源性、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病因的卒中患者。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穿支、皮层、分水岭和混合型梗死,并测量梗死体积。在矢状位HRMRI上测量MCA M1段狭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信号和斑块连续性等形态学指标。将狭窄率>50%的患者分入重度狭窄组,将狭窄率≤50%的患者归入轻度狭窄组。
      结果研究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重度狭窄组39例,轻度狭窄组63例。重度狭窄组患者卒中,穿支梗死14例(35.9%),皮层梗死9例(23.1%),分水岭梗死4例(10.3%),混合型梗死12例(30.8%);轻度狭窄组患者中,穿支梗死44例(69.8%),皮层梗死8例(12.7%),分水岭梗死3例(5.8%),混合型梗死8例(12.7%),两组构成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与轻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斑块更长(P<0.001)、更厚(P<0.001)、更多混合信号斑块(P<0.001)。斑块厚度(P<0.001, OR 87.792,95%CI 13.120~587.453)和斑块混合信号(P=0.007,OR 7.358,95%CI 1.725~31.382)是MCA狭窄率>50%的独立预测因子。重度狭窄组中,梗死体积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4)相关。轻度狭窄组中,梗死类型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2)及斑块厚度(P=0.032)相关。且斑块表面不连续是发生栓塞性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3,OR 5.778,95%CI 1.788~18.672)。
      结论 MCA狭窄率>50%和≤50%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卒中分型比例和斑块形态学;狭窄率≤50%的斑块表面不连续是栓塞性梗死独立预测因子,提示轻度狭窄MCA斑块破裂可能是引起栓塞性病灶的机制。

  • 颅内血管病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重新认识脑血管病的开始

    作者:徐蔚海

    一种医用技术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临床的诊断或者治疗,改变对疾病的认识。技术的出现不是为了产生几篇论文,如果不能应用到实践,它终不会被接受。

  • 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与缺血性卒中

    作者:王拥军

    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1]。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2],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栓子或者引起颈动脉狭窄均可导致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对预测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高分辨磁共振神经病学应用进展

    作者:许玉园;徐蔚海

    磁共振成像(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maging,MRI)的出现仅有短短30余年,却成为临床评估和研究脑和脊髓的重要影像技术。
      结构MRI的发展得益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提高了分辨率和对比度。例如,1.5T提高至 3T使分辨率提高,灰白质分界更清晰,也使皮质体积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是疾病评估的重要纵向监测指标。7T到9.4T的磁场,基于血液、铁离子、髓鞘的磁敏感性不同,磁敏感加权技术使得微小结构可视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纤维、血管结构、皮层灰质基底结构都可以数百微米的分辨率显示出来[1-2]。

  • 颅内动脉重塑研究进展:从局灶性到普遍性重塑

    作者:满雪;徐蔚海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动脉是一个活跃的器官,会随多种病理生理情况发生重塑.从早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粥样硬化所致的局灶性动脉重塑,到近年来报道的普遍性动脉重塑.文章综述了颅内动脉重塑定义、分类,研究测量方法,重塑机制及与临床症状疾病的关系.

  • 磁共振显像在子宫颈癌诊断和病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春梅;周宏伟;张博;李海;付艳

    目的:探讨MR对子宫颈癌的诊断及病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子宫颈癌24例患者(22例手术证实,2例门诊活检证实)行MR扫描,并将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 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的为18例,不相符4例,准确率为81.82%。结论术前对子宫颈癌患者行MR检查对于决定肿瘤分期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作者:潘秀珍

    目的 探讨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收治的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例,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高于B超(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B超与高分辨MRI均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但是MRI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形态,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 3.0T HRMRI头颈联合技术对症状性MCA狭窄患者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婷婷;陈旭辉;林志坚;张磊;钟耀祖;吴军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特点和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头颈联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与3.0T HRMRI的T1 w-db SPACE平扫和T1 w-db SPACE增强扫描,并结合头颈部颅内外动脉管壁不间断联合扫描新技术.结果 共扫描11例患者的88处颅内外动脉管壁,其结果发现: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其左侧MCA及左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在T1 w-db SPACE像上表现为管壁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1例颅内动脉夹层,其左侧MCA在T1 w-db SPACE像呈长条状高信号,相应高信号在T2 w-db SPACE像上为等低信号;9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合并双侧MCA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其中8例(88.9%)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增强扫描见6例(67%)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强化.比较3D ce-MRA与HRMRI结果发现,88处血管中,23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均未见明显异常;31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显示相对一致,即3D ce-MRA显示狭窄或者扩张、HRMRI显示管壁呈不同程度的增厚或附壁斑块;34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显示欠一致,其中,26处血管的3D ce-MRA大致正常而HRMRI显示管壁增厚(5处)或斑块(21处),8处血管的3D ce-MRA显示轻度狭窄(6处)或扩张(2处)而HRMRI显示管腔外径及管壁均大致正常.判断颅内外动脉异常的组间一致性可(3D ce-MRA、HRMRI的 Kappa值分别为0.67、0.69,P<0.001).结论 3.0T HRMRI头颈联合技术可清晰地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管壁结构和病变特点,识别3D ce-MRA未能发现的狭窄,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对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术前病理分期评估的应用价值

    作者:裴建国;赵秀娟;全松石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 (HR-MRI)对直肠癌术前病理分期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间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50例,术前均给行HR-MRI检查观察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HR-MRI检查结果进行TNM分期.全部患者均给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术前HR-MRI与术后病理检查的TNM分期结果.采用Kappa检验评价术前HR-MRI与术后病理TNM分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直肠癌下端与肛缘的距离.[结果]T分期结果显示,50例直肠癌患者HR-MRI的诊断准确性为88% (44/50),T1-2期为90% (45/50),T3期为88%(44/50),T4期为98% (49/50),HR-MRI与病理T分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N分期结果显示,HR-MRI判断直肠癌总的诊断准确性为80%,N0期为80%(40/50),N1期为68% (34/50),N2期为84% (42/50),HR-MRI与病理N分期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P<0.001).术前HR-MRI对直肠癌病灶下端至肛缘距离的测量结果与术后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对直肠癌术前病理分期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刘栋云;郭伟;李晓华

    目的 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差异.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高于B超(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B超与高分辨MRI均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但MRI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形态,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 3.0 T高分辨磁共振在直肠癌术前T N分期中的评估价值

    作者:刘福军;钱银锋;王啸;柏亚;侯唯姝;李晓舒;张诚;吴津民;胡孝朋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6例,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计算高分辨MRI检查对直肠癌T分期及N分期的整体符合率,及与病理的一致性.结果 直肠癌高分辨MRI检查T分期与病理T分期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MRI检查对T分期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75.00%).高分辨MRI检查对直肠癌N分期的符合率相对较差(44.44%).直肠癌高分辨MRI检查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Kappa一致性分析,T1+T2期、T3期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Kappa值=0.410、0.481),而T4期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93).结论 高分辨直肠MRI可用于直肠癌术前的准确定位及分期,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评估的依据.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的应用进展

    作者:肖晓怡

    颅内动脉夹层 (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 IAD)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 导致血管壁间剥离分层形成血肿, 或颅内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 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 如果形成瘤样突起,则称为颅内夹层动脉瘤 (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1].IAD是儿童和中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洲人发病率较欧美人高,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的平均年龄为50.4岁,后循环比前循环常见,椎动脉V4段是常见的部位[2].后循环颅内动脉夹层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头痛、颈痛,而前循环颅内动脉夹层更常出现局部缺血症状[3]. IAD的病因不明,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偏头痛或近期感染史; 与IAD相关的疾病包括梅毒,多囊肾和结节性多动脉炎[].近年来,由于成像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对颅内动脉疾病的认识程度加深,颅内动脉夹层(IAD)诊断率大幅提高. IAD相对罕见,是年轻人中风的重要原因,容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干、颅神经压迫,因此,对IAD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

    作者:王龙安;韩涵;崔维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人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 mg和10 mg阿托伐他汀钙,于治疗前和治疗1 a后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结合患者的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不稳定斑块的数量和平均厚度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1 a后,患者血脂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经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数量及平均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能够使患者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前庭阵发症患者高分辨MR和前庭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国庆;姜岐涛;韩峰;孔玉;柏燕燕;朱祖福

    目的 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前庭阵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一致和矛盾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和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运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序列技术,分析第Ⅷ脑神经和血管压迫情况,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 高分辨磁共振诊断前庭阵发症敏感度100%,特异度70%,血管压迫距离脑干0~10 mm,20例患者中14例(70%)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10%)为小脑后下动脉,2例(10%)为静脉,2例(10%)为椎动脉.5例(25%)前庭神经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9例(45%)表现神经血管压迫侧同前庭神经功能下降或缺失侧一致,6例(30%)神经血管压迫侧同前庭神经功能下降或缺失侧不一致.结论 前庭阵发症患者神经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存在一致和矛盾,联合详细的前庭神经功能检查和高分辨MR可进一步明确前庭阵发症受累侧.

  • 高分辨磁共振诊断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

    作者:王文慧;王梅云;韩艳红;白岩;马潇越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HRMRI)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以大脑后循环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疑似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19例均既行HRMRI检查又行DSA检查.观察HRMRI上椎基底动脉病变处的管腔及管壁结构,观察患者的DSA及MRA的管腔结构.结果 DSA及HRMRI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DSA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而HRMRI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例,HRMRI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而DSA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例,DSA及HRMRI均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0例.两种检验方法对夹层动脉瘤的检验一致性Kappa值为0.78,P<0.05.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不仅能够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提供病变处管腔信息,而且可以提供管壁信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DWI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涛;杨耀文;杨尧华;黑静雅;赵建国;李文玲;葸燕燕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33例,腺鳞癌1例,腺癌1例,患者术前均接受DWI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检查,根据影像结果明确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及小ADC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术前磁共振检查发现短径超过0.8cm盆腔淋巴结95个,其中明确淋巴结转移108个,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性淋巴结T2信号强度略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平均ADC值以及小ADC值均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联合高分辨磁共振T2WI成像能够清晰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鉴别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中准确性较高,同时可通过对淋巴结ADC值的定量分析预测宫颈癌是否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评估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梁丰;齐铁伟;李竹浩;王猛;王丽琴;李凡滢;杨毅兵;欧斯奇;黄正松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HR-VWI)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接受HR-VW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分为破裂组(n=12)和未破裂组(n=88),对比两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宽度、高/颈比(aspect ratio,AR)、子囊和瘤壁强化等级。以动脉瘤是否破裂为因变量,以上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破裂动脉瘤中,对症状性亚组(n=8)和无症状亚组(n=8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破裂组的动脉瘤大小(t=2.187,P=0.031)、AR(t=3.164,P=0.002)、子囊比例(P=0.012)和瘤壁强化分级(P<0.001)大于未破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瘤壁强化等级是破裂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未破裂动脉瘤中,症状性亚组瘤壁强化分级(P<0.001)和AR(t=3.939,P<0.001)大于无症状亚组。结论破裂动脉瘤中HR-VWI瘤壁强化分级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存在瘤壁强化现象。有必要获得瘤壁的组织学标本,与HR-VWI结果对照分析,进一步研究瘤壁强化的机制和意义。

  •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作者:张娴娴;王雪扬;沈媛;吴莉娟;胡建斌;侍海存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确定椎动脉狭窄部位,计算狭窄处的狭窄率,并对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行T1加权抑脂序列成像,信号高于周围肌肉150%判定为斑块内出血,应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症状组28例,无症状组32例;两组椎动脉狭窄率对比,无症状组高于症状组[(72 ± 33)% vs. (65 ± 28)%,P=0.3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内出血例数对比,症状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9例vs.2例, P=0.024).结论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发生率较无症状组高,斑块内出血可能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何荷花;刘平安;宋亚峰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HRMRI)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结果 手术及病理证实80例疑似患者中43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40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8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符合率(93.02%)显著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可提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处的管腔信息和管壁信息,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

    作者:梁汉祥

    目的 探讨分析高分辨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该院60例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分为瘤壁强化组(24例)和瘤壁未强化组(36例),所有研究对象在术前行HR-MRI管壁成像检查,观察瘤壁强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进而探究HR-MRI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HR-MRI管壁成像检查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41例,准确率为68.33%;瘤壁未强化组中瘤体破裂的比例(9.80%)明显低于瘤壁强化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P<0.05);2组患者中有子囊与无子囊患者例数,SR<2与SR≥2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2、9.26,P<0.05).结论 HR-MRI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少许的漏诊率,但成像结果 显示瘤体破裂的风险与瘤壁强化有明显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包括瘤体有无子囊及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