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典抗肝炎病毒药物的现代应用评价

    作者:程书权

    对目前已投入临床运用的干扰素、拉米夫定、胸腺素α1等经典抗乙、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国外新研究与应用评价进行了总结.

  •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初始应答不佳患者剂量调整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杨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就是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阻断肝纤维化,延缓其向终末肝病进展,预防肝癌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重要的治疗措施.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抗病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从1998年第一代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抗HBV疗效确切,抗HBV能力快速且强大,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展,但由于高耐药率,制约了它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阿德福韦酯耐药率低,且与拉米夫定无交叉耐药,因此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 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药物诱导HBV基因变异的检测及临床价值

    作者:常凤霞

    目的:探究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药物诱导HBV(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检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过去3年(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采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50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取每例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血清并制成标本.而后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每例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后HBV基因变异的情况,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对服用核苷类药物的500例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共计81例出现耐药变异林,HBV基因变异率达16.2%.分析检测结果与患者具体病情资料得出,采用核苷类药物诱导HBV基因变异与患者的基因型及肝功能指标无关(P>0.05);而与患者自身HBV-DNA载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P<0.05).结论:对于采用核苷类药物诱导HBV基因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HBV基因的变异情况.而且通过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HBV基因变异情况与患者自身HBV-DNA的病毒载量密切相关 .

  • 核苷类药物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洪军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70%~86%,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的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以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核苷类药物可以达到此目的.现将2004~2010年服用核苷类治疗2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疗效总结如下.

  • 胸腺肽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肝炎病毒致原发性肝癌效果观察

    作者:沈桢;石莹莹

    目的:对胸腺肽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肝炎病毒致原发性肝癌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50例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炎病毒致原发性肝癌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对治疗组患者实施200 mg胸腺肽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稳定率分别为68.0%、16.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稳定率分别为20.0%、32.0%,其有效率与稳定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AFP比治疗前低,但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AFP比治疗前低,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FP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其症状有所好转;治疗组患者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研究表明,胸腺肽联合核苷类药物能够有效治疗肝炎病毒致原发性肝癌,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作者:胡伯斌;付嘉鑫;杜曼;刘宇

    目的 评价强化健康知识教育在核苷类药物在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4年1月-2015年4月,对照组(n=48)、观察组(n=47)分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强化健康教育,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访47例、对照组48例;治疗后,观察组CHE、ALB、TBA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hild--Pugh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复查、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有助于增进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知识掌握水平.

  • 超深度焦磷酸测序技术用于HIV-1 RT基因区原发性耐药突变的研究

    作者:贺健梅;邹潇白;陈曦;郑军

    目的:利用超深度焦磷酸测序技术(UDS)研究湖南省HIV感染者中原发性耐药流行趋势。方法90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同时采用UDS测序和Sanger测序进行HIV基因型耐药检测,测序结果采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突变数据库进行分析比对,分析湖南省HIV-1反转录(RT)基因区原发性耐药突变情况。结果 UDS检测成功获取90份测序结果,84.4%为AE亚型(76/90),发现38例(42.2%,38/90)针对RT基因区的耐药突变位点,其中14例样本仅发生核苷类反转录酶(NRTI)耐药突变(15.6%),15例仅发生非核苷类反转录酶(NNRTI)耐药突变(16.7%),9例样本同时发生了NRTI和NNRTI类耐药突变。在16个位置上共发现54次耐药突变。17例(18.9%,17/90)样本有针对RT基因区的中度及以上的耐药突变。传统Sanger法仅检出7例;其中针对NRTI类药物耐药的6例;针对NNRTI类药物耐药的5例。结论 Sanger法测序能够鉴定出显著的耐药性突变(≥20%),但不能及时发现尚未达到显著突变量的突变位点或稀有型抗药型突变(<20%)。而UDS则能更灵敏检测到低频突变毒株,这些耐药突变同样可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快速的增长引起病毒学治疗失败,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因此选择更高灵敏度和精确度的技术检测低水平耐药突变位点,对于HIV抗病毒临床治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 逍遥散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洪

    目的 研究中药逍遥散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慢性乙肝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的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逍遥散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4周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24周时,治疗组患者的SF-36和CLDQ各项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与同时期对照组相比,量表的各项积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顺利完成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序贯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玉

    慢性乙型肝炎(CHB)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存在,故其抗病毒治疗是所有治疗措施中重要的.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而如何合理应用以取得较大的疗效,目前尚无定论.我院在对234 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采用了核苷类药物单一用药及联合干扰素序贯用药的不同方法,本文试对此做一比较,报道如下.

  •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作者:朱复生;秦玉杰;张玲慧

    大量研究证实,病毒持续复制而导致肝脏炎症坏死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控制传染性,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已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点强调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

  • 拉米呋啶联合山豆根注射液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晓红;杨绍基;梅咏予;凌小强;卢建溪;赖箐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表达状态和机体特殊的免疫应答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1).慢性重度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可能与HBV的大量复制及免疫应答损害加重有关.因此,抑制HBV复制是否有利于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治疗,避免其向重型肝炎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拉米呋啶(lamivudine)是近年来新合成的口服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现已证实它具有很强的抑制HBV DNA聚合酶活性的作用(2).山豆根注射液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山豆根及黄芪提取物,已在临床应用10余年,对HBV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3).本研究拟采用拉米呋啶和山豆根注射液两种药物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做病原抑制治疗,探讨应用拉米呋啶和山豆根注射液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核苷类药物的疗效分析

    作者:娄海波;付喜花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核苷类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一年后两组患者的HBeAg的转阴情况和HBV-DNA的含量,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药物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38.4%)明显高于对照组(16.2%).两者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2<0.05).且试验组患者HBV-DNA含量值降低至(3.14±1.21)log拷贝/mL,对照组患者降低至(3.95±1.36)log拷贝/mL,两者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有着显著疗效,安全性高,且恩替卡韦具有明显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山西地区61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与基因型检测研究分析

    作者:王晓玲;任建平;王效红;高颖;杨少芳

    目的 通过对山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区基因测序的研究,探讨HBV基因变异位点及基因分型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61例HBV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待检标本P区进行基因序列检测,用Chromas 2.23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3例受检患者均检测出P区的碱基以及氨基酸序列图,其中,有28例(52.8%)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分别有rt204、rt180、rt236、rt173、rt181、rt214、rt250、rt213、rt184、rt237;各突变的位点中,以rt204和rt180位点的突变比例高,分别占67.9%和53.5%.2例为B基因型,阳性率为3.8%,其余51例均为C基因型,阳性率为96.2%.结论 山西省地区HBV分布以C基因型多见;发生变异的HBV病毒株中,10个变异位点均有涉及,但是仍以rt204位点突变为主,伴随其他位点突变,提示rt204位点可能存在顺式作用元件,在HBV DNA基因转录、翻译中起到调控作用.

  • 不同病毒载量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4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林淑珍;徐启桓;舒欣;揭育胜;陈旎;谢奇峰;李刚

    目的 观察核苷类药物对不同病毒载量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3例患者分为低病毒载量(HBV-DNA<105拷贝/ml=组46例和高病毒载量(HBV-DNA≥105拷贝/ml)组97例.高、低病毒载量组继续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在治疗观察期间,与对照组相比,低病毒载量治疗组AST明显下降,ALB、CHE明显上升,HBV-DNA转阴率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病毒载量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ST、ALT、TBIL明显下降,ALB、CHE明显上升,HBV-DNA、HBeAg转阴率分别为96.2%、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腹膜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有下降,死亡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 核苷类药物能改善不同病毒载量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和延缓病情进展.

  •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作者:许海苗;王慧芬

    据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约有3.5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中国占1/3.每年约有120万HBV感染患者死于HBV相关疾病,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乙型肝炎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 HBV相关性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

    作者:汪茂荣;李平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liver failure,LF)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其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预后差.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显著疗效,使其在HBV相关性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2000年以来,有学者将NAs用于LF的治疗,通过抗病毒,可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改善LF患者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因此NAs抗病毒治疗对于HBV相关性LF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对NAs在HBV相关性LF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

  • 乙型重型肝炎不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预后分析

    作者:袁春玉

    目的:分析探讨使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6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综合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2种疗法对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并且也优于治疗3个月后的对照组,经t检验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HBVND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4种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乙肝病毒载量之间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不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8例

    作者:王秀英;夏黎明

    拉米夫定适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病毒活动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是早应用于临床的核苷类药物,疗效确切,但是变异率较高.我院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近10年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选择一些病例探讨如下.

  • 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王融冰;万钢;孙凤霞;江宇泳;周桂琴;王晓静;林连生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救治成功率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将本院3个肝炎病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投入临床使用的前期(1996~1998年)、早期(2004~2006年)和普及期(2008~2010年)共3个时段的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的性别、高发年龄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和普及,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救治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3个时段的成功率分别为38.0%、63.1%和82.4%.本研究观察时间段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患者例数之比为4.1:1~4.4:1,男女治疗无效数量之比3.9:1~3.1:1.3个时段患者年龄中位数分别是38.2、42.6和40.6岁,均以中青年为主.平均住院天数逐步减少,3个时段分别是40.4、37.3和26.1 d.外埠进京患者比例逐年增多,3个时段分别占就诊患者总数的24.7%、33.0%和45.2%.结论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显著提高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救治成功率,节约了卫生资源.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肖绍树;周翔

    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核苷类药物.近年来,尽管新的高效耐药性低的核苷(酸)类药物不断问世,LAM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本文就国内外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6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