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出血型烟雾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

    作者:朱卿;孙超;陈延明;陈爱林;许亮;兰青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所合并的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锁孔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结果:6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为脑室内出血.共6枚动脉瘤,其中破裂者5枚,未破裂者1枚;3枚动脉瘤位于主干供血动脉,分别为前交通动脉瘤2枚、颈内动脉瘤1枚;3枚位于末梢动脉,分别为脉络膜前动脉瘤2枚、丘脑前穿动脉瘤1枚.4枚动脉瘤采用神经导航引导的锁孔手术夹闭,2枚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所有患者均获良好疗效.结论:对于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所合并的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个体化地选择锁孔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均是安全、有效的.

  • 烟雾病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后神经功能恶化原因分析

    作者:靳腾龙;王睿;孙红卫;王泽明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大脑前动脉近端慢性进行性狭窄,进而导致脑基底部出现由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的酷似“喷出的烟雾”样的异常血管网[1]。 MMD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型或出血型。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药物治疗能够防止缺血和出血再次发作,更无法延缓或者阻止疾病的进程。外科手术进行脑血管重建是目前治疗MMD 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术式较多,包括直接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及联合血管重建术。我科部分患者采用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phalo-duro-myo-synangiosis,EDMS),该术式属于间接血管重建术。国内外MMD患者间接脑血管重建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现象并不少见,但鲜有相关报道。本文就我科 EDMS 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报告如下,并分析其原因。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远洪;张兆祥;黄晓明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烟雾病的诊断上MSCTA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创性及准确性高的优势.

  • 20例烟雾病行联合血管重建术的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

    作者:卢灵丹

    目的:降低烟雾病行联合血管重建术病人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科接受联合血管重建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颞肌贴敷术,STA-MCA bypass+EMS)治疗的20例烟雾病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20例病人在术后并发再出血2例,言语障碍1例,单侧肢体感觉活动减退1例,癫痫发作2例,均早期发现和处理,终康复出院.结论:早期发现,监测血压和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术后护理之关键.

  •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8例临床分析

    作者:毛中臣;付志新;高天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位置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烟雾病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表现为脑室出血,2例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4个动脉瘤位于颅底动脉环周围,2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1个位于椎动脉,1个位于脉络膜前动脉;其中5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均获良好疗效.结论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可考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累及血管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性动脉瘤可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对累及侧支循环的动脉瘤(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的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 非出血性烟雾病34例DSA与TCD检查对照分析

    作者:张谊平;秦超

    目的 对比非出血性烟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非出血性烟雾病34例临床资料,所有临床怀疑烟雾病者,均行DSA确诊,同时行TCD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包括轻度缺血症状或非典型脑血管病症状病例,TCD均提示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及血管新生.结论 TCD有助于非出血性烟雾病的早期发现,并为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但DSA检查仍为金标准.

  • 烟雾病的临床DSA表现分析

    作者:李荣富;曾自三;王大健;裴云

    烟雾病是指双侧颈内动脉末端或(和)基底动脉末端狭窄、闭塞,脑底部出现丰富的毛细血管扩张样网状血管为特征的血管性疾病.病因不明,常于儿童或青春期发病,也见于成人.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脑缺血、梗死以及脑实质、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现将我院1999年5月至2005年3月行DSA诊断的13例烟雾病报告如下.

  • 12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与经颅多普勒分析

    作者:苏兰花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底动脉环闭塞症、Willis环发育不全等,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在脑血管造影片上,脑底部代偿性出现异常网状血管,形如烟雾,故称烟雾病.

  • 脑室内出血

    作者:吴全理

    脑室内出血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为30%~38%(1~3).本病的病因以高血压常见,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动脉瘤、外伤、脑瘤卒中和血液病,个别病例原因不明(4).据文献报道(1,2,5~8),脑室内出血病死率为26.9%~83.3%.本文就各种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 血管生成素1、2及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烟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薛胜祥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2( Ang-1、Ang-2)及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在烟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烟雾病患者38例(烟雾病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Ang-1、Ang-2及HIF-1α浓度。结果烟雾病组Ang-1浓度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Ang-2、HIF-1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不同发病类型的烟雾病患者血清Ang-1、Ang-2及HIF-1α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铃木分期Ang-1、HIF-1α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ng-2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ng-1可能参与了烟雾病的发生发展,HIF-1α可能与颅底烟雾病的发生有关。

  • 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在烟雾病5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硕琳;刘瑞珍;张界宋

    1 临床资料 脑出血为首发共5例,脑室出血2例,皮质出血2例.基底节区出血1例,1例曾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关键词: 脑出血 烟雾病
  • 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疗效观察

    作者:李琛;曹旭华;马志昭;张皓峰;胡福广;王立群;孙晓枫

    目的 探讨颞肌贴敷与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32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R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改良mRS评分为(1.28±0.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m、PI分别为(72.25±12.14)cm/s、(0.50±0.18),与对照组的(63.47±11.97)cm/s、(0.68±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治疗烟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 烟雾病实习教学的探讨

    作者:杨清武;向静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远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MMD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脑缺血、脑出血及癫痫、头痛、一侧肢体乏力或反复发生脑血管意外等[1].本病单靠临床表现难以诊断,CT缺乏特异性,临床发病率低,临床实习不易遇到,因此是教学难点.如何从枯燥抽象的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参与并掌握该病呢?本文认为信息技术结合探究式学习法为一种可取的教学法.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烟雾病患者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疗效判定的研究

    作者:袁端华;李清华;吕高萍;苏涵;鲁建华;何涌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烟雾病患者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前后颅内及颅外动脉血流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23例烟雾病患者行EDAS,并于手术前后行TCD检查,检测手术前后患者颞浅动脉的频谱形态及各项血流参数的变化,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CD检测示术前患者的颞浅动脉呈典型颅外动脉频谱,频窗清晰;术后频谱明显颅内动脉化,血流速度明显增加,血供增加.术后患者颞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搏动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DSA显示,良好13例,中等8例,差2例.复查TCD显示良好11例,中等7例,差3例,与DSA总符合率为86.95%(20/23).结论 TCD能够准确检测烟雾病患者行EDAS前后颞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为其手术疗效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烟雾病患者颞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龚黎;吴敏

    目的 探讨烟雾病患者颞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烟雾病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烟雾病患者(A组),18例动脉硬化患者(B组)及20例正常健康成人(C组)的双侧颞浅动脉起始段、顶支和额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颞浅动脉的起始段、顶支和额支的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额支内径较B组狭窄(P<0.05),余参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颞浅动脉的起始段PSV较C组升高,其起始段其余参数以及其顶支、额支的各项血流参数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烟雾病患者的颞浅动脉在管径、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与健康成人比较差异不明显,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较小.此可为显微外科借助颞浅动脉作为供血动脉治疗烟雾病提供相关依据.

  • 烟雾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立淑;孙剑;吴明星;张东;何文

    目的 探讨烟雾病患者颈部血管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取56例烟雾病患者(病例组)和同期检查的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灰阶超声测量两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内径,计算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比值(颈内动脉/颈总动脉<0.5称为瓶颈征,颈内动脉/颈外动脉<1.0称为内径反转征).应用频谱多普勒测量两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病例组瓶颈征发生率为24.5%,内径反转征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均无瓶颈征表现,内径反转征发生率为9.8%;两组瓶颈征及内径反转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和对照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PSV、EDV及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瓶颈征和内径反转征是烟雾病患者颈部血管较为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具有一定诊断价值;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烟雾病的诊断无明显价值.

  • 经颅多普勒检查在烟雾病的应用

    作者:袁端华

    烟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颅底动脉异常血管网形成而导致的脑血管改变.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重要信息;与其他检测手段相比具有无创伤性、价廉、操作简便、可动态检查等优点,是进行超早期诊断的佳选择.在诊断、治疗、预防和评估烟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儿童烟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明光;李济世;邓星强;姚丹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儿童烟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例烟雾病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血清VEGF及b-FGF水平.结果:烟雾病患儿血清VEGF和b-F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型烟雾病患儿血清VEGF和b-FGF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型(P<0.05);Suzuki级别与VEGF和b-FGF水平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与b-FGF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和b-FGF与烟雾病新生血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VEGF及b-FGF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烟雾病患儿的血管病变程度.

  • 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沈雁蓉;吕燕;童利利;金晖;王璐璐

    患者,男,42岁,在家活动时突感头痛,伴恶心、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在社区诊所行脱水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头痛、头晕无明显好转.送我院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全脑及弓上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右侧类烟雾病.

  • 烟雾病的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进展

    作者:曹芳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以颈内动脉及其大分支末端进行性狭窄甚至闭塞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MMD的病因尚不清楚,诊断金标准是脑血管造影,没有药物能逆转或稳定MMD的病变进程,及时、恰当的手术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式[1].手术治疗的血管造影标准包括:(1)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2)动脉造影时,在狭窄或闭塞的动脉周围看见异常血管网;(3)双侧病变[1].对于无症状,脑血管造影也不严重但当SPECT等检查发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也可作为手术治疗另一条标准[2-3].手术的目的是增加脑皮质缺血区的血流,阻止后期缺血性脑损害.应用多的供血动脉是颈外动脉系统.由于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目前没有一种手术成为治疗MMD的标准.手术方式分为直接、间接和联合血管重建术.本文就直接血管重建术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870 条记录 39/44 页 « 12...36373839404142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