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跟腱病变的MRI表现

    作者:张雪哲

    1 正常解剖跟腱是由小腿浅层肌群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腱汇合而成.它起自腓肠肌肌腹的终端,相当于踝水平处跟腱前表面有比目鱼肌参与,但腓肠肌较比目鱼肌有较多的腱纤维参与跟腱的组成[1].

  • 应用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逆行移位1次性修复胫骨及软组织缺损

    作者:鲁厚根;尚平;孙之煜;吴昌金;王志贵;廖全明;许永涛;张皓

    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导致胫骨外露、骨髓炎,临床上常见.但治疗困难,常需先行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游离移植或邻近组织移位覆盖创面,待二期处理骨损病灶.治疗时间长,手术操作复杂,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经济负担.我们应用比目鱼肌内侧半为蒂胫骨骨膜瓣逆行移位1次性修复胫骨骨缺损,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

  • 比目鱼肌腱弓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李仲购;潘三强;李虹;吕来清

    目的对比目鱼肌形成的结构——腱弓管进行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定点、定位后测量腱弓管的解剖结构。结果分别得到腱弓管的长、宽、厚径和上缘距离以及管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结论熟悉腱弓管的解剖结构对临床骨科手术有指导意义。

  • 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及其解剖学依据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李军;杨军;何晓清;范新宇

    目的 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 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日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 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n、(39.50±4.85)mm.结论 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 岛状腘动脉1例

    作者:孟新文;付清海;许向东;汪丙昂

    患者女性,30岁,汉族,入院前3 h劳动时不慎被约500kg重的冻土砸伤双下肢,右胫腓骨下段粉碎型开放性骨折.左胫骨上段横形骨折,腓骨小头撕脱骨折、胫骨远折段向外移位,小腿上端肿胀,足背动脉摸不到搏动,多谱勒氏超声血流仪于骨折断端以远探不到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血流声,足呈干瘪状苍白.病人中度休克.经抗休克治疗、血压升至12/6.7kPa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腘动、静脉探查术.术中见胫腓骨骨折,比目鱼肌断裂,腘静脉于膝关节平面完全断裂,血管断已血检形成.腘动脉有2.5cm长变细段、内膜断裂,变细段以远1 cm处腘动脉分叉成两条,内侧一条血管外径6 mm、外侧一条血管外径3 mm、平行下行2.5 cm后重新汇成一条腘动脉,再下行2 cm后分成胫前和胫后动脉(附图).伤口清创后,用hastani外固定架固定胫骨,缝合比目鱼肌.剪断腘动脉变细部分,远侧断端血管内膜仍有损伤,故剪断分叉处结扎外侧较细的血管,上方近段充分游离松解后,屈膝位行内侧较粗的血管与近断端血管端端吻合.两条静脉取小隐静脉桥接吻合.术后屈曲位石膏外固定,术后足趾血运良好,温度好,第2 d足趾可屈伸活动.第12 d拆线、伤口一期愈合.

  • 跟腱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钟世镇

    跟腱是人体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肌腱在足跟上方约15 cm处融合形成,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足跖屈.随着城乡机动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各种事故伤日益增多,小腿及足部的创伤多见,交通事故伤所致的跟腱损伤常伴有跟骨及皮肤的缺损,修复仍很困难,这一直是创伤外科棘手的难题[1~3].多年来,人们从基础和临床探索有效的修复术式,现就跟腱形态、结构、血供及其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逆行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菲;余国荣;吴春清;陶圣祥;谭金海;喻爱喜;余黎;胡祥

    目的 探讨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严重粉碎性骨折、骨不连、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0年7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逆行转位术修复19例胫骨开放性骨折并胫前软组织缺损骨外露、10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组织坏死致胫骨及内固定物外露、5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清创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骨不连合并胫前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37例肌骨膜瓣均成活,其中1例术后肌瓣部分坏死,经再次清创、负压封闭吸引、植皮后愈合;1例肌骨膜瓣边缘小窦道,经换药后2个月愈合;其余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0.5~7.0年,无感染复发、窦道形成,骨愈合时间6~ 10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 结论 比目鱼肌胫骨骨膜瓣逆行转位术,修复软组织缺损同时能促进骨的愈合,是修复胫骨中、下段严重粉碎性骨折、骨不连、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带肌蒂比目鱼肌肌腱瓣延长修复跟腱缺损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天云;王栓科;刘新成;王伟;赵溪林

    目的 通过对应用带肌蒂比目鱼肌肌腱瓣延长修复跟腱缺损的病例随访,以评价疗效.方法 于跟腱近端将位于深层的比目鱼肌腱与位于浅层的腓肠肌腱分开,并向近端分离,根据缺损范围预留肌腱长度,横向切断比目鱼肌腱纤维,形成带有肌蒂的肌腱瓣,向下牵拉延长,与跟腱远端缝接,肌腱瓣近端与腓肠肌腱缝接,缝合跟腱两侧,完成跟腱重建.治疗26例,获得随访18例.结果 18例获随访14~72个月,应用Termann跟腱损伤的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13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达94.4%.其中开放性损伤1例术后皮肤发生部分坏死,经行皮瓣转移术后延期愈合;余17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及跟腱再次断裂.结论 带肌蒂比目鱼肌肌腱瓣延长重建跟腱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功能康复好的优点,适用于缺损范围在7.5 cm以内的各种类型的闭合性跟腱缺损的修复重建.

  • 腓骨比目鱼肌瓣移位治疗胫前软组织及胫骨缺损

    作者:侯春梅;贾淑兰;苏彦农;程绪西

    目的探讨应用腓骨比目鱼肌瓣一次修复胫前软组织及胫骨缺损可行性.方法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通过解剖和灌注了解比目鱼肌和腓骨的血运来源,确定骨肌瓣的旋转蒂和旋转方向.结果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应用证明了比目鱼肌和腓骨的血运均来自腓动脉.可以腓动脉的近端或远端为蒂,经骨间膜的外后方转移骨肌瓣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结论采用腓骨比目鱼肌瓣可一期完成对胫前软组织及胫骨缺损的修复,确保了移植骨的愈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游离比目鱼肌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郭永强;王剑利;杨华山;王成琪

    目的 探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应用解剖特点及比目鱼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 6例12侧下肢标本经灌注后解剖观测小腿外侧穿支特点及比目鱼肌皮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自2002年7月至2010年10月,应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为蒂的比目鱼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体表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其中前足及足背侧皮肤组织缺损8例,踝前部组织缺损2例,手部缺损2例,肘部缺损2例.皮瓣面积5 cm×6cm~12cm×20cm. 结果 小腿外侧中上段恒定存在比目鱼肌皮穿支,多在腓骨头下5~ 24 cm,位置恒定.肌皮穿支外径在动脉起始部为(1.08±0.12)mm,静脉外径(1.20±0.32)mm.14例比目鱼肌肌皮穿支供血的穿支蒂皮瓣均成活,经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直接肌支供血的比目鱼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避免了暴露腓动脉,且切取简便,吻合管径适宜,是修复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选择.

  • 模拟失重影响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

    作者:周继斌;邢东琦;冯鉴强;樊小力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维及梭外外肌纤维对单克隆抗体NOQ7.5.4.D和MY32的免疫反应性.[结果] 经历模拟失重的大鼠比目鱼肌Ⅰ型纤维(对NOQ7.5.4.D呈阳性反应)的构成比减少,Ⅱ型纤维(对抗体MY32呈阳性反应)的构成比增加.模拟失重3 d,7 d,14 d,30 d组Ⅰ型肌纤维分别占86.96%,84.91%(P<0.01),69.14%(P<0.01),66.07%(P<0.01);Ⅱ型纤维分别占16.14%,18.21%(P<0.01),31.08%(P<0.01),32.15%(P<0.01).核袋纤维对NOQ7.5.4.D的免疫反应性增强,核链纤维无改变,呈阴性反应;核袋纤维对MY32的免疫反应性减弱,核链纤维对MY32的反应增强.[结论] 模拟失重除影响肌梭外肌纤维MHC的表达、引起肌纤维类型转换外,还导致梭内肌纤维MHC表达表型发生改变.

  • 左小腿比目鱼肌包虫病误诊淋巴结炎一例

    作者:黄东良;李海

    患者女,46岁,干部,主因发现左小腿疼痛包块,行走困难1月收入院.患者于入院三周前偶然发现左小腿内侧有一硬币大小肿物,起初较小,后肿物逐渐加大,患处酸胀不适,疼痛明显,影响行走,无发热等,曾在外院诊断:左小腿淋巴结炎,抗炎治疗无效转来本院,门诊以:左小腿肿物性质待查(淋巴结炎?)收入院,查体:T36.8℃P80次/min R20次/min BP120/75mmHg.

  • 黄芪提取物对小鼠离体骨骼肌疲劳和恢复过程的影响

    作者:武云;吴大正;胡之璧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物(extract of Astragalus,EA)经灌胃和离体孵育后对小鼠骨骼肌疲劳和恢复过程中张力的影响.方法:1)动物经黄芪提取物灌胃给药7天后,分离趾长伸肌(EDL)和比目鱼肌(Soleus),采用低频电刺激造成骨骼肌疲劳,观察疲劳和恢复过程中张力的变化.2)分离正常动物骨骼肌后,通过黄芪提取物直接孵育30 min,采用低频电刺激造成骨骼肌疲劳,观察疲劳和恢复过程中张力的变化.结果:黄芪提取物对离体电刺激造成的骨骼肌疲劳过程无明显影响,而对疲劳后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恢复过程中,黄芪提取物对比目鱼肌张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加快趾长伸肌疲劳后张力的恢复.结论:黄芪可以加快离体电刺激造成的疲劳后趾长伸肌张力的恢复.

  • 失神经支配红白肌感觉神经营养活性研究

    作者:王敬博;罗永湘;刘文革

    目的探讨对失神经支配红、白肌肉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变化规律及NGF含量与感觉神经营养活性的关系.方法剪断大鼠坐骨神经制成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分别于神经损伤后1、3、7和14天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失神经支配红、白肌肉内NGF含量,同时用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方法测定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感觉神经营养活性.结果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失神经支配后其NGF含量均下降,两种肌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以比目鱼肌组下降明显;但两种失神经支配肌肉提取液感觉神经营养活性未降低,在伤后7天时反高于对照组,两种肌肉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周围神经损伤会引起其相应支配靶器官-肌肉组织内NGF的含量发生变化,且具有时间性,但红、白肌肉内NGF含量的变化不一致;失神经支配肌肉的神经营养活性是各种营养因子的共同作用结果,不能用单一某种神经营养因子来代表.

  • 骨骼肌两型肌纤维的α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

    作者:周播江;史楠;陆奎顺;范学斌;黄永坚

    目的 通过观察趾长伸肌运动神经元(EDL-Mn)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SOL-Mn)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脊髓的分布特征,探讨骨骼肌两型肌纤维的α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两型肌纤维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改良的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5只健康6~8周龄Wistar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的肌纤维类型的构成特点;应用神经柬路逆行示踪法追踪20只健康6~8周龄Wistar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的运动神经元.结果 趾长伸肌Ⅱ型纤维占83%~92%,比目鱼肌Ⅰ型纤维占87%~97%.支配趾长伸肌的神经元较大,以大多角形为主,主要分布在脊髓L4、L5节段的前角前群(核)外侧.支配比目鱼肌的神经元以圆形为主,主要分布在脊髓L4、L5和L6节段的前角前群(核)内侧.结论 支配趾长伸肌的运动神经元与支配比目鱼肌的运动神经元在数量和分布定位上存在差异,虽不能充分说明支配Ⅰ型纤维和Ⅱ型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一定存在同样差异.但其面积方面的差异说明了支配Ⅱ型(快肌)纤维的神经元大于支配Ⅰ型(慢肌)纤维的神经元.

  • 成年男性志愿者小腿比目鱼肌的磁共振氢谱研究

    作者:王双坤;顾华;潘振宇;郭佑民;翟仁友

    目的 探讨正常成年男性小腿比目鱼肌主要代谢物的半定量分析.方法 用1.5T 场强磁共振仪对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状态下小腿比目鱼肌的磁共振氢谱分析,测量波谱中各主要代谢物的峰下面积,根据谱线峰下面积和峰下高度计算各种代谢产物与Cr的相对比值(Cho/Cr、 EMCL/Cr 和 IMCL/Cr).结果 所有的骨骼肌磁共振氢谱均能清楚观察到Cho、Cr及Lip的共振波峰,正常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小腿比目鱼肌各代谢物相对含量较恒定.结论 磁共振氢谱是无创性半定量检测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的有效方法.

  • 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钙蛋白I异构体的转化与睾丸萎缩

    作者:

  • 间断性头高位倾斜对模拟失重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

    作者:

    [刘 春,张立藩,张乐宁,倪鹤鹦,张远强,孙 岚.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 0;13(6):391-395] 目的 探讨间断性45°头高位倾(HUT)能否减轻或防止模拟失重大鼠后肢骨骼 肌的萎缩性 变化. 方法 将SD大鼠按体重匹配的原则随机分为同步对照(CON)、模拟失 重(SUS)和模拟失重每 日6 h+45°头高位倾斜(SUS+HUT)3组. 4 wk后,取大鼠比目鱼肌(SOL)、腓肠肌内侧头(MG )及外 侧头(LG)与趾长伸肌(EDL),并称其湿重. 采用组织酶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骨 骼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CSA)、比例,及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数的比值(C/F)进行定量分 析. 结果 与CON相比,SUS大鼠后肢骨骼肌的湿重均显著减少,但各骨骼 肌变化程度不一致. 所有骨骼肌的C/F比值均显著降低. SUS+HUT组的变化如下:①肌肉湿重 ,SOL完全恢复 ,MG+LG部分恢得;间断HUT对抗肌萎缩的相对对抗效果分别为93.4%及34.8%. ②骨骼肌Ⅰ, Ⅱ型肌纤维CSA及比例,SOL完全恢复,MG部分恢复,其余骨骼肌仅有恢复趋势. ③所有骨骼 肌的C/F比值均得到恢复. 结论 本项研究表明间断HUT性能有效地对抗模 拟失重所引起的后 肢骨骼肌萎缩性变化,但不同骨骼肌的反应尚存在一定差异. 本工作提示,应用间断性人工 重力对抗失重不利影响的同时,尚应辅以其他对抗措施.(井晓梅)

  • 慢性低频电刺激对模拟失重后肌萎缩及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

    作者:张红梅;樊小力;冯雅卿

    目的观察在吊尾的不同时期(3、7、14d)及吊尾加慢性低频电刺激(CLFS)14d后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有何改变.方法采用电生理技术,在大鼠脊髓背根分离神经细束,记录吊尾不同时期比目鱼肌在动静式(ramp-and-hold)牵拉过程中肌梭的传入放电,以及吊尾加CLFS 14 d后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结果①模拟失重14d后,比目鱼肌发生明显的萎缩,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由吊尾前的38.8(mg*100g-1)降低到23.1,而吊尾加CLFS 14 d后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仅下降到32.5,表明CLFS可有效的防止模拟失重所造成的肌萎缩.②模拟失重14 d后,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而吊尾加CLFS 14 d后,肌梭传入放电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单纯吊尾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模拟失重可引起肌肉萎缩及肌梭的传入放电减少,而慢性低频电刺激可以部分地对抗这些变化.

  • 冬虫夏草对制动大鼠比目鱼肌MHC表达的影响

    作者:石磊;曹若男;韩骥磊;樊小力

    目的 探讨冬虫夏草(CS)对制动大鼠肌肉萎缩的对抗作用.方法 对大鼠实施后肢制动或同时加用CS干预,检测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MHC)的表达,观察其形态与梭外肌纤维构成比的变化.结果 ①制动14d后,SOL与体重的比值及其Ⅰ型肌纤维所占比率呈下降趋势,Ⅱ型肌纤维所占比率明显增加,梭内肌纤维MHC的表达有所增强;②制动加CS组与制动组相比,SOL湿重体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下降,梭内肌纤维MHC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CS对大鼠废用性肌萎缩具有对抗作用.

108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