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与心的沟通

    作者:闵宝权

    与自己沟通有一个词作家,成功追求到了一个女孩,然而旁人的闲言碎语特别多,说那个女孩如何如何丑陋,比他差远了,为什么还喜欢她,还要娶她为妻.于是词作家写了一首歌,叫《世上的女孩千千万,只有你难看》.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只听从自己内心的,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这需要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也就是自己的意识先和潜意识的沟通,方能做到自省、自悟和通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我以前有一个病人,睡眠很差,问其有无不高兴的事,他说:"我一般不会和别人计较的,我的心胸很宽啊,全中国谁的心胸都没有我的宽."我知道,再与他怎么交谈也是无效交流,于是就到诊室外问他太太.他太太说,他前妻的女儿要回去看她亲妈,他不让女儿去,但女儿偏要去,去看了以后回家来,父女就发生了很大的争吵.我返回诊室,向病人核实情况,病人轻描淡写说那件事情都过去了.我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让女儿去看妈妈,他说怕女儿跟她妈妈学坏.

  • 肾功能紊乱与精神病之我见

    作者:王太京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精神病人会产生磁场,因而发生事故(自杀、火灾、坠机、电器毁坏、爆炸)以下做剖析供医学和电器专家参考.在此抛砖引玉,能否制造一种指诊诊断仪(场强仪),更科学地诊断精神病.1作家三毛为什么会自杀?主诉:作家三毛1991年1月4日自杀身亡,虽然事件发生距今已近25年了,但关于她真正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论.美籍华人马中欣1998年推出了《三毛真相》一书,引起很大反响.近日,马中欣在他的新书中,对三毛的死因提出了新说法,称三毛不是故意自杀,而是在服药后意识迷糊,被动勒死自己.2001年1月4日,三毛神秘死亡整整十年.关于三毛的死,人们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不相信那个写过《不死鸟》的热爱生命的人真的会自杀.有人说,三毛死于江郎才尽,写不出好作品.

  • 期颐之年不认命

    作者:程笃

    今年迎来百岁寿辰的马识途,就像一条流淌了一个世纪的长河,也像一本撰写了一百年的厚书,其内容磅礴而繁杂,其生命的厚度与高度都令人仰慕.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出生于重庆市忠县.1961年,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出版发行,震动全国.70岁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学习电脑,且很快就熟练掌握,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长的“换笔”人.87岁以后,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就是他以电脑打字完成的.

  • 无术是有术

    作者:谢蔚明

    养生顺其自然我年过七十时,不少人看到我没有老态,或者把我实际年龄少看了一大截,便问我有什么养生之道.其中有熟人,也有在旅途中萍水相逢的,我如实回答:平常生活、平常心态而已.有位老同事说我是“三不主义”:一不锻炼,二不戒烟,三不戒酒.关于锻炼,如打太极拳、做气功之类的健身运动,我承认有益身心,可以延年益寿.有位作家朋友说,过去因为政治运动,丧失宝贵时间太多,做健身运动需要付出时间,宁可少活些岁数也得写作.这位作家的观点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 百岁作家缘何多

    作者:彭永强

    就我们熟悉的作家而言,活到一百岁左右的,的确是为数不少.巴金、冰心、叶圣陶、臧克家、苏雪林、钟敬文、季羡林、纪弦等等,均以将近一百岁甚至百岁以上的年龄辞世.杨绛、文怀沙、马识途都已一百余岁,仍然健在,偶尔还有一些作品问世.

  • 赵大年养出一口好牙

    作者:明红

    作家赵大年先生特别爱牙,他说了一件趣事:“我很小就有刷牙的习惯,参军后,刷牙都挨过批评.连长来自农村,不刷牙不说,还训我说,‘吃人民的米,你清早刷牙,晚上还要刷一遍,太格路’.‘格路’是东北话,意思是说我脱离群众.我仍坚持起床后、睡觉前刷牙,连长看不惯,经常批评我‘格路’.后来我发现许多农民50来岁就开始掉牙了,这与他们不刷牙有直接关系.我60多岁时体检,医生查看口腔,说我一口好牙,牙好,消化吸收就好,是保持健康的第一关.”

  • 这老头经折腾

    作者:唐克秋

    萧乾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萧乾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遭难,上世纪80年代做手术,只剩下一个肾,却仍笑口常开,与夫人耗费五年,将现代派"天书"《尤利西斯》译成中文,震动文坛.

  • 托尔斯泰一生向善

    作者:俞东升

    十九世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活了83岁,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坛可谓“一枝独秀”,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果戈理活了43岁,涅克拉索夫活了57岁,谢德林活了43岁,别林斯基活了37岁,契诃夫活了44岁……托尔斯泰缘何长寿?这得益于他的终生修炼.

  • 郑逸梅90岁后仍写作

    作者:孟祥海

    郑逸梅先生是著名的文史掌故作家,祖籍古城苏州.20世纪20年代起,他专为报刊撰写短小精悍的补白文章,被称为"补白大王".后又专撰人物掌故,我国现代、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多在他笔下显露过风采.他的文章文笔优美,史料丰富,极富趣味性和可读性,因而名噪海内外.郑先生1992年辞世,寿高98岁.郑老的养生之术主要有以下几点:心态平和,幽默风趣.

  • 老头子咋折腾都好

    作者:阿香

    这是我小时候听来的一个故事,后来,我知道了它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经过这么多的年月,我也如故事中的“老头子”一样,渐渐地变老了.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也赋予这个故事很多新奇的含义.

  • 闹出一个“蜜年”

    作者:蒋子龙

    老伴拉我去公园闹“非典”那阵子,外界的所有活动都取消了,对作家来说这未尝不是好事,埋头写吧.可游泳馆一关闭,我就蔫儿了.游泳十几年,如同有烟瘾、毒瘾一般,每天早晨不在水里折腾一通,浑身不自在,干什么都没有精神.天天关在家里,只剩下老两口子相依为命,大眼瞪小眼,几天下来倒是老伴先受不了啦:“你天天闷在屋里老跟睡不醒似的,‘非典’是染不上了,可时间一长这不被关傻了吗?明天早晨闹铃响了就起床,跟我去水上.

  • 农妇家史受热捧

    作者:路艳霞

    76岁的姜淑梅在网上有个绰号,叫“传奇奶奶”.她60岁开始识字脱盲,75岁开始学习写作,2013年写出一本10万字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这本几乎是说着大白话逗乐的新书,以个人视角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不仅受到网民的热捧,还赢得专家学者的好评.编快板识字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艾苓怕娘一个人太痛苦,就想着法子给她找乐.艾苓是一位作家.她慢慢发现,娘大的乐子是讲故事,而且还总是希望女儿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听说女儿迟迟没有动笔,姜淑梅很失望.于是艾苓就对她说:“你自己写吧.”姜淑梅却说:“我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

  • 家常菜做出好味道

    作者:付晓英

    作家岱峻是成都有名的美食家和文化名人,他给出了几道四川家常菜的私人建议.凉拌鸡要做好凉拌鸡,从煮鸡开始就有讲究.煮到什么程度呢?牙签插下去,拔起来的时候不见红,鸡就煮好了.煮好的鸡要用保鲜膜迅速地包起来,放进冰箱速冻二十分钟左右.这个过程可以让鸡肉收缩,切开以后,鸡肉的口感会很脆.成都正宗的凉拌鸡叫椒麻鸡块,在外面餐馆基本上很难吃到了.

  • 蒙冤的火腿

    作者:李舒

    1927年早春,作家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连载《金粉世家》,这部作品很快红遍大江南北,红得老少、妇孺皆知,一时号之为“当世之红楼”.张恨水自己也颇为得意,在饭局里说,他觉得写金燕西生病的情节有“红楼之味”,比如让厨房准备几样清淡粥菜,其中有一碟拌鸭掌.资深吃货唐鲁孙私下告诉张恨水,鸭堂不太容易消化,富贵人家的子弟生病,肯定不会吃这道菜,所以不如改成云腿拌荠菜,做法是把火腿的上腰封部分切丝,加三合油拌荠菜.

  • 黄焖河鳗

    作者:荆歌

    一天,吴中区木渎镇搞美食节,作家车前子、陶文瑜混在几个烹饪大师中间,名义上是去当评委,其实是去混吃.据说吃了一下午,等我赶到著名的石家饭店,烹饪大赛已经尘埃落定.面对满满一桌子“参赛作品”,评委们已经没有了半点胃口,我正好以虎狼之势大啖一通.吃到了久违的黄焖河鳗.看它九节鞭一样盘在那里,我一下子拦腰搞掉了好几段.

  • 特首错过肉骨茶

    作者:李叶明

    二十多年前,我还没来狮城的时候,有位中国作家来这里出席一个民间活动,事后对主办方的接待大为不满,还专门写文章批评住宿酒店的房间太小,主办方带他去吃街边的“肉骨头汤”等,以证明主人的小气与寒酸.当年,在新加坡搞华文文艺得不到政府支持,经费要靠民间自筹,往往是能省则省.不过在街边吃“肉骨头汤”,倒未必是小气.主人一片诚意,原本是想介绍原汁原味的南洋美食给来宾,只可惜对方不懂得欣赏.

  • 名厨大仲马

    作者:曹亚瑟

    大仲马是个高产作家,他身后留有四百部著作,包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黑郁金香》等经典作品.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的遗作中,竟留下一本内容驳杂、引述宏富的《美食词典》!

  • 大宴乏味

    作者:老猫

    经常赴宴的人,肯定都有这种感受:宴会场所很高档,餐具很高档,甚至客人也很高档,菜肴自不必说,山珍海味,但就是吃不香,也吃不饱,回家后,没准还得来碗泡面.所以,看文人写吃喝,多是对美味小吃、故乡风味的夸赞,少有对大宴的描述.那大宴,实在吃得累.其实不仅是文人,就算皇上皇后也是一样.为了证明这点,台湾作家高阳找出了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慈禧晚餐的菜单.他发现,很多菜都是重复的,比如十六道菜中,鸭肉就有六道,鸡肉五道.下午三点半就开饭了,这么吃,想必是没什么胃口的.所谓钟鸣鼎食,其实也不过如此.

  • 陆文夫要命也要酒

    作者:高明毅

    作家陆文夫总结自己的一生:从1957年喝到1990年,从29岁喝到62岁,整整33年的岁月从壶中漏掉了.晚年,,家人劝说陆文夫少饮酒,可是每次与朋友相聚,他总是喝得踉踉跄跄地摇回来,不知昨夜身置何处.医生向陆文夫出示黄牌:"你要命还是要酒?"

  • 和冷冻的妈妈相约再见

    作者:张思遥

    2015年9月,一则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重庆出版社编辑、雨果奖获奖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杜虹做出惊世骇俗之举:已于5月30日去世的她,将头部冷冻在了美国Alcor机构,以期在人类攻克癌症难题之际,通过技术“复活”.她是中国第一例、亚洲第二例冷冻人体的实验者.杜虹的女儿张思遥亲自撰文,纪念妈妈如歌似风的岁月.

383 条记录 13/20 页 « 12...10111213141516...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