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别错过孩子的成长

    作者:耿艳菊

    有人问周国平,在哲学家、作家和学者这三个身份中,你看重哪个.他说,都不看重,我只看重一个身份,就是父亲.他说,幸福感强烈的时光是当上爸爸的时候,每一天都有惊喜,充满了幸福感.两年前,我也光荣地成为了母亲.当看到粉琢琢的孩子时,一切的疼痛都算不了什么,心甘情愿地去承受.有时候,什么都不愿意做,就只是那么静静地看着他,时光静好,岁月无惊.

  • “废物”不废 着实是宝

    作者:何智

    烹饪的用料有个引人注目的特点:物尽其用.即或是通常被认为是“废物”的材料,也可用来制作家常珍馐.如芹菜根须、西瓜皮、莴笋皮、豆腐渣、米泔水、鱼鳞.以及南瓜和冬瓜的蒂与皮、玉米须、生芦根、苹果皮、芥菜皮等众多的“废物”,都是可利用的宝.之所以称这些“废物”为“宝”,是它们多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可以服务于养生健身之需.以苹果为例,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并且由于皮上带肉的缘故,又具有果肉的成分,其中有10~13%的碳水化物,0.5%的苹果酸等等.于是用苹果皮拌制的菜肴,甜酸可口,又是人体摄入维生素、矿物质的良好来源.生芦根也是如此.它含有薏苡素,并且还含有5%的蛋白质,51%的碳水化物,1%的脂肪和0.1%的天门冬酰胺.用它来熬粥,具有清热、止呕的作用.下面就把几种“废物”烹制的美味佳肴,公诸同好.

  • 文青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作者:秋肃

    文艺青年(文青)是继"小资"之后重又兴起的一个身份标识.然而,这一类人却可能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先简单地界定下这个群体:文艺青年,往往是指具有强烈的文学、艺术爱好,以文学艺术的修养作为提升自身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段的青年.他们在网络上主要聚集于豆瓣这样的网络社区,熟悉各类文艺作品,偏好小众电影,谈吐典雅,心思细腻,气质不俗.在长期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朋友都具有文艺偏好,多多少少是某种程度上的"文艺青年",联想到诸多自杀的艺术家、作家,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人们不得不追问,这是为什么?

  • 你为什么害怕接近喜欢的人?

    作者:李松蔚

    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好看的那件衣服,我没敢买;朋友中想接近的那个人,我不敢和他多说话.在它们面前,我们总要绕道走,就像在质量过大的天体附近,连光线都要拐弯.”为什么对越是喜欢的人,我们越是想要逃避、绕道而行?小A的心灵自述: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病.苗头应该从很小就有.在小学五年级时,我身上就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我无法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无论这个喜欢的人是长辈,还是同辈.看到他们,我会本能地转过头.靠近他们十米,心跳得要掉出来.如果不幸非得和对方说话,简直会哭.

  • 乐观就能战胜癌症吗

    作者:蕨代霜蛟

    前些日子,被誉为“中国的高木直子”的超人气绘本作家熊顿的名字,再度被千家万户所知晓——因为她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以同名电影的形式被搬上了荧幕.影片中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在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与治疗副作用之下依然坚持到底的顽强乐观与勇敢,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而在癌症患者人群中,似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鼓舞,决心与癌魔顽强地抗争到底.而另一方面,一些因为疾病而变得敏感的人会怀疑甚至自责起来:我之所以得癌症,是不是因为我本来就是别人所说的那种容易得癌的不好的性格?

  • 不可轻信第一印象

    作者:陈甲取

    1890年,在一次聚会上,美国作家埃德加·萨尔特斯刚步人大厅,就看到一位男子挥舞着手臂,滔滔不绝地讲着笑话.萨尔特斯看着这个高谈阔论、口沫横飞的男子,不由得心中对他生起了恶感,他讨厌太过张狂的人,几乎是下意识地认定那男子是个言行轻浮、以讨好女人为乐的花花公子.因此,当那位男子试图向他表达问候时,萨尔特斯装作无意地扭过了头,避开了男子.

  • 从失败中学做成功母亲

    作者:周月霞

    美国作家诺埃尔说,作为一个现代父母,我们很清楚重要的不是给予孩子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

  • 李渔的『退一步』行乐法

    作者:周一谋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对养生保健很有研究,尤其注重养心.在他所著<闲情偶寄>一书的"颐养部"里,对心理情志养生有很多精辟论述.

  • 徘徊路口,幸闻君良言

    作者:刘亚风

    作家柳青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生关键处只有几步,尤其在年轻的时候."人生旅途,走到十字路口,如果受到有益的指点,帮你选准方向,那么你将终身受益,难以忘怀.

  • 心理查房:构筑人文医学

    作者:陈青

    65岁的作家张先生半年前因突发性心慌、胸痛被送至医院急救,经心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他的冠状动脉中有一支血管出现阻塞,医生为其植入了一根支架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可是没想到出院之后,张先生心慌、胸闷仍频繁发作,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医院"报到",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日前,张先生再次发病住进中山医院心内科病房,但心血管造影显示张先生体内植入支架后血管并未再次发生阻塞,相关检查也无法解释张先生频繁发作的原因.于是,心内科医生向该院的心理医学科发出了会诊的申请.

  • 一根蜡烛的光亮

    作者:周礼

    那年,英国作家雪尔·罗伯斯的心情十分抑郁,眼见德国纳粹党的军队一步步逼近,一座接一座的城市相继沦陷,一个接一个的亲人和同胞相继在战争中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并且创作也走入了一个死角.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茫,就像一只孤独的小船漂浮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看不到一点儿希望,也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 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

    作者:马亚伟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是一个独处者,我不喜欢团体、流派和文学圈子.在日本,我没有任何作家朋友,因为我想保持距离."作家需要纯净安宁的创作空间,以保持头脑的冷静和睿智.很多作家喜欢离群索居,过一种超然于世俗之上的生活.

  • 不再错过

    作者:李茂中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现场,中国作家莫言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上,他说了一句这一生想想说出的话:"有一个我此刻想念的人,我的母亲,我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这句感人至深震憾心灵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

  • 谨小慎微 所谓称呼

    作者:千寻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在着手写陈伯达传记时,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叶永烈碾转反侧,明天见到了陈伯达到底该叫他什么呢?叫他陈伯达同志,不合适,因为陈伯达是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叫他老陈,也不行,因为陈伯达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而自己才48岁,究竟应该怎样称呼他呢,突然叶永烈灵机一动,称呼他陈老,果然,第二天采访时,叶永烈一声亲切得体的“陈老”,令陈伯达听了感动万分.由此可见,一个得体的称谓真可谓交际的“敲门砖”.

  • 美丽的心灵将女人化为永恒Ⅱ在别人的话语里丰盈自己

    作者:王月冰

    梅子来自一个偏僻而又落后的山村.她貌不惊人,学历一般,穿着普通,像从乡野里移入大都市的无数小草中的任意一棵,平凡而弱小,亳不起眼.可是,入城后的梅子却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先是在上海某媒体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里出入A级甲等写字楼的一名白领,接着又有位著名的作家阿姨执意要收她为干女儿.

  • 同桌的你

    作者:刘腊梅

    第三类艺术家"喂,张欢呀,下周六,同学聚会,听说肖作家也要来哟……"闺蜜李娟打来电话,两人从中学到师范,好到可以同穿一条裤子.

  • 8月,让你“剧”好看

    作者:无痕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上映:2016年8月5日类型:爱情/青春地区:大陆主演:吴亦凡/卢杉/韩庚/周元/包贝尔/张瑶剧情简介:《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改编自中国作家籽月的同名青春言情小说,由赵真奎导演,当红人气偶像吴亦凡、韩庚、卢杉、周元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幼小的夏木(吴亦凡饰)目睹了妈妈的自杀,并与她的尸体呆了一个晚上.这场死亡在小夏木的心里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变得孤僻、寡言,与世界有着强烈的隔阂.

  • 人生难免"琼瑶式"的遗憾

    作者:黎明

    台湾言情小说家琼瑶,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这应得益于她数量颇丰的作品.据介绍,琼瑶自196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窗外>至今,已经出版小说46部.虽然其作品,在文学界存在诸多争议,但就其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而言,她在中国文坛可称得上是一位有分量的作家.

  • 莫言:用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

    作者:承闻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 时,莫言说"我想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获奖后首次接受采访 称跟故乡血脉相连10月12日,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故乡山东高密接受记者采访时感言,当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更感觉到故乡跟自己是血脉相连的.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 "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

    作者:刘梦溪

    近年我关注的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主要是敬,恕、和、同等,有的写有专文,有的经常涉及.但专门论"狂",却为始料所未及.2009年12月,我的一本小书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所收的一篇文章的篇目名书,作《书生留得一分狂》.看样稿时,觉得需要写几句话于卷首.不料一经涉"狂",便无法自已.写完一看,已经有两万五千字之多了.如此长文放在书的前面,难免有大军压境之感,置于书后,又似尾大不掉.斟酌再三,决定弃之.后来这篇长文以《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为题,分上中下三篇,连载于《读书》杂志2010年第三、四、五期.

383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