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体外循环肺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王常田;景华

    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是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损伤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理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调节细胞因子而参与CPB所致肺损伤的发生,研究MMPs在CPB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防治CPB术后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婴幼儿体外循环应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邱永升;贾英萍;李小芹;周锐;徐庆

    目的 观察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核因子(NF)-κB表达及婴幼儿体外循环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30人,即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麻醉平稳后试验A组静脉输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1μg/kg,注射时间大于10 min,术中0.2μg·kg-1·h-1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试验B组诱导后静脉输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0.5μg/kg,注射时间大于10 min,术中0.1μg·kg-1·h-1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方法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前(T1)、体外循环(CPB)结束时(T2)、CPB结束后2 h(T3)、CPB结束6 h(T4)、CPB结束24 h(T5)采集血标本送化验室检测S-100β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F-κB,收集记录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个月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及标准化临床神经功能检查,以评估患儿神经精神功能状态,术后出现异常者辅以头颅断层扫描、脑电图检查.结果 3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时,3组的S-100β蛋白、NSE、TNF-α、IL-6和NF-κ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T2、T3、T4、T5时S-100β蛋白和NSE较T1时升高(均P<0.05);T2、T3、T4、T5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和试验B组的S-100β蛋白、NSE、TNF-α、IL-6和NF-κB水平均降低(均P<0.05),且此时试验B组各指标水平较试验A组高(均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表达水平与血清S-100β蛋白、NSE、TNF-α、IL-6水平均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675、r=0.733、r=0.696和r=0.691,均P<0.05).各组间患儿围手术期的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有3例患儿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DDST评分低于术前,术后7 d测试均恢复到术前水平,头颅断层扫描有脑水肿表现,术后1个月复查均恢复正常,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结论 将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应用于CPB手术的患儿,可以调低NF-κB的表达,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减轻CPB对患儿造成的神经损伤.

  • 体外循环转流期间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

    作者:胡志伟;张凯伦;孙宗全

    对25例心脏手术行体外循环患者转流期间红细胞膜流动性(fluidity, FLU)、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转流后期FLU显著降低,LPO显著升高,而SOD活性转流初期升高明显,至转流后24小时恢复到转流前水平,并且红细胞膜FLU降低血浆LPO改变呈负相关.提示:转流期间脂质过氧化增强,可能是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的原因之一.

  • 不同浓度七氟烷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圣东;王立峰;王胜钢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心肌梗死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5)、B组(n=25)、C组(n=25).B组患者于切皮后开始持续吸入1%七氟烷,C组患者于切皮后开始持续吸入2%七氟烷,均于主动脉阻断时停止吸入,两组患者七氟烷吸入时间不少于30 min;A组患者术中不使用吸入型麻醉药物.记录3组患者CPB时间、主动脉阻隔时间、手术时间.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即刻(T2)、主动脉开放即刻(T3)、主动脉开放30 min(T4)、CPB停机后2 h(T5)、6 h(T6)、24 h(T7)记录各时点患者心率,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磷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术后随访1年,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70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包括A组22例、B组24例、C组24例.3组患者CPB时间、主动脉阻隔时间、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T2~T7时点血清IL-6水平降低,T2~T5时点TNF-α水平降低(均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T3、T4时点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均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T5~T7时点血清CK-KB、cTnI水平降低,C组患者T3~T7时点血清CK-KB、cTnI水平降低(均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T3~T7时点血清CK-KB、cTnI水平降低(均P<0.05).不同时点3组患者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年,3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七氟烷预处理可降低CPB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 新型醛基化海藻酸钠抗凝血涂层物制备及性能评价

    作者:李金友;李彤;高文卿;于美丽;胡晓旻;许晋;陆海滨;于广栋

    应用醛基化海藻酸钠交联涂层体外循环管路,并对涂层管路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价.将多醛基的氧化海藻酸钠(OSA),固定到体外循环聚氯乙烯(PVC)管路表面,评价其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指标,并与空白对照组(pvCC)和进口产品美敦力肝素涂层组(PVCM)比较.结果表明,OSA涂层物有效固定在PVC管道表面,且OSA涂层管路(PVCS)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仅次于PVCM(P <0.05),显著优于PVCC(P<0.05);PVCS蛋白粘附率显著低于PVCC(P<0.05)和PVCM(P<0.05);PVCS血小板粘附量显著低于PVCC(P<0.05),与PVCM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VCS与PVCM脱落率相比,有着相似的趋势.OSA涂层体外循环管路,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好的稳定性.

  • 动脉微栓过滤器抗凝涂层修饰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陆海滨;李彤;段大为;高文卿;于美丽;周淑芬;李金友;于广栋

    为研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型体外循环动脉微栓过滤器(AF),以化学接枝改性方法制备低分子肝素(LMWH)涂层、部分氧化的海藻酸钠(OSA)涂层的AF用涤纶滤网.利用红外光谱分析表面涂层基团,通过表面接触角测定、蛋白黏附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抗凝活性检测、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等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通过涂层动态脱落、管路压力、流量检测等评价滤器应用安全性能.结果显示,涂层后材料的红外光谱在涂层物吸收峰处出现变化,表面接触角变小(P<0.01),且OSA组(25.2±4.02)°小于LMWH组(32.7±4.65)°,人血清白蛋白黏附量、纤维蛋白原粘附量显著减少(P<0.05),OSA组黏附(1.63 ±0.37,1.32±0.14) μg/cm2少于LMWH组(2.56±0.81,2.00±0.32) μg/cm2,血浆接触涂层材料后PT、APTT显著延长,与PE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体外转流中约有10%的涂层物脱落,AF进口端压力、跨滤器压力差增加(P<O.01)、流量/转速减少.实验表明,化学接枝改性方法制备的LMWH及OSA涂层滤网,涂层结合稳定,生物相容性提高,满足应用安全需要.与LMWH涂层相比,OSA涂层的抗凝性能略差,但亲水性及对蛋白黏附的改善优于LMWH涂层,可能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加之OSA低廉的价格,将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 不同类型氧合器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清S100B的影响

    作者:谷兴华;李守先;张供;宋毅;张希全;王涛

    探讨不同类型氧合器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清S100B的影响.选择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应用膜式氧合器,n=16),B组(应用鼓泡式氧合器,n=20).分别在手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2h、5h、12h、24h和48h抽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100B的浓度.膜式氧合器组体外循环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100B的浓度均明显低于鼓泡式氧合器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式氧合器对体外心脏术后脑损伤的程度较鼓泡式氧合器小,为减少术后脑损伤的发生率,应使用膜式氧合器.

  • 滚压泵离体长时间转流对红细胞损伤的研究

    作者:徐嗣卫;丁敏君;陈芳

    目的:探讨滚压泵长时间转流对红细胞的损伤.方法:采用两种滚压泵Polystan小儿泵(A组)和COBE泵(B组)分两组,作5对16h离体转流实验.测定项目:FHb、PLT、红细胞脆性度、红细胞电镜扫描观察.血标本为转前、转中4h后每隔2h抽血标本;电镜标本为转前、转中每隔4h抽一次.结果:1.FHb随转流时间延长而呈线性增加,两组溶血指数分别为0.296mg/L/h和0.3993mg/L/h.两组没有差异;2.PLT同FHb一样呈线性增加,直线回归分析提示,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3.两组红细胞脆性度转中无明显改变;4.电镜观察显示,转中标本可见到各种变形红细胞膜,棘球红细胞计数表明,转流时间越长,棘球红细胞数越多.结果1.滚压泵长时间转流不但使部分红细胞直接破损,引起即时溶血,而且还造成大量红细胞亚损伤,导致术后的延迟性溶血;2.红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是导致术后延迟性溶血的基础.

  • 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评价

    作者:杨剑;易定华;刘金成;胡巧侠;刘剑;曹瑞军;秦锋

    通过离子键方式将肝素分子结合于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管道中,进行了体外转流抗凝血性能测定和细胞毒性、肌肉植入等生物学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肝素分子结合于聚氯乙烯材料表面,同时筛选出具有抗凝血活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亚胺-肝素涂层方法.

  • 接受体外循环的先心病患儿认知功能的动态研究

    作者:范祥翠;李大珍;石远;徐颖;叶茂

    目的: 研究0~4岁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神经认知功能的情况.方法: 对110例0~4岁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紫绀型36例,非紫绀型74例),在术前、术后1周、1月用Gesell发展量表进行神经认知功能测评.结果: 患儿术前神经认知功能处于中下水平,紫绀型患儿的应物能、应人能、运动能、语言能得分均低于非紫绀型患儿[(81.5 ±7.0)vs.(87.7 ±7.3)、(80.7 ±6.8)vs(87.7±8.1)、(79.2±6.4)vs.(87.2 ±8.7)、(80.8±6.1)vs(87.4 ±8.6),P<0.001或0.01];4个方面得分术后1周均低于术前[如应人能:(82.8 ±7.7)vB.(85.4±8.3),P=0.002],术后1月均高于术前[如应人能:(91.3 ±6.2)vs.(85.4±8.3),P=0.001];年龄与应物能、应人能、运动能、语言能均呈负相关(如术后1周年龄与非紫绀型应人能B=-3.7,与紫绀型应人能β=-0.6);非紫绀型组的ICU停留时间与术后1周应人能、运动及术后1月应人能呈负相关(13=-0.6、-0.4、-0.4);非紫绀型组与紫绀型组的低鼻咽温与术后1周语言能呈正相关(β=1.7、2.7);紫绀型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1周认知能力的4个方面及术后1月应物、应人呈负相关(β=-9.6、-3.9、-3.4、-4.7、-3.9、-7.8).结论: 接受手术时的年龄越大认知功能水平越低;在短期内,ICU停留时间、低鼻咽温、主动脉阻断时间对患儿的认知功能有影响,且对紫绀型患儿的影响大于非紫绀型患儿.

  • 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心理学研究

    作者:唐绍强;景华

    近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脏手术后,尤其是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病率非常高,症状容易被手术创伤所掩盖,易被临床所忽视,常常导致延误诊断或漏诊;其临床表现可在术后即刻出现或延迟数小时才出现,症状可以很轻微,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也可以很严重,导致病人死亡或造成病残,病程长的可持续数月至数年[1,2].现有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病因、发病率、一般性的预防与治疗上[3,4],很少在临床心理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随机和前瞻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精神障碍的正确诊断和神经心理评估在预测脑损伤的作用上还认识不足,有必要就这些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 心房血管球瘤一例

    作者:吴永和;苏海燕;郑艺辉;郑春暖

    患者男,46岁。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心脏彩超于左心房房间隔中部探及一略高回声结节,提示左心房内实性结节,黏液瘤可能。外科予以体外循环下左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左心房内有结节,大小约3.0 cm ×2.5 cm ×2.0 cm,呈椭圆形,基底位于房间隔左心房侧。沿肿瘤基底部边缘完整切除肿瘤,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

  • 肾集合管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一例

    作者:郭玲玲;王美清;蔡毅然;王妍

    患者男,54岁.因发现左侧肋缘下肿物20余天,偶有针刺感,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肾肿瘤于2003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腰痛、血尿和尿痛.体检:双肾区无叩压痛,双输尿管行经无压痛,耻骨上区无压痛.可触及左侧肾脏肿大,质硬,无压痛.超声检查示:左肾实性占位;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栓子形成.手术所见,左侧腹膜后肾脏区巨大肿块,质硬,与降结肠及其系膜粘连.探查见左肾已基本被肿物取代.左肾静脉明显增粗,内可触及条索状物.完整将左肾切除,并在体外循环协助下,在膈上阻断下腔静脉,取出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瘤栓.

  • 成人肾母细胞瘤伴下腔静脉巨大瘤栓一例

    作者:刘爱军;韦立新;梁运梅

    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7个月余于2000年8月1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1月30日因"胆囊炎”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右肾集合管系统有2.5 cm×2.3 cm低回声区,无腰痛、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双肾区无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膀胱区无膨隆.行CT、MRI等检查示"右肾区占位性病变,不能确定位于肾盂还是肾盂旁.”后行右心房、下腔静脉、肾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认有下腔静脉瘤栓,但来源不确定.于5月份行下腔静脉内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判断肿瘤根部在肾静脉,瘤栓长约25 cm.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肉瘤”.6月份做彩色多普勒检查:右肾皮质回声不均匀,右肾囊实性占位,大小6 cm×4 cm,界限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T示:右肾盂或肾静脉占位性病变,向下腔静脉延伸.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术中所见:右侧腹膜后右肾区有一巨大不规则肿块,右肾静脉扩张,增粗,其内扪及瘤栓,瘤栓向下腔静脉内延伸,于右肾门处结扎固定右肾静脉及其内瘤栓后切断,并切断肾蒂,完整取出右肾及肿块.探查下腔静脉内瘤栓长4 cm,遂在部分体外循环下自肾静脉根部完整取出瘤栓.

  • 免疫吸附清除内毒素休克兔循环TNF对IL-1水平影响

    作者:朱云松;侯凡凡;张训

    用免疫吸附方法清除内毒素休克兔早期循环TNF观察对IL-1水平的影响.一次性静脉内注射灭活大肠杆菌1.5×109/kg体重,制成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灌流组和免疫吸附组.分别用结合TNF单克隆抗体和未结合TNF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凝胶A珠粒制成免疫吸附柱和空灌流柱,免疫吸附组和空灌流组分别经免疫吸附柱和空灌流柱于注射内毒素(LPS)后1小时做体外循环血液灌流,共2小时,对照组仅作体外循环,注射LPS后0、1、2、3、6、12、24小时分别抽血检测循环TNF和IL-1水平,并动态观察血压和肝、肾功能(包括Bun、Cr、SGPT、SGOT).家兔注射LPS后血压明显降低,肝、肾功能受损,TNF和IL-1水平显著升高.对照组与空灌流组血压、肝肾功能及24小时内TNF、IL-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而免疫吸附组在注射LPS后2、3、6小时TNF、IL-1水平明显低于上述2组,血压明显升高.6小时后肝、肾功能正常,免疫吸附后21小时内,循环TNF、IL-1水平均无反跳性升高.

  •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应对方式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潘永毅;谢文鸿;李梅;曾少颜;周望梅;李亚洁;周春兰;潘继红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应对方式与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疾病不确定感问卷对208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面对维度得分低于常模(P<0.01),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高于常模(P<0.01或P<0.05).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90.33±10.32)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面对应对方式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呈负相关,而回避、屈服应对方式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呈正相关(P <0.01或P<0.05).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多采取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鼓励患者寻求疾病知识与配合治疗,进而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黑飞龙;龙村;李桂芬;孙桂民

    随着冠心病外科治疗技术的逐步成熟,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手术指征逐渐放宽,许多危重的冠心病患者可通过急诊CABG进行救治,合理的体外循环(CPB)管理可为急诊CABG的进行提供重要保障.现总结急诊CABG术CPB管理经验,报道如下.

  • 乌司他丁对小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舒强;杨欣玮;石卓;施珊珊;张向红;张泽伟;李建华;朱雄凯;林茹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27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U组).C组不给药,U组于麻醉诱导后、CPB开始时和主动脉开放时分别给予乌司他丁总量的1/3(15000万U/kg).于麻醉诱导后(T1)、CPB结束即刻(T2)以及CPB术后1 h(T3)、12 h(T4)和24 h(T5)测动脉血浆中IL-8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于CPB术后1 h、2 h及4 h测动脉血气,并监测CPB术后肺功能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结果CPB结束即刻和术后1 h时间点U组NE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对应值(P<0.05).CPB术后1 h时U组IL-8显著低于C组(P<0.05).CPB术后1 h U组的OI、PA-aO2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IL-8和NE的过度释放,对小儿CPB诱发的肺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 经皮穿刺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作者:李海林;金素平;葛根贤;许秀娟;陈剑;郑保健;徐再春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插管快速建立急诊体外循环(ECPB)心肺复苏(CPR)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行研制经皮穿刺体外循环插管及鼓泡式氧合器、动脉滤器、泵管、管道连接的一体化无菌密闭系统.先将15只犬随机分为有搏动经皮穿刺插管组(A组)5只,无搏动经皮穿刺插管组(B组)5只,无搏动切开插管组(C组)5只.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经皮穿刺插管方法建立急诊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及对心肺复苏的影响.后将6例心脏停搏常规复苏8 min无效患者进行床边经皮穿刺急诊体外循环方法的研究及对心肺复苏疗效的观察.结果无论在动物或人体上均快速建立了ECPB,使CPR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显著提高.结论经皮穿刺周围大血管插管能快速建立急诊体外循环,使CPR的ROSC显著提高.

  • 小儿体外循环术中抑肽酶促进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0释放的研究

    作者:赵琦峰;王胜利;胡型锑;赵曙光;赵子牛;杜杰;章岳峰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ECC)术中抑肽酶促进内源性IL-10释放的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按入选标准筛选病例并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A1组,n=15),小剂量抑肽酶组(B1组,n=15),大剂量抑肽酶组(C1组,n=15),激素组(A2组,n=20),激素+小剂量抑肽酶组(B2组,n=20),激素+大剂量抑肽酶组(C2组,n=20).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患儿在术前,ECC 30 min,ECC结束后2 h,24 h,7 d5个时间点血清IL-10的浓度.结果各组ECC 30 min,ECC结束后2 h血清IL-10浓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1);且B1、C1组与A1组相比,B2、C2组与A2组相比及C1组与B1组比较,C2组与B2组比较,IL-10水平增高更为明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1、B1组术后住院日明显延长(P<0.05).结论抑肽酶能促进内源性IL-10的释放,且药效与抑肽酶剂量呈正相关.

7172 条记录 7/359 页 « 12...45678910...3583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