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型幼猪体外循环模型灌注流量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作者:姚婧鑫;魏新广;王小龙;李勇男;龙村;林栓同;梁影;姜福清;管玉龙

    目的 建立幼猪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观察CPB灌注流量发生改变期间,脑灌注流量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的变化,从而探索CPB灌注流量对脑血流量自我调节的影响,以期为婴幼儿CPB合理的灌注管理、预防脑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2只幼猪按照随机表分为3组,对照组、高流量组(H组)、低流量组(L组).建立单泵双管CPB灌注模型,用血流检测仪直接检测灌注管路流量反映不同流量下脑动脉内血液灌注的变化,并采用近红外分光广度检测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监测幼猪CPB模型中rSO2的变化.在CPB开始前10 min、CPB开始后10 min、升主动脉阻断后30 min和升主动脉开放后10 min 4个时间点检测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 B)浓度.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区组织学变化.结果 在主动脉阻断期间,H组脑灌注流量[(30.8±9.9)mL/(kg·min)]较L组[(19.0± 7.4)mL/(kg·min)]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2),且该时间点 H组 rSO2值(52.65% ± 3.1%)显著高于L组(47.3% ±3.3%)(P<0.05).海马组织学变化及血清S100 B蛋白水平无组间差异.结论 在小型猪体外循环灌注模型中,脑动脉内流量及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提示脑血流压力/血流自我调节减弱,高流量组脑灌注效果优于低流量灌注.

  • 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白细胞的作用及白细胞滤器的应用

    作者:孔祥;黄惠民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一项基本技术.虽然CPB在提供安静、无血的术野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循环、呼吸的支持,但是与CPB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ive syndrome,SIRS)带来的不良临床反应还是明显的.受到SIRS影响大的除血液有形成分外,就是肺组织.有关CPB后的肺损伤已经有大量报告.一般认为白细胞活化在CPB引起的肺损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体外循环用血泵研究进展

    作者:路力军;胡兆燕;陈正龙;潘友联

    本文在阐述体外循环原理及临床意义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体外循环用血泵的原理、特点以及关键技术评价指标,重点分析了离心血泵的发展历史,及二代、三代离心血泵磁力驱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第二代血泵采用圆盘形磁力耦合器驱动方式,其永磁体采用组合拉推式结构.第三代血泵是在第二代血泵的基础上增加了磁悬浮系统.后展望了体外循环用离心血泵的发展趋势.

  • 一次性各种医用管道固定夹的研制

    作者:郑国强;张萍;郑国玺;赵黎;陈玉萍;张新;余淑华;赵春华

    1993年我们采用低压聚乙烯材料,经注射成型机和模具注塑的方法,一次成型研制的医用管道固定夹,上面有二排6、8、10、12、14、16、18mm的夹距离,使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上腔静脉引流管、下腔静脉引流管、主动脉引流管、心内血液吸收引流管等管道均可选合适的夹固定,经浙江医科大学一院等100多家医院应用,明显优于过去用巾钳夹管道一点固定方法,一次性医用管道固定夹,二点固定管道不容易抽动、扭曲,弹性好,不影响灌注量,使脑缺氧、气栓、肾并发症明显减少.

  • 不同剂量肝素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饶效;肖立琼;陈雯;黄福华;汪黎明;陈鑫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肝素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一系列相关指标的差异,以评估低剂量肝素用于该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需要体外循环(CPB)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2 mg/kg(n=30)和3 mg/kg(n=30)的初始肝素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凝血功能、肝素化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总用量、鱼精蛋白量、微栓过滤网黏附度、术中和术后输血量、血小板数量、术后24 h胸引量以及手术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 2 mg/kg组(低剂量组)中有1例患者肝素化ACT未达400 s,3 mg/kg组(常规组)中ACT全部达到400 s以上.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心梗、脑梗及肺栓塞等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微栓过滤器黏附度、术后输血量、血小板数量、术后24 h胸引量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常规组,低剂量组的肝素化ACT较低(P<0.05),总肝素量、鱼精蛋白量和术中库血输入量明显减少(P<0.05).2组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CPB 20 min和术后24 h)、纤维蛋白原(Fib,CPB 40 min和术后24 h)指标上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 与常规剂量肝素相比,采用低剂量肝素同样能使多数患者肝素化ACT值大于400 s,满足体外循环手术需求,减轻凝血功能紊乱,并减少术中输血量.

  • 回输洗涤自体血对机体凝血参数的影响

    作者:万彩红;董培青;杨璟;管玉龙;何美玲;赵秀清;卢荣

    目的观察回输洗涤自体血前后机体凝血参数的变化,了解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对其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例,术后回输经洗涤处理的自体血;对照组10例,未接受洗涤自体血.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自体血液前15min、回输后10min、以及体外循环结束后3h、24h测定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各时间点APTT、PT、Fbg水平,两组变化趋势相似.体外循环结束后,APTT、PT明显延长(P<0.05),术后24小时恢复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在体外循环结束后明显降低(P<0.01),术后24小时内逐渐恢复甚至高于术前水平.但两组同一时间点APTT、PT、Fbg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洗涤自体血回输前后APTT、PT、Fbg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术后24小时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洗涤自体血回输对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能明显减少库血用量,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

  • 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大鼠体外循环术致急性肾损伤时NF-κB P65和ICAM-1表达

    作者:黄海嵘;王高明;刘小龙;申翼;王常田;李德闽;景华

    目的 研究大鼠体外循环(CPB)术致急性肾损伤时肾脏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和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变化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sham、CPB和EPO组,sham组建立CPB模型,不行体外转流,其余2组行体外转流,EPO组于转流前在预充液中加入3 000 U/kg的EPO.分别于肝素化后转流前(T0)和转流结束后(T1)、术后0.5(T2)、1(T3)、2(T4)和24 h(T5)检测血清肌酐水平,术后24 h取肾脏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表达.结果 术后CPB组各时间点与sham组比较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CPB组相比,EPO组的肌酐水平明显下降(P<0.05);CPB组肾组织中NF-κB P65及1CAM-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EPO组NF-κB P65及ICAM-1表达水平均低于CPB组(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EPO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出血明显减轻.结论 EPO可抑制大鼠体外循环后肾脏NF-κB P65及ICAM-1表达,从而减轻大鼠体外循环引起的肾脏损伤.

  • 深低温降低缺血大鼠大脑MMP-9和NPY蛋白水平

    作者:黄清;徐蔚;黄秋玉

    目的 探讨深低温对缺血大鼠大脑额叶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 照组、常温和深低温停循环组,建立大鼠闭式体外循环模型.对照组大鼠正常体温继续体外循环10 min;常温缺血组停循环10 min;深低温缺血组则 将体温保持在18.5 ℃ ~20 ℃,停循环10 min.快速断颈取脑,干湿法测定各组脑含水量;取额叶皮质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MMP-9和NPY蛋 白表达并计算各组神经元存活率.结果 常温缺血组脑含水量明显高于深低温缺血组及对照组,而神经元存活率则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 MMP-9在常温组和深低温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深低温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NPY在常温组和深低温组的表达低于对 照组(P<0.05),而在深低温组的表达远高于常温组(P<0.05).结论 深低温通过减少NPY的下降幅度及减少MMP-9蛋白水平,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

  • 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减少体外循环患儿体内的炎性因子

    作者:王安彪;刘高利;范全心;郭巍;李德才;张文龙

    在体外循环中,由于血液与人工管道的接触、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等因素激活了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肺功能损伤等并发症[1].本文研究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

  • 乌司他汀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黏附分子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凤伟;吴树明;邢西忠;孙培玉;张秀辉

    中性粒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CD11/CD18家族和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与体外循环有关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乌司他汀(Ulinastatin,UT)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CD11b/CD18 和ICAM-1的影响作用,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黏附分子的变化,为体外循环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寻求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 体外循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媛;苏润毅;于建华;李守先;时庆;武玉兵

    通过检测红细胞免疫指标,探讨体外循环(CPB)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45例

    作者:刘学刚;唐震;王祖义;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45例,其中冠脉3支及以上病变35例,2支病变6例,1支病变4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cCABG)30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PCAB)15例.共行远端吻合口139个,其中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36个,静脉旁路远端吻合口103个,包括心中静脉原位动脉化吻合口1个.结果:完成手术44例(97.78%),术中死亡1例(2.22%).术后并发低心排血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各1例,肺部及胸骨感染各2例,均治愈出院.随访2~84个月,平均(32±7.6)月.1例术后高血糖酸中毒6h突发室颤,植物生存6个月后死亡,另1例术后6年脑血管意外死亡.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2例,服药控制;其余40例心绞痛消失.结论:应用cCABG和OPCAB手术方法治疗冠心病患者是安全、可靠的技术,效果良好.OPCAB手术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不能完全替代cCABG手术.

  •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21例

    作者:史向前;刘学刚;唐震;王祖义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窦瘤破裂后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室切口和/或主肺动脉横切口行修补术,并同时纠治心内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肺水肿1例、心衰2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均治愈.随访3个月~5a,疗效优者20例,良者1例术后残留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病势凶险,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不要为改善心功能而延误手术时机;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满意.

  • 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20例

    作者:刘言一;刘以尧;李海慧;姜亦瑶;申国争

    目的 探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采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72(55±3.8)岁.均通过右胸骨旁第四肋间6~10 cm横切口进胸,股动脉插管、右房房腔管引流建立体外循环,经胸直视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停跳后经左房入路行二尖瓣置换.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18~205(150.3±3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8~189(133.5±27.4)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1±10.4)h,ICU停留时间(1.3±0.5)d,住院时间(7.3±1.7)d.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1.7)月,瓣膜位置均良好、启闭功能正常,无瓣周漏发生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 作为向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过渡的一种微创术式,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早期临床效果确切.

  • 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龙;高夏;乔利阳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 抽选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2014年4月-2016 年1月收治的90例首次接受心脏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45例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直接使用库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第7天(T4)的动脉血液携氧功能指标,包括RBC、Hb、红细胞比容(Hct)、氧合指数、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2,3-DPG) 、红细胞变形指数(RCD).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2时点的RBC分别为(3.59±0.37)×1012/L和(3.64±0.44)×1012/L,Hb分别为(101.26±19.54)g/L和(102.38±20.05)g/L,Hct分别为(0.35±0.12)和(0.34±0.13),较组内T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T3和T4与组内T1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在T1~T4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15.14±51.24)、(348.33±39.45)、(317.59±33.36)和(377.16±45.44)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则分别为(418.16±52.18)、(344.44±42.20)、(320.65±35.11)和(375.24±43.94) mmHg,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内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红细胞2,3-D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RCD术后较术前的有明显增高(P值均<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血液携氧功能无明显损伤,可减少库血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下的外科治疗

    作者:于奇;韩继彪;刘永靖;陶宇;刘宏;张俊峰;疏元善

    目的: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5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VSD 675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CPB)手术.直接缝合392例,补片修补283例.结果:术后死亡6例,并发症发生率6.7%.结论:手术治疗VSD效果满意,正确诊断、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技术改进、室缺肺高压围术期的处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中体外循环处理与脏器保护

    作者:李晓红;吴玉美;李晓华;刘学刚

    目的:探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术中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措施.方法:对27例复杂性CHD患儿根据畸形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采用浅、中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术中维持灌注流量150~180 ml /kg·min,控制预充量,体外循环中进行超滤,加强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68~17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5~128 min,尿量100~420 ml,均顺利停机.结论:高钾含磷酸肌酸钠冷晶体停搏液为心肌提供有效的保护,ECC中维持满意的MAP,应用白蛋白、乌司他丁、甲基强的松龙和超滤等有助于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雷;刘学刚;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刘戈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72 h(T6)、术后6 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围术期护理

    作者:邱取珍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多见.瓣膜置换术是通过体外循环将病变的二尖瓣瓣膜切除,代之以人工金属瓣膜.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的新方法.我科1998年5月~2002年4月使用新方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患者19例.现就本组病例围术期护理作一总结.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王常田;景华

    体外循环(CPB)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性反应(SIR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血小板活性等参与CPB后SIRS的发生和发展.研究MMPs在CPB后SIRS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防治CPB术后SIRS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172 条记录 6/359 页 « 12345678...3583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