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临床鉴别

    作者:吴宁;蒲红;王娜;赵原;黄红云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的形成原因及其临床鉴别.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9月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患者86例,根据典型造影将患者分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组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缺血程度、临床并发症以及既往病史的临床相关信息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形成多发生于髂股动脉(x2=4.31,P=0.15),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无明显好发部位;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x2 =7.489,P<0.05)和运动障碍(x2=4.782,P<0.05)、对侧动脉搏动正常(x2=9.487,P<0.05)的临床表现较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x2=9.029,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x2 =3.129,P<0.05),而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x2=3.443,P<0.05);具有糖尿病(x2=10.698,P<0.05)、高血压(x2=9.658,P<0.05)及吸烟病史(x2=3.766,P<0.05)的患者,急性血栓形成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患者(x2=3.148,P<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x2 =2.848,P<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原因具有很大的差异,梗塞部位、缺血程度、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既往史的情况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 脊髓前动脉血栓破裂1例报告

    作者:张信花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早晨起床后突然自觉胸背部剧痛,并向前胸放射,随后出现双下肢麻木,15 min后双下肢逐渐无力,30 min后双下肢完全性瘫痪,大小便潴留而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05/75 mmHg.神清,语言流利,呼吸平稳,颅神经检查正常,项强阳性.双上肢活动自如,双下肢肌力0级.胸4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侧深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消失,肛门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反射阴性.腰穿检查脑脊液呈均匀血性,脑脊液奎肯试验示椎管不完全通畅;镜下见大量红细胞,蛋白0.34 g·L-1.胸椎脊髓MRI示胸1~9椎管内脊髓前方可见长索条状影;T1加权像高信号影,T2加权像脊髓前方物影为低信号,T3~9脊髓前方呈长条状轮廓不清的高信号,横轴为上界显示脊髓受压.脊髓造影示T12椎管内部分充盈缺损.诊断:脊髓前动脉血栓破裂出血.给予脱水、止血剂等药物治疗,并绝对安静卧床30 d,患者感觉障碍下降至T6水平面以下.复查MRI,T4~5椎体与入院时比较病变明显吸收,范围缩小.双下肢肌力恢复2级,尿便障碍逐渐消除.

  • 急性动脉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陈晓凤;曲晓丽;刘洋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心端大动脉壁脱落,被血流冲向远侧,停留在直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内,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的急性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1].此病起病急,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使患者终生残废,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7月~2007年6月收治了7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其中72例行下肢动脉取栓术,6例行截肢术.

  • 肠系膜动脉血栓致肠坏死1例

    作者:闫春生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引起外科急腹症的少见疾病.1 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因脐周疼痛、呕吐、腹泻10小时就诊.

  • 家兔股浅动脉血栓溶解后微小血管栓塞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

    作者:刘刚;沈洪;畅坚;尹明;鲁通;张维

    目的观察大动脉血栓溶解后形成下级动脉内微小栓塞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随机取兔一侧股浅动脉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经血管外电刺激制作血栓模型,葡激酶静脉溶栓.观察股浅动脉下级血管再灌注前后影像的变化,采用灰度平均法计算组织内造影剂的平均密度,比较溶栓前后组织造影剂密度的变化,病理查找组织内的微血栓.结果血管造影可显示股浅动脉以下4~5级0.2 mm小血管走行和分布;实验组8只动物均发现下级小血管充盈不良(共17处),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实验组在下级小动脉内发现4个微栓子(50.0%),对照组未见微栓子;实验组血栓溶解后组织造影剂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充盈不良的小动脉支配区的组织造影剂的密度低于充盈正常小动脉支配区.结论大动脉血栓溶解后的血栓碎屑可使其下级血管发生微小栓塞,微栓塞可减少大血管再通后组织的再灌注,影响再通治疗疗效和预后.

  •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动脉血栓2例

    作者:隋秋伟;戴毓丽;王业辉

    尿激酶为新鲜人尿分离提纯所得的高纯度酶制剂,系高效的血栓溶解剂,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因而,使得血栓得以溶解,我院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成功的治疗因脑栓塞并发动脉血栓病人2例报告如下.

  • 老年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预见性护理

    作者:孙继棉

    老年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是因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使脑微小动脉出现变性、坏死,产生微动脉血栓后,在脑组织中留有空隙,使中枢神经系统多次、多处多发性卒中致神经症状及痴呆.

  •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取栓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金凤;李恕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急性病变,下肢动脉由于行走时间长,侧支循环欠佳,故栓塞率较高.

  • 环氧化酶-2在大鼠动脉血栓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晓南;曹久妹;王红艳;王毅盟;陆林;吴方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大鼠动脉血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氯化铁溶液外敷大鼠左颈总动脉形成动脉血栓,HE染色后观察不同外敷时间组(1d、3d、7d、14 d)大鼠的左颈总动脉血栓镜下的结构特点,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血栓中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法分析不同时间组大鼠动脉血栓及循环血白细胞总蛋白,观察不同时间组动脉血栓标本及白细胞中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敷氯化铁溶液后,实验组大鼠的动脉可见明显的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未中见COX-2蛋白阳性表达,而实验组中14d组血栓中可见多处COX-2蛋白阳性染色.蛋白印迹检测显示,对照组大鼠的COX-2仅有极少量表达,但均明显低于实验组(P<0.O1),而实验组造模1d后血栓中COX-2的表达量有所升高,3d后表达量出现明显上升,7d后表达量继续升高,造模14d后,其含量进一步升高.血栓内的炎性细胞主要成分在第1天和第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而第7天和第14天则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结论:COX-2蛋白表达在大鼠颈动脉血栓中明显增加,提示COX-2的表达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可能参与了动脉血栓形成的进程.

  • 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实验监测

    作者:张利伟;王学锋;王鸿利

    动脉血栓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大多采用抗血小板药对该类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报道显示,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15%~44%[1].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室监测手段,抗血小板药未能在一些患者,尤其是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寻找佳的阿司匹林抵抗实验诊断方法,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实验监测作一综述.

  • 抗凝药治疗静脉血栓

    作者:徐建民

    动脉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中风、下肢坏疽常见的原因.因为在急流条件下由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动脉血栓附有少量纤维蛋白,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策略主要集中在阻断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但也常包括抗凝剂来预防纤维蛋白的沉积.相反,能引起静脉炎综合征或导致肺动脉栓塞和死亡的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在血流缓慢的条件下在小腿深静脉处形成.这些部位的凝血由血管的损伤开始,随静脉瘀滞而扩展.可选择抗凝剂来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和心脏栓塞.

  • 辛伐他汀联合阿斯匹林治疗动脉血栓形成1例

    作者:邱明;夏建华;扶青

    1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无明显诱因突然晕倒,20 min后入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治疗不详),病情稳定后半月转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查体:血压:左上肢测不到,右上肢106/65mmHg,左下肢115/78 mmHg,右下肢124/82 mmHg.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伴左肱动脉血栓的经导管溶栓治疗

    作者:沈国鑫;吴根华;蔡雅娟;唐杰;唐君毅

    患者女,40岁.车祸伤致头部、腹部疼痛3 h急诊入院.体检:血压18/10 kPa,心率98次/min,左上腹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提示: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无效于入院第2天行脾切除术.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溶栓一例

    作者:高瑞农;葛成伟;陈建峰;李艳波;张义

    患者男,16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呕吐9h.腹痛以上腹部为主,呕吐胃内容物多次.无发热、胸痛、腹胀、腹泻、血尿血便等.初步诊为"急性胃炎"收入内科,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外科会诊后以"腹痛待查,肠系膜血管栓塞?"转普外科.体检:体温37.4°C,脉搏12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4.5/10.5kPa(110/80mmHg),化验:白细胞:12.2×109/L,N:0.82.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及肠型、胃肠蠕动波,腹肌软,全腹压痛,以上腹痛为著,无反跳痛,压痛点不固定,肠鸣音减弱,莫非征阴性,全腹未扪及包块及未闻及血管杂音.

  • 凝血和凝血抑制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动脉血栓形成

    作者:戴菁;王学锋

    动脉血栓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除了常见的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公认危险因素外,凝血、抗凝因子与动脉血栓的关系也相继见于报道,该文就凝血、抗凝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动脉血栓的关系作一综述.

  •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大乔;符伟国;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王玉琦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条实验犬制作双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血栓长度>5 cm.每条犬一侧股动脉血栓予超声消融治疗2 min,另一侧仅用消融导管作机械性穿插.观察超声组和对照组操作前后血栓处的血流变化,比较两组血栓段动脉经实验操作后的损伤系数及远端栓塞情况.结果股动脉血栓超声消融后远端血流量为(28.9±4.2)ml/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6±5.0)ml/min(P<0.01);超声消融后TIM1分级指数为2.67±0.49,而对照组为1.08±0.90(P<0.01);血栓处动脉损伤系数分别为1.83±0.39和1.67±0.49(P>0.05).超声消融后无远端动脉栓塞现象.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有效、安全.

  • 1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金俊芹;朱蓓莉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损伤性小,并发症低,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1], 现将1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抗凝和血小板抑制对心肌梗死的作用

    作者:王大志;王志强;朱轶红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栓形成治疗的目的包括:①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②防止动脉血栓;③降低MI的早期复发或扩张;④溶栓治疗成功再灌注后,减少早期再堵塞;⑤MI的二级预防和降低血管病死亡率.

  • 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7例次临床分析

    作者:韩志友;张勇;张愚;管德林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凝血机制、并发症、手术方式、血栓发生时间、诊断和治疗方式及其预后.结果:1632例次肾移植患者中发生肾动脉血栓6例(7例次),发生率为4.3‰.5例次血栓发生在术后12 h至7天;2例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和24个月.患者表现为尿量减少,彩色多谱勒超声和血管造影协助诊断.2例次患者溶栓成功;1例次患者手术取栓成功;4例次患者因动脉血栓造成移植肾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而切除移植肾.3例次受者手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明显缩短,处于高凝状态.结论:移植肾动脉血栓多发生在术后早期,受者高凝尤应警惕.溶栓或手术取栓可挽救部分移植肾.

  • 动脉血栓相关治疗靶点及新药研究进展

    作者:李龙;寇俊萍

    动脉血栓(arterial thrombosis,AT)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并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AT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多种因素的参与.积极寻找AT形成过程中可干预进程的治疗靶点,并根据靶点开发相关治疗药物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近5年来防治AT形成和抗栓治疗涉及到的相关靶点研究现状,及针对上述靶点研发的抗栓药物进展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研制治疗AT的创新药物提供可能线索和依据.

173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