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钛片表面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夏雪;黄宝鑫;朱卫东;孟焕新

    目的 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钛片表面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Ⅳ级商业纯钛棒制备成光滑、酸蚀、喷砂酸蚀3种不同表面形态的钛片,分别为光滑组、酸蚀组及喷砂酸蚀组,每组41片,表面涂布盐酸米诺环素软膏1周,经纯净水荡洗后分别用扫描电镜观察涂药前后3组钛片表面形态结构的改变,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涂药前后钛片表面粗糙度值,配对t检验分析粗糙度的变化;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涂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及未涂药的3组钛片与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培养1、4和7d时的吸光度值(A值),双因素方差分析各组细胞在不同钛片上的生长增殖差异.结果 3组钛片经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处理前后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光滑组(0.093±0.025)、(0.086±0.026) μm;酸蚀组(1.100±0.095)、(1.009±0.196) μm;喷砂酸蚀组(2.837±0.283)、(2.968±0.206)μm,各组涂药前后表面粗糙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8、0.436、0.692);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3组钛片经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处理前后表面形态一致,酸蚀组和喷砂酸蚀组钛片涂药后表面可见药物残留;MTT法检测MG-63细胞在钛片表面的生长在培养1、4和7d时3种表面处理组之间,以及同组涂药和未涂药钛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项研究的范围内,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处理未对钛片的表面形态及粗糙度产生明显影响;MG-63细胞能够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处理并经纯水超声荡洗后的钛片上黏附和增殖.

  • 两种细胞膜片对牙生物性种植体牙周再生影响的动物实验

    作者:孙传明;刘宏伟

    目的 应用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膜片、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膜片与自体牙根体外构建牙生物性种植体,研究构建具有新生牙周组织支持的生物性牙根的可行性.方法 拔除2只比格犬下颌两侧双尖牙制作缺牙区,将比格犬自体牙根预备成近似圆柱状.培养犬第3代PDLC和BMSC成细胞膜片,体外将PDLC和BMSC膜片单独或共同包裹于牙根表面构建自体牙根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4组:①双膜片组(每只犬2颗),将PDLC、BMSC先后包裹于同一牙根表面;②PDLC膜片组(每只犬2颗),将PDLC单膜片包裹于牙根表面;③BMSC膜片组(每只犬2颗),将BMSC单膜片包裹于牙根表面;④无膜片组(空白对照组)(每只犬1颗),无膜片牙根.制作缺牙区手术8周后,将种植体植入自体缺牙区牙槽嵴,12周时取材制作石蜡切片行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切片的组织学结果.结果 PDLC膜片组种植体根面可见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及牙槽骨的牙周组织样结构,其中可见类似牙周穿通纤维样组织垂直插入根面及骨面;双膜片组种植体和BMSC膜片组种植体根面多为骨性结合;空白对照组亦未见牙周组织样结构形成.结论 PDLC膜片能促进牙生物性种植体的牙周再生,可部分再生出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复杂牙周组织.

  • 经牙槽嵴顶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一例

    作者:吴少伟;邓飞龙;涂之平;罗智斌

    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不足影响牙种植体的植入.对 于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4 mm的上颌后部缺牙部位,目前采用的种植方案主要是上颌窦外提升术+延期种植体植入的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已被广泛证实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该方法手术创伤大,治疗时间长且治疗费用高昂.笔者自2008年以来开始尝试采用经牙槽嵴顶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即刻种植体植入的治疗方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小于4 mm的病例,其中牙槽骨垂直高度低为1.3 mm,至今已完成十余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 牙种植体嵴顶部设计新理念

    作者:周磊

    随着我国口腔种植的深入开展,不断有新的观点、理念产生,应介绍给同行.一、牙种植体嵴顶部生物学宽度由于种植体嵴顶部设计的不同,与生物学宽度相对应的有两种情况(图1):第一类:埋植式种植系统,以Br(a)nemark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设计,其结合上皮附着位于基台处,结合上皮下有1.0~2.0 mm的结缔组织附着,种植体-基台连接部位于此结缔组织附着层内,在完成修复1年后,牙槽嵴顶端通常要出现骨吸收至于第一个螺纹处.

  • 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

    作者:邓飞龙

    Br(a)nemark教授提出了经典的牙种植修复程序,即要求患者在拔牙术后3~12个月接受牙种植体植入术.随着种植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了不断满足广大缺牙患者的实际需求,将拔牙和种植体植入同步进行--即刻种植技术已进入了临床运用阶段.即刻种植具有缩短疗程、减少手术次数、降低手术创伤、保存硬组织和有利于软组织美学效果等优点,其成功率与延期种植相近,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双端种植固定桥修复前后种植体-骨界面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马莉莎;唐亮;潘燕环

    目的 探讨动态加载时种植桥的骨界面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在双端种植桥修复前后的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一个咀嚼周期0.875 s内连续性的垂直向、舌向及颊向运动,分别对两颗种植基牙和种植桥进行单独加载和共同加载.计算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并比较,绘制应力图.结果 修复前加载(5-|) 牙冠,斜向加载完成时(5-|)骨界面的应力大值是垂直加载完成时的4.2倍.修复后同时加载两颗种植基牙的修复冠及桥体,斜向加载完成时(5 -|)骨界面的应力大值是垂直加载完成时的1.2倍.修复前加载在(5-|)牙冠上,0.300 s时应力大值为48.393 MPa;单独加载种植桥的(5-|)修复冠,0.300 s时模型总体大值为9.541 MPa,在(7-|)骨界面的远中颈缘.单独加载桥体和同时加载种植基牙的修复冠及桥体时(7-|)骨界面应力大值在各时段末均大于(5-|)骨界面.结论 双端种植桥减少斜向载荷的不利影响,均匀合理地分布骨界面的应力.

  • 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在单颗牙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中的作用

    作者:夏海斌;王贻宁;施斌;程祥荣

    目的 前瞻性观察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Ⅱ期手术对上颌前牙区单颗牙种植体龈乳头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患者的34枚上颌前牙区潜入式单颗牙种植体进行研究,所有种植体均采用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进行Ⅱ期手术.制取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印模,灌注模型后测量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的变化.测量术前、术后患者种植体龈乳头指数的变化.结果 术后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增加(0.77±0.25)mm,经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分析,术前和术后龈乳头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手术前种植体龈乳头指数越小,术后龈乳头高度的增加量越小.结论 种植Ⅱ期手术时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术式的操作简单实用、预后好,可增加种植体龈乳头高度,有利于种植体单冠的美学修复.

  • 瓷基台和钛基台用于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智勇;牛薇;方伟;胡建;王贻宁

    目的 观察瓷基台和钛基台用于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的美观效果以及两者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19例单颗上颌前牙缺失患者,分为瓷基台组(8例)和钛基台组(11例),行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随访观察2年,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评价两者的美观效果,并在修复后6、12、18和24个月测量种植体周围牙龈出血指数和骨吸收量,所得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在随访期间内未发现全瓷冠和钛基台折断,1例瓷基台在修复后15个月折断.瓷基台组和钛基台组达到USPHS标准A级的分别为8例和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颜色正常,无炎性反应,瓷基台和钛基台修复2年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分别为0.70 mm和0.77 mm.统计学分析表明,瓷基台组和钛基台组两组间,以及同种基台修复后不同时间的牙龈出血指数和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瓷基台和钛基台用于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可取得理想的美观效果,两者均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 种植体支持单冠被动触觉敏感度及影响因素初探

    作者:李娜;谢秋菲;林野

    目的 检测种植体支持单冠6个正交方向的被动触觉阈限,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调(袷).方法 利用牙齿触觉功能数字测试系统,测试19例种植修复患者(年龄25~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的24件种植体支持单冠(上颌前牙5件,后牙7件;下颌后牙12件)6个正交方向(即唇颊、舌、近中、远中4个水平方向,根方和冠方2个垂直向)的被动触觉阈限,以同颌对侧同名天然牙为对照牙.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判断种植体支持单冠和对照牙、不同测试时间点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不同方向、牙位及性别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 =0.05.结果 种植体支持单冠和对照天然牙的被动触觉阈限分别为(1282±709)和(40±40) m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体支持单冠颊舌向、近远中向和垂直向的被动触觉阈限分别为(1334±696)、(1102±605)和(1412±791) mN,其中,近远中向与垂直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牙、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阈限分别为(1003±616)、(1302±620)和(1386±769) mN,其中,上颌前后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阈限分别为(1751±784)和(946±393) m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戴冠后l周和1个月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阈限分别为(1421±826)和(1411±814) m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阈限为天然牙的数十倍.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敏感度存在方向、牙位和男女差异.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敏感度在戴冠后1个月之内无明显变化.

  • 氧化处理时间对纯钛微弧氧化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作者:杨斯琴;王焱;宁成云;吴穗丹;郑华德

    目的 探索氧化处理时间对纯钛微弧氧化膜层表面性能的影响,为微弧氧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44个直径10 mm、厚1 mm的圆盘形纯钛片等分为4个组,置于含0.2 mol/L乙酸钙和0.02 mol/Lβ-甘油磷酸二钠盐的电解液中进行微弧氧化处理,氧化处理时间分别为1、5、10和15 min,检测试件表面形貌、化学组成、晶相结构、粗糙度、表面自由能等性能.结果 随着处理时间由1 min延长至15 min,膜层表面平均孔隙尺寸由(1.30±0.07) μm增大至(1.55±0.09) μm;膜层厚度由(10.2±1.1)μm增加至(20.9±2.9)μm; Ca/P由1.99增大至2.45;表面自由能由24.62 mJ/m2增加到39.49m J/m2;锐钛矿型TiO2逐渐减少,金红石型TiO2逐渐增多.当氧化时间为15 min时,膜层出现剥落.结论 处理时间可影响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层厚度、表面形貌、晶相结构、表面自由能等性能;氧化时间为5~10 min时,所获得膜层有较理想的表面性能.

  • 下颌后牙区不同骨质内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霞云;陈松龄;张美超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种植体在下颌后牙区不同骨质条件下即刻负载的应力分布,以期为即刻负载的应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下颌后牙区654-|种植体及上部牙冠和牙槽骨的即刻负载模型,根据骨皮质和骨松质比例构成不同分为B1(颌骨完全由均质的骨皮质构成)、B2(3 mm厚骨皮质包绕致密骨松质)、B3(1.5 mm厚骨皮质包绕致密骨松质)、B4(1.5 mm厚骨皮质包绕疏松骨松质)4种骨质条件,模拟颊舌向45°、100 N的力在修复体中心集中加载,分析各种植体在不同骨质内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 颊舌向加载后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种植体颈部舌侧骨皮质,由B1至B4种植体4-|颈周骨内应力平均值[分别为(13.17±9.32)、(12.95±9.14)、(15.00±9.44)、(16.81±10.74)N]和种植体5-|颈周骨内应力平均值[分别为(15.51±10.32)、(14.73±8.96)、(16.79±8.40)、(18.34±8.45)N]的改变趋势一致,B3应力明显高于B1、B2,B4应力明显高于B3(P<0.05).从B1~B4种植体6-|颈周骨内应力平均值[分别为(42.45±25.71)、(41.66±25.29)、(42.70±23.24)、(42.06±23.66)N]随骨质改变不大,但均显著高于相应骨质内4-|、5-|颈周骨内应力(P<0.05).结论 在本项实验条件下进行即刻负载,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不仅受颌骨骨质的影响,种植体的植入位置以及建立合理的咬合同样非常重要.

  • 牙种植体骨感知外周神经机制的动物实验

    作者:朱一博;林野;邱立新;王莺

    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内存在功能性神经感受器,其数量少于天然牙;不同种植手术方式及负重时间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内神经反馈通路的重建无明显影响.

  • 上颌后牙区不同形状短种植体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晓娜;Rudi Van Staden;Hong Guan

    目的 评价上颌后牙区4种不同形状短种植体修复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特征,为短种植体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CT扫描数据及种植体产品数据建立包括牙槽骨、4种形状短种植体(A:鳍形螺纹鱼雷形;B:三角形螺纹根形;C:密螺纹柱形;D:疏螺纹柱形)及上颌右侧第一磨牙全瓷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六面体及楔形单元划分网格.假设种植体与骨为50%的骨结合,与种植体长轴成45°斜向颊侧的200或1000N载荷四等分作用于冠的4个牙尖上.假设种植体周围的骨质为Ⅳ类骨(即很薄的一层骨皮质包绕较疏松的骨松质),比较4种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及骨松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在牙槽嵴顶的骨皮质中及距离螺纹顶端约0.2 mm的骨松质中分别设定测量线,以便于对比应力结果.结果 4种种植体模型骨皮质的应力分布规律相似,骨松质的应力分布差别较大.从测量线观察,A、C和D种植体周围骨松质大应力位于种植体颈部,200 N作用下应力分别为6.60、6.50和7.79 MPa,B种植体末端骨松质的应力(5.84 MPa)超过颈部(5.72 MPa).A和C种植体周围骨松质应力分布相对均匀,200N作用下,A、C种植体末端应力分别为5.02、4.96 MPa;B、D种植体末端应力分别为5.84、7.52 MPa;1 000N作用下,A、C种植体末端应力分别为25.96、24.06 MPa;B、D种植体末端应力分别为29.52、38.53 MPa.结论 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在牙槽骨高度有限的Ⅳ类骨中推荐使用鳍形螺纹鱼雷形种植体和密螺纹柱形种植体.

  • 螺纹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马攀;刘洪臣;李德华;林升;史真;彭勤建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螺纹的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即刻负载的5种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0.8 mm、1.6 mm和2.4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以及双螺纹和三螺纹种植体),进行垂直和水平加载,分析5种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相对位移.结果 在3种不同螺距的单螺纹种植体中,垂直加载时0.8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小(分别为1.600 μm和1.199 μm),2.4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大(分别为2.451 μm和2.019 μm);在螺纹密度相同、旋转角度不同的3种种植体中,0.8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大(分别为1.994 μm和1.602 μm);在螺纹旋转角度相同、密度不同的种植体中,双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分别为1.913 μm和1.495 μm)均比1.6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分别为2.412 μm和1.799 μm)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均比2.4 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小.结论 随着种植体螺纹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旋转角度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密度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增加.

  • 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与护骨因子在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骨改建中的表达

    作者:周文娟;柳忠豪;郝鹏杰;许胜;孙爱杰;李卓睿

    目的 动态观察种植体植入后非负荷期不同时间种植体周围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与护骨因子的表达规律.方法 建立Beagle犬牙种植动物模型,分别观测种植体植入后第3、7、15、30、60和90天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建情况.取种植体周围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硬组织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定量组织学分析.结果 骨改建的活跃期为种植体植入后的第7天,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及骨组织中的两种因子水平均随植入时间增加,第7天达高峰(护骨因子/RANKL mRNA 2.15±0.01),而后均逐渐降低.结论 RANKL与护骨因子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变化规律与骨组织改建过程一致;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骨改建的活跃期大约在种植体植入后第7天.

  • 神经生长因子-明胶海绵复合体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峰;项立新;徐国超

    目的 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明胶海绵(gelatin sponge,GS)复合体(NGF-GS)对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比格犬6只,分别拔除下颌双侧第一、二前磨牙,于远中拔牙窝行即刻种植,在种植体近中制作5 mm×3 mm×5 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NGF-GS(含NGF 10μg),对照组植入GS,空白组不植入任何物质.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动物2只并获取标本,制作种植体骨磨片,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法染色,进行大体、放射学、组织学观察和骨计量学分析.结果 术后4、8周3组种植体周骨缺损的新生骨密度低于周围正常骨组织.术后4周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57.7±6.4)%]显著高于对照组[(44.2±3.3)%]和空白组[(31.2±3.1)%](P<0.01),且对照组种植体骨结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l);术后8周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94.8±7.7)%]略高于对照组[(83.0±4.1)%]和空白组[(86.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各组骨密度与正常骨组织接近,种植体骨结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NGF-GS在种植体骨结合早期能够增加口腔种植体周围新生骨小梁的面积,加速新生骨组织矿化,缩短骨结合时间,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

  • 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种植修复体的临床应用

    作者:武斌;巢永烈;隋磊

    目的 采用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的方法制作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并进行临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机械加工制作颈环及轴壁薄的纯钛小基台,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与基台匹配的全瓷冠,通过烧结遮色瓷将全瓷冠熔附于小基台上,获得修复体.对5例患者的6颗缺失牙进行修复,并对修复体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 成功制作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修复体6个.经临床评价,修复体在表面、外形、边缘及色泽等方面在修复时和修复1年后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全瓷冠熔附纯钛小基台修复体可作为种植义齿美学修复的新选择.

  • 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邓飞龙;张华;张泉

    目的 评价重度牙周炎患者拔牙后种植治疗并行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需行义齿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12例.术前行完善的牙周治疗,术中拔除余留牙,彻底清创,植入种植体并于手术当日完成树脂临时修复,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术后l、6、12、24个月复诊,评价种植体和修复体存留率及软硬组织状态.结果 植入种植体84枚,上颌50枚、下颌34枚,其中32枚为即刻植入新鲜拔牙窝.3例(4枚)种植体失败,种植体两年存留率为95%,其中上颌92%( 46/50),下颌为100% (34/34);修复成功率为100%.所有的种植失败均发生在手术后6个月内.即刻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和种植体植入正常牙槽骨两组在植入扭矩及牙槽骨吸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牙周炎患者行完善牙周治疗后全口种植即刻修复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 下颌骨各向异性材质模型对种植牙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作者:丁熙;朱形好;张秀华;廖胜辉;张林;陈宏

    目的 建立含螺纹种植体各向异性的完整下颌骨有限元模型,研究各向异性材质模型模拟对牙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层CT扫描和自主开发的软件分别建立各向异性和等效各向同性的完整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在后牙区植入两枚牙种植体,分析在颊舌向、斜向加载时,种植体-骨界面主应力和主应变值的变化.结果 在各向异性下颌骨模型中,除骨皮质第一小主应力减小6.3%~7.6%和骨松质第三小主应力减小8.7%~46.0%外,骨界面绝大多数主应力和所有主应变值均大于各向同性;骨皮质主应力增加2.1%~74.1%,主应变增加4.7%~57.3%;骨松质主应力增加10.3%~71.4%,主应变值增加19.5%~63.4%,而且骨松质应力的增加比骨皮质明显.结论 下颌骨种植牙有限元分析时,下颌骨各向异性模拟会明显影响骨界面应力和应变值,并以增加为主.在生物力学研究中应更注重下颌骨各向异性的材质力学特性.

  • 密度不同的颌骨内单个种植体稳定性的测量观察

    作者:赖红昌;庄龙飞;张志勇

    目的 探讨颌骨不同密度单个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为早期负载提供依据.方法 50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104枚ITI大颗粒酸蚀喷砂表面处理种植体,按种植区骨密度进行分组.在术中、术后1、4、6、8、12周进行共振频率分析,记录种植稳定值.结果 骨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P<0.001),Ⅰ类骨初期稳定性明显高于Ⅳ类骨,12周各组稳定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和12周稳定性比较,Ⅰ类骨和Ⅱ、Ⅲ类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类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Ⅰ、Ⅲ类骨种植体早期负载具有可行性.

604 条记录 4/31 页 « 12345678...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