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小梁微结构对牙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作者:沈梅洁;王格格;朱形好;丁熙

    目的 利用显微CT和锥形束CT分别扫描建立含种植体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骨小梁微结构对种植体骨界面力学特性分布的影响.方法 拔除比格犬下颌第三、四前磨牙后植入2枚种植体,3个月后取含种植体的颌骨标本,用显微CT和锥形束CT扫描,分别建立含种植体和骨小梁微结构、含种植体和骨小梁宏观结构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简称为精确模型和简化模型),导入Ansys 14.0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 与简化模型相比,精确模型两枚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平均值明显增大,大值变化不明显,等效应力大值是简化模型的80%和110%,平均值是简化模型的290%和170%;而两枚种植体应变大值和平均值均明显减小,等效应变大值为简化模型的17%和26%,平均值为简化模型的21%和16%.简化模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应变集中较明显;而精确模型种植体骨界面等效应力应变集中不明显、分布较均匀,主要集中于骨小梁.结论 含骨小梁微结构的精确模型可明显影响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应变的分布,骨小梁结构有分散应力和缓冲载荷的作用.

  • 三种单冠对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分布影响的光弹分析

    作者:张思佳;曾剑玉;李佳;张茹;殷隽雅;王辉

    目的 通过光弹模型分析3种单冠对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期为种植修复单冠的材料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医用纯钛仿照种植体(Nobel Replace,直径为4.3 mm,长度为11.5 mm)及美观基台(标准型,穿龈高度1 mm)铸造种植体-基台一体化试件,包埋于光弹模型中.使用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系统完成树脂陶瓷冠和氧化锆全冠的单冠制作,对切削成形的冠部形态制取硅橡胶阴模,辅助金属烤瓷冠的饰瓷堆塑.制作树脂陶瓷冠组、氧化锆全冠组和金属烤瓷冠组光弹模型试件,每组5个.对3组光弹模型分别进行垂直及斜向75°加载(300 N),通过数字光弹法分析3组种植体周围骨内不同观测面(0.5、1.5、2.5、3.5 mm)上颈部、颈1/3、中1/3、根1/3及根尖共5个观测点的应力,评价3种单冠受力后的应力缓冲作用.结果 相同加载模式下,树脂陶瓷冠组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到达峰值的时间[垂直和斜向加载分别为(1.58±0.08)和(2.75±0.21)s]均显著大于氧化锆全冠组[垂直和斜向加载分别为(1.40±0.12)和(2.30±0.25)s](P<0.05);3组种植体周围相同观测点的等效应力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氧化锆全冠组,树脂陶瓷冠组各观测点的等效应力值均呈减小趋势.斜向加载时金属烤瓷冠组种植体颈部应力集中程度明显.结论 与氧化锆相比,复合树脂陶瓷对种植体周围骨内应力的缓冲作用更具优势.

  • 改良喷砂钛种植体表面加快骨愈合的细胞学研究

    作者:李德华;刘宝林;宋应亮;吴军正

    目的体外研究改良喷砂表面对成骨细胞功能、分化的影响,从细胞水平揭示该表面促进骨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成骨细胞为原代分离、培养的第5代人胚成骨细胞,选择细胞层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培养液中骨钙素含量作为评价成骨细胞功能、分化的3项指标.采用酶动力法检测ALP活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采用放免测定技术检测骨钙素含量,所得各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实验分3组:改良喷砂表面组、光滑表面组和细胞培养板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取4 d和13 d两个时间点.结果细胞培养4 d,改良喷砂表面组细胞层ALP活性[(17.390±1.59)nmol PNP*min-1*10-6个细胞]、蛋白质含量[(152.7±16.3)μg/106个细胞]以及培养液中骨钙素含量[(43.0±6.1)ng/106个细胞]均明显高于光滑表面组[分别为(10.978±1.879)nmol PNP*min-1*10-6个细胞、(58.0±5.9)μg/106个细胞及(24.9±6.0)ng/106个细胞].培养至13 d,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消失.结论从细胞学角度证明改良喷砂表面具有加快种植体骨愈合的作用,该作用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功能表达实现的.

  • 转化生长因子β3联合牙髓干细胞在种植体周围早期骨结合中的作用

    作者:古扎丽努尔·阿巴拜克力;木合塔尔·霍加;仵韩;帕尔哈提·阿布肚热合曼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种植修复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3联合体外培养的兔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在兔种植体周围骨结合中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在实验组的种植体与骨间隙内充填TGF-β3、DPSC、人工骨粉的混合物,在对照组的种植体与骨间隙内充填DPSC、人工骨粉的混合物,在空白组的种植体与骨间隙内充填磷酸盐缓冲液和人工骨粉的混合物.术后2周处死各组动物,观察游离下颌骨并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种植体植入后均无脱落、松动.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稀疏,未见明显新骨形成,少量血管;对照组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小梁较稀疏、纤细,成骨细胞呈线状排列在骨小梁周围,少量新骨形成;实验组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小梁较多,其粗大且致密,成骨细胞呈密集成团排列、功能活跃被基质包裹,新骨形成较多,可观察到典型的骨陷窝、骨细胞并伴有大量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骨涎蛋白的平均阳性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24.6±5.3)%、(11.3±2.8)%及(7.6±3.8)%.实验组骨涎蛋白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0,P=0.000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RUNX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TGF-β3具有促进DPSC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潜能,能增加成骨细胞的数量并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结合,为解决临床种植骨愈合时间过长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 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对种植体周围骨量及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潘巨利;张福胤;齐东元;代田达夫;大野康亮;道健一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症对种植体周围骨量及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于32周龄Wistar雌性大白鼠胫骨骨骺端植入羟基磷灰石(HA)种植体,术后56 d实验组行卵巢摘除术,对照组行假手术.该术后28、84、168 d分别处死动物取胫骨,制作研磨切片标本,应用骨形态测量学技术探讨种植体周围单位骨量及与新生骨接触面积率的动态变化.结果 卵巢摘除术后28 d,实验组单位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骨皮质部骨与种植体接触面积率,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骨松质部骨与种植体的接触率,在84 d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骨质疏松症由于支持种植体周围的骨小梁疏松,是种植牙预后的不利因素,有必要慎重观察闭经女性种植体的临床经过.

  • 后牙连续缺失后短种植体联冠修复早期负重的临床研究

    作者:邹立东;韩劼;吴敏节;张晓;唐志辉;孟焕新

    目的 观察评估使用6 mm短种植体早期联冠修复后牙连续缺失的临床效果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的变化.方法 纳入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第一门诊部、第二门诊部因牙列缺损就诊的45例患者,每例患者植入2~3枚种植体,共植入95枚6 mm种植体,术后6周早期负重,采用螺丝固位方式联冠修复.术前、术后、修复体戴人及修复后6、12、24个月行口腔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术后5周有5例患者的5枚种植体缺乏稳定性,其中4枚种植体被取出,4例患者未按研究设计早期负重,其余共36例患者76枚种植体按照研究设计顺利完成整个治疗和2年随访,负重后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100% (76/76).所有病例术后肿痛反应轻微,负重后6、12和24个月时种植体周围的边缘骨吸收不明显,分别为(0.04±0.29) mm、(-0.11 ±0.44)mm和(0.00±0.53) mm.负重2年后,17%(12/69)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增加,57%(39/69)的种植体牙槽骨水平无明显变化,只有26% (18/69)的种植体发生牙槽骨吸收,高度降低,但其中只有3%(2/69)的种植体骨吸收超过1.00 mm.随访2年期间种植体的探诊深度增加约0.50 mm,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mm短种植体联冠修复用于后牙连续缺失时效果较稳定,对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治疗选择.

  • 氧化锆微米涂层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艳芬;牛光良;韩建民

    目的 探讨氧化锆微米涂层对其表面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氧化锆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参考.方法 制备直径15.0 mm、厚度1.5 mm的氧化锆陶瓷试件40个,20个经水砂纸抛光作为对照组,20个制备氧化锆微米涂层后作为涂层组.各组取1个试件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将成骨细胞MC3T3-E1接种于两组试件表面,分别于培养第1、3、5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培养第1、3天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分化培养第3、7天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sequence binding protein-2,SATB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桥蛋白、骨钙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涂层组试件表面涂覆氧化锆微米颗粒高温烧结后,试件表面可见1~20 μm大小的孔隙.两组试件表面成骨细胞的细胞形态相似.培养第1天两组细胞数量相似(P>0.05);培养第3天涂层组成骨细胞数量(1.763±0.165)显著大于对照组(1.067±0.077) (P<0.05).分化培养第3天涂层组ALP、骨桥蛋白、骨钙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3±0.28、1.99±0.41、1.60±0.30)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为1.00±0.00)(P<0.05);分化培养第7天涂层组RUNX2、SATB2、ALP、骨桥蛋白、骨钙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3±0.19、1.64±0.36、1.78±0.40、2.25±0.36、1.88±0.2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为1.00±0.00) (P<0.05).结论 氧化锆微米涂层能促进其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多孔结构钛种植体对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刘亭松;高荣;魏霆;孙惠强

    目的 分析内芯致密外层不同孔隙率结构的钛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评估多孔结构钛种植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建立5组直径为4.1 mm的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实心(A组)、外层孔隙率为30%中央实心支柱直径分别为1.5和3.1 mm(B和C组)、外层孔隙率为40%中央实心支柱直径分别为1.5和3.1 mm(D和E组);同时建立4类骨组织、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基台模型.将5组种植体装配于Ⅲ类骨组织中,分别施加150 N垂直和50 N侧向载荷;将5组种植体分别装配于4类骨组织中,加载极限(牙合)力载荷;分析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 各种载荷条件下B~E组多孔结构钛种植体骨界面大von Mises应力均大于A组.极限(牙合)力载荷下,随着种植体多孔层厚度和孔隙率的增加,以及骨组织质量的降低,骨组织的大von Mises应力增加.在Ⅲ类骨中垂直加载时A组大von Mises应力为17.56 MPa,B、C组种植体大von Mises应力较A组大,D、E组进一步增大,可达69.24 MPa;侧向载荷、极限(牙合)力载荷下结果相似.同组种植体周围骨应力随骨组织质量降低而增加,D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大von Mises应力可达134.95 MPa.结论 种植体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应力向周围骨组织传导,可增加骨组织受到的力学刺激,但若(牙合)力大小、方向不当,或骨组织质量不佳,则多孔结构种植体可能产生病理性应力.

  • 含锌钙磷涂层种植体成骨性能的动物实验

    作者:封伟;赵宝红;张伟;蔺增

    目的 探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PEO)制备的含锌钙磷涂层种植体的成骨性能.方法 应用PEO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备含锌钙磷涂层(含锌钙磷涂层组),并以不含锌的钙磷涂层种植体(钙磷涂层组)及喷砂酸蚀处理的钛种植体(喷砂组)作为对照.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组种植体(每组20枚)植于兔下颌骨双侧,分别于术后4、6、8、10、12周取材(每组每个时间点4枚种植体),进行种植体推出实验及种植体-骨断面形貌分析.结果 含锌钙磷涂层呈多级孔洞状.各组种植体骨结合强度随时间增大,且术后各时间点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种植体骨结合强度大,含锌钙磷涂层组种植体骨结合强度[(1.57±0.26) MPa]显著大于喷砂组[(0.83±0.24) MPa] (P<0.05).组织学观察及场发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时间增加,种植体表面附着的骨质增多,各时间点含锌钙磷涂层组新生骨量均多于其他两组.结论 含锌钙磷涂层钛种植体可加速骨组织的形成和改建,提高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强度.

  • 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上部结构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学金;周延民;刘慧颖;武常亮

    目的揭示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在咀嚼过程中上部结构应力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设计该种类固定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借助于CT扫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在不同载荷下,上部结构的应力分布差异以及位移变化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种植体基台在斜向载荷下的大应力值是垂直载荷下的 4~6 倍,且应力分布不均,有应力集中现象,以压应力为主.桥体(牙合)面的应力峰值在集中载荷下是分散载荷下的数倍,(牙合)面中 1/3 出现力点高度集中的压应力区,但载荷方向对其无影响.种植体基台在近远中向的大位移明显大于天然牙颈部,固定桥整体移动方向是朝着天然牙运动.结论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可通过减少斜向力和集中力或提高基台的结构强度及桥体材料的抗挠曲强度,防止上部结构机械并发症的发生.这种固定桥是可行的.

  • 动态载荷下下颌牙列缺失前牙区种植体位置对骨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李英;孙超;贾慧;罗晓晋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动态载荷下下颌牙列缺失患者前牙区种植体植入位置对种植体及周围骨应力的影响,为种植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1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拍摄的下颌牙列缺失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通过Mimics17.0、UG NX8.5软件构建3种三维实体模型:2枚近中种植体分别垂直分布于下颌骨双侧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区(分别命名为中切牙区、侧切牙区和尖牙区模型),3种模型的2枚远中种植体均为30°倾斜植于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区(距颏孔近中5 mm).利用Abaqus6.12软件对模型进行动态加载,设定150 N为工作侧后牙载荷,模拟咀嚼周期为0.875 s,第1阶段:0.000 s至0.130 s,下颌向下、向外(即向工作侧移动),下颌牙与对牙无接触;第2阶段:0.130 s至0.150 s,下颌向上,工作侧同名牙牙尖相对,加载位置为下颌后牙颊尖、舌尖;第3阶段:0.150 s至0.260 s,下颌后牙颊尖颊斜面沿对牙颊尖舌斜面滑行,加载力由颊侧斜向舌侧,与牙体长轴呈45°加载于下颌后牙颊尖颊斜面;第4阶段:0.260 s至0.300 s,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沿对牙舌尖颊斜面滑行,约至牙尖一半长度处分离,加载力由舌侧斜向颊侧,与牙体长轴呈45°加载于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第5阶段:0.300 s至0.875 s,卸载阶段,下颌后牙与对牙分离,回归至牙尖交错位.加载位置随咀嚼周期变化.观察3种模型不同加载阶段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咀嚼周期的第2~4阶段,3种模型的远中种植体应力均大于近中种植体,且颈部应力大,向根尖应力逐渐减小;远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大于近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且远中种植体远中骨组织应力大于近中;应力值均表现为逐渐增大,加载第4阶段达峰值.侧切牙区模型远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小,远中骨皮质应力峰值为58.7 MPa,尖牙区模型远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组织大,远中骨皮质应力峰值为135.6 Mpa.结论 下颌牙列缺失患者近中种植体植于侧切牙区时,有利于种植体的应力分散.

  • 钛种植体表面聚电解质多层膜刚度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

    作者:王琼;滕伟;王琴梅;黄洪章

    目的 探讨钛种植体表面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后膜刚度对细菌黏附的影响,为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用儿茶酚化透明质酸(catechol functionalized hyaluronic acid,cHA)和脂多糖胺纳米囊泡(lipopolysaccharide-amine nanopolymersomes,NP),在钛表面构建儿茶酚化聚电解质多层膜(catechol functionalized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cPEM),通过调节cHA的儿茶酚摩尔比(5%、10%、20%、30%、40%、50%、60%、70%)调节膜刚度,用压痕划痕仪测量刚度,选择刚度小、居中及大的钛试件作为cPEM-L、cPEM-M和cPEM-H组,并以抛光钛为空白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钛表面形貌.将4组试件分别与变形链球菌共培养,1和24 h后检测细菌黏附量和菌落形成单位(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5),扫描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试件表面细菌黏附形貌.结果 刚度结果显示,cHA中儿茶酚摩尔比分别为5%、30%、70%时对应钛试件cPEM刚度分别小、居中和大.空白对照组、cPEM-L、cPEM-M和cPEM-H组刚度分别为(107.1±8.7)、(10.7±4.5)、(21.0±5.8)和(32.6±6.9) GPa (F=16.773,P<0.05).扫描电镜可见组装cPEM后,钛片表面更光滑.细菌黏附1和24 h后,各cPEM组细菌黏附量和菌落形成单位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显示随刚度增加,1h细菌黏附量呈递减趋势;24h各组差别不明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可见细菌黏附1h时各组以活菌为主,黏附量随刚度增加而逐渐减少,24 h时cPEM-L和空白对照组表面活菌比例较大,而cPEM-M、cPEM-H组表面死菌比例增大.结论 钛表面聚电解质多层膜刚度增加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的黏附,刚度作为独立的因素可影响细菌的黏附.

  •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杨琪;李风兰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为阿司匹林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3~4个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分为卵巢切除组48只,假手术组12只.卵巢切除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假手术组行假手术.术后12周验证造模成功后,将卵巢切除组分为4个亚组(每组12只):骨质疏松组和3个阿司匹林干预组(A1、A2、A3组).所有大鼠胫骨干骺端植入钛种植体,植入后3dA1、A2、A3组分别按阿司匹林2.06、4.11、8.21 mg·kg-1·d-1灌胃.骨质疏松组和假手术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1次/d.植入后4、12周,每组处死6只大鼠,测量种植体骨结合率(implant bone connect rate,IBCR)、结合骨板宽度(combinded bone lamella width,CBLW)及骨小梁平均宽度(trabercularwidth,TW).结果 植入后4周,A1组TW和CBLW[(39.60± 2.77)和(27.56±4.14) μm],A2和A3组IBCR、TW和CBLW[A2:(47.21±4.19)%、(48.74±3.20)和(35.91±3.79)μm;A3:(47.35±6.07)%、(50.27±5.25)和(40.66±2.11)μm]均显著大于骨质疏松组相应指标[(33.89±7.17)%、(32.20±6.10)和(19.77±6.80) μm](P<0.05);A3组CBLW与假手术组[(46.11±5.87)μm磋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12周,A1组IBCR和CBLW[(85.86±3.64)%、(53.12±8.68) μm],A2和A3组IBCR、TW和CBLW[A2:(85.64±3.97)%、(69.42±6.78)和(54.19±3.12) μm;A3:(86.22±3.48)%、(75.43±3.50)和(55.79±5.60) μm]均显著大于骨质疏松组相应指标[(77.20±7.14)%、(55.10±2.26)和(41.77±3.13)μm](P<0.05);A1、A2、A3组IBCR与假手术组[(90.09±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提高去势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率、结合骨板平均宽度及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平均宽度.

  • 钛种植体载抗菌肽涂层的抗菌性及其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孙丰权;李慕勤;彭书浩;张慧明;刘苗;曲学延

    目的 探讨钛种植体表面载抗菌肽涂层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性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功能及良好生物活性的口腔种植体功能性生物涂层提供依据.方法 纯钛试件经超声微弧氧化、碱处理、硅烷化处理后,分别加入0.25、0.50、0.75g/L抗菌肽Pac-525得到3组抗菌肽组试件,对照组钛试件仅进行超声微弧氧化、碱处理和硅烷化处理(每组样本量均为45).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观察各组涂层形貌并分析元素变化,吖定橙-溴化乙锭双染色检测各组试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共培养72 h后的活菌平均百分比和生物膜厚度,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黏附数量及生长形态.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抗菌肽颗粒嵌入涂层表面的微孔中,各抗菌肽组C、N元素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对照组、0.25、0.50、0.75 g/L抗菌肽组的活菌平均百分比分别为0.58%、0.45%、0.34%和0.28%,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50和0.75 g/L抗菌肽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98.3±1.2)和(94.5±2.5)μ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和0.25 g/L抗菌肽组[分别为(117.6±1.5)和(118.0±1.3)μm](P<0.05);各抗菌肽组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数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细胞铺展较好.结论 钛种植体载抗菌肽涂层可阻碍细菌生物膜生成,有较好的抗菌性且具有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作用.

  • 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处理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赖海燕;王伟;顾新华

    种植体周围炎是牙种植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牙槽骨吸收导致粗糙的种植体表面暴露于口腔中,影响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远期疗效.在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中,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处理比骨增量技术更能提供良好的远期效果.本文从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对此方法进行综述.

  • 组织工程学方法增量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婷婷;于洪强;文超举;郭天奇;周延民;彭慧敏

    种植位点充足的软硬组织量是种植义齿远期功能、健康和美观的保证,而种植位点软硬组织缺损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外科手术牙龈移植等方法创伤较大,容易出现软组织退缩等并发症.以组织工程学原理进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增量的方法具有损伤小、来源广、美学效果较好等优势,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探究的热点内容.现从组织工程学三要素:细胞、支架材料及生长因子切入,就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增量的相关研究内容综述.

  • 口腔种植体-基台微间隙的临床及研究进展

    作者:何艺婷;滕伟

    两段式种植系统存在种植体-基台微间隙,近年研究显示,种植体-基台微间隙的存在与种植修复的远期生物和机械并发症相关.种植体-基台的连接方式、基台材料、旋入扭矩均可影响微间隙大小.本文就种植体-基台微间隙与细菌定植的关系、对种植修复远期并发症的影响以及减小或消除种植体-基台微间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种植体周围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琪;孟焕新

    种植体周围病是指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两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大量研究证实,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和边缘骨吸收的发生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有关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的特点,并对比牙周病患牙与种植体周围病植体龈下微生物的构成,为种植体周围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 莫氏锥度连接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特点及研究进展

    作者:汤初凉;赵世凯;黄翠

    种植体-基台连接面对种植体的力学性能及生物性能均有影响。按连接方式,种植体-基台连接面可分为内连接与外连接。内连接中的莫氏锥度连接即圆锥状连接,具有自锁结构,在口腔种植中应用广泛。莫氏锥度连接种植体在种植体长期存留率、稳定性、连接面密合性及牙槽骨保存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近年,临床研究显示将莫氏锥度连接与平台转移联合应用的种植体有助于减少牙槽骨吸收。本文旨在分析莫氏锥度连接种植体的特点及其应用优势,以为种植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正畸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作者:赵志河;王军

    正畸支抗的正确设计和合理使用是决定矫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支抗设计如橫腭杆、腭托、头帽口外弓,因存在不易控制、舒适性较差或依赖患者合作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治效果,延长了疗程.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积极寻求一种稳定可靠、美观舒适的支抗控制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种植体作为一种新的支抗手段开始应用于临床,使口腔正畸医师的愿望成为现实.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正畸医师和患者,提高了临床疑难病例的疗效,缩短了疗程.迄今为止,临床应用的支抗种植体大致有以下类型:牙种植体、磨牙后区种植体、骨内种植体、骨膜下种植体、钛板种植体、微型种植体、可吸收种植体.其中微型种植支抗系统因其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为广泛.

604 条记录 3/31 页 « 12345678...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