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作者:

    关键词:
  • 近视眼SB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相关性

    作者:张佳;夏哲人;许琛琛;余野;王勤美

    目的 研究近视眼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SBK术的近视眼患者44位(共88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取中央点数值.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子.结果 近视眼SBK术后与术前角膜后表面高度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术后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3个月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0.91±2.04、-0.85±1.92、-0.98±1.65mm.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与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变化量的相关性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视眼SB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角膜后表面中央形态尚未受到影响并保持稳定.

  • TransPRK与FS-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曹时燕;顾荭;杨兰兰;陈爱蔚

    目的: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设备观察两种手术方式(TransPRK和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63例12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的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对比TransPRK组和FS-LASIK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厚度及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ransPRK和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前移,以FS-LASIK更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移的后表面有回弹的趋势.

  • 两种不同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研究

    作者:谭维娜;潘超;程娟;雷晓华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22.5±4.8)岁(18~35岁),平均等效球镜(-4.84±2.26)D(-1.00~-9.75 D).使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以佳拟合球面、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为参考面,记录两种参考面下角膜顶点、角膜薄点以及5 mm直径范围大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值.采用配对f检验比较两种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相关性.结果 以佳拟合球面为参考面的角膜顶点、角膜薄点和5 mm直径范围大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7±2.4)μm、(4.3±3.4) μm和(10.8±3.1)μm,以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为参考面的平均值分别为(-3.0±1.2)μm、(-1.6±1.8)μm和(7.0±4.0)μm.以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为参考面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均低于佳拟合球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54、-0.238、0.304,(P =0.764,0.175,0.080).结论 相较于佳拟合球面,采用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进行拟合能够更加贴合真实的角膜形态,可能是更佳的术前筛查角膜扩张性病变的选择.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 Ⅱ角膜参数与内皮细胞丢失率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吴峥峥;瞿佳;樊映川;钟守国;黎静;陈斌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Ⅱ测得角膜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厚度改变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人53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术后1d、1w、1m、3m的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镜计数,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指标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简单直线相关计算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率的相关性,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1d角膜中央厚度增加率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①36人43眼完成该研究,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336±378 cells/mm2.②OrbscanⅡ显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10%3眼,10.1%-20%4眼,>20%36眼;角膜中央厚度增加≤5%13眼,5.1%-10%23眼,>10%7眼.③角膜内皮镜计数显示:术后第1d 2324±382 cells/mm2,1w2163±364 cells/mm2,1m 2070±330 cells/mm2,3m 2038±332 cells/mm2,术后1w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为7.4%,1月为11.4%,3月为12.7%.④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选择率有相关性(R2=0.14 p<0.01),术后第1d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性(R2=0.66,P<0.001).结论 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角膜中央厚度增加与术后3m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关系,提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增加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可以预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 两种不同LASIK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亚茹;周艳峰

    目的 探讨飞秒制瓣LASIK(FS-LASIK)及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同期行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患者85例(170只眼),其中飞秒制瓣LASIK组46例(92只眼),SBK组39例(78只眼),再按等效球镜分为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测量角膜顶点、角膜薄点和以顶点为圆心2 mm(中央区)、4 ram(近周边区)及6mm(远周边区)直径上总共26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下中低度及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四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角膜顶点、薄点及中央区轻度后移,近周边区及远周边区轻度前凸.术后各时间点及各观察部位四组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制瓣LASIK和SBK术对中低度及高度近视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均较小,其总体趋势为中央区轻微后移,周边区轻度前凸.

  •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术后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变化

    作者:刘俐利;陈辉;程新梁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变化,并与常规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前弹力层下屈光性角膜成形磨镶术(SBK)比较.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同期行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手术的患者100例(200只眼),其中SMILE患者50例(100只眼),SBK50例(100只眼).每组再按术前的等值球镜(SE)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采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和分析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测量,统计分析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变化及角膜后表面中央4 mm范围内的平均高度变化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对同一组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屈光度行SMILE和SB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顶点高度变化及角膜中央4 mm范围内的平均高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不同时间SMILE组低度、中度、高度近视3组之间的角膜后表面的顶点高度变化及角膜中央4 mm范围内的平均高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不同时间SBK组低度、中度、高度近视三组之间的角膜后表面的顶点高度变化及角膜中央4 mm范围内的平均高度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不同时间SMILE和SBK两组角膜后表面的顶点高度变化及角膜中央4 mm范围内的平均高度变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尽管矫正相同屈光度SMILE去除的角膜组织要多,但与SBK比具有同样的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因而是安全的.

  • 飞秒激光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左彤;张琳;王雁

    目的 应用Pentacam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规律.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近视(球镜度数从-0.45 D到-8.25 D,柱镜度数从0.00 D到-3.50 D )患者30例(36只眼),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采用Pentacam-HR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Oculus,Wetzlar,Germany),分别在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及2、4、6 mm直径范围内45°~225°及135°~315°两条子午线上不同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统计结果 可以看出,在角膜的不同取值部位,术前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5°~225°子午线上各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在1 d到1周之间前凸趋势较明显,1个月时已经开始恢复,术后135°~315°子午线上各点以中央及315°半子午线上2 mm区域点为分界点分别表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角膜后表面高度在1 d到1个月之间变化趋势较小,从术后1个月到术后3个月表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虽然变化方向相同,但变化的幅度较大.结论 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随时间区域不同的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规律也揭示了更为复杂的角膜愈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 用Pentacam系统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

    作者:张庆生;张绍忠;王林;肖凤芝

    目的 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例(398只眼)施行LASIK的完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曲率变化在轻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在角膜床厚度250~280 μm组与281~320μm组间、250 ~ 280 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81~320μm组与>320 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突,后表面高度增加,曲率负值增加,术前等效球镜越小、角膜床厚度越厚,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越小.

  •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作者:屠永芳;杜献芳;张红霞;史芳荣;韩宝军;张政伟;华剑楠

    目的 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5月至11月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数≤-6.00 D)60例(119眼),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59眼,B组60眼).A组施行SMILE,B组施行Fs-LASIK,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等的变化.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图像采集,记录角膜后表面Diff值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比术前提高,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佳矫正视力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佳矫正视力两组间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A、B两组屈光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后表面Diff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其中A组术前、术后分别为(0.027±0.001)mm和(0.059±0.001)mm(P <0.05);B组术前、术后分别为(0.029±0.001) mm和(0.054±0.002) mm(P< 0.05),但A、B两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加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均安全有效,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部分前移,其远期变化有待进一步探索.

  •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福生;周跃华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以及距中心1.5 mm、2.5 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 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 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大点(49.75%)、薄点(33.50%)、旁中心1.5 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薄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负相关(r值为-0.622,P值为0.000),与前表面曲率正相关(r值为0.105,P值为0.036).结论 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多位于颞下、鼻下部位,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大点、薄点和旁中心1.5 mm颞下、颞侧;后表面平均屈光度大点、薄点﹑中央点的后表面高度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后表面高度的因素包括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同梅;廖荣丰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探讨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1眼,其中FS-LASIK组27例53眼,SBK组19例38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1周及1个月用Oculyzer系统测量角膜顶点(中央区)和直径2、4、6mm同心圆上(旁中央区、近周边区、周边区)共27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结果 FS-LASIK组术后1d、1周和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高度差分别为(-0.924±1.859)、(-1.151±1.586)和(-0.940±1.994)μm,周边区高度差分别为(1.046±1.667)、(1.172±1.566)和(1.023±1.622) μm,旁中央区和近周边区发生极微后移和前凸;SBK组术后1d、1周和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高度差分别为(-0.684±1.454)、(-1.053±1.723)和(-0.553±1.572)μm,周边区高度差分别为(1.207±1.317)、(1.327±1.529)和(1.208±1.415) μm,旁中央区及近周边区发生极微后移和前凸;2个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中央区、旁中央区、周边区和旁周边区高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FS-LASIK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及旁中央区只有等效球镜度(SE)、手术切削深度(AD)2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他两区域自变量术前角膜中央薄点厚度(TCT)、SE、AD、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切削比(AD/TCT)均未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 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顶点发生轻微后移和周边部发生轻微前凸,术后1周时变化明显,术后1个月时有所恢复.FS-LASIK和SB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均发生轻微变化,但不足以引起角膜扩张,随着预矫正屈光度和AD增加,角膜后表面形态越容易受到影响.

  •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变化

    作者:郑燕;周跃华;柳静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角膜扩张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测量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角膜的这种变化. 目的 探讨近视散光患者在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及影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因素.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LASIK的66例近视散光患者127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 结果 术前角膜后表面高点、低点和角膜顶点的高度值分别为(12.20±3.39)、(-19.02±7.38)和(1.05±3.25)μm;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4.38±3.80)、(-18.55±7.11)和(2.83±4.81) μm;6个月时分别为(13.99±3.38)、(-17.57±6.54)和(2.45±4.61)μm;1年时分别为(14.40±3.85)、(-17.76±6.00)和(2.16±5.00) μm,术后角膜后表面高点和角膜顶点的高度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面高点:q=6.813、5.594、6.875,均P<0.001;角膜顶点:q=4.488,P=0.002;q=3.530,P=0.013;q=2.799,P=0.047);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高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与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和切削比呈正相关(r=0.295、0.297、0.295,均P=0.001),与残留基质厚度呈负相关(r=-0.208,P=0.019).术前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为(14.24±3.3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8.42±1.90)、(8.61±1.64)、(8.76±1.64) mmHg,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851、28.317、26.337,均P<0.001),而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lers法校正后术后眼压值与术前眼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值与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值呈正相关(r=0.258,P=0.003).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较术前轻度膨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稳定,屈光度是影响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手术时应注意保留安全的残留角膜基质厚度并尽量减小切削偏心程度,从而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

  • 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作者:李远标;赵柳宁;刘斐;肖小波;周强;廖爱平;刘国颖;刘虹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 Allegro Oculyzer 眼前节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角膜薄点厚度并计算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飞秒激光 LASIK 术前与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0,P >0.05)。飞秒激光 LASIK 术后1、3、6个月及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7, 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薄点厚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69.10,P <0.01)。飞秒激光LASIK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与SE、AD、RBT、AP/TCT及“(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薄点厚度”,无相关关系( P >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飞秒 LASIK 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良好,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角膜薄点厚度逐渐增加并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1年随访效果观察

    作者:赵立全;李良毛;刘俊;李鹏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FS-LASIK)治疗不同度数近视及散光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和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配对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眼科行近视屈光手术患者184例(184眼),其中SMILE 92例(92眼),FS-LASIK 92例(92眼).依据球镜度数的高低分为三组,即低度近视组(球镜≤-3.00 D)SMILE术26眼,FS-LASIK术26眼;中度近视组(-3.00 D<球镜≤-6.00 D)SMILE术34眼,FS-LASIK术34眼;高度近视组(-6.00 D<球镜≤-9.00 D)SMILE术32眼,FS-LASIK术32眼,比较两种手术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等临床疗效,应用Pentacam测量术眼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两种手术前后患者角膜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患者的屈光度数、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SMILE和FS-LASIK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等效球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术后3个月和6个月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S-LASIK组术后1年等效球镜度数为(-0.17±0.65)D,明显大于SMILE组的(-0.12±0.2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和FS-LASIK术后1年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SMILE和FS-LASIK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S-LASIK组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前凸量(1.46±0.92)μm,明显大于SMILE组的(0.84±1.21)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LE和FS-LASIK均能有效矫正低中度和高度近视及散光,术后均能达到预期视力,但SMILE矫正高度近视较FS-LASIK具有更好的术后屈光稳定性,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稳定性相对略好.

  •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作者:江霞;张青松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飞秒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12我院收治的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3例226眼,其中51例102眼行SMILE术治疗,62例124眼行Fs-LASIK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并分析手术安全性.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两组患者角膜水肿、角膜感染、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及眩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术与Fs-LASIK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矫正视力,但两种术式术后均出现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情况.

  • 运用Pentacam对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观察

    作者:张青松

    目的:应用Pentacam分析系统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06行LASEK和LASIK术治疗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3 mo时采用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结果:术后3mo,LASEK角膜后表面高度为7.4依5.0mm,显著高于术前(5.6依3.4mm)。 LASIK角膜后表面高度为7.5依5.1mm,显著高于术前(5.5依3.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mo后,两种术式角膜表面高度前凸量(1.74依3.67mm vs 1.80依3.61mm)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SEK 和 LASIK 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前移,早期LASIK术角膜表面高度前移量高于LASEK术,但前移量均不足以引发不良反应。

  • FS-LASlK和SMl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作者:周跃明;陈军;林文;林晓冬;林可劼;郑两定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LASIK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的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
      方法:选取2015-05/12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0D≤等效球镜度数≤-10.00D)67例132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FS-LASIK组)66眼和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简称SMILE组)66眼,术中SMILE组角膜帽厚度和FS-LASIK组术中角膜瓣厚度都设置为110μm。分别于术前、术后3、6 mo利用Pentacam测量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观察对比其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
      结果:术后6mo,FS-LASIK 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7±1.65mm,显著高于术前5.20±1.32mm。 SMILE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0±1.33mm,显著高于术前5.18±1.2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FS-LASIK组角膜表面高度前凸量(1.29±1.28mm)与SMILE组(1.22±0.89mm)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S-LASIK和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角膜后表面前突,后表面高度值增加; FS-LASIK相较于SMILE,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变化量略大,但无明显的临床差别, SMILE 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稳定性相对略好。

  • 眼前节分析仪对圆锥角膜的诊断应用

    作者:廖爱平

    在可疑或早期圆锥角膜病例中,眼前节分析仪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较为可靠的后表面高度参数,本文探讨了圆锥角膜在眼前节分析仪的诊断意义,以期望在疾病早期得以控制病情发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