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致孔-离子导人技术对胰岛素经皮给药促渗作用的研究

    作者:滕海峰;李津明;王双霞;李鑫;单寅鑫;莫长涛;谭家玉

    目的: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大鼠的离体皮肤为皮肤模型,采用电致孔-离子导入联合物理促渗新技术,进行体外经皮导人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方法:以胰岛素为实验药物,采用经皮被动扩散方法,分别考察人体、家兔、小鼠、大鼠离体皮肤的透皮速率,从而进行皮肤模型的筛选;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pH值分别为4.0、6.0、7.4的三种渗透介质,采用离子导入法,考察渗透介质对胰岛素经皮渗透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渗透介质适pH;应用电致孔-离子导入并用、电致孔、离子导入技术,在生理pH7.4、阴极转运条件下,对胰岛素的经皮渗透量进行考察,并与胰岛素的被动扩散经皮给药进行比较.结果:胰岛素对人体、家兔、小鼠、大鼠皮肤的透皮速率分别为0.78±0.03 × 10-1 u/cm2·h、2.25±0.18×10-1 u/cm2·h、2.02±0 19×10-1u/cm2 ·h、1.12±0.14 × 10-1u/cm2·h;在pH值分剐为4.0、6.0、7.4的三种渗透介质中,胰岛素的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18.28±1.06×10-1u/cm2·h、9.42±0.29×10-1u/cm2·h、8.66±0 40 × 10-1 u/cm2 ·h;采用电致孔-离子导入并用、离子导入、电致孔技术对胰岛素经皮促渗时,胰岛素的渗透速率分别达到19.63±6.37 × 10-1u/cm2·h、8 66±0.40×10-1u/cm2·h、1.83±0.07×10-1u/cm2·h.结论:电致孔-离子导入并用技术能够显著地促进生物大分子体外经皮给药的渗透速率.

  • 药物因素对电致孔——离子导人体外经皮联合促渗技术的影响

    作者:李津明;刘畅;辛悦;李鑫;莫长涛

    以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盐酸小檗碱、氨茶碱和秋水仙碱五种生物碱以及水杨酸、水杨酸钠和水杨酰胺为模型药物,采用电致孔-离子导入并用技术进行体外经皮给药途径的试验.结果得出药物分子量的大小、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熔点、浓度、解离性质四种药物因素和不同部位皮肤的生理因素是影响电致孔-离子导入联合促渗技术的主要因素.

  • 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5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永红

    目的 观察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对35例老年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致孔透入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7~10次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后,疼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安全、舒适、效果好的特点.

  • 电致孔和离子导入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

    作者:潘妍;赵会英;郑俊民

    目的研究电致孔(EP)和离子导入(ION)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以水平双室扩散池的方法,研究电致孔与离子导入联合应用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并与单独使用离子导入或电致孔进行比较.结果电致孔与离子导入联用比单独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P<0.05),且高电压比低电压电致孔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渗透速率(P<0.01).胰岛素离子导入前,500 V电压,给90次脉冲(指数衰减脉冲,每次脉冲持续时间20~24 ms,3次*min-1),导致了透皮流速(Flux)的快速稳定增加.结论电致孔和离子导入联用能明显促进大分子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

  • 化学促渗剂预处理与电致孔联用促进大鼠皮肤滞留环孢素A

    作者:刘洪卓;王永军;杨婷媛;李红菊;李三鸣

    目的:考察化学促渗剂预处理与电致孔联用对大鼠皮肤滞留环孢素A的促进作用.方法:使用化学促渗剂预处理大鼠皮肤2 h后,将含有0.5%环孢素A的40%乙醇混悬液应用于离体大鼠皮肤,同时在大鼠皮肤上施加电致孔.结果:氮酮和薄荷醇预处理皮肤和电致孔联用可明显提高环孢素A在大鼠表皮和真皮的滞留,与对照组相比,滞留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0.4和11.7倍.结论:氮酮和薄荷醇预处理皮肤和电致孔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环孢素A在大鼠表皮和真皮中的滞留.

  • 胰岛素经电致孔透皮传输过程中在皮肤中的滞留

    作者:蒋国强;朱德权;昝佳;戚明;丁富新

    目的研究和克服胰岛素在电致孔下经皮传输过程中在皮肤中的滞留,提高胰岛素的经皮渗透速率.方法体外实验,裸鼠皮肤.采用荧光标记的手段研究胰岛素在皮肤中的滞留情况,使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阻止胰岛素的聚集,减少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结果超过50%的胰岛素在电致孔经皮传输的过程中滞留于皮肤中,滞留量随脉冲时间常数的减小和胰岛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滞留胰岛素在再次进行脉冲时可部分的释放,但是活性明显下降.在供给液中加入CTAB,其与胰岛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时,胰岛素滞留减小20%,电致孔时的经皮渗透速率提高1倍多.结论胰岛素在皮肤中的积累是限制其在电致孔下经皮传输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阻止分子聚集和疏通LTRs的方法可以减小药物的滞留,提高经皮传输速率.

  • 电致孔下表面活性剂促进吡罗昔康的经皮渗透

    作者:蒋国强;昝佳;陈军;朱德权;丁富新

    目的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促渗作用,提高脂溶性药物通过电致孔形成的水性通道的经皮渗透量.方法以吡罗昔康和不同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溶液为供给液,进行电致孔;改变脉冲参数和聚山梨酯80的浓度,通过体外透皮实验,考察这些因素的影响.结果当聚山梨酯80的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吡罗昔康在电致孔下经皮渗透速率明显提高,在佳条件下,较被动扩散提高了近50倍,但随聚山梨酯80的浓度增加仅略有提高;当聚山梨酯80的浓度低于cmc时,吡罗昔康的渗透速率明显降低.结论综合利用聚山梨酯80的促渗作用和电致孔时形成的水性通道,可以有效提高吡罗昔康的透皮量.

  • 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内外透皮给药优电学参数的研究

    作者:程昊;杨文婧;甄小龙;唐斌斌;郝保华

    目的 探索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外透皮给药与体内透皮给药的优电学参数并研究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室扩散池,用电致孔导入仪产生多种电学参数条件,分别以离体和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秦艽药液电致孔条件下经皮渗透实验,以HPLC测定接收池中龙胆苦苷含量,确定优的电学参数并考察其相关性.结果 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外透皮给药的优电学参数条件为脉冲电压300 V、脉冲时间1.1 ms、波形SW、脉冲频率140个·min~(-1)、脉冲数300个;体内透皮给药的优电学参数条件为脉冲电压300 V、脉冲时间1.2 ms、波形SW、脉冲频率140个min~(-1)、脉冲数300个,显示二者优电学参数条件基本一致.结论 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外透皮与体内透皮吸收之间相关性良好,故可利用体外实验研究药物的透皮规律,与此同时进行体内研究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为开发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依据.

  • 正清风痛宁电致孔给药肾俞、邱氏穴在肾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波;胡燕;刘敏萍;吴观土

    目的 验证正清风痛宁电致孔给药肾俞、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筛选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本院住院的75例肾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每组25例.实验组应用正清风痛宁电致孔给药肾俞、邱氏穴,对照组A应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B应用生理盐水电致孔给药肾俞、邱氏穴.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维持时间积分,腹部平片、泌尿系B超及肾功能的评价积分以判定疗效.结果 三组治疗后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维持时间积分、腹部平片、泌尿系B超及肾功能的评价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治疗后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B(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A为68.0%,对照组B为56.0%,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A、B(P=0.024).结论 正清风痛宁电致孔给药肾俞、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显著,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立舒酊经皮透药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08例

    作者:罗宗富;董春桃;周福茂

    目的:观察立舒酊经皮透药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108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立舒酊通过电致孔技术经皮透药法治疗,对比传统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及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92.3%。治疗后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结论立舒酊经皮透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电离子导入疗法的新进展

    作者:宿曼;孙振东

    电离子导入疗法作为经皮给药系统一种有效促渗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发展很快.从基本的直流电到脉冲直流电离子导入以及电致孔的协助应用,使得离子导入流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电致孔对皮肤的可逆性作用,可以快速降低皮肤阻值,提高药物导入流量.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利用交流电加偏移直流电进行离子导入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稳定皮肤阻值从而稳定了皮肤表皮膜参数(膜参数包括:孔道面积、孔道大小分布、孔道表面电荷密度),使得药物导入流量保持基本稳定.

  • 青风藤电离巴布剂电致孔透皮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郝保华;王彦玲;李伟泽;李凡;刘森;杜书君;唐斌斌

    目的 将青风藤在电致孔电离巴布剂条件下透皮给药.用房室模型法初步分析考察电致孔巴布剂透皮给药的药动学特点.方法 制备青风藤电离巴布剂,以所含青藤碱为检测指标.采用双室扩散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AIC法判断药动学房室模型.结果 青风藤电离巴布剂在电致孔条件下透皮给药符合线性乳突型单室开放模型,其模型参数K=0.056,Ka=0.232,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C=2.884×(e-0.056t-e-0.232t);单纯被动扩散的模型参数K=0.058,Ka=0.149,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C=2.512 ×(e-0.058t-e-0.149t).结论 可以用一级吸收、一级消除的线性乳突型单室开放模型分析青风藤电离巴布剂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电致孔技术与被动扩散比较,能够提高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 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作者:李伟泽;郝保华;邓周虎;岳奇锋;郭耀武;张寒;王义潮;刘森

    目的 探索电致孔条件下5种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室扩散池,HPLC法定量青藤碱.在一定的电致孔参数下观测电致孔与氮酮、薄荷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和PEG400组合后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 在电致孔条件下,氮酮和薄荷油对青藤碱透皮给药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聚山梨酯80、丙二醇、PEG400的促透作用甚至低于单独的电致孔促透作用.结论 在电致孔条件下不同促渗剂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效果差异很大,电致孔与促渗剂组合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电致孔条件下不同电学参数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

    作者:岳奇峰;郝保华;邓周虎;李伟泽;郭耀武;张寒;王义潮;刘森

    目的 探索电致孔条件下不同电学参数(电压、波形、脉冲宽度、脉冲次数)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方法 用中药电致孔给药仪产生多种电学参数条件,并以双室扩散池法、HPLC法检测青藤碱透过小鼠腹部皮肤的变化.结果 青藤碱的累积透过量与电参数密切相关,在单因素影响中,4个佳电学参数分别为:600 V电压、正弦波+方波组合波形、500 μs的脉冲宽度、240个脉冲次数.透过量有极显著的增大,与被动扩散相比增加幅度有5~100倍.结论 优化的电致孔条件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透皮给药有良好的前景.

  • 用电致孔法促进环孢素A的皮肤滞留

    作者:刘洪卓;徐璐;何媛;杨婷媛;李红菊;李三鸣

    目的 研究致孔电压、致孔时间及脉冲模式对环孢素A在大鼠皮肤各层中滞留的影响.方法 将质量分数为0.5%的环孢素A的乙醇(体积分数为40%)混悬液应用于离体大鼠皮肤,同时在大鼠皮肤施加电致孔.实验结束后,用胶带剥离法分离角质层,HPLC法测定角质层和大鼠去角质层皮肤及接受液中的药物含量.结果 大鼠表皮和真皮中环孢素A的含量随致孔电压的升高略有增加,随致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使用3次/min的脉冲模式大鼠去角质层中的药物滞留量多,并且使用电致孔这一物理促渗法未显著增加接受液中环孢素A的含量.结论 电致孔法能够提高环孢素A皮肤局部用药效果,从而减少药物体循环带来的不良反应.

  • 胰岛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在电致孔下的经皮渗透

    作者:戚明;蒋国强;丁富新

    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了平均粒径122.7nm的胰岛素脂质体,并考察了电致孔经皮转运情况.结果表明,在电致孔条件下,胰岛素脂质体2h累积渗透量是载药脂质体被动扩散的1倍;是原药及其与空白脂质体混合物的2~3倍.

  • 电致孔对睾酮透皮转运的影响

    作者:陈芳;羊臻;王浩;侯惠民

    研究了电致孔技术对睾酮透皮转运的影响,对电压、脉冲持续时间和电极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电致孔可增大药物的透皮转运速率及其累积透过量,且电力学参数与透皮吸收增量呈正相关,电极也明显影响电致孔透皮速率.

  • 电致孔对离体裸鼠皮肤屏障性质的影响

    作者:王浩;侯惠民

    研究了电致孔对离体裸鼠皮肤屏障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致孔能显著降低皮肤的渗透阻力,且与电致孔的电压和作用时间也有明显的关系.

  • 电致孔技术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作者:陈芳;王浩;侯惠民

    电致孔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有望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给药.本文对电致孔法的透皮促渗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安全性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有关实验装置及其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 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李凡;郝保华;李伟泽;刘森;唐斌斌;杜书君

    目的:将巴布剂结合电致孔透皮给药,与被动扩散透皮给药进行比较,初步考察在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特点.方法:以青风藤为模型药物,以活体兔分别进行被动扩散给药(PD)和电致孔透皮给药(EP),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统计矩分析法处理分析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AUC0→∞为43.396,是被动扩散的1.32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0.025,是被动扩散的86%,cmax为1.825,是被动扩散的1.31倍, tmax减小,比被动扩散提前4 h;消除速率常数λ二者一致;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药-时曲线比被动扩散的药-时曲线平滑且下降较慢.结论: 将电致孔技术与巴布剂结合能够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