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黄酮类成分延缓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司建志;王硕;周小雷;韦范;冯家勋;缪剑华

    现代衰老理论认为生物体衰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在有关中药延缓机体组织的衰老研究中,黄酮类作为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常被报道能延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皮肤、骨组织和生殖系统的衰老,文章综述了中药黄体酮类成分延缓机体衰老作用的研究进展,但是现在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药黄酮类成分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考察中药黄酮类成分延缓衰老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中药 黄酮类 衰老 机制
  • 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早期骨量减少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和鸣;田金洲;彭淑莲;沈霖;吴育宁;林炳辉;葛继荣

    强骨胶囊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与岐黄药业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中药二类新药.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8XL-131批文,由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主持进行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早期骨量减少(肾阳虚证)临床试验,评价强骨胶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黄酮类
  • 木芙蓉叶有效组分抗非特异性炎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付文彧;罗仕华;符诗聪;张凤华;杜宁

    目的观察木芙蓉叶有效组分(MFR-C)的抗非特异性炎症作用.方法通过大鼠鹿角菜致肿实验、大鼠蛋清致肿实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和小鼠耳肿胀实验,对木芙蓉叶有效组分抗非特异性炎症的作用进行评定.结果 MFR-C和盐酸青藤碱对鹿角菜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相比,MFR-C对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小鼠耳肿胀实验显示MFR-C有抑制二甲苯造成的非特异性耳肿胀作用,与空白组相比P<0.05,与阳性对照组(盐酸青藤碱)相比有同样的抗炎消肿作用.结论木芙蓉叶有效组分(MFR-C)对鹿角菜、蛋清、乙酸及二甲苯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加味五子衍宗方有效部位对β-淀粉样肽致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作者:富宏;王学美;刘庚信

    目的:观察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及其有效组分对β-淀粉样肽所致老年性痴呆(AD)模型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Aβ25-35的方法建立AD动物模型,服用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及其总黄酮、总多糖15 d后以全自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试验,来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及其有效组分总黄酮、总多糖均能明显缩短模型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的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距离(P<0.05),显著增加空间探索试验中原平台所在象限搜索时间和距离占总时间和总距离的百分比(P<0.05,P<0.01).结论: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及其总黄酮、总多糖能改善由β-淀粉样肽所致AD模型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小白蒿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作者:王青虎;奥乌力吉;包建华

    目的:建立小白蒿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方法,为综合评价小白蒿佳采集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小白蒿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对不同采集时间小白蒿和不同部位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在所用的实验操作条件下,5种对照品溶液分别在1.00~40.00 mg·L(-1)(r=0.999 8),2.00~80.00 mg·L(-1)(r=0.999 9),0.50~80.00 mg·L(-1)(r=0.9996),1.00~40.00 mg·L(-1),(r=0.9993)和1.00~40.00 mg·L(-1)(r=0.9994)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1%(RSD 1.60%),98.14%(RSD 1.03%),98.37%(RSD 1.57%),97.92%(RSD 0.94%),98.16%(RSD 1.20%).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小白蒿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佳采集时间为6月中旬到7月末.

  • 栀子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忠立;左月明;杨雅琴;罗光明;蔡财军;熊诗华

    目的:研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栀子的果实中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芦丁(3)、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4)、5,3′-二羟基-7,4′,5′-三甲氧基黄酮(5)、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6)、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7)、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8)、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9)、5-羟基-6,7,3′,4′,5′-五甲氧基黄酮(10)、5,7,3′,5′-四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1)和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2).结论: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栀子中分离得到.

  • 三黄泻心汤药效组分分析

    作者:刘晶晶;张贵君;彭慧;毛莹;徐蓓蕾;黄睿

    目的:分析三黄泻心汤其泻火解毒的药效组分,为药效组分中药的发现和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依据经方的制剂方法制备样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生物碱类-黄酮类-蒽醌类药效组分的含量.结果:测定了16种药效组分: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番泻苷A-番泻苷B-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其含量依次为1.80%,5.40%,7.70%,4.50%,18.80%, 47.80%,9.40%, 3.60%,1.10%,0.42%, 3.54%,0.07%,0.11%,0.37%,0.11%,0.03%.结论:三黄泻心汤泻火解毒16种药效组分的含量为104.75% (mg·g-1),16种药效组分比例是56∶ 163∶ 232∶ 136∶ 571∶ 1448∶ 283∶110∶32∶ 107∶ 13∶2∶3∶ 11∶3∶1(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番泻苷A-番泻苷B-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 HPLC同时测定葛根芩连汤中12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作者:章军;刘宇政;王跃生;刘安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黄连碱、药根碱、黄芩苷、小檗碱、巴马汀、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甘草酸铵12个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DAD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Merck Chromolith,RP-18e(4.6 mm×100 m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含0.01 mol·L-1磷酸二氢钾)度洗脱;流速2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0,275,345 nm.结果:12个成分的方法学考察均合格,阴性无干扰.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葛根芩连汤的质量控制.

  • 金樱子黄酮类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

    作者:冯阳;陈玉梅;辛华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金樱子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im×50 mm,1.7 μm),以0.1%甲酸-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 min-1,柱温35℃,进样量5 μL,在电喷雾(ESI)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监测采集数据,通过准分子离子及二级碎片离子对其黄酮类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对金樱子醇提物进行UPLC的快速分离,根据高分辨率质谱结果和MS/MS碎片、结合对照品信息和相关文献,鉴定出金樱子中10种黄酮类成分,分别为淫羊藿苷,山柰苷,6-甲氧基山柰酚-3-O-半乳糖苷,芹菜素,橙皮苷,金丝桃苷,芦丁,甘草素,翻白叶苷A,槲皮素.结论:应用UPLC-Q-TOF-MS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金樱子中黄酮类成分,为其成分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 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GC-MS分析

    作者:梁香;程金生;陈信炎;吴凌凤

    目的:建立石墨烯-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并对总黄酮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方法:自制稻草源活性炭制备石墨烯聚合物,实验中对影响SBSE的因素(萃取涂层选择、萃取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优化,用GC-MS鉴定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在所得优化条件下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金花茶中总黄酮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样品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经鉴定有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酚(C),槲皮素-7-O-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苷,花青素,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经检测金花茶中总黄酮相对含量(主要为槲皮素和山柰酚)达到3.0%.同一样品经6次测定,以金花茶总黄酮的总峰面积值为考察指标,其RSD 1.0%.结论:建立的SBSE-GC-MS方法分离鉴定出24个成分,测定金花茶总黄酮相对含量重复性较好,适于金花茶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检测,为金花茶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基于UPLC-ESI-Q-TOF-MS的红禾麻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作者:唐娟;吴耽;陈思颖;李莹;李靖;巩仔鹏;李维维;兰燕宇;王永林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研究红禾麻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RRHD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 min-1,柱温40℃,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运用Data Analysis软件,并结合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对红禾麻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析鉴定13个化学成分,包括4个儿茶素类,3个苯丙素类和6个黄酮类,其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和槲皮苷均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结论:研究中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快速鉴定分析化学成分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并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红禾麻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 毛梗稀莶草黄酮类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作者:曾令峰;徐骏伟;徐丽;朱伶俐;刘华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对自建的江西100种中草药提取物组分库样品进行活性筛选时,发现毛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glabresce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生理活性.为明确毛梗豨莶草的活性组分,本课题组对毛梗稀莶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以其寻找具有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目标化合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二氯甲烷-甲醇,20∶1 ~0∶1),反相ODS柱色谱(30% ~ 100%甲醇),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毛梗豨莶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1H-NMR,13C-NMR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此次报道从毛梗豨莶草中分离并纯化的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甲氧基-2',4'-二羟基查尔酮(1);7-0-(β-D-glucopyranosyl)-galactin(2);7,3',4'-三羟基黄酮(3);5,6,7,3',4',5'-六甲氧基黄酮(4);8,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二氢黄酮醇(6);7,4'-二羟基-3'-甲氧基二氢黄酮(7);木犀草素(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杜仲叶黄酮类化学成分

    作者:唐芳瑞;张忠立;左月明;陈兰英;罗军;刘荣华;李于益

    目的:研究杜仲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芦丁(2)、金丝桃苷(3)、槲皮苷(4)、异槲皮苷(5)、quercetin-3-O-sambubioside(6)、kaempherol-3-O-sambubioside(7)、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yl-(1 →2)-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4和7为首次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不同产地多叶棘豆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作者:海平;苏雅乐其其格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多叶棘豆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弹性石英毛细管柱75 μm×50 cm,电动进样15 s,分离电压18 kV,毛细管温度25℃,检测波长为283 nm,运行缓冲液为0.25 mol·L-1硼砂30%乙腈溶液.结果:不同产地多叶棘豆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有较大差异,所用实验条件下,3种对照品溶液分别在1.00 ~40.00(r =0.999 8),2.00~80.00(r =0.999 9),0.50~80.00 mg·L-1(r=0.999 6)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 96.00%,RSD<2.0%.结论:建立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可作为多叶棘豆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

  • HPLC-DAD同时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

    作者:马思萌;刘睿;任晓亮;戚爱棣;李遇伯

    目的:建立HPLC-DAD同时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的7种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7-O-龙胆二糖苷(LGT)、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GCOP)、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LGCRP)、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AGCOP)、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AGCRP)、木犀草素(LI)、芹菜素(AGI)]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Symmetry C18色谱柱(3.9 mm×150 mm,4.6 μm),流动相0.05%甲酸-乙腈和0.05%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 min-1,柱温35℃,检测波长340 nm.结果:7种待测成分的分离度良好,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9.0%~101.5%,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建立的方法能够同时测定LGT,LGCOP,LGCRP,AGCOP,AGCRP,LI,AGI的含量,并对8批苦碟子注射液进行含量测定,各黄酮含量在0.157 9 ~ 103.4 mg·L-1.结论:该法简便可行,结果可靠,且能同时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7中黄酮类成分,可作为本制剂多成分内控质量的测定方法.

  • 芩术四物汤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袁海梅;彭腾;黄道秋;李小年;李柏群;凌智群;杨菁;贺钢民;黎豫川

    目的:研究芩术四物汤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凝胶等分离操作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从芩术四物汤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甘油酯(1),2(S)-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2),β-谷甾醇(3),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4),白杨素(5),苯甲酸(6),白术内酯-Ⅲ(7),反式阿魏酸(8),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9),黄芩苷元(10),5,7,3',6'-四羟基-8,2'-二甲氧基黄酮(11),3,5,7,2',6'-五羟基二氢黄酮(12),5,7,2',6'-四羟基黄酮(13),没食子酸(14).结论:1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芩术四物汤复方中分离得到.

  • 点地梅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何希瑞;魏桂芳;姚宏;常育;徐磊;张春玲

    主要从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方面对国内外点地梅属植物研究概况进行整理,希望能够有助于点地梅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借助CNKI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为“点地梅”,PubMed以及Science Direct数据库系统以题名或关键词为“Androsace”经行检索,整理了近年来有关点地梅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成果.点地梅属植物是报春花科( Primulaceae)植物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100种,医药前景良好.目前,已经从点地梅属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30多种化合物,其中黄酮和三萜皂苷类为主要含有成分.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点地梅属药用植物的粗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在抗肿瘤、抗早孕和抗病毒方面效果显著.

  •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陈永钧;龙晓英;潘素静;安修;陈淑琳

    探讨存在于中草药中,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具有C6-C3-C6基本碳架结构的类化合物.对近几年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主要从临床应用、药效机制以及构效关系等几方面来介绍,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抗菌、抗氧化、抗衰老、抗HIV病毒等多方面具有活性.其进行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药理机制的阐明、构效关系的探索以及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或可为黄酮类的进一步合理应用以及相关新药的开发开辟出一条新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潜在开发应用价值巨大.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有益信息.

  • 地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代良敏;熊永爱;范奎;林影影;杨明

    地榆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地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地榆含有鞣质、皂苷类及黄酮类与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在止血、抗肿瘤、抗过敏、抗炎消肿、改变血液系统及广泛的抗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榆的化学成分研究较深入,近年来地榆作为一类新型的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药物引起较大的关注,现代研究发现,地榆还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抗菌等作用,对肿瘤有抑制作用.虽然目前地榆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深入,但地榆具有的物质基础与其药理活性的发挥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深入的发掘.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有关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文献,综述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结果显示地榆具有止血、抗炎、抗肿瘤、改变血液成分等多种药理作用,提示具有开发价值,也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 蒺藜科驼蹄瓣属植物化学成分

    作者:杨晓绒;张相锋;张维;南光明

    全球约有蒺藜科驼蹄瓣属植物15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澳洲及地中海地区该属植物具有耐旱、抗风沙和耐盐碱特性,种子所到之处皆容易生根发芽,适应性极强.对该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物或组分的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方面,文献记载该属的 Zygophyllum aegγptium,Z. album,Z. atriplicoides,Z. berenicense,Z. coccineum, Z. cornutum,Z. decumbens, Z. ducembens, Z. dumosum,Z. eichwaldii,Z. eurypterum, 驼蹄瓣 (Z. fabago),Z. gaetulum,Z. geslini, Z. melongena,Z. oxianum,Z.propinquum和Z. simplex等植物在民间用做草药或已被证明有生物活性,有的植物在亚洲、非洲地区民间被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腹泻和痉挛等;有的植物具有降糖、降压、降血脂、解痉、解热、抗腹泻、抑酶、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等药理活性.驼蹄瓣属植物可以被用作防治代谢综合征,该属许多植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该属植物还有待于在以下几方面的进一步研究,①生物活性成分的活性导向分离;②分子机制的明确;③通过HPLC,GC,LC-MS等方法对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该文综述了驼蹄瓣属植物中已分离和鉴定出的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及其已知的药理活性.

652 条记录 2/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