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头部严重电烧伤

    作者:汪虹;王君;魏迪南;曾明;曹文德

    目的 运用跨区供血形成反流轴型皮瓣的研究理论,设计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头部严重电烧伤.方法 对16例头部严重电烧伤颅骨大范围外露创面的患者,将一侧颞浅动脉为蒂通过吻合支向对侧颞浅动脉或耳后动脉反流供血,以此走行的血管为轴线,采用扩张和不扩张两种方式形成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外露创面.结果 16例患者中,2例置入扩张器术后伤口感染,造成扩张囊外露1 cm×2 cm~2 cm×3 cm,住院时间延长,对手术效果有一定影响,但所有皮瓣形成转移后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结论 横向跨区头皮瓣及其扩张后转移,应用于头部严重电烧伤修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了跨区供血皮瓣的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

  • 小切口阻断血管延迟反流轴型皮瓣的研究

    作者:郑健生;霍鹏;郑庆亦

    目的 探讨小切口阻断血管对反流轴型皮瓣转移前延迟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8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小切口手术延迟组)与对照组(皮瓣即刻转移组),每组40只,实验组皮瓣分别再分成延迟1周组,延迟2周组,延迟3周组和延迟4周组,每组10只.选取自大鼠下背部髂腰动脉区域面积5 cm×1 cm,跨越中线区2.5 cm,作为反流轴型皮瓣模型.小切口手术结扎阻断其一侧供血的血管,比较术后各组皮瓣成活率、毛细血管密度、乳酸含量的改变.结果 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皮瓣成活率增加.实验组延迟3周组、延迟4周组皮瓣的成活率分别是(86.13±1.13)%、(93.49±1.15)%,而对照组的成活率基本相同.实验组皮瓣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血管密度增加,但延迟3周组与延迟4周组密度相近(P>0.05).实验组皮瓣乳酸浓度在延迟1周组高,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乳酸浓度逐渐下降,但乳酸含量在延迟3周组和延迟4周组并不逐渐下降,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值.对照组皮瓣乳酸含量基本不变.结论 以大鼠背部跨区轴型皮瓣为实验模型,小切口手术结扎阻断其一侧供血的血管,造成皮瓣内环境缺血、缺氧的改变,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耐受,导致皮瓣血管管腔扩大,吻合血管数目增多,皮瓣成活率高,可以起到延迟转移的效果.

  • 轴心血管供血的跨区反流轴型皮瓣

    作者:牙祖蒙;陈宗基

    反流轴型皮瓣是一种新型皮瓣,我们将对其解剖生理学基础、与传统的逆行皮瓣的区别、临床意义以及常用的反流轴型皮瓣做一综述.

  • 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缺损

    作者:郑永生;孙强;马涛;陈宗基

    目的探讨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并验证其是否为佳的皮瓣供区.方法根据陈宗基关于动脉经吻合支跨区反流灌注供血的反流轴型皮瓣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以眶上动脉为蒂,经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支跨区反流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移转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的缺损,1997~1999年共治疗7例,面积大4.0cm×2.4cm,小2.0cm×1.8cm.结果 7例均全部成活,随访l~2年,效果良好.结论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前岛状皮瓣具有稳定、可靠的血供保障,耳前皮肤组织的质地、色泽都与眼睑极为相似,是修复眼睑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 颞浅动脉反流轴型皮瓣修复头部电烧伤临床应用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目的 探讨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应用颞浅动脉跨区反流轴型皮瓣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12例. 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12例,患者头部电烧伤创面均得到较好整复.除1例出现皮瓣远端血运障碍,经加强换药等处理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早期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耳后反流轴型皮瓣修复耳廓深度烧伤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耳廓深度烧伤常易并发耳软骨炎,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易造成耳软骨破坏,后期形成各种畸形[1].2002年以来,我们应用耳后动脉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早期修复耳廓深度烧伤患者7例,效果满意.

  • 动脉经吻合支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皮瓣与常规轴型皮瓣的比较--22年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宗基;牙祖蒙;吴念

    目的对动脉经吻合支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皮瓣的安全性及其转归进行回顾性评价.方法随机选择160例近22年来应用较广的5种动脉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即:颞浅血管为蒂的乳突区皮瓣、眶上血管为蒂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颏下动脉蒂的对侧颏颈皮瓣、颈横动脉供血的项肩背皮瓣、会阴动脉供血的股内侧皮瓣,考查其完全成活率、部分成活率、完全坏死率、动脉缺血发生率、动脉缺血致皮瓣坏死率、静脉淤血发生率、静脉淤血致皮瓣坏死率等指标,并与我院同期内应用的常规顺流轴型皮瓣随机样本120例进行比较.结果反流轴型皮瓣与常规顺流轴型皮瓣的完全成活率、部分成活率、完全坏死率、动脉缺血发生率相近似.反流轴型皮瓣的静脉淤血发生率高于顺流轴型皮瓣(P<0.01),但静脉淤血致皮瓣坏死率却显著低于顺流轴型皮瓣(P<0.05).结论9.反流轴型皮瓣与常规轴型皮瓣比较,其总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这5种反流轴型皮瓣是安全可靠的,可以作为常规皮瓣在临床上应用.②反流轴型皮瓣虽易发生早期静脉淤血现象,但只要手术设计、术中操作、术后护理得当,淤血及因此造成的皮瓣坏死是可以避免的.

  • 颏下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部缺损7例报道

    作者:张明华;黄晓元

    自从Mc Gregor(1973年)发现轴型皮瓣远端有"超灌注"现象后,Martin[1]于93 年报道了 颏下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国内王伯钧[2]、廖进民[3]分别报道了该皮瓣的 应用解剖,逐渐形成了反流轴型皮瓣的概念,王炜[4]等认为反流轴型皮瓣的营养是由邻近 的轴型动脉通过细小的吻合支跨区流入而获得.我科于99年应用颏下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部缺损7例,效果满意.

  • 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额颞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

    作者:戴显风;吴蓓茸;陈彩芬

    额颞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继发创面的修复,需要同时兼顾功能和外观的整复效果,皮片移植由于其术后挛缩和色泽改变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多采用皮瓣移转修复创面[1].本科2005年8月-2007年10月应用以颞浅动脉为蒂供血的颞浅动静脉反流轴型岛状皮瓣修复4例额颞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术后观察皮瓣存活良好,外形及颜色、质感满意,能够达到颜而部功能和美学修复的双重要求.

  •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容容;谭善彰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是一种新型的皮瓣,现就其理论的确立,基础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意义作一综述如下:1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理论的确立Taylor等于1987年提出血管分区域的概念,认为血管体区是由一个共同来源供血的包括皮肤及深部组织组成的复合单位,这些知名节段性源动脉血管从深部发出供养骨骼、肌肉等深部组织同时沿结缔组织框架走行,从固定部位向易活动部位放射,发出分支供养其对应的体被组织.

  • 应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作者:邱柏程;于海生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颞浅动脉的解剖分布及其与耳后动脉的吻合特点,制备以颞浅动脉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修复面部缺损。结果:本组19例患者,17例全部存活,皮瓣的形态、色泽及功能良好。2例早期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积极处理后,皮瓣远端仅有小部分表皮坏死。结论: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 aFGF透皮给药治疗缺血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透皮给药治疗反流轴型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应用aFGF透皮给药治疗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的反流轴型皮瓣,观察皮瓣的转归.结果:自2006年以来在临床上应用11例,用药后皮瓣血液循环全部得到明显改善,存活良好.结论:应用aFGF透皮给药可明显改善反流轴型皮瓣的血液灌流,促进皮瓣成活.

  • 耳后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颜面部创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目的:探讨颜面部创面修复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以颞浅动脉为蒂供血的耳后乳突区跨区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颜面部创面.结果:自2002年以来完成手术11例,患者创面均得到较好整复.11例患者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血运障碍,经加强换药等处理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应用耳后跨区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颜面部创面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颞浅血管反流供血模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穆欣;李养群;周传德;李强;唐勇;李森恺

    颞浅血管是颞项部浅层血管中粗大的一条,早在1893年,Dunham就报道应用颢浅血管蒂的头皮瓣修复面部缺损获得成功[1].颞浅血管因其丰富的血管网,以及较灵活的旋转方向和角度,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在临床中已有较多应用[2-5],但轴行皮瓣转移的范围经常受血管长度和位置的限制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1973年McGregor发现轴型皮瓣远端有超灌注现象[6],1976年Bostwick提出了反流轴型皮瓣的概念[7],因其改变了血管蒂的位置,形成更长的血管蒂,从而能作较远部位的带蒂转移,拓宽了轴型皮瓣的应用范围.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对颢浅血管解剖及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的深入研究,颞浅血管反流供血模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也得到了较充分的认识.

  • 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在眼睑缺损修复中应用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云峰;郑永生;孙强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形成的皮瓣在眼睑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①在成人6具12侧头颅标本上,通过血管铸型标本法,对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进行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为蒂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结果:①颞浅动脉终末分支额支和顶支与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②临床上应用8例以颞浅动脉为蒂形成的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均获成功.结论:以颞浅动脉为蒂形成的顺行及逆行皮瓣,具有采集方便、血供丰富、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眼睑缺损的修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