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62例分析

    作者:连彦军;徐宁;黄传江;刘贵远;王元杰;赵小军;朱家沂;杨斌;杨传春

    目的 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微创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至2014年收治的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内镜定位辅助腹腔镜胃楔形切除(双镜联合切除)、腹腔镜辅助部分和全胃切除及内镜下切除术的6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肿瘤直径2 ~ 12 cm;其中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31例,内镜定位辅助腹腔镜胃楔形切除22例,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3例、近端胃切除2例、全胃切除1例,内镜下切除3例.所有标本病理切缘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87 min,平均术中出血79 ml,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9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2d,未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腹腔感染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NIH危险度分级标准,中危、高危11例;术后服用伊马替尼,随访2~ 6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胃GIST行微创切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 运用Excel管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00例胃早癌患者资料

    作者:李剑;姚礼庆;刘靖正;任重

    本研究基于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与德国杜塞尔多夫信义医院合作的一项国际性课题,该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于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早癌患者过程中,对比使用带有注水装置的海博刀和传统的电刀两种不同器械进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入组的100例患者有大量信息需要收集并整理,运用Excel建立100例胃早癌患者手术资料信息的数据库,研究管理资料的科学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发现运用Excel构建的数据库,不仅简化工作流程,还可获得更为客观、准确地入组患者的信息.

  • 窄带成像一放大内镜、内镜超声检查、内镜黏膜大切除术诊治直肠类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志伟;王爱民;耿焱;熊英

    类癌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85%以上均发生在胃肠道,具有潜在恶性可能,直肠类癌在消化道类癌中约占17%~25 %[1,2],具有生长缓慢,病程长的特点.该病虽发病率低,但具有转移复发的潜能[3,4].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作者:周震萍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下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9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觅柱;党彤;孟宪梅;徐美东

    目的 总结超声内镜(EUS)检查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90例,术前EUS检查明确病变来源、侵犯层次及性质.根据EUS结果确定内镜下手术方式(ESD或EMR),记录手术过程、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90例病变,根据EUS检查结果,48例行ESD术,42例行EMR术.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达88.9% (80/90).术后病理证实,2例ESD创面仍有病变残留,追加外科手术,其余88例病变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病变率97.8% (88/90).2例EMR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成功止血;5例ESD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ESD术后出现黑便,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出血发生率8.89% (8/90).3例ESD术中出现1.0 cm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穿孔发生率3.3% (3/90).术后随访55例,随访期3~6个月(平均4.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 EUS检查对ESD和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疗效比较

    作者:李曙晖;陈鹏;朱曙光;刘春安

    目的 比较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EMBM)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治疗早期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手术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BM组22例(采用EMBM治疗)与ESMR组18例(采用ESMR治疗),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病灶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MBM组完全切除率95.45%,ESMR组完整切除率94.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3,P>0.05);EMBM组手术时间(31.3±4.0)min,明显短于ESMR组的(47.2±4.5)min(t=-15.194,P<0.05);EMBM组出血发生率为9.0%,明显低于ESMR组的33.3%(χ2=3.952,P<0.05);两组术后直肠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两组均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 与ESMR比较,EMBM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 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肖江梅;孟祥杰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8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80例早期胃癌癌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及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8.75%,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5%、92.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无关(P >0.05),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低分化、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深及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临床上要高度关注这些因素来评估预后,伴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应接受综合治疗并严密随访。

  • 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鹏;侯贺斌;李曙晖

    目的 比较早期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应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MBM)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SMR)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4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MBM组(22例)与SMR组(18例),比较两组食管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 MBM组完全切除率为95.45%,SMR组完整切除率为94.44%,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BM组手术时间[(31.35±4.0)min]明显短于SMR组[(47.2±4.5)min](P<0.05);MBM组出血率(9.0%)明显低于SMR组(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食管狭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两组均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 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应用MBM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直肠小类癌

    作者:余福兵;何夕昆;郝玲;盛娟;左赞

    目的 探讨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对直肠小类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超声内镜检查(EUS)来源于直肠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黏膜下肿瘤(SMT)12例(肿瘤直径≤15 mm),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治疗,术后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12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类癌11例,平滑肌瘤1例.结论 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是治疗直肠小类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黏膜切除术对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作者:李蕾蕾;李强

    目的 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 泮托拉唑单用与联合用药治疗EMR和ESD术后胃溃疡的效果对比

    作者:刘小丽;李平;夏冬;马龙;何敬芝;毕艳华

    目的 研究观察泮托拉唑单用或联合铝碳酸镁治疗EMR和ESD手术后并发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48例EMR和ESD术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3例,采用半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195例,采用泮托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治疗时间均持续4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溃疡面积减少情况,以及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服药后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0%(P<0.05).观察组用药后溃疡面积为(59.32±10.2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6.56±12.76)mm2(P<0.05).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EMR和ESD术后胃溃疡疗效显著,促进术后胃溃疡创面的愈合,效果优于泮托拉唑单独用药,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EMR和ESD术后胃溃疡的治疗方法.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宽基息肉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林辉;范洪波;赵炳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宽基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8月在我院行大肠宽基息肉切除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息肉切除手术,观察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息肉复发率和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56%vs.82.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89%vs.26.67%),1年内息肉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vs.17.78%),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vs.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宽基息肉具有显著效果,并发症少,息肉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大海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54例为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5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组织学疗效及手术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面积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9.26% (5/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8% (17/54)(P<0.05).结论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能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彻底地清除病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风险,安全有效.

  • 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和常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杰;吴凤婷;霰爱兰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和常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创伤程度。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的59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并分为内镜组和常规组,分别接受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和常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术后即刻采集血清并测定应激相关分子、肿瘤标志物、增殖相关分子的含量,采集肿瘤组织并测定增殖相关分子的表达量。结果:手术后即刻,超声组患者血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 II、醛固酮、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Cyfra21-1、SCC-Ag、TSGF、DDK-1、MACC1、c-met、CyclinB1、CDK1、Survivin、Bcl-2的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肿瘤组织中 MACC1、c-met、CyclinB1、CDK1、Survivin、Bcl-2的含量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创伤程度低于常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术后应激反应较弱且组织内肿瘤标志物、增殖相关分子的漏出较少。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周平红;彭贵勇;杨仕明;陈东风;李延青;张昊翔;房殿春;姚礼庆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病理诊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 经ESD治疗3 668例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9.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9.0%.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1.74%和0.76%.术后复发率为0.04%,3年生存率为99.8%.无与ESD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术后出血和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SD治疗组(P<0.01)、住院时间亦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ESD组的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两组3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更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切除治疗:现状与展望

    作者:房殿春

  • 超声内镜对8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及应用研究

    作者:梁新文;徐星莉;阿珊;李静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80例,术前EUS检查明确病变来源、侵犯层次及性质.根据EUS结果确定内镜下手术方式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 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记录手术过程、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80例病变,根据EUS检查结果,40例行ESD术,40例行EMR术.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达87.5.%(70/80).术后病理证实,2例ESD创面仍有病变残留,追加外科手术,其余38例病变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病变率97.5%(38/80).2例EMR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成功止血;6例ESD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ESD术后出现黑便,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出血发生率11.25%(9/80).3例ESD术中出现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穿孔发生率3.75%(3/80).术后随访55例,随访期3~6个月(平均4.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 EUS检查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指导ESD、EMR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内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何天湖;汤旭东;龙庆林;陈军;代剑华

    目的 探讨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腹腔镜或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54例患者中,112例行ESD,其中111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出血量大,操作视野模糊,中转行开腹手术治疗;93例成功行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49例成功行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行ESD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75±21) min、(6.9±0.5)mL、(2.8±0.9)d、(5.5±0.2)d、(22 167±1 364)元,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穿孔,2例患者术后可触及皮下气肿,未予特殊处理,2d后自行消散;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37±65) min、(48.1±2.6)mL、(3.9±1.4)d、(8.3±2.2)d、(32 937±1 823)元,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行开腹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8±60) min、(157.2±10.3)mL、(5.8±1.7)d、(11.3±3.5)d、(38 462±1 961)元,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54例患者中,行ESD、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患者的肿瘤直径分别为(2.6±1.6)cm、(6.1±2.2)em、(6.4±2.3)cm.行ESD患者中,CD117阳性106例,功能未知蛋白(DOG1)阳性105例,CD34阳性86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7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CD117阳性89例,DOG1阳性87例,CD34阳性59例,SMA阳性11例;行开腹手术患者中,CD117阳性46例,DOG1阳性47例,CD34阳性30例,SMA阳性8例.行ESD患者胃间质瘤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等危险度和高危险度分别为67、42、3、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为16、36、23、18例,行开腹手术患者分别为7、20、14、8例.(3)随访和生存情况:254例患者中,210例获得术后随访,其中行ESD 86例、腹腔镜手术82例、开腹手术42例,随访时间为6.0~12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0个月.随访期间,行ESD患者中,3例中等危险度患者予以伊马替尼分别治疗7.0个月(目前仍在服药)、1.5年、2.0年,术后每6个月复查胃镜,均未发现肿瘤复发;81例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患者术后每6个月复查胃镜,未予靶向治疗,均未发现肿瘤复发;2例死于非间质瘤疾病.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56.3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8% (81/82)、91.5%(75/82)和74.4% (61/82);行开腹手术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52.4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41/42)、85.7% (36/42)和81.0% (34/42).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均安全可行.适当选择肿瘤直径较小患者行ESD安全有效,住院费用较少,长期预后较好.

  • 内镜黏膜下切除早期胃癌后并发迟发性胃穿孔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俊杰;陈浩龙;韩振国;李红倬;樊体武

    目前,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经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法.ESD虽然具有显著的优点,但它依然可以引起一些并发症.ESD术后并发迟发性胃穿孔是其中一类较为罕见的并发症,然而,一旦该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症状通常较重,大多需要紧急处理.当前,世界上关于该并发症的研究不多,而且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在研究对象方面,由于该并发症较为罕见,故研究对象数目较少,而且研究对象基本都是日本人,种族来源较窄;其二,在研究结果方面,不同的研究所得出的数据及结论之间有相互矛盾之处.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应当对该并发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使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该并发症,推动关于该并发症的调查研究,获得更为可靠的数据及结果,从而促进该并发症在临床的预防、治疗及恢复,以减少患者的病痛,本文总结了一些该并发症相关的研究,对ESD术后并发迟发性胃穿孔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及预防等临床特点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