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位脑干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作者:李波;刘景隆;尹明慧;郭天龙;张永刖

    目的:探讨脑干卒中康复的综合效果.方法:对11例意识清醒的脑干卒中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并且进行系统康复评定,入院前后进行比较.结果:平均康复47.6天,对11名患者进行入院前后对比发现,虽然各个方面均有进步,除外吞咽功能效果不理想.结论:脑干卒中在意识清醒的患者中各方面的康复虽然有康复价值,.但是效果不佳.

  • 作者:

    关键词: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方丽丽;邬志锋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96例,以治疗时间窗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 h)及试验组(4.5~9 h),每组4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效果、Barthel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以及并发症产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0.5、1、3个月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并发症产生率为(12.5%),对照组为(10.4%),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9 h,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不同时间窗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唐观跃;刘静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不同溶栓时间窗,对62例VBA脑梗死分为两组:<4.5h组和4.5 ~6.0h组,各31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窗及不同年龄组间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4.5h组、4.5~6.0h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BI指数均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90天,<4.5h组BI指数显著高于4.5 ~6.0h组(P<0.05);4.5~6.0h组<60岁患者的有效率47.1%,显著低于<4.5h组有效率77.4% (P <0.05),而4.5 ~6.0h组年龄≥60岁患者与<4.5h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h内溶栓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4.5 ~6.0h溶栓中,年龄≥60岁患者出血的风险较低.结论 VBA脑梗死发病6h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4.5h内溶栓预后相对更好.对于发病4.5 ~6h的患者内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缺血与梗死的DSA分析

    作者:何玉清

    目的:探讨脑干缺血发作与梗死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常见的多发血管狭窄部位及其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6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DSA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患者.分析后循环病变常见的血管狭窄部位、侧支代偿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干梗死患者12例,均行内科治疗,死亡3例,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2例基底动脉狭窄,其余患者均残留轻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例,9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行内科治疗;1例基底动脉中段狭窄患者发展为脑干梗死,终死亡;2例单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及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者仍反复头昏发作;1例基底动脉尖狭窄者出现中脑梗死,面积较小,终遗留一侧动眼麻痹.结论:单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者及后交通动脉开放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双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与基底动脉狭窄者临床表现较重,尤其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者,单纯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 补肾化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6例疗效观察

    作者:于晓宁;张敏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应用补肾化瘀方,水煎服,日1剂.对照组30例口服川芎嗪片100mg,每日3次.2组均连续用药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愈显率为48.2%,对照组分别为66.7%、33.3%,2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化瘀方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

  • 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干预预测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冀瑞俊;贾建平;许燕;马欣;武剑;宿英英;许二赫;楚长彪;李慎茂;朱凤水;高艳;孙菲;宋旸;黄小钦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于编制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干预风险-效益评价量表,以期预测溶栓干预的风险和收益,从而达到指导临床溶栓决策和提高溶栓疗效的日的.方法 本研究以2003年2月-2008年12月间宣武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9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者信度、准则关联效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等方法对昔表的信度、效度、临床预测价值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信度检测结果提示,量表的总评分和分项评分均显示较高的α信度系数.以患者溶栓干预后30天mRS评分改善≤2作为溶栓干预有效性的评价准则,对不同溶栓干预预后患者的基线风险-效益量表评分进行显著性检测分析提示,溶栓后改善组、无改善组、恶化组之间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POST hoc分析提示,以35分和45分分别作为溶栓干预"良好预后"和"不良预后"预测界点显示较好的预测效果,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和0.873.结论 在本研究的平台上,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干预的风险-效益评价量表显示较好的信度、效度、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学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用于预测溶栓治疗风险和收益,指导临床溶栓干预决策的简便、有效评价工具.

  • 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丽;戴海琳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氯吡格雷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14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04,P<0.05).结论 氯吡格雷在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作者:潘勇;孙燕嫦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 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作者:郝树森;李军;张丽英;马娟春;陈稚丽;常宁;高连生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常见临床症状为眩晕,发作急骤,临床表现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急切要求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因此,探讨快速有效的缓解眩晕症状的药物非常必要.现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28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例

    作者:胡明权

    目的 总结银杏达莫注射液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4.5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起效时间(7.52±1.2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D复查缺血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Willis环变异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

    作者:牛宝丰;周卫东;刘长春;孙丽伟;曾庆玉;尹晓明

    目的 探讨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中,Willis环变异是否为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取113例VB-TIA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无颈动脉斑块、头部MRI资料(判断有无LA)、头部MRA资料(判断有无Willis环变异及其类型).根据Willis环变异的4种类型(A型、P型、O型及N型)分为A组、P组、O组、N组,分别对各组间LA发生率进行独立样本x2检验,再以VB-TIA患者伴LA的危险因素及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配对组为自变性,以是否有LA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较于无Willis环变异(N型)者,A型Willis环变异及O型Willis环变异者LA发病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LA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配对组(A型-N型、O型-N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型Willis环变异(P=0.011,OR=7.768,95% CI:1.602 ~ 37.666)及O型Willis环变异(P=0.009,OR=5.236,95%CI:1.513 ~ 18.519)为VB-TIA患者LA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提示,50岁以上VB-TIA患者头部MRA显示的Willis环变异(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除外)是LA的危险因素.

  •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娴;张应宏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35例)和4.5~9 h组(35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观察两组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4.5 h组和4.5~9 h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t-PA静脉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 m随访期内,<4.5 h组脑出血发生率为5.71%,4.5~9 h组脑出血发生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扩大时间窗至9 h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因此,对于治疗时间窗为4.5 h~9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也可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

  • 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顾亮亮;张保朝;付国惠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溶栓治疗时间窗分为<4.5h组和4.5~9 h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脑出血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14 d、30 d、90 d时<4.5h组和4.5~9 h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90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5 h组和4.5~9 h组BI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5)、8.0%(2/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9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的应用研究

    作者:朴钟源;李宝春;宋雷凤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CTA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椎-基底动脉TIA病人进行CDFI和CTA检查并进行对比,其中10例病人有明显的颈椎退行性改变.结果 30例患者中,CDFI的椎动脉狭窄阳性率为66.67%,其中:左侧椎动脉(LVA)有9例狭窄(30%),右侧椎动脉(RVA)7例狭窄(23.33%),双侧椎动脉狭窄4例(13.33%).CT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阳性率为90%,其中:LVA狭窄15例(50%),RVA狭窄12例(40%),双侧狭窄1例(3.33%).此外,伴有颈椎退行性变的椎-基底动脉TIA病人比不伴有颈椎退行性变的病人其椎动脉病变明显.结论 CDFI和CTA检查有助于明确椎-基底动脉TIA病因诊断;颈椎退行性变与椎-基底动脉TIA可能存在相关性.

  • 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

    作者:沈健;白青科;赵振国;赵晓晖;陆练军;朱玉萍;周媛;陈娟;杨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发生.结果 <4.5 h组与4.5~9h组各时间点NIHSS、BI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h组与4.5~9h组各有1例非症状性脑出血.90 d时,<4.5h组mRS评分预后良好7例(53.85%);4.5~9 h组6例(46.15%),两组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4.5h时间窗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窗均安全有效.

  • 消栓口服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观察

    作者:李东海

    目的:观察消栓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栓口服液.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37例(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30例(78.95%)(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1);动脉收缩峰速度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消栓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 电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9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焕军;王舒昊;冯静寅;马睿杰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中老年多发病,是由于颈椎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产生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构音困难、平衡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发作性症状,大脑后部、脑干、小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但症状往往较重,影响生活质量。笔者应用电项针的方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导致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因素与分析

    作者:王海音;张薇;高敏;于梦囡;张建玲;王学良;李利;王新宴;王建昌

    目的 探讨影响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因素.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走行、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共筛选出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233例后,利用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血管搏动指数(PI),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血糖、血脂和患高血压的病程时间,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年龄(OR=1.052,95%CI为1.023~1.081,P<0.001)、高血压病程时间(OR=1.074,95%CI为1.006~1.146,P=0.032)、血糖(OR=1.044,95%CI为1.022~1.067,P=0.048)以及基底动脉的PSV(OR=1.047,95%CI为1.004~1.092,P=0.033)和PI(OR=1.065,95%CI为0.991~1.145,P=0.041),进入回归方程,与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的眩晕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椎动脉先天纤细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病因之一,这可能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年龄、血糖、血压是影响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眩晕的重要临床因素.

  • 体外反搏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疗效

    作者:马璐璐;李予鲁;王丽兰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100例,分为A、B 2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同时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及B组比较,A组血液流变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明显(P<0.05).6个月后随访,TIA再发例数及血栓形成例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疗效肯定.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