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例恙虫病诱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护理

    作者:黄洁珍;林辉斌

    1病例报告患者,男,60岁,农民,因反复发热、乏力、纳差、头痛12 d,加重2d于1999年6月15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查:T 35.5C,R 20次/分,P110次/分,BP 9/0 kPa.

  • 临床护理路径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杜静娅

    目的 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良好,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护理满意度高.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42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吴优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收治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42例,总结患者的诊治方法以及疗效.结果:采用免疫球蛋白注射(IVIG)疗法、血浆置换(PE)疗法、皮质类固醇冲击(H)疗法等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10%,3种疗法单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PE、H等疗法干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具有明显效果,同时患者需要增强体育锻炼,以促进恢复.

  •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李梅双

    该次研究在综合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实际发病机理,并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相关治疗,其中主要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原发病的治疗,同时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疫增强剂类型,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发症的治疗.例如:急性呼吸衰竭并发症的治疗、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治疗等.期望为后期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效果分析提供相应的借鉴.

  • 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16例临床体会

    作者:王寿兰;刘超;刘方铭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收治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16例,采用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效果显著.

  • 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李晶

    格林-巴利综合征在中医中属于"痿证"范畴,其病机在于外感湿热毒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久病体虚致使五脏受损,气血精津亏虚,以致肌肉筋脉失养萎缩,甚则痿废不得用.针灸是临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种常用方法,被大量客观研究证实其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和伤神经的再生修复作用.

  • 韩碧英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障碍经验

    作者:叶永铭;卢霞;李珊珊;陈灼;田楠

    韩碧英教授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障碍属痿证,证属中焦气机失常,脾胃失运,湿热内滞,耗伤津液,阳明虚,经筋失润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强调调理中焦气机,养血生肌,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针灸治疗遵循脏腑病求门海俞募,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清热化湿,养血润筋的治则治法;根据经筋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触诊反复寻找肌肉萎缩凹陷及筋结挛缩的分布方向,以及经筋“结”“聚”“散”的方向,分别布针,针药并用取得良好疗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50例

    作者:张朝霞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诊治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5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将恢复期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两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 50例GBS恢复期患者,经过3~5个疗程后,治愈5例(10%);显效 20例(40%);有效20例(40%);无效5例(10%);总有效率为90%.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作者:马继锋;方晓琴

    患者马某,男,56岁,农民.2010年2月求诊于我院针灸康复科.主诉:面部僵硬,四肢麻木无力、针刺样疼痛伴肌肉萎缩5个月.4个月前曾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并予以综合治疗,生命得以挽救.出院后曾做康复治疗,但疗效停滞不前,遂求治于我院.刻下:面容呆板,四肢麻木无力、针刺样疼痛伴肌肉萎缩,语言謇涩,便干数日一行,夜眠差,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查体:神清,呆板面容,露睛,吞咽障碍,语言謇涩,四肢肌肉萎缩,远端“手套-短袜”型感觉减退,肌力Ⅱ级.中医辨证为“痿证”,证型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予以辨证治疗:即取百会、风池、廉泉、曲池、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用补法,留针20min,行针4次起针.完全起针后行面部理筋手法推拿,四肢被动屈曲锻炼10min,捏脊治疗30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中药汤剂以知柏地黄丸加味如下:黄芪30g,当归12g,枸杞15g,鹿角胶烊化10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萸肉10g,牡丹皮10g,泽泻30g,牛膝10g,黄柏10g,知母10g,生白术60g,茯苓10g,鸡血藤30g,甘草10g.10剂为一疗程.

  • 王宝亮教授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验案2则

    作者:张玉伟;王宝亮;郭燕洁

    王宝亮教授,省管优秀知名专家,临证3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近年来专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兹将王师在临床中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之验案两则进行了总结.

  • 早期康复护理改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燕;谢淑芳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改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80例进行研究,每组4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及常规组,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早期组实行早期康复护理,试验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CSS评分、MBI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通过对比发现,早期组患者护理前的CSS评分、MBI评分与常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CSS评分、MBI评分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免疫球蛋白对艾滋病伴发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文洛;曹悦鞍;夏菁;杨璐;谢文秀;王宇;彭朝胜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伴发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AIDS伴发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检索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经实验室诊断艾滋病,经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后周围神经损伤痊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数量减少.结论 免疫球蛋白治疗对HIV感染伴发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有治疗作用,对抗病毒治疗有益.

  • 寨卡病毒研究进展

    作者:耿彦生;王佑春

    寨卡病毒( ZIKV)于1947年首次被发现,经蚊虫传播,主要在热带流行,其引起的疾病称为寨卡病毒病。2015年寨卡病毒病在巴西暴发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其他许多国家。 ZIKV感染因为与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等神经系统损害有关,引起了广泛关注。寨卡病毒是当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所面对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对ZIKV病毒学特征、流行情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作者:赖芳芳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并检测患者血浆中抗体和补体的含量,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3%;血浆中抗体和补体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术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较为有效的方法.

  • 电生理检查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卢艳辉

    目的 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针极肌电罔(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 共检测164条肌肉、276条神经.EMG提示57例患者均呈神经原性改变;运动神经在下肢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胫后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69.64%,AmP 66.07%.腓总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75.51%.MCV 55.10%,AmP 61.22%.所有被测运动与感觉神经的SCV、MCV异常率分别为54.79%与55.43%;10例(17.54%)F波未引出,38例(63.16%)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 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对GB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黄振华;孔德燕;周红卫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reen-Barré syndrome,GBS)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118例急性GBS患者分为PE治疗组和未行PE治疗组.比较2组疗效的差异并分析影响PE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PE治疗组急性GBS总有效率(73.5%)高于未行PE治疗组(5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E次数(OR2.123 95% CI:1.168~5.321,P=0.019)和轴索损害(OR 4.758 95% CI:1.475~15.350,P=0.009)是影响PE治疗急性GBS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PE是治疗急性GBS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PE次数和轴索损害可能是PE治疗急性GBS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以麻痹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格林巴利综合症1例

    作者:高仕霖;张连峰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 Barré syndrome)是一种由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了人体自身周围神经,该病常常累及自主神经,重症者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麻痹,危机患者生命.该病儿童多发,成年人且以麻痹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实属罕见,特别对于消化科医生极易造成误诊.

  • 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护理

    作者:黄红梅;蒋天伦;黎儒青;赵树铭;陆华;范娅涵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 Barre syndrome,GBS)伴呼吸肌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诊之一,病死率高.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利用血浆置换治疗GBS伴呼吸肌麻痹18例,1例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7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GBS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血浆置换的护理要点,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兆孔;郇英;毕延萍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999年6月1日~2004年1月31日,我院收治的9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原体及感染部位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医院感染率为41.05 %,感染例次率55.79%,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占27.37 %,其次为泌尿系,占6.32 %;基础疾病、激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应用、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住院时间等,是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多发生于住院约2周. 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 急性期Guillain-Barr(e)综合征患者人类肿瘤坏死因子样分子1A表达与T细胞分泌γ-干扰素水平的关系

    作者:杨立彬;李树蕾;谭岩;许淑芬;段秀梅;方艳秋;刘立华;车媛媛;刘磊;周立威

    目的 探讨人类肿瘤坏死因子样分子1A(hTL1A)在急性期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中表达及其与T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关系.方法 ①重组人可溶性hTL1A(rhsTL1A)免疫6周龄雌性Bal b/c小鼠,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rhsTL1A抗血清.②鉴定rhsTL1A的生物学活性:健康捐赠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接种于96孔板,设2 μg/ml植物血凝素(PHA)、2 μg/ml PHA+25 ng/ml rhsTL1A、2 μg/ml PHA+100 ng/mlrhsTL1A、2 μg/ml PHA+400 ng/ml rhsTL1A组,~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③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急性期GBS患儿血清中IFN-γ水平.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期GBS患儿外周血中CD_3~+ hTL1A~+ T/CD_3~+ T细胞的百分比.⑤分离急性期GBS患儿PBMCs,给予2 μg/ml PHA和400ng/ml rhsTL1 A,培养72 h后ELISA法检测IFN-γ水平.结果 ① rhsTL1A抗血清能够识别真核细胞HUVECs表达hTL1A.②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刺激指数(SI)均较对照组升高,400 ng/mlrhsTL1A组的SI大(2.65).③急性期GBS患儿血清IFN9-γ水平[(102.25±22.17)pg/ml]较对照组[(28.75±1.31)pg/ml]显著升高(t=3.309,P<0.05).④急性期GBS患儿外周血中CD_3~+TL1A~+T/CD_3~+ T细胞比例(18.22%±1.83%)较健康对照组(5.17%±0.48%)显著增高(t=6.884,P<0.01).⑤健康对照组和急性期GBS组PBMCs经2 μmg/ml PHA和400 ng/ml rhsTL1A孵育后,IFN-γ分泌量[(43.56±4.41)pg/ml、(180.64±38.39)pg/ml]均显著增高(t=4.523、2.600,P<0.01、0.05),并且急性期GBS组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3.545,P<0.05).结论 ①400 ng/ml rhsTL1A能有效促进2μg/ml PHA活化的T细胞增殖,rhsTL1A具有生物学活性.②急性期GBS患儿外周血中活化T细胞表达hTL1A增加,可通过与其受体DR_3相互结合,促进IFN-γ的分泌.

184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