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热毒宁注射液体外抗寨卡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敏;马月霞;郭亚丽;赵学慧;王玉光

    目的 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体外抗寨卡病毒的疗效.方法 通过测算热毒宁注射液在Vero细胞上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和大无毒浓度(TC0),将药物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和q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热毒宁注射液对寨卡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的病变效应及病毒滴度;将热毒宁注射液原液2倍倍比稀释,采用细胞活性实验检测不同稀释度药物对寨卡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浓度药物细胞数和病毒滴度的差异.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在Vero细胞上的TC50和TC0分别为(134.3±5.5)和(40.5±5.8)mg/mL,热毒宁注射液稀释度为10.24、5.12、2.56、1.28、0.32、0.08、0.04、0.02和0.00(对照组)mg/mL时,寨卡病毒感染细胞的活细胞数分别为(5.04×106±0.81×106)、(4.75×106±0.26×106)、(5.0×106±0.19×106)、(4.8×106±0.03×106)、(4.5×106±0.03×106)、(3.89× 106±0.14× 106)、(2.6×106±0.27×106)、(2.1×106±0.05×106)和(0.3×106±0.18×106)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60,P<0.01);镜下观察发现,药物中浓度组的细胞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不同药物稀释度间寨卡病毒感染细胞RNA拷贝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对寨卡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热毒宁注射液体外并无抗寨卡病毒作用.

  • 北京市寨卡病毒病输入疫情处置及经验探讨

    作者:窦相峰;郑阳;陈艳伟;李爽;李洁;陈丽娟;黎新宇;孙玉兰;吕燕宁;田丽丽;王全意

    目的 描述北京市输入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防控措施,为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尿液、唾液和血液标本,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防控措施包括病例的防蚊隔离、污染物品消毒和防控知识宣教.结果 麻疹样皮疹是这3名患者共有的主要症状,患者同时伴有低热和结膜炎.3例病例均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被蚊虫叮咬后感染发病,并分别于发病后1日、3日和7日从北京入境.患者入境时主动向检疫部门申报,随后被防蚊隔离并人院治疗.实时荧光PCR检测3名患者尿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均为阳性.结论 3例输入寨卡病毒病病例经早期诊断治疗均痊愈出院,防蚊隔离措施和性传播知识的宣教是预防该病在国内的传播、有效防止出现二代病例的有效措施.相关措施将对今后输入寨卡病毒病和其他蚊传疾病的防控有所裨益.

  • 寨卡病毒病的诊疗和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黄荣;杨健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恒河猴体内首次被分离[1],1954年在人体内分离到该病毒[2].2007年以前,ZIKV并未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近些年研究发现,孕妇感染ZIKV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小头畸形[3],而部分成人感染后可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格林巴利综合征)[4],WHO已将寨卡病毒病的流行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笔者从ZIKV感染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毒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将结果阐述如下.

  • 寨卡病毒与寨卡病毒病研究进展

    作者:王悦涵;吕燕宁

    2015年底至2016年初,美洲出现寨卡疫情,并通过旅游者输入到其他国家.截至2016年2月,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已有超过30个国家出现寨卡病毒传播.虽然寨卡病毒感染者大部分症状较轻微,通常在发病3-7天后可自行痊愈,但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快速传播的病毒可能与异常增多的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联.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寨卡病毒感染和胎儿畸形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寨卡病毒研究现况及疫情形势

    作者:郑阳;王全意

    近期美洲地区寨卡病毒疫情持续发展,我国继台湾2016年1月19日报告首例输入性病例以来,截至2016年2月27日,北京、上海和福建省陆续报告8例输人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另外,由于多项证据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或者古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合症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于2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应对寨卡病毒疫情,并宣布巴西近期报告的小头症病例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本文就目前的寨卡病毒研究现况、疫情形势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评述.

  • 应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培养分离寨卡病毒研究

    作者:李幸乐;李懿;王若琳;苏佳;康锴;郭大城;许汴利;黄学勇

    目的 应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培养并分离鉴定寨卡病毒.方法 收集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的精液样本并在MRC-5细胞中进行培养,观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采用实时荧光PCR (real-time PCR)方法鉴定培养,同时对培养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 病例精液样本经MRC-5细胞盲传3代,未观察到明显的特异性致CPE,MRC-5细胞3代培养物寨卡病毒经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呈阳性.毒株命名为Henan/001/2016,GenBank编号为MF593625,属于亚洲基因簇系.Henan/001/2016与Natal RGN株的亲缘关系为接近,在E基因区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和100%.结论 MRC-5细胞适用于寨卡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我国口岸首例输人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实验室检测

    作者:郑夔;袁帅;梁洁怡;黄吉城;李小波;戴俊;师永霞;张显光;宋卫

    目的 对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入境的1例自委内瑞拉归国发热人员进行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同时使用自主研制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放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对发热人员的血清、全血、尿液、唾液和咽拭子等多种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对唾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入境第一天上午采集的血清、全血和咽拭子样本的实时荧光RT-PCR结果显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当天下午采集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核酸弱阳性,第二天采集的血清样本为寨卡病毒核酸阴性,但尿液和唾液样本仍为阳性,且唾液中病毒载量较高.RT-PCR结果显示,唾液样本扩增出了预期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与巴西寨卡病毒毒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9.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检测确认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例样本核酸检测情况,确诊该入境人员为口岸截获首例、广东省首例、我国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关键词: 寨卡病毒 口岸
  • 寨卡病毒病的危害及防控

    作者:王巧黎;赵宏;李西峰

    近年的寨卡病毒病疫情波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指定紧急研究和发展计划.本文着重阐述了寨卡病毒的发现、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寨卡病毒病疫情发展及医学危害,以及口岸防控建议.

  • 云南口岸一例入境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回顾性调查

    作者:芦云兰;覃卫红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的一种自限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疫情报告,2007年以来,全球有70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病流行[2],有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或地区有52个,其中包括与我国云南省毗邻的泰国、老挝等[3],给云南口岸疫情防控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口岸近年来入境人员寨卡病毒感染情况,对608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血清样本进行寨卡病毒回顾性调查,从1名来自孟加拉国的入境发热旅客血清样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

    关键词: 寨卡病毒 输入 回顾
  • 一例归国旅行者疑似寨卡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的报告

    作者:吴炳耀;孙立新;杨庆贵;何江;蔡佳;刘倩倩;吴媛媛;张慧

    寨卡病毒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1],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病.目前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时发现和隔离输入性病例的难度较大,因此不排除通过寨卡病毒感染者或带毒蚊虫等途径输入我国的可能.近日,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以下简称“江苏局媒介室”)从归国旅客中检出1名寨卡病毒IgG阳性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临床表现,发现该旅客可能是寨卡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的病例.

  • 两种核酸提取方法在寨卡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中的比较

    作者:刘建礼;刘翌;王飞;田茵;孙福军;乌日嘎;张绍福;祁晓丽;李岩

    目的 比较硅胶膜法和磁珠法在寨卡病毒核酸检测中的使用效果,以选择适合的核酸提取方法用于临床样本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 对北京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尿液和唾液样本同时用硅胶膜法和磁珠法提取总RNA,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实时荧光RT-PCR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比较检测效果的差异.结果 在一步法中,用硅胶膜法从尿液中提取RNA,寨卡病毒检测阳性;用磁珠法从尿液和唾液中提取的RNA,检测均为阴性.在二步法中,用硅胶膜法从尿液和唾液中提取的RNA,检测均为阳性,而磁珠法提取的样本均未检出.结论 硅胶膜法提取核酸比磁珠法更适合于寨卡病毒荧光RT-PCR检测.

  • 罗湖口岸一例寨卡病毒感染者的检疫排查处置与思考

    作者:颜平;刘铮;杨晓华;杨家琦

    目的 总结口岸寨卡病毒病的发现与检疫处置经验,完善旅检口岸对来自寨卡病毒病疫区的入境人员的检疫监管措施.方法 2016年2月25日,深圳罗湖口岸经医学巡查发现1名来自疫区的发热入境人员,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血液、尿液、唾液样本,送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 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从该入境人员的尿液样本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有关部门据此采取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该入境人员返回居住地之后,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结论 口岸卫生检疫部门应重视口岸医学巡查,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可有效提升口岸检疫查验和处置效能.

    关键词: 寨卡病毒 卫生检疫
  •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

    作者:钟响;刘鹏;高娟娟;韩辉;左锋;刘宁

    目的 建立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方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方法 针对寨卡病毒NS5基因设计并筛选LAMP引物,优化反应条件,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实时浊度仪和钙黄绿素显色法判定结果.结果 针对寨卡病毒NS5基因的LAMP方法可在64℃50 min特异性扩增NS5基因,与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10拷贝/μl,是PCR方法的100倍.结论 LAMP方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操作简便,适用于口岸现场快速检测.

  • 重组酶介导扩增方法快速检测寨卡病毒

    作者:袁帅;郑夔;洪烨;孙芳芳;黄吉城;李小波;戴俊;师永霞;康晓平;李裕昌

    目的 建立寨卡病毒一步法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检测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 aid amplification,RT-RAA),为国境口岸提供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寨卡病毒基因组保守片段NS2a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寨卡病毒RT-RAA检测方法.用合成的含有寨卡病毒基因序列的质粒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和灵敏度,用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核酸测试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寨卡病毒一步法RT-RAA检测时间短(<20min),对寨卡病毒阳性质粒检测下限为103拷贝/μl,重复性好,与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无交叉反应.结论 建立的寨卡病毒一步法RT-RAA方法具有快速、特异以及灵敏的特点,适用于口岸现场快速检测.

  • 基于扩增后分析的单管双重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作者:郑夔;袁帅;孙芳芳;李小波;师永霞;戴俊;黄吉城;康晓平;秦成峰

    目的 建立单通道双重荧光PCR方法检测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为探索超多重荧光PCR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TOCE原理,首先在寨卡病毒的TaqMan探针荧光PCR技术基础上,设计两条含有不同标签序列的杂交探针,通过寨卡病毒毒株选择合适的标签序列,再根据合适的标签序列设计合成两条理论上解链温度不同的检测探针,同样用寨卡病毒毒株评估两条检测探针;接着按相同原则设计合成基孔肯雅病毒的杂交探针和检测探针,进行单管内单通道双重荧光PCR试验.结果 标签序列的选择结果表明,只有当标签序列的解链温度低于荧光PCR的退火延伸温度时,阳性样本才能获得相应的扩增曲线;根据合适的标签序列设计合成的两条理论上解链温度不同的检测探针,实际检测时可以在同一检测通道中通过融解曲线分析准确区分.单管双重荧光PCR可准确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的毒株和阳性样本.结论 建立了一种针对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的单通道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为后续多种虫媒病毒超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借鉴.

  • 江苏某高校大学生对寨卡病毒知信行现状调查

    作者:杜姣洋;杨志慧;张宇;宋金颖;王蒙;张迪;王铁英;叶洋;陆荣柱;刘丽群

    目的 了解江苏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寨卡病毒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寨卡病毒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自行设计有关寨卡病毒相关知识的问卷.结果 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1份.寨卡病毒的知晓率为11.5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就读年级和专业背景是寨卡病毒相关知识正答率的影响因素(P<0.05).对艾滋病、寨卡病毒、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0.6%、11.5%和8.7%.结论 该校大学生对寨卡病毒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迫切需要开展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增强防范意识,为有效预防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提供准备.

  • 由寨卡病毒流行反思新发传染病护理学教学

    作者:徐然

    2015年寨卡疫情的暴发流行,再一次给人类社会敲醒警钟,即人类正面临着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由此反思目前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新发传染病的讲授缺乏,无法体现传染病疾病谱的变迁空间.该文拟对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传染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 主动监测在寨卡病毒病防控中的应用

    作者:郑南才;陈茂余;陈清;刘鹰航;郑崇广;杨治文;胡静;粱均和;陈阿群;冯绮雯

    目的 通过对来自于寨卡病毒流行区的入境人员进行追踪和筛查,发现寨卡病毒感染者,对其进行隔离,以期防止寨卡病毒病的本地化流行.方法 江门恩平市(县)对2016年2月28日至7月15日来自于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1 141例入境人员进行健康随访,并对725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液、唾液或尿液,采用RT-PCR法检测寨卡病毒核酸,筛查出寨卡病毒感染者.结果 通过主动追踪和筛查,从725例中查出8例寨卡病毒病患者和3例隐性感染者,检出阳性率为1.52%.其中男性检测423例,阳性4例;女性检测302例,阳性7例,男女感染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22,P>0.05).73.33%的感染者通过主动监测被检出,开展该项工作4个月来无本地病例出现.结论 对寨卡流行区入境人员进行主动追踪和筛查,是防控寨卡病毒病本土化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贾伟华;陈巧格;李国伟;王丽茹;任巍;许太彬;闫芮

    描述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治,同时收集血液、唾液、尿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为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患者,其在寨卡病毒病疫源地危地马拉感染.该患者体温高38.5℃,有咽痛,伴有全身麻疹样皮疹,无关节、肌肉痛,无腹痛、腹泻,睑结膜无充血.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液、唾液、尿液样本病毒核酸阳性并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进行回顾总结,能够为河南省寨卡病毒防控工作提供经验.

  • 寨卡病毒特征及其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廖远泉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单链RNA病毒.根据其非结构蛋白NS5基因序列,寨卡病毒可分为亚洲谱系、东非谱系及西非谱系.通过伊蚊传播感染所致的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已经广泛流行,迄今国内已有20多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道.寨卡病毒感染机制尚不明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预防接种的疫苗;且妊娠妇女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寨卡病毒病及其并发症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应该持续关注的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寨卡病毒病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测主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及ELISA检测病毒IgM抗体.

14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