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旌;黄志雄;孙寒松;罗新锦;许建屏

    目的 分析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合并房室通道的病理学特点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20例UCSS合并房室通道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0.5~38.0岁,平均(11.4±11.0)岁;体重6.7~73.0 Kg,平均(28.4±21.3)kg.其中合并完全型房室通道2例,部分型房室通道18例,同时合并单心房12例.复杂型UCSS合并左上腔静脉(LSVC)直接汇入左心房,即UCSS Ⅰ型共11例,其中10例采用行心房内板障术或心内隧道术将LSVC引流入右心房,直接结扎LSVC 1例.简单型UCSS 9例用其他方法矫治.所有患者同期行房室通道畸形矫治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余19例手术效果满意.随访14例,随访时间4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和并发症.结论 房室通道合并LSVC及单心房时,要警惕UCSS的存在.根据UCSS的不同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 102例动脉调转术病儿的冠状动脉分型

    作者:胡盛寿;王小啟;刘迎龙;吴清玉;李守军;沈向东;刘盛

    目的 总结动脉调转手术冠状动脉分型及相应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5年10月102例行动脉调转手术病儿,男73例,女29例.年龄3 d~7岁;体重2.5~20.0kg.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前方74例(72.5%),左前11例(10.8%),正前方10例(9.8%),并列关系7例(6.8%).其中简单大动脉转位55例,复杂大动脉转位29例,Taussing-Bing畸形18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B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共69例,其他类型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共33例,其中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病儿均应用Lecompte技术.结果 死亡15例,手术死亡率14.7%.冠状动脉正常者死亡6例(8.7%,6/69例),冠状动脉异常分布者死亡9例(27.3%,9/33例).简单大动脉转位死亡5例中3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其中2例冠状动脉变异.复杂型大动脉转位死亡6例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其中3例冠状动脉变异.Taussing-Bing畸形死亡4例中3例发生冠状动脉事件,均存在冠状动脉变异.结论 复杂冠状动脉类型增加手术风险,熟悉冠状动脉分型、提高外科技术和积累经验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的外科治疗

    作者:蒋雄刚;吴龙;张凯伦;周诚;孙宗全

    目的 总结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的手术经验,为术中处理此类疾患提供借鉴.方法 2001年至2005年治疗8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病人,其中完全型房室通道2例,部分型房室通道6例,均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均为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直接汇入左房(LA),即完全型冠状窦间隔缺损(Ⅰ型).手术采用心外管道连结PLSVC至右心耳4例,心内隧道重建冠状窦顶3例,直接结扎PLSVC 1例.结果 全组无死亡,远期效果满意.结论 房室通道合并PLSVC时,要警惕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的存在.根据PLSVC汇入左房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 合并异常冠状动脉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一期根治术

    作者:郑晓舟;张广福;姜冠华;梁家立;杨哲;张鲁英

    目的总结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一期根治术的经验,探讨有关外科技术的改进.方法 1995年6月至2002年6月完成该类一期根治术12例,其中2例采取了肺动脉移位、3例在游离的左前降支下加宽右室流出道、5例改变右室切口并在冠状动脉下缝合、2例经肺动脉和右房疏通流出道.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6年,无晚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的一期根治手术是可行的,且效果良好,但必须采用适当的外科技术以保护异常的冠状动脉.

  • 大动脉转换术治疗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作者:徐志伟;丁文祥;苏肇伉

    目的回顾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的手术治疗.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方法纠治新生儿D-TGA 1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 (D-TGA/IVS)6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10例.所有病例都在深低温低流量和深低温停循环下行Switch纠治术.结果 Switch手术治疗TGA共16例,其中TGA/IVS 6例,无死亡;TGA/VSD 10例,死亡2例,均为伴有冠状动脉畸形者.14例随访2~20个月,VSD残余漏1例,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2例,14例心功能均良好.结论 Switch手术是D-TGA纠治的首选方法,但必须早期手术.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作者:陈欣欣;卢聪;庄建;吴若彬;陈寄梅;岑坚正;朱平

    目的总结先天性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3年7月至2005年10月,外科治疗10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病人,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13 d~40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单纯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者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同时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行异常冠状动脉结扎4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内隧道成形术3例,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开口植入术3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5例,室壁瘤切除1例.结果早期死亡1例.随访1个月~11年.1例因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而于第1次术后16个月再行二尖瓣置换术,余者无心肌缺血或梗死、残余分流和晚期死亡,心功能恢复到Ⅰ级.结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者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形态学改变,应尽早确诊、尽快手术治疗,适当的手术方法是取得良好外科手术疗效的关键.

  • 107例大动脉转换术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和治疗结果

    作者: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107例大动脉转换术的冠状动脉解剖分类和手术结果,以进一步提高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纠治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室隔完整型(TGA/IVS)44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8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Taussig-Bing)25例,其中冠状动脉畸形28例,占全组28%.结果大动脉转换术107例中死亡17例,总病死率15.88%.其中TGA/IVS组死亡4例,病死率9.02%;TGA/VSD组死亡8例,病死率21.05%;Taussig-Bing组死亡5例,病死率20.00%.90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VSD残余漏3例,2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2个月自愈,1例同时伴右室流出道梗阻,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治愈.肺动脉瓣上狭窄2例尚在随访中.其余病儿活动良好,无任何心肌缺血表现.结论冠状动脉畸形的变异很多,分型比较困难,Leiden方法简单,易掌握.Taussig-Bing的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较高,TGA/VSD的冠状动脉畸形达40%左右,进行Switch手术时应注意.

  • 8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

    作者:邱家伟;胡帅;李方;尹朝华;王强;闫军;宋云虎;李巅远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 1996年4月至2015年1月阜外医院单中心诊断为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并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81例.其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2个月~ 60岁;体质量4~86 kg.婴儿型(≤1岁)29例,成人型(>1岁)52例,回顾性分析各年龄段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行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60例,肺动脉内隧道成形术(Takeuchi方法)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单纯结扎冠状动脉左主干3例;同期二尖瓣成形术32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毕4例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左心系统.74例(91.4%,74/81)随访1~ 196个月,平均(62.5±42.7)个月.无术后早期死亡,2例行单纯结扎左冠状动脉左主干者分别于术后4、8个月猝死.其余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由(43.6±9.4) mm减小到(37.4±9.2) 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0.52 ±0.15增加到0.57 ±0.14,P<0.05.结论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者尽早确诊、手术,预后良好,手术中、远期疗效满意.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在婴儿型患者中是重建双冠状动脉血供的首选方法.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应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全面评估心功能并及时安置ECMO是减少死亡的有效方法.

  • 单个瓣窦发出冠状动脉的大动脉调转术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刘锦纷;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 评估单个瓣窦发出冠状动脉(CA)的大动脉调转术(ASO)手术效果.方法 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共行单个瓣窦发出冠脉的ASO 31例.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伴室间隔缺损(VSD)27例,室间隔完整(IVS)的TGA 4例.其中单根CA开口于右瓣窦4例;LCA和RCA分别开口于右瓣窦15例;LCA在壁内走行与RCA分别开口于右瓣窦4例;单根CA开口于左瓣窦8例.术中采用冠状动脉button用"开门"或向后翻转90°,加心包片或动脉壁扩大的方法移植于新的主动脉根部.结果 术后死亡8例,病死率25.8%.随访2~5 年,2例残余分流自愈,2例肺动脉残余梗阻(压差30、56 mm Hg),所有病婴均无明显心肌缺血改变.结论 冠状动脉畸形移植是一种切实可行和减少移植后冠状动脉扭曲和变形的方法,并能减少术后心肌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

  • 肺动脉窦壁"L"形切口冠状动脉移植在大动脉调转术中的应用

    作者:程沛;李京倖;吴永涛;罗毅;苏俊武;李磊;伊放

    目的 总结肺动脉窦壁"L"形切口行冠状动脉移植在大动脉调转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在肺动脉窦壁做"L"形切口的方法行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病儿25例,其中4例为快速两期ASO治疗,男16例,女9例;年龄6d~66个月;体重2.5~15.0 kg,平均(4.7±2.9)kg.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19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0例,室间隔缺损(TGA-VSD)9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TBA)6例.术中冠状动脉移植采用在相应邻近的肺动脉窦壁做"L"形切口,形成"门板状"活瓣的方法.结果 全组手术中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未发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和临床表现.术后早期循环均稳定.术后早期死亡4例,均与冠脉移植无明确关系.结论 采用"L"形切口进行冠脉移植,可以相对增加冠状动脉的长度,减少游离冠状动脉范围,减小张力,同时可以减轻冠状动脉移植后的扭曲.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22例诊断分析

    作者:谭晓;孙锟;李奋;张玉奇;吴兰平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儿22例,分为婴儿组(年龄≤1岁,n=10)和少儿组(年龄>1岁且≤15岁,n=12),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其中心电图主要分析如下特征:(1)Ⅰ导联Q波和T波倒置,(2)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3)V5-6导联Q波,(4)v4-6导联T波倒置或ST段变化,(5)左心室肥大.经胸超声心动图主要分析如下特点:(1)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的连接,(2)肺动脉内逆向的多普勒血流,(3)左心室乳头肌的回声强度,(4)右冠状动脉扩张,(5)室壁和室隔间侧支循环信号.结果 胸片示心影增大(18/22)、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17/22)、超声心动图示汇入肺动脉的逆向多普勒血流(20/22)、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17/22)和侧支循环信号(16/22)在两组患儿中的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示V5-6导联Q波、Ⅰ Q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少儿组(P<0.05);婴儿组右冠状动脉扩张的出现率要显著低于少儿组(p<0.05).结论 婴儿和少儿患者的诊断特点不完全相同,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对本病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超声心动图示逆向汇入肺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和侧支循环信号等间接征象强烈提示本病的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本病.

  • 冠状动脉心肌桥三例临床分析

    作者:许波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被心肌纤维所覆盖,这种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学变异,位于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0.4%~1.16%[1],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患者常以胸闷,心绞痛及心电图异常被误诊为冠心病.为探讨其临床特征,现将3例心肌桥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飞行人员左回旋支发育细小医学鉴定探讨

    作者:徐蜀宣;徐先荣;郑军;刘红巾;王纯巍;崔丽;付兆君

    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形式多样,有些冠状动脉畸形可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及心电图改变,而有些冠状动脉畸形虽出现心电图改变,但实际却不影响心肌供血.目前就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医学鉴定尚无标准,我们就该例情况对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医学鉴定进行讨论.

  • 多层螺旋CT在心肌桥诊断中的应用及优势

    作者:凌志青;曾蒙苏;程伟忠;饶圣祥;杨姗;陈刚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心肌桥中的诊断能力.方法 对51例临床怀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了MSCT、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将后2种检查方法统称为创伤性技术),共82支冠状动脉,其中的80支冠状动脉无明显伪影,可供评价.分别统计MSCT对心肌桥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观察者间的一致件检验采用Cohen Kappa检验方法.结果CAG及血管内超声共发现26例心肌桥,所有心肌桥均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附近.MSCT正确检出26例前降支心肌桥巾的23例,其敏感度88%(23/26),特异度96%(52/54),准确度94%(75/80),2名医师对心肌桥的检出Kappa值为0.62.MSCT尚检出2例心肌桥,为创伤性技术所漏诊.将创伤性技术和MSCT综合结果作对照,则MSCT心肌桥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25/28)、91%(21/23)和90%(46/51).结论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应用于心肌桥的诊断,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 动脉间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的双源CT动态评价研究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黄伟;周长圣;陈鹏;赵艳娥;梁泉

    缺血提供线索.

  • 致猝死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杰敏;范丽娟;孙凤伟;吴学胜;应援宁;董智;李旭

    目的 了解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并可能引发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冠状动脉畸形在国人中的发病率,结合文献资料比较其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PACS系统顺序回顾14 343例不伴有其他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国人CT冠状动脉成像所见,选取左、右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及左、右单冠状动脉的病例,对冠状动脉开口位置、走行路径、非粥样硬化狭窄截面形态、径线、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近段与主动脉壁夹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检出冠状动脉发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包括单冠状动脉)74例,其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者59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55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间2例,左、右单冠状动脉且走行于大动脉间者各1例.国人此类冠状动脉近段走行于两大动脉之间的起源异常发病率为4.1‰(59/14 343).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伴非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面积≥50%者29例(52.7%),≥70%者3例(5.4%).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右冠状动脉起自左窦是左冠状动脉起自右窦的18.7倍(56/3).结论 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佳影像学手段.国人中该畸形的解剖类型分布有其特点,这一特点对引发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值得探讨.

  • 64层螺旋CT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应用价值

    作者:段晓岷;程华;蒋玲;刘晖;曾津津;王芳韵;孙国强

    目的 探讨64层MSCT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价值.方法 对行64层MsCT扫描的7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CT均观察到左侧冠状动脉直接开口于肺动脉主干,其中3例起自肺动脉主干的右侧壁,2例起自肺动脉瓣窦内,1例起自肺动脉主干的左侧壁,1例起自左后侧壁.7例右冠状动脉起源未见异常,均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其中4例迂曲扩张.结论 64层MSCT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畸形可提供准确直观的图像,已经成为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首要检查方法.

  • 先天性冠状静脉窦异常的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李炜;马小静;孙庆军;陈险峰;陶园;彭志远;熊青峰;钟志林;陈鑫;陈艳;张雪莲;王黎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冠状静脉窦异常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98例合并冠状静脉窦异常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antini分型,将先天性冠状静脉窦畸形分成4大类,并将CT诊断与超声心动图对比,应用配对四格表行x2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永存左上腔静脉经冠状静脉窦回流入右心房72例,其中超声诊断48例,CT诊断72例;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冠状静脉窦13例,其中超声诊断12例,CT诊断13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10例,超声诊断6例,CT诊断8例,其中2例超声正确诊断而CT未作出诊断;冠状静脉窦闭锁2例,均由CT诊断,超声未作出诊断;冠状静脉窦异常回流入左心房1例,超声、CT术前均未诊断.CT诊断优于超声诊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7,P<0.01).结论 MSCT对冠状静脉窦异常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可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为外科手术或介入电生理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双源 CT 对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和厚度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刘世合;柳澄;王锡明;王敏;邓凯;孙晓丽;李曼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心肌桥(MB)的长度及厚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DSCT对450例可疑冠心病( CHD)和部分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A,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测量MB长度、厚度,结果用xˉ±s表示。以每隔5%R-R间期为1个重建时相,观察并测量MCA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管径的变化,探索管径大和小时的时相显示规律,计算MCA大狭窄程度,应用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450例可疑CHD和体检者,冠状动脉CTA发现MB-MCA 163例(36.2%),192处。在选取的被心肌完全包绕或覆盖的30例MB-MCA中, MCA收缩期管径小时出现于R-R间期30%~35%者27例(90.0%),MCA舒张期管径大时出现于R-R间期70%~80%者27例(90.0%)。统计学结果显示,MCA管腔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r=0.675,P<0.01),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96,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MCA管径小和大时一般分别出现于R-R间期30%~35%和70%~80%处;MCA收缩期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

  • 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诚;凌坚;赵世华;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郑宏;谢若兰;陆敏杰;戴汝平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起源于肺动脉(ACAPA)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CAPA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Echo)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结果10例为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为右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1例胸片均未确诊,Echo诊断3例,EBCT诊断1例.心血管造影全部诊断正确,其中左冠脉异常起源者左冠脉均发自主肺动脉后窦或后壁,通过扩张的右冠脉藉侧支逆行充盈;右冠脉异常起源者右冠脉从主肺动脉右窦发出.手术与造影所见相同.3例前乳头肌缺血性纤维化,二尖瓣环扩大,前叶脱垂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X线胸片诊断受限,Echo简便、无创,但操作技术及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心血管造影仍是术前确诊的"金标准".

110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