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20排冠脉CTA对动脉间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的评价

    作者:梁奕;凡娜;汪汉林;杜柏林

    目的 探讨320排冠脉CTA评价动脉间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的价值.方法320排冠脉CTA检查中发现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且右冠状动脉近段走行于升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动脉间型)8例患者纳入本组,同时分析8例右冠状动脉起始正常的冠脉CTA资料作为对照组.运用MPR、MIP以及VR等技术显示右冠状动脉的起源、开口和走行.利用测量工具评价收缩期和舒张期右冠状动脉近段管径的变化以及升主动脉右前壁与右冠状动脉近段之间的夹角,计算收缩期狭窄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患者年龄、射线剂量、右冠状动脉近段管径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变化以及升主动脉与右冠状动脉之间夹角的差异.结果 8例动脉间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通过VR和薄层MIP重组均可以确诊,VR重组显示该变异为直观.两组患者年龄和射线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右冠状动脉近段收缩期管径为(2.1±0.3)mm,舒张期为(2.6±0.7)mm,升主动脉与右冠状动脉之间夹角为(18.4°±1.4°),较对照组[收缩期(4.7 ±0.7)mm,舒张期(4.9±0.6)mm,夹角(60.7°±9.4°)]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冠脉CTA能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和走行,动态评价近段血管在心动周期内的变化,为查明心肌缺血原因提供线索.

  • 不同年龄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比较

    作者:洪雯静;吴兰平;张玉奇;孙锟;陈国珍;张志芳;陈丽君;金启晨

    目的:总结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ALCAP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ALCAPA患儿共71例。根据年龄将本研究对象分成婴儿组(年龄≤1岁)40例,年长儿组(年龄>1岁)31例,对两组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左冠状动脉于肺动脉内开口显示率及左冠状动脉内逆向血流信号显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05);婴儿组左心室扩张程度较年长儿组更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左右冠状动脉间形成的侧枝血管明显减少( P均<0.001);年长儿组右冠状动脉内径较婴儿组宽( P <0.05);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掌握不同年龄段ALCAPA小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率。

  • 64层螺旋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评价

    作者:杨福奎;柳澄;梁长虎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 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 成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异常分析

    作者:伦增瑞;季祥武;张爱元;邵静波;赵春华;韩晓丽;张俊刚;王淑会

    目的 探讨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年人群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及部分后天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7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异常共73例(3.89%),其中2.67%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占异常的68.49%:包括起源和分布异常、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2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 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异常对介入诊疗的操作方法、结果评判有一定影响.

  • 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作者:景昊;高洪波

    病人,女,45岁.因活动后心慌、憋气6年,加重120d入院.病人体质较差,活动后易疲劳.偶有心前区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呼吸22min-1,血压18.6/11.3kPa,双肺呼吸音清,心浊音界不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柔和的连续性杂音,局限,心前区无震颤,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心脏彩超未发现异常,心电图正常.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起始部有一迂曲扩张的分支与肺动脉相通,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部亦有一迂曲扩张的分支与肺动脉相通.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并单支冠状动脉畸形2例

    作者:李谧;田杰;何健峰;白永虹;蒲小芳

    例1,男,11个月,生后发现心脏杂音11个月,口唇发绀1个月入院.查体:口唇、肢端发绀,胸骨右缘第3肋间闻及SMⅢ~Ⅳ/6级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孤立性右位心,单心房、单心室,肺动脉瓣狭窄,双上腔静脉、冠状动脉显示不清.心导管检查:右位心,单心房、单心室,肺动脉瓣及流出道狭窄,双上腔静脉.解剖右冠窦未见冠状动脉开口,单支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处,主干分出左冠状动脉及绕行至右心缘分出右冠状动脉.

  •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的外科处理策略

    作者:吴龙;董念国;孙宗全;张凯伦;蒋雄刚;周诚

    目的:总结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的手术方法,为术中处理此类疾患提供借鉴.方法:入选UCSS 患者14例,男 8例,女6例,年龄2个月~35(10.55±10.63)岁,体重3.5~60(26.17±19.60)kg,其中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4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1例,法洛四联症2例,镜像右位心4例,伴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11例.14例均为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直接汇入左心房,即完全型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Ⅰ型).心脏彩超明确诊断3例,提示伴左上腔静脉(LSVC)5例.14例中未行手术处理1例,采用心外管道连结PLSVC至右心耳5例,心内隧道重建冠状窦顶4例,建立心房内隔板2例,限制性环缩LSVC 1例,直接结扎LSVC 1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出现脑部并发症2例,延迟关胸致伤口延迟愈合1例,其余患者远期效果满意.结论:心内膜垫缺损或镜像右位心伴PLSVC时,要警惕UCSS的存在.根据PLSVC汇入左心房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限制性环缩LSVC可能是处理该类畸形的又一方法.

  • 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例

    作者:陈鹏;官学强;吴连拼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8至2003年838例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838例中CAOA 10例(1.19%),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乏氏窦4例、无冠窦1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例,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分别独立起源于左乏氏窦2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 结论:常见的类型是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乏氏窦,大多数异常类型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只有少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 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姚民;陈珏;吴元;高润霖;陈继林;姚康宝;杨跃进;秦学文;乔树宾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4 173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8例,检出率为0.43%,其中单一瘘道15例,双瘘道3例,其分流量均较小;11例(61.1%)患者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伴有50%以上狭窄病变;临床随访患者无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重要并发症发生.结论:分流量较大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在成年人群中非常少见,而大多数分流量较小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通常是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

  •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何清;张清;韩志华;何奔

    患者,男,54岁,因突发剑突下压榨样疼痛2 h入院.患者入院前2 h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剑突下压榨样疼痛伴冷汗、呕吐、头晕,无黑朦晕厥.

  • 先天回旋支缺如1例

    作者:刘迎午;王怀祯

    患者,女,69岁.主因间断发作心前区不适10年、加重15 d入院.入院后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电图可见前壁导联普遍的T波倒置(V1~6).因持续有劳累后心绞痛症状,遂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术中常规采用F6 JL4和JR4造影管,左冠脉造影显示左回旋支缺如(见图1),前降支管腔未见>50%的狭窄.多体位造影未发现回旋支开口.再行右冠脉造影显示右冠脉粗大,远段左室后侧支走行于回旋支供血范围,并可见类似钝缘支的分支,全程未见>50%的狭窄.为防止回旋支过小而被忽略,或导管超选入前降支使回旋支不显影,又行升主动脉造影,造影显示升主动脉根部仅见前降支及右冠脉的开口,未见有回旋支的另外开口,遂认定该患者回旋支缺如.

  • 右位心并冠状动脉畸形1例

    作者:吴连拼;徐定修;陈鹏;唐疾飞;杨鹏麟

    患者,女,58 岁.因反复胸痛3年余,胸闷气促10余天入院,胸痛位于右侧胸前区,与活动无关.原诊断内脏反位及高血压2 年.入院体检:BP 160/80 mmHg(1 mmHg=0.133 kPa),两肺未及明显干湿性音,右位心,心界略扩大,心率80次/min,未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提示镜像右位心,左房室增大(左房内径45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1 mm ,射血分数38%),室间隔增厚(厚度为12 mm),内脏及大血管反位.诊断为胸痛待查,镜像右位心,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运动平板试验检查未见ST段明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RCA)开口于前降支(LAD),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粥样斑块及狭窄(如图1).予以氨氯地平、谷维素片等药物治疗,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好转.1 周后出院.

  •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1例

    作者:崔金山;姜薇;王英

    患者,女,65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0 h"入院.体检: BP 150/90 mmHg(1 mmHg=0.133 kPa), 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心率6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心脏超声、胸片均未见 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 ST段抬高>1.5 mV.心肌酶谱均增高.诊断: 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扩冠、抗凝及对症治疗,于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 冠状动脉近端70%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见图1.

  • 冠状动脉变异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作者:龙斌;宋少辉;彭勇;董进;阳义;高长青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冠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42例DSCT检查的冠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结果:冠脉变异包括起源异常135例,走行异常591例,终止异常16例.结论:DSCT能准确显示冠脉变异类型及其解剖细节,可作为常规检查技术用于冠脉变异的筛查.

  • 婴儿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星;岑坚正;陈寄梅

    目的 研究婴儿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心外科手术治疗婴儿型ALCAPA18例,对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婴儿型ALCAP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ALCAPA诊断依赖心脏B型超声及心脏CT检查.18例手术治疗,死亡1例.结论 掌握ALCAPA的临床特点,可提高ALCAPA检出率.婴儿型ALCAPA手术治疗病死率低,效果好.

  • MS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

    作者:毛定飚;谭德炎;滑炎卿;丁其勇;葛虓俊;王鸣鹏;张国桢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9例患者的M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结果:9例冠状动脉变异患者中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4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例,左回旋支缺如1例,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2例.结论:MSCT可无创性准确诊断各种冠状动脉变异.

  • 双源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世合;杨青;张传玉;付青;林青;王绍华;胡亚彬;于华龙;段峰;柳澄

    目的 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 ±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 =0.16;P =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 冠状动脉瘘影像及临床分析

    作者:李荣富;李谷买;李凯;邓东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手段的选择.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冠状动脉瘘平片、主动脉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结果 8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5例,左冠状动脉2例,左右冠状动脉1例.引流至右心肺动脉系统7例,引流至左室1例. 结论升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并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主要依据.

  •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作者:龙斌;宋少辉;彭勇;董进;阳义

    目的 评估双源CT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5153例临床资料,分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CT特征.结果 5153例患者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41例(2.74%),其中主干起源异常102例(1.98%),分支起源异常39例(0.76%).结论 双源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走行,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 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及X线诊断分析

    作者:王向日;谢建功;全凌峰;张新保;薛小刚;张和平;陈莉娟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及X线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及X线胸片和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结果 临床症状为活动后心悸、气短9例,反复胸闷、心前区疼痛2例,3例无症状;听诊8例可闻及心脏杂音,6例无明显杂音;X线胸片均未确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瘘8例,左冠状动脉瘘6例,瘘入肺动脉干8例,右心室4例,左心房、左心室各1例.结论 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胸片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110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