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种新型正畸摩擦力实验装置

    作者:张玉华;梁甲兴;林立;李多;林斌

    托槽与弓丝间的相对滑动所产生的摩擦阻力是众多正畸学者所关注的问题。矫治力必须先克服摩擦力,才能作用于牙齿,使牙周组织发生反应直至牙齿移动[1]。如何控制摩擦力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所在[2]。

  • 不同矫治愿望青少年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情况的追踪观察

    作者:陈倩倩;林珊

    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正在逐步增多.使用固定矫治器使菌斑去除难度增大,可造成菌斑堆积并可能引发牙周疾病以及牙齿龋坏等[1].有效清除菌斑经常依赖于患者的依从性[2].本研究对113例青少年正畸患者在矫治开始前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矫治愿望青少年在在固定矫治前/矫治中及矫治后进行追踪观察,观察其牙釉质脱矿情况受固定正畸治疗的影响.

  • 硅烷偶联剂对金属托槽与瓷面黏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黄晓红;林珊

    目的 研究硅烷偶联剂(CP)的使用对金属托槽与瓷面黏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150个烤瓷试件按不同瓷面处理随机分5组:A组喷砂处理;B组金刚砂车针打磨;C组9.6%氢氟酸酸蚀3 min;D组37%的磷酸酸蚀1 min;E组为未处理组.再根据是否使用CP各分2小组,每小组15个试件.黏接剂为3M UniteTM黏接剂(3M).托槽粘接后在5℃和55℃水浴箱之间进行冷热水温度循环实验,使用材料实验机检测抗剪切强度,并记录瓷破裂指数(PFI),计算瓷破损率.结果 使用CP后平均抗剪切强度有显著提高,与未使用CP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瓷破裂率高于未使用CP组,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瓷面经处理后使用CP粘接托槽可达到满意的粘结强度,但瓷面破损及重新修复的机率增加.

  • 替牙期儿童前牙反牙合隐形诱导矫治2例报告

    作者:姚军;何炳蔚

    1病例报告
      例1,女性,7岁。牙齿不整齐求治,未曾做过正畸治疗。检查:11,21,31,41和16,26,36,46已萌出,72缺失,余为乳牙。11,41反牙合,左右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诊断:11,41反牙合。治疗计划:纠正11,41反牙合。矫治步骤:临床医师提供患者病历资料(石膏模型、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三张面像、六张口内像、硅橡胶印模及病历);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临床资料通过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诊断、设计、制造系统,制作出一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透明隐形矫治器(图1);患者依照顺序进行佩戴并按时复诊;复诊时密切观察牙齿移动的情况,必要时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2~3周更换一副矫治器,每日除进食刷牙不戴外佩戴该矫治器时间不少于20 h。治疗效果:矫治周期共2个月,11,41反牙合得到纠正,覆盖覆合正常,双侧颞下颌关节正常。矫正前后比较见图2。

  • 正畸治疗过程中龈沟液内细菌变化的研究

    作者:肖水清;杜毅;韩晶

    目的:探讨采用直丝弓技术正畸过程中龈沟液细菌的变化.方法:采集正畸过程中的龈沟液进行厌氧菌培养.结果:矫治初两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核梭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随治疗的进行,3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上述3种细菌可能是正畸中引起牙龈炎性反应的主要致病菌.

  • 改良固位型活动矫治器对替牙期错(牙合)的矫治效果

    作者:牛树强;高杨

    目的 评价改良固位型活动矫治器对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2010-2012年,于我科选取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病人16例,采用改良固位型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病人全部完成矫治,矫治器固位良好,平均矫治时间4.5个月.结论 改良固位型活动矫治器能为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病人提供良好的固位效果,及时完成矫治.

  • 自锁托槽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作者:邓莉华;熊国平;马丽辉;刘艳;陈伟璇;梁晨曦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摩擦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分别在干燥和人工唾液条件下,测试2种自锁托槽系统(SmartClip,OPA-K)与4 种弓丝(0.048 cm×0.064 cm镍钛方丝、0.048 cm×0.064 cm不锈钢方丝、0.041 cm×0.056 cm镍钛方丝、0.036 cm镍钛丝)组合的动、静态摩擦力,并对有关因素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自锁托槽种类、弓丝材质、人工唾液与自锁托槽的摩擦力有线性回归关系(P<0.01),镍钛弓丝的尺寸与摩擦力呈正相关(P<0.01).结论 自锁托槽种类、弓丝、人工唾液均是影响自锁托槽摩擦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 直丝弓技术矫治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晓红;杨旭

    目的 探讨恒牙列早期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直丝弓技术矫治后其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患者11例,采用直丝弓技术治疗,治疗时间为(3.3±1.5)年(2.1~4.4年).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用常规头影测量结合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头影测量各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矫治后ANB角显著增加(P<0.05),但未达到Ⅰ类骨面型;下前牙显著舌倾,L1-MP角平均减少6.62°(P<0.05),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上唇角LsSn-SN及上下唇基角Sn-N'-Si显著减少(P<0.05),下唇突点Li至E审美线的距离平均减少1.85mm(P<0.05).结论 直丝弓矫正技术能够成功矫正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能改善软组织侧貌.

  • 固定矫治器与辅助固定导板联合应用治疗深覆(牙合)

    作者:聂向真;李伟奇;彭利文

    深覆(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也是矫治较困难的一种畸形.严重深覆(牙合)患者,由于前牙垂直覆盖较大,常造成前牙托槽粘着困难或频繁脱落[1];一些后牙萌出不足或严重锁(牙合)的患者,甚至无法进行托槽的粘着及带环的制作;此外,如Angle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的矫治,按一般固定矫治技术必须分两步进行[2].

  • 肌激动器应用于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莉;高奇;彭雪珍;廖志清;丁桂聪

    目的 探讨肌激动器应用于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合畸形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Ⅱ1类错合畸形患儿20例,采用肌激动器进行功能性矫治,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影侧位片,SPSS 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矫治前后患儿面型明显改善,凸面型变为较直面型.咬合时,磨牙为中性或轻近中,前牙覆合覆盖基本正常.矫治后U1-APo距、前牙覆盖、wits值、UL-E线距、U1-NA距均较矫治前明显减小(P<0.05),矫治后L1-APo距、Ar-Go距、Go-Me距较矫治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肌激动器可有效改善安氏Ⅱ1类错合患儿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以及软组织侧貌并获得满意疗效.

  • 应用Activator肌激动器治疗儿童Angle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临床观察

    作者:方欣;冯贻苗

    目的 观察应用Activator肌激动器对儿童生长发育期的Angle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替牙列后期或恒牙列早期的Angle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2.6±0.8)岁,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示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及轻微上颌前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 >5°.12例病例均应用Activator肌激动器进行功能矫治.结果 平均疗程10个月,X线投影测量结果分析:侧貌改善明显,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增大(P<0.05),ANB角明显减小(P<0.05).结论 Activator肌激动器治疗儿童生长发育期的Angle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可以重塑上下颌在矢状向关系上的协调,使深覆(牙合)、深覆盖得以纠正,有效地改善软组织侧貌,是一种疗效肯定的功能性矫治器.

  • 方丝弓矫治技术在外伤性前牙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王朝辉

    目的 探讨方丝弓矫治术对前牙外伤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62例前牙外伤患者,其中38例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固定外伤前牙,24例采用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治疗,时间4~6周.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1年追踪复查,方丝弓治疗总有效率91.49%,而金属丝牙弓夹板组总有效率为70.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方丝弓矫治器固定治疗前牙外伤疗效满意、可靠,值得推广.

  • 矫正扭转牙辅弓力值衰减的研究

    作者:李责凤;马晓晴;邹淑娟;张安翔;许衍

    目的 研究辅弓长度、螺圈数以及初始力大小等设计因素对力值衰减的影响.方法 对初始设置分别为2圈、12 mm、力值92 g(第一组),1圈、17 mm、力值60 g(第二组)及2圈、12mm、力值60 g(第三组)的3组弹簧持续加力,利用电子天平记录其1个月内不同时刻的相应力值.结果 第一组弹簧32 d后衰减的力值为1.9 g,衰减率为2.1%;第二组弹簧32 d后衰减的力值为0.9 g,衰减率为1.5%;第三组弹簧32 d后衰减的力值为0.2 g,衰减率为0.3%.结论 弓丝长度相同时,增加圈数的辅弓力值衰减小于增加加力臂长度的辅弓;辅弓圈数、加力臂长度相同时,加力臂与固位体之间的预设角越大,力值衰减越快.

  • 改良上颌快速扩大器对牙弓的影响

    作者:陈桂玲;王增全;曾华彬;余兴华

    目的 对比传统和改良上颌快速扩大器(RME)扩弓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替牙期或恒牙初期上颌牙弓狭窄或后牙反(牙合)患者2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采用传统和改良RME矫治装置进行扩弓.达到扩弓要求后,测量相关项目.结果 2组患者牙弓扩大和腭中缝扩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RME制作和戴入较容易,戴用舒适,容易清洁,不妨碍讲话,依从性较高.结论 改良RME扩弓效果同传统RME相同,但制作和戴入较容易,戴用较舒适.

  • 口外J钩配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观察

    作者:何振锋;林岚

    目的探讨采用口外J钩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5例安氏Ⅱ类1分类需拔牙矫治患者,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J钩口外牵引,关闭拔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与分析.结果口外J钩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口外J钩可有效地防止上颌支抗丧失;同时可减少因Ⅱ类颌间牵引而致上前牙伸长,达到改善外貌的作用.

  • 直丝弓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两种关闭间隙方法的比较

    作者:钟小龙;丁学强;马迅;陈丹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过程中,用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关闭间隙对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配对设计,对20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类Ⅰ分类直丝弓矫正病例进行配对,共配成10对,分为两组,分别用滑动法和关闭曲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并对两组进行上颌牙齿移动的测量研究.[结果]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在前牙后移比率和消耗支抗方面差异皆无显著性(P>0.05),但关闭曲法关闭间隙过程中易引起前牙覆(牙合)加深,且易引起磨牙前倾,两组差异分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丝弓关闭间隙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滑动法.

  • FR-Ib型矫治器在下颌骨后缩型Ⅱ类错(牙合)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邹锡新

    目的:探讨FR-Ib型矫治器在矫治替牙中晚期下颌骨后缩型Ⅱ类错(牙合)中的应用特点.方法:选择13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在替牙中晚期使用FR-Ib型矫治器,男6例,女7例,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拍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SNA、ANB、OJ、U1-SN、UL-E等在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SNB、L1-MP、U1-PP、U6-PP、SN-A'-UL及LL-B'-Pos增大,差异有显著性;Co-Go、Go-Gn以及Co-Gn均有增长,差异有显著性;MP-SN在治疗后无显著变化.结论:FR-Ib型矫治器治疗替牙中晚期的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牙合),改善(牙合)关系并有效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 功能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颌软组织侧貌变化分析

    作者:黄妙琼;冯航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畸形安氏Ⅱ类错颌患者进行功能治疗,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的变化,评价功能治疗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作用.方法: 20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颌病例,年龄 9~14岁,男 8例,女 12例,全部病例在混合牙列期及恒牙早期采用 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 6~ 9月,恒牙期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精细调整,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软组织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为:面突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 2.035°;颏突角增加 1.99°;上唇-审美平面距减少 1.223 mm;下唇-审美平面距减少 1.2875 mm;下唇厚度减少 2.8475 mm;下唇凹厚度增加 1.8705 mm.结论:功能矫正器结合固定矫正器治疗下颌后缩畸形对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 颌畸形 正畸矫正器
  • 正畸治疗的临床护理

    作者:周利文;邱伟婷;杨萍;舒香云;包年香

    目的:探讨护理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3-2004年门诊正畸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从初诊开始即进行一系列正畸护理,以治疗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将护理理念导入正畸治疗中能明显提高正畸治疗的效果.

  • 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正明;蒋昊;张蕾;陈思韩;肖莉

    目的:探讨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可行性,为临床预防正畸治疗脱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患者30名共332颗前牙,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照组168颗牙常规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实验组164颗牙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后于托槽周围涂布一层窝沟封闭剂.分别于8个月,12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托槽周围的釉质脱矿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8个月、12个月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 实验组下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上前牙(P<0.01).结论:应用窝沟封闭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下颌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低于上颌前牙.

123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