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史帅涛;张克伟;李坤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 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2例(2/1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 长鞘联合大球囊阻断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应用

    作者:管圣;慈红波;方青波;阿力木江;戈小虎

    目的 评价长鞘联合大球囊阻断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2月-2014年6月共11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69 ~ 88岁,平均76岁.动脉粥样硬化性腹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2例.11例术前均完成CT动脉造影检查,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术中使用长鞘联合大球囊阻断技术.结果 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1例患者出现造影剂肾病;1例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均在1周后死亡.随访期间,1例出现Ⅰ型内漏,再次行腔内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再次破裂,放弃治疗.结论 长鞘联合大球囊阻断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23例锁骨下动脉瘤的诊治经验

    作者:吴庆华;陈忠;寇镭;邓洪儒;吴章敏;唐小斌;刘晖;罗小云

    目的 总结和探讨锁骨下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0年1月至2006年8月诊治锁骨下动脉瘤23例,其中真性动脉瘤10例,假性动脉瘤1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6~68岁,平均26.8岁.病因包括:创伤性12例,动脉硬化性5例,感染性1例,动脉炎性2例,病因不清3例.合并动脉瘤破裂2例,动脉栓塞1例、外伤性动静脉瘘2例.本组行外科手术16例,采用锁骨上、下或开胸入路,15例重建锁骨下动脉,1例结扎;行腔内隔绝术3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重建的锁骨下动脉通畅率为100%;有1例因动脉炎出现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其余无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瘤是很困难的,正确切口入路的选择是确保手术成功避免并发症的关键.腔内修复术治疗操作简单,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外科手术,其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 主动脉弓上分流联合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疾病

    作者:龚勇泉;范瑞新;罗建方;于长江;黄文晖;刘媛;范小平

    目的 总结主动脉弓上分流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主动脉弓上分流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方法治疗主动脉疾病120例,其中主动脉夹层103例,动脉瘤16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例.建立头臂血管间旁路,同期或分期完成经股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5例(4.1%,5/120)早期死亡,其中心包压塞2例,夹层逆行撕裂、窒息、呼吸心搏骤停各1例.脑梗塞4例,3例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自动出院.随访92例,均无上肢缺血及头晕,CT提示旁路血管通畅,支架血流通畅;内漏6例(Ⅰb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术后出现1例,支架远端少量造影剂渗漏3例,术后出现远端夹层、A型夹层1例;无晚期死亡.结论 主动脉弓上分流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方法微创安全可行,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腘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护理

    作者:冯素敏;罗玉贤;李丽宏;刘军利;胡雅萍;顾福杭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对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 患者跛行距离入院时平均为(24.00± 14.75)m,3个月时提高到(642.00±224.10)m(P=0.004),12个月时为(406.00± 155.34)m(P=0.006).踝肱指数(ABI)入院时为0.60±0.07,腔内治疗3个月后提高到0.84±0.11(P=0.009),6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8±0.08(P=0.009),12个月时继续下降,为0.70±0.07(P=0.034),但仍略高于入院时的水平.结论 腔内修复术结合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促进下肢血供改善,降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截肢率.

  •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83例

    作者:翟心明;薛松;刘沙;刘冀东;徐根兴;黄日太;胡振雷;连峰

    目的 总结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 对我院腔内治疗的83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均手术成功,2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昏迷,无截瘫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 动脉旁路辅助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的术后监护

    作者:梁瑜;向可翠;杨晓宁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病情凶猛,如未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但手术复杂、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与传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相比,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等优点,在临床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CTA与DSA-DYNA-CT融合图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侯凯;饶圣祥;顾君英;曾蒙苏

    目的:评价利用CTA与DSA-DYNA-CT的融合图像作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的可行性.方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15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术中在腹主动脉瘤部位行数字平板DSA结合旋转断层重组技术所获得的CT样图像(DSA-DYNA-CT)的数据采集,在工作站中利用“syngo inspace 3D-fusion”功能进行两者图像融合,作为实时透视过程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结果:CTA与DSA-DYNA-CT在融合过程中,10例骨性错位<2 mm,余5例手动调节后均骨性对位满意;肾动脉融合图像与实时透视的图像的位移较大,其中46.7%(7/15)的患者上下位移>2 mm),66.7%(10/15)的患者左右位移>2 mm.结论:将CTA与DSA-DYNA CT的融合图像作为大血管的DSA三维血管路径图,在不用造影剂的情况下,可以在术中多角度观察导丝及支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前景

    作者:常光其;李梓伦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累及升主动脉,其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夹层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TAAD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可高达80%[1],死因主要有夹层破裂、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等.

  • 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军科;葛圣金;陈伟

    目的 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 共148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2例死亡.年龄>75岁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史的患者和ASA分级>Ⅱ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8.1%、14.3%、8.0%、29.7%和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Ⅱ级均是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29 (95%CI:22.51~83.28,P=0.000)、3.822 (95%CI.:2.37~6.16,P=0.000)、1.714 (95%CI.:1.07~2.75,P=0.025)、2.692 (95%CI:1.19~6.07,P=0.017)、7.158 (95%CI:3.83~13.37,P=0.000)和27.77 (95%CI:13.79~55.93,P=0.000).结论 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大于Ⅱ级均是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在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彦舫;孔健;窦永充;杨超;周均;柏骏;曲乐丰

    目的 探讨应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3年3月应用Powerlink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7例,术中均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并采用骑跨状将其固定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称为“解剖固定”方式.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1、6个月和1年,以及每年定期行增强CT检查支架在位情况.结果 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例术中加用左侧髂动脉延长支架,术中造影检查显示支架近端发生Ⅰ型内漏,加用近端Cuff后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中分别加用双侧髂动脉延长支架和右侧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在术中造影检查发现左侧髂腿分支末端扩张不全而加用远端裸支架;3例患者植入单独的一体式覆膜支架即能完全修复病变.出院前行增强CT检查见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定期行增强CT检查见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无1例患者发生内漏和支架移位,且无动脉瘤破裂.结论 采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分析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

    作者:王颖;杨鑫;李正茂

    目的:对比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和开腹手术治疗高危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危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48例行开腹手术,52例行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实施情况、围手术期情况、近期随访情况,术后1个月内及随访6个月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内修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明显低于开腹组;腔内修复组术后30 d 内并发症总发生率(11.54%)明显低于开腹组(4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个月内全部获得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近期效果较好,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效果观察

    作者:李祥;姚碧;李庆臣;倪良春;刘高利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3例,动脉瘤位于降主动脉,动脉瘤直径18.2~65.7 mm,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术中经血管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后,主动脉破口被立即隔绝,无内漏、截瘫等并发症,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35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12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创伤小、近期疗效好。

  • 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罕凡;张振龙;林峰;陈良万;陈道中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杂交技术(解剖外旁路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治疗10例患者,包括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4例和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6例.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椎动脉旁路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5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例和升主动脉至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旁路3例.均经股动脉人路植入覆膜支架.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1例发生少量Ⅰ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自动出院;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9例随访时间3-33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CTA示:覆膜支架无移位,1例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避免体外循环损害,减轻外科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治疗累及分支的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重要方法.

  • 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33例

    作者:邱罕凡;林峰;曹华;陈良万;陈道中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8~81(61.3±19.5)岁,包括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血管腔内修复,其中12例先进行解剖外旁路手术,16例1期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使用覆膜支架近端开槽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结果]全组均取得技术成功.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其余均痊愈出院.30例随访2~5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3例出现头晕等窃血表现,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示:主动脉支架无移位,6例原有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通畅.[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是治疗此类病变的重要方法.

  • 主单髂支架植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复合技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

    作者:余朝文;高涌;聂中林;宋涛;陈世远;卢冉

    目的 总结主单髂支架植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复合技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12年9月,采用主单髂支架植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复合技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6~79岁,平均61.7岁.病程4h~30d,中位时间10d.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多发性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一侧髂动脉严重狭窄3例,腹主动脉瘤合并一侧髂动脉严重扭曲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远端瘤颈夹层1例,Schumacher分型为Ⅱ a型腹主动脉瘤且远端瘤颈狭窄2例,急诊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 结果 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手术并发症.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7年,中位时间52个月.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支架位置良好,动静脉瘘消失,动脉瘤瘤体隔绝良好,无内漏,双侧股动脉转流吻合口通畅、无狭窄.随访期间无再发腹主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双下肢血供正常. 结论 主单髂支架植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复合技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临床疗效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