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作者:谢伟;乐超银;王健;刘敏;何光源

    背景: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iococyte-mae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hGM-CSF)足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分化及增殖的细胞因子,同时在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所具有的低成本、高产量等优点则是其他体系无法比拟的,因此仍是目前常用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2/06在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质粒pBR322hGM-CSF购自美国ATCC菌种保藏中心.hGM-CSF抗体购自Sigma公司,IPTG、X-gal和载体pMGT-18,购自上海生物工程技术公司.方法:根据hGM-CSF基因序列设计出引物,以克隆载体质粒pBR322-hGM-CSF为模板,得到hGM-CSF基因并重组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将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 α,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并用Western bloting检测.主要观察指标:hGM-CSF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果:SDS-PAGE显示,得到相对分子量为40 500的目的蛋白,表达量町达菌体总蛋白的17.9%.Western bloting检测表明,抗hGM-CSF单抗可与相对分子量为40 500大小的电泳条带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实验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hGM-CSF,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得到hGM-CSF融合蛋白.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修复大鼠动脉损伤

    作者:吴俊;陈绍良;刘志忠;李小波;苏晓叶

    背景:有研究显示大鼠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增高.并发现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仅动员了骨髓干细胞,而且加速损伤血管段的再内皮化,抑制了新生内膜增生.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损伤动脉的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材料:实验于2005-12/2006-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8~12周龄SPF级,体质量200~250 g,购于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购于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F动脉取栓导管购于Edwards Lifesciences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CD45单克隆抗体购于联科生物有限公司.方法:用Excel软件随机将大鼠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 μg/kg),1次/d,共8 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8 d.治疗5 d后,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颈外动脉做一切口,将2F动脉取栓导管插入至左颈总动脉分叉处,注入200 μL空气使球囊扩张,然后回拉球囊至肩胛舌骨肌处,回抽空气后重新送回导管,反复3次后拔出导管,结扎颈外动脉.①治疗前和治疗5 d后,所有大鼠均取1 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和CD34+细胞计数.②球囊损伤后14和28 d,每组分别麻醉后处死大鼠10只,取左颈总动脉.每组各5只用于暴露动脉内膜腔,应用图形分析软件计算再内皮化面积,再内皮化面积=未被伊文氏蓝着色区域/损伤总面积;每组另有5只,取左颈总动脉,取血管横切面,经HE染色后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新生内膜与中膜比(I/M),评估新生内膜增生程度.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膜CD31+与vWF+(Ⅷ因子)细胞,推测损伤后内皮修复程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表达.②球囊损伤后血管再内皮化程度.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新生内膜与中膜比).④血管内膜CD31+与vWF+(Ⅷ因子)细胞检测结果.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表达:治疗5 d后,治疗组大鼠白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27.60±2.45)×109 L-1,(10.11±1.81)×109 L-1,P<0.01],CD34+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38.31×107 L-1,3.14×107 L-1,P<0.01).②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球囊损伤后14和28 d,治疗组再内皮化面积分别为(68.3±8.3)%,(97.6±4.1)%,高于对照组[(33.8±6.3)%,(76.1±5.2)%,P<0.01].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球囊损伤后14,28 d,治疗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分别为0.39±0.11,0.45±0.09,均低于对照组(0.87±0.15,1.26±0.16,P<0.01),治疗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程度被显著抑制.④血管内膜CD31+与vWF+(Ⅷ因子)细胞检测:球囊损伤后28 d,治疗组血管内膜被接近于连续完整的CD31+与vWF+细胞覆盖,对照组血管内膜仅见零星、分散的CD31+与vWF+细胞.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大鼠血管损伤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表达及血管内膜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增生.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作者:吴金艳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动员和采集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当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主要方法.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大鼠纤维化肝脏内的发育

    作者:张智峰;赵钢;赵天宇;朱英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大鼠纤维化肝脏内的发育情况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和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肝纤维化造模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自然恢复组以及对照组.②实验方法:rhG-CSF单纯动员组仅皮下注射rhG-CSF.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皮下注射rhG-CSF,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含外周血干细胞),对所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PKH26-GL标记后自体移植入肝内.自然恢复组不经任何处理.于6周后采集rhG-CSF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自然恢复组血清和肝组织.对照组为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后即时处死组,留取血清和肝组织以备进行检测.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和肝脏病理变化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自体移植的外周血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发育情况.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自然恢复组(P < 0.05),白蛋白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P < 0.05).rhG-CSF单纯动员组与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肝纤维化程度较自然恢复组有明显改善(P < 0.05).rhG-CSF单纯动员组与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之间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③PKH26-GL标记的外周血干细胞在纤维化肝脏内少量表达白蛋白.结论:经rhG-CSF动员后的大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在肝纤维化环境中定植并可以转化为有白蛋白表达的细胞.rhG-CSF动员可以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晓英;谭华;袁平;李小刚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对各种损伤产生强烈反应的特性,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大量表达、活性增强,这种由常态转变为反应性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是目前研究热点.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1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榷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20只、实验组20只.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深圳新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方法:模型组、实验组利用鼠脑立体定向仪、采用断尾取自体血法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余干预措施与模型组一致.造模1 h后,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 μg/kg,余2组未注射任何物质.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干预后6 h,24 h,48 h,72 h,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模型组干预6 h即有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48 h后开始增多,至72 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达高峰(P<0.05),7 d后仍有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但较72 h时有所减少.实验组干预6 h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与模型组相似,干预24 h,48 h,72 h,7 d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细胞变形程度减轻.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抑制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对损伤脑组织重建和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抗癌药物渗出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护理27例

    作者:舒英;毛淑芬

    化学药物是当今抗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化疗药物治疗仍需依靠静脉输注来完成[1].许多化疗药物对正常的组织具有严重的毒性和刺激性,一旦外渗,可致局部组织坏死,临床对其外渗后处理方法单一,疗效不佳[2],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抗癌药物渗出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00年2月-2004年12月,我科对27例静脉输注抗癌药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患者,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局部用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患者口腔黏膜溃疡的效果评价

    作者:杨丽侠;孙玺媛;井桂莲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患者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的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护理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及口腔黏膜炎愈合的平均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0%,2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愈合的平均时间为(2.4±1.5)d,对照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愈合的平均时间为(4.3±1.9)d,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加速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愈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大胆推广应用.

  • 赛强对肿瘤化疗引起的血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明淑;金花;张蓉

    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化疗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化疗引起的血白细胞减少症往往影响化疗计划的按时实施,降低了机体抵抗力,增加严重感染发生的机会,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临床上应用了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引起的血白细胞减少症,取得了可喜的疗效[1,2].我科自1999年8月至2000年7月采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商品名为赛强(scimax),治疗40例化疗后血白细胞减少症,观察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rhG-CSF防治晚期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

    作者:王烨珣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晚期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晚期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于化疗后白细胞降至0度以下时应用rhG-CSF,对照组用其他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rhG-CSF 和其他口服升白细胞药均能使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数恢复至0度以上.但rhG-CSF组白细胞数低值持续时间及回升至正常的时间比其他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组明显缩短(P<0.05,P<0. 01),且其继发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rhG-CSF 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并能降低继发性感染机会,有利于化疗顺利完成.

  • 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小儿血液肿瘤疾病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萍;张良;胡宛如

    化学治疗是当前小儿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化疗的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作为造血生长因子对改善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状态具有重要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应用国产rhG-CSF(特尔津)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化疗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并与进口同类产品(惠尔血)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一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用药分析

    作者:徐苏颖;戴助;桂玲

    目的:探讨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预防用药的指征和使用时机。方法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指南和相关文献,充分评估该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风险等级,为患者的预防性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的时机向医师提出建议,确保患者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判断该患者具有预防性使用G-CSF的指征,建议正确的使用时机应在化疗结束后24~48 h开始。结论临床药师向医师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相应的药学监护,避免患者骨髓功能受到进一步抑制。

  • rhG-CS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Bcl-2、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曲华;刘立曼;任玲;于祥;李彦彦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否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鼠的神经功能及对Bcl-2、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hG-CSF组,各组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大鼠.rhG-CSF组的每个亚组分别于HIBD造模后3d、7d和14d连续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对照组于HIBD造模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cl-2、p53的蛋白表达.结果:rhG-CSF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hG-CSF干预组Bcl-2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p53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手术对照组(P<0.01).结论:rhG-CSF可增加HIBD伤后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p53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这可能是rhG-CSF治疗HIBD的机制之一.

  • 体内动员及诱导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的疗效

    作者:许忆峰;赵宇航;袁凤山

    联合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与促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体内诱导动员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探讨能否使其转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观察该方法对链脲佐菌素(STZ)大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动员组及诱导组,每组10只,后3组均用STZ制做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动员组和诱导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 kg-1·d-1,连续15 d,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注射生理盐水.诱导组于动员第2日腹腔注射EGF 1μg· kg-1· d-1、pHGF0.3 mg· kg-1·d-1,连续14 d;其他3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监测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实验结束时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胰腺中胰岛素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治疗后诱导组大鼠血糖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及动员组(P<0.05),血清胰岛素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5),胰腺中胰岛素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1).结论 EGF联合pHGF体内可诱导动员后自体骨髓干细胞转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可以增加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治疗大鼠糖尿病.

  • Iodogen法125I标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

    作者:刁尧;金雪瑛;李亚明;赵恂;于成国

    采用Iodogen(四氯二苯基苷脲)法进行125I标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标记物用SephadexG-25柱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用薄层层析法和三氯醋酸法鉴定标记物的放射化学纯度、游离碘率及碘标记率和标记物的稳定性.结果标记物的放化纯度为97.8%,碘标记率为78.4%,比活度为86.34 TBq/mmol.用Iodogen法125I标记rhG-CSF,方法简便、标记率高、稳定性好.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应用

    作者:邱莹玉

    目的 本文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WBC)减少及中性粒细胞(ANC)的明显减少.为了提高白血病的诱导缓解率及持续缓解率,减少患者的感染例数,感染持续天数及抗生素持续使用天数,明显降低感染死亡率及治疗费用.方法 本文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引起WBC及ANC明显减少的8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使用rhG-csF的为用药组,不用的为对照组,用药组50例,对照组36例.rhG-csF的用量为2~5μg/kg/d,在使用3~5天后观察WBC及ANC的上升情况,效果显著者使用到7~10天,效果不明显者使用到第12~14天.结果 全部病例均进行安全性的评价,对用药组及对照组患者ANC<0.5×109/L的持续天数,WBC从低值到≥4.0×109/L的天数的病例进行比较,用药组ANC<0.5×109/L的持续天数及WBC从低值到≥4.0×109/L的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感染例数,感染持续天数及抗生素的使用天数进行比较,用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rhG-csF可以明显缩短WBC及ANC低值的持续天数,加快WBC及ANC的恢复,从而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使得感染的持续天数和抗生素使用的持续天数均明显缩短,降低了病人的感染死亡率及治疗费用,为强烈化疗及下一疗程的按期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5例

    作者:李艳荣;唐密

    我院近4年收治5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病人,经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均缓解,报告如下.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肿瘤化疗后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菁;龙德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初诊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合理预防用药时机.采用前瞻性随机方法,筛选首次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的肿瘤患者,以化疗前24h内给予rhG-CSF的为预防治疗组;以化疗前未预防性给药为对照组,采用组间对照法,比较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现两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预防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首次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的肿瘤患者,下次化疗前24h内预防性给予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降低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 复方聚乙二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作者:杨林松

    目的:比较复方聚乙二醇粗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首次接受初始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接受2个-周期相同的化疗方案,其中治疗组每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ug/kg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rhG-CSF 5ug/kg·d,并每天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直至ANC达低谷后连续两天≥4.0×109 /L.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ANC<2.0×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8%和36%,持续时间分别为(3±1.2)天和(4±1.1)天,两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优于rhG-CSF多次给药,不良反应相似,PEG-rhG-CSF与rhG-CSF相比,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谢伟;乐超银;郭政宏;刘敏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主要来源于激活的T、B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是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分化及增殖的细胞因子.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

    作者:贾丽君;范佳;刘群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ICH组.利用鼠脑立体定位定向仪、采用尾动脉取自体血法制模型,治疗组于术后1 h始腹部皮下注射G-CSF(50 μg·kg~(-1)·d~(-1)),在相应时间点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NSS)后处死,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出血周围组织caspase-3、Brdu蛋白表达.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和caspase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ICH组,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Brdu阳性细胞均多于ICH组,但只有第1周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 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脑出血大鼠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350 条记录 7/18 页 « 12...45678910...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