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支架修复面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超;高润涛

    面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为混合神经,其含有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并以运动功能为主,支配面部表情肌肉的运动。由于外伤、肿瘤以及医源性等因素,面神经易受到影响而造成缺损,使患者面部表情运动受到限制,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对患者的双重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有关面神经损伤后修复一直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1988年,Lundborg发现不同于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在创伤后进行自主恢复,周围神经,可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修复。利用这一特点,神经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中[1]。目前,自体神经移植已经成为周围神经缺损外科修复的金标准[2]。但自体神经移植来源一般较困难,以及可能会造成供区的二次伤害,因而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近几十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不同种类的生物材料或自体非神经材料进行研究,尝试进行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从而代替自体神经移植,以达到神经功能恢复的目标[3-5]。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建立在神经营养和趋化学说基础上的神经导管修复法在面神经缺损修复方面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6]。

  • 脱细胞动脉复合耳脑胶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

    作者:李润欣;刘华蔚;鄢荣曾;胡敏

    目的 探索采用脱细胞动脉复合耳脑胶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于获取脱细胞动脉,1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脱细胞动脉复合耳脑胶组、脱细胞动脉组、自体神经对照组.手术制备面神经上颊支1 cm长缺损模型,分别采用各组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断端.术后1周、4周、12周对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术后12周取材,对各组神经移植物及周围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统计分析各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结果 动脉脱细胞后HE染色和Masson染色未见细胞成分残留.术后1周、4周时,各组动物术侧口角仍无动度,术区无明显炎症反应及肿胀;术后12周时脱细胞动脉复合耳脑胶组口角对称性差于自体神经对照组,但优于脱细胞动脉组.术后12周取材时,脱细胞动脉组较其他两组的神经移植物塌陷程度明显严重;脱细胞动脉复合耳脑胶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12 608.61±163.48) n/mm2]、髓鞘厚度[(680.16±114.23) nm]和轴突直径[(5.03±0.42)μm]小于自体神经对照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18 573.93±68.65) n/mm2]、髓鞘厚度[(1165.7 ± 184.64) nm]和轴突直径[(5.52±0.28)μm],但大于脱细胞动脉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9 571.34±131.45) n/mm2]、髓鞘厚度[(204.13±70.65) nm]和轴突直径[(4.61±0.55)μm](P均<0.05).结论 采用耳脑胶可以改善脱细胞动脉植入体内后的塌陷问题,更好地促进神经再生.

  • 面神经缺损修复动物模型的应用

    作者:牛宇;胡敏

    临床上面神经缺损的常见原因为面部严重外伤、颞骨骨折和腮腺肿瘤术后,如果缺损距离较长难以通过游离减张进行缝合时,多采用神经移植的方法.为了修复面神经缺损,人们通常采用各种动物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选择标准化的面神经缺损动物模型对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研究很重要.

  • 非神经材料(干热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附一例报告

    作者:高志强;张连山;葛平江;何林;吕威;韩张

    目的探讨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动物实验证实,经微波变性处理后的骨骼肌作为桥接材料修复面神经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一例较大面神经瘤患者采取经乳突进路面神经鞘膜瘤切除术,同时采用经微波干热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结果术后随访一年,面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提示干热变性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同源神经转位吻合修复面神经分支缺损27例疗效观察

    作者:卢刚

    目的 探讨应用面神经分支转位吻合修复面神经分支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0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外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27例(损伤神经32支).应用携带肌筋膜的上颊支吻合颧支远心断端,颈支吻合下颌缘支远心断端.结果 术后1个月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达到2级以上10支,占31%;术后6个月达到2级及以上30支,占96.8%.结论 携带肌筋膜的面神经转位吻合修复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缺损神经,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

  • 面神经缺损修复的进展

    作者:杨美丰;张荣明

    面神经因其解剖结构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缺损.其传统修复方法是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虽然其效果较好,但因其来源而受限.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找到一些不同的材料来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如同种异体神经、人工神经等,但这些修复方法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是对周围性面神经缺损的各种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神经电生理变化

    作者:谭学新;马丽;李波;王哲;刘纯义

    目的 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 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 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修复段的解剖形态,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随时间推移,兔面神经缺损成功再生.结论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兔面神经缺损修复并引导神经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地反映神经缺损修复的功能性变化.

  •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丽;谭学新;李波;刘纯义;王哲

    目的:探讨应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silk fibroin-chitosan blend,SFCS)导管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21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8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使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神经导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大体形态,取材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FCS导管修复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达到(27.50±3.00)m/s,单位面积(5 μm2)的轴突计数为(741.80±49.92),髓鞘厚度达到(12.71±0.42)pm,与自体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CS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 保护神经系膜式耳大神经移植术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黄志翔;蒋淼;郝大帅;马素霞;王再智;姚德超

    目的 对临床上面神经缺损的耳大神经移植修复术的术式进行研究.方法 对因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面神经后即刻行耳大神经移植的患者,静态和动态观察本术式神经修复后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效果并监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与单纯耳大神经游离移植术式进行比较.结果 行保护神经系膜式带蒂耳大神经移植术的78例患者中,有72例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恢复率为92.3%;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为18~25周,平均21.5周.行单纯耳大神经游离移植的46例患者中,有25例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恢复率为54.3%;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32~41周,平均36.4周.结论 保护神经系膜式耳大神经移植术修复面神经缺损较单纯用耳大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24.8,P<0.01),是目前修复面神经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自体非神经组织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孝文;华清泉;陶泽璋;杨强;肖伯奎

    为探讨以自体非神经组织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法,采用自体变性骨骼肌和静脉修复兔面神经上颊支8 mm缺损,术后20周面神经缺损均获修复,再生神经形态和电传导功能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非神经组织可有效地引导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提示该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壳聚糖神经导管联合PRP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海彬;贾云沙;郭晓龄;于慧;吴蜀江

    目的:利用壳聚糖制作可降解神经导管,探讨壳聚糖神经导管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修复面神经缺损提供新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4组,各10只.建立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并置于神经再生导管中,分别注入等量的PRP和生理盐水.壳聚糖神经导管加PRP为A组、壳聚糖神经导管加生理盐水为B组、硅胶管加生理盐水为C组、硅胶管加PRP为D组.术后8周进行面神经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A、B组神经导管部分降解吸收,C、D组神经导管未降解,A、D组再生神经粗大而B、C组细小.电生理检测A、D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优于B、C组(P<0.05),A、D组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低于B、C组(P<0.05),A组与D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分析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及髓鞘厚度,A、D组优于B、C组(P<0.05),A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神经导管联合PRP可作为一种新的面神经缺损修复手段,其效果较好,有望应用于临床.

  • 常规静脉与内翻静脉移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唐杰;胡静;戚孟春;赵强

    目的:比较自体常规静脉与内翻静脉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4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节段性切除所有动物左侧面神经颊支,造成10 mm的缺损.切取同侧的颈外静脉15 mm,A组动物用常规静脉而B组动物用内翻静脉即刻修复面神经缺损.在手术后4,8与16周分别处死8只动物,取神经标本行定量组织学与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在术后4~8周,自体内翻静脉移植组修复面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的再生多于常规静脉移植组.但在16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静脉可以为面神经节段性缺损提供修复与再生的管道;内翻静脉相对于常规静脉可能产生更快的神经再生与修复.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初步研究

    作者:余国建;胡勤刚;周炳荣;邓润智;黄晓峰;陈湘华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Percoll液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纯化后获得兔骨髓MSCs.15只新西兰白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12 mm的缺损,一侧硅胶管套管连接后植入MSCs,另一侧单纯硅胶管套管.于术后第4、8、16周行大体观察,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处死动物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第4周时双侧管内未见明显再生神经纤维;第8周和16周时,双侧管内可见再生神经纤维.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显示, MSCs侧优于单纯套管侧(P<0.05).结论:MSCs可促进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提示MSCs可应用于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 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进展

    作者:刘洪飞;赵宝荣

    面神经修复是一种功能复苏技术,通过面部表情肌的神经再支配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直接立即缝合神经的断端是好的修复方法.但由于外伤,医源性损伤,肿瘤包裹导致直接缝合有张力时或因为手术切除导致一段神经缺失时,有时必须采用神经桥接移植手术和特殊的手段,传统的方法采用自体神经桥接移植术,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自体神经移植来源有时十分困难,供区牺牲较大,来源有限,因而限制了这种术式的广泛应用.

  •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作者:段永畅;田广永;郑伟;张珊珊

    目的 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 建立白兔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面神经断端植入制备好的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内2mm,使面神经两断端之间距离为10mm,将导管两端与神经固定缝合皮肤.再随机将12只大白兔分为术后4、8、12周组.实验结束后切开大白兔面神经吻合部位,选取神经导管近、中和远端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生长及导管降解情况.结果 实验白兔手术伤口Ⅰ期愈合,无局部坏死、移植物排出及全身不良反应.术后4周导管壁有巨噬细胞浸润,导管近端雪旺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小血管丰富;8周可见导管壁变薄,有成纤维细胞附着,巨噬细胞浸润,导管内有神经束样结构,束间纤维分隔,外层纤维包膜增厚,新生小血管减少;12周可见神经导管壁进一步分解,胶原纤维增生,导管内神经纤维结构接近正常,轴突样结构增粗,外层纤维包膜变薄.结论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能较好的引导面神经再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 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

    目的 建立稳定、制作简便、重复性好的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神经电生理及组织染色技术进行评价,为探讨面神经损伤后促进面神经再生修复的相关因素提供模型基础.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设动物两414自身对照,分为两组,各组10侧:左侧为健侧对照;右侧为患侧制作面神经上颊支缺损,即节段性切除该神经使其缺损6 mm.术后观察动物面部两侧胡须及肌肉运动情况,2周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组织HE染色.结果 术中解剖面神经所见:面神经干于腮腺前缘或稍前方分出上、下颊支,二者前行于咬肌筋膜表面,面横动脉伴行,横跨咬肌前缘和面前静脉,向前下发出数支细小分支,分布于鼻部、上下唇部及面部表情肌.术中测量面神经上颊支直径约为(1.8±0.5)mm.术后动物右侧啜唇及胡须运动较健侧明显减弱,2周时可见右侧面部轻度萎缩.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患侧分值为0.14±0.03,与健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周电生理检查刺激怠侧面神经断端中枢侧,不能引起同侧上唇方肌收缩.健侧组正常面神经阈强度(0.83±0.27)V,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大波幅为(8.85±1.31)mV,神经传导速度为(37.66±3.14)m/s.组织染色显示健侧组正常面神经上颊支纤维呈长条形,平行排列,其外被有髓鞘、雪旺细胞及基底膜,神经纤维束被束膜包裹,神经纤维有神经内膜包裹.患侧组面神经断端可见神经纤维连续性中断,少量雪旺细胞增生,断端部分脱髓鞘改变,神经束内的神经纤维轻度回缩.结论 建立的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稳定均一,可重复性好,制作简便实用,结果与自身对照,较其他模型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误差,评价方法系统、可靠,为进一步研究面神经损伤后促进面神经再生修复的相关因素奠定了基础.

  • 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和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海刚;李蜀光;邱雅;张佩华;陈玉婷;陈蕾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和以甲壳素涂层的聚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4只,制作兔双侧面神经下颊支缺损模型.以右侧面神经为实验组,用甲壳素涂层后PGLA制成神经导管桥接缺损神经,并向神经导管的管腔注入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 30 μl;以左侧面神经为对照组,行翻转自体神经修复.术后观察实验动物双侧面部的运动情况,行双侧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别于术后5、10、14周处死8只动物,观察神经再生室的解剖形态,取再生神经近、远段制作环氧树脂包埋半超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生长情况.结果:术后5周,实验组动物17%静止时有下唇口轮匝肌轻微运动,神经电位未引出,切断导管可见有明显的再生神经纤维沿导管内壁生长;对照组83%有轻微的口轮匝肌运动,移植段神经干表面水肿,有纤维样组织形成.术后10周,两组均可见明显口轮匝肌运动,神经断端间均有神经纤维连接,其中对照组纤维较韧,外有瘢痕组织包裹.术后14周,实验组可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粗大,分布均匀,面肌联带运动较少,而对照组同期再生神经有髓纤维较多,但近段部分神经纤维髓鞘呈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束较少,且面肌联带运动较多.两组术后5、10周的面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有髓纤维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及以甲壳素涂层的PGLA神经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再生神经质量优于自体神经修复.

  • 面神经缺损修复研究进展

    作者:蒋章亮;陈伟明;谢事成

    面神经损伤导致患者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及生活质量.传统的修复方法包括神经移植、副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等修复方法.但这些修复方法都是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且来源有限,目前也仅能达到部分功能恢复.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尝试运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桥连神经缺损,并尝试联合干细胞、Schwann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一起修复面神经缺损.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面神经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复合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的异种神经支架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实验研究

    作者:毛旭;马艳梅;孙妍娜

    目的 探讨化学联合冻融方式处理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效果.方法 取日本大耳白兔腹股沟脂肪垫,通过单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opose-deribed stem cell,ADSCs),并通过化学试剂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体外定向诱导成类雪旺细胞(schwann cell-like cell lineages,SCs-like);取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通过化学联合冻融的方式制备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使用DiOC16(3)荧光探针进行类雪旺细胞的标记.建立兔面神经5 mm的缺损模型,以不同移植物确立3组实验分组(n=10):A组(自体神经修复组);B组(复合DiOC16-SCs的异种神经支架修复组);C组(单纯异种神经支架修复组).术后8周通过再生神经的电生理、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及特异性蛋白定量评价神经功能的早期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各组动物分笼饲养,均存活良好.解剖时发现各组动物再生神经连续性及完整性均良好,未形成明显的神经瘤.术后8周各组术侧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A、B组明显快于C组,且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计算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密度,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生神经内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染色观察,可见A、B组内NGF及BDNF的蛋白含量均高于C组(P<0.05),且A组NGF蛋白含量高,B组BDNF蛋白含量高.结论 复合体外定向诱导的类雪旺细胞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在修复面神经5 mm的缺损中早期获得的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的修复效果相近.

  • 含神经生长因子的几丁质管桥接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森林;孟昭业;马捷;周楠;兰俊;蒋勇;王秦;王弘

    目的探讨含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几丁质管在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16只新西兰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8 mm的缺损,左侧用管腔内注入NGF的几丁质管修复,右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作对照.术后8、16周,分别取8只兔进行电生理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实验侧术后8周,再生神经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有髓神经的髓鞘厚,板层结构清晰;术后16周,再生神经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形态接近正常神经.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含NGF的几丁质管可为兔面神经缺损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