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锥形束 CT 在颌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孙朋(综述);颜兴(审校)

    20世纪90年代,Mozzo 等[1]将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应用于口腔颌面成像领域,CBCT 采用圆锥形光束360。旋转扫描被检体,利用锥束 CT 重建算法对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得到三维立体的放射图像。目前 CBCT 应用于颌面外科学、正畸学,种植学等众多领域[2]。近年来,CBCT在颌骨疾病诊治中的越来越多,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 CBCT 在颌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锥形束CT引导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探讨

    作者:叶森林;梁廷;荣青碧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在乳腺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位置精度保证中的应用.方法:采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OBI),在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系统自动重建成断层图像,获得患者三维方向的摆位数据,直接与治疗计划CT扫描图像相匹配后得出两者间的误差数据,对误差予以校正后行精确治疗.结果:经锥形束CT扫描并校正后,左右、腹背和头脚方向的位置误差值分别由(1.7±3.25)mm、(0.9±1.27)mm、(2.1±4.31)mm下降至(0.6±1.38)mm、(0.2±0.72)mm、(0.8±1.65)mm.结论:CBCT对于乳腺癌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的精确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 盆腔肿瘤放疗的锥形束CT应用分次间、内摆位误差研究

    作者:方呈祥;孙海燕

    目的:通过机载千伏级锥形束 CT研究盆腔肿瘤放疗的分次间、内摆位误差,计算 CTV、PTV 的外边界,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首先选用 ELEKTA Synergy IGRT 直线加速器治疗24例盆腔肿瘤患者,之后共获取10次首次摆位后的数据,计算患者左右( X)、头脚( Y)、前后( Z)3个方向的线性误差。分别以以上3个方向为选择轴,可得到3个选择误差,分别记为 U、V、W 旋转误差,之后对其摆位误差进行纠正。24例患者中有13例在首次摆位、摆位误差纠正、治疗后都进行了 CBCT的扫描,分析其分次间、内摆位的误差,并且计算患者摆位误差纠正前后的MPTV。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了10次摆位后 CBCT扫描后,在 X、Y、Z 3个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0.72±1.66)mm、(0.12±4.68)mm(、-1.76±2.61)mm。U、V、W 旋转误差分别为(0.82±1.13)°(、-0.01±1.17)°、(-0.38±0.87)°。患者首次摆位误差高于纠正后摆位误差(P <0.05)。患者纠正后的摆位误差,除了 V、W旋转轴外,其他方向上与治疗后的摆位误差相比较低( P <0.05)。结论盆腔肿瘤患者放疗中,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较大,旋转误差一般低于3°。通过 CBCT可以纠正分次间误差,提高精确度。

  • CBCT 与 RVG 在测量根尖病变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杨

    目的:探究和比较锥形束 CT(CBCT)与 X 线直视影像术(RVG)观察根尖病变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及效果。方法选取168例根尖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行根尖病变根管治疗后1、3、6、12个月时进行复诊,行 RVG 和 CBCT,观察骨密度情况。对比患者牙骨密度,比较 CBCT 与 RVG 测量准确性与安全性。结果 CBCT 矢状位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3、6个月和12个月,骨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CBCT 冠位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3、6个月和12个月,骨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RVG 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3个月,骨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6、12个月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 >0.05)。CBCT 结果表明,根尖病变治疗后牙槽骨骨密度值随时间发展逐渐升高,1年后骨密度趋于正常;而RVG 结果表明,根尖病变治疗后牙槽骨骨密度值随时间发展逐渐升高,且第6个月后就趋于正常。结论 CBCT 与 RVG 测量根尖病变治疗后骨密度变化具有可重复、安全等特点。CBCT 可分别从冠状位、矢状位观察骨质受损与变化情况,而 RVG 只能从冠状位观察骨质受损与变化情况。CBCT 检测的综合效果要强于 RVG。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影像学检查应用分析

    作者:任富凯;范亚伟

    目的::通过锥形束 CT 分析减少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并发症。方法:选取曲面断层片示患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重叠患牙102例,行锥形束 CT 扫描后确定手术方案,术后对损伤下牙槽神经病例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上方42例;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颊部28例;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舌侧40例;类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横跨下颌神经管2例。所有患牙顺利拔除,有2例出现术后下唇麻木症状,积极治疗后于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曲面断层片加以锥形束 CT 能有效的提高患牙拔除术的成功率,减少损伤下颌神经管的发生。

  • 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过程中切牙牙根吸收的CBCT检测

    作者:吴碧蓉;骆英;王晖

    目的:通过 CBCT技术精确测量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过程中所导致的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11例患者全部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上颌两侧侧切牙和中切牙之间的牙槽骨上,各植入1枚微螺钉,每侧约0.98 N 压低上前牙。当龈缘距与微笑线基本平齐时,治疗停止,进入保持阶段。治疗前后拍摄 CBCT,在矢状位图像选取牙根长度长的轴面进行长度测量。结果所有患者露龈笑均有明显改善,平均减小(2.47±0.64)mm,切牙压入量为(2.81±0.62)mm。CBCT显示,治疗前后切牙牙根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其中中切牙的吸收量大于侧切牙,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会导致上颌切牙出现牙根吸收,CBCT能够定量测量根吸收的情况。

  •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对口咽气道的影响

    作者:束嫘;周洪;邵文龙

    目的: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气道容积差异,评估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其中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及非拔牙矫治各20例,采用锥形束 CT (CBCT)头影测量技术,就矫治前、后3个骨性测量项目、4个牙性测量项目及口咽气道大小进行测量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在矫治前(T0)与矫治后(T1)口咽气道容积差异,两样本 t检验评估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容积的影响。结果无论拔牙矫治组还是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后面中部长度及下颌骨有效长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0.01);在拔牙矫治组,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凸距及下切牙凸距均较矫治前减小(P<0.01);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前后口咽气道容积及气道窄处面积的改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组8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而非拔牙矫治组6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论拔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畸形,即拔除4个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并不影响口咽气道大小。

  • 苏州地区汉族人上颌第一、二恒磨牙牙根变异的锥形束 CT 观察

    作者:陈玲;顾永春

    目的:揭示苏州地区汉族人群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各型牙根变异的发生状况。方法调取苏州口腔医院放射科接受锥形束 CT 扫描的汉族患者的 CT 图像资料,患者共257人。观察上颌恒磨牙牙根变异的牙齿发生率、个体发生率及双侧分布状况。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左、右侧的相关性采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融合根的牙齿发生率3.1%(15/484)。上颌第二恒磨牙3根的牙齿发生率为69.7%(285/409),双侧共同发生率为60.3%(117/194),男、女组间以及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牙根变异以2个颊侧根融合常见(11.7%),其次为融合性单根(10.5%),近颊根与腭根融合的发生率为4.9%。牙根变异在左、右同名牙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 rho =0.607(P <0.01)。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较少发生牙根变异;上颌第二恒磨牙融合根在苏州地区汉族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掌握其分布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基于腭部骨质厚度测量的CBCT与头颅侧位片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先军;陈付蓉;李琥

    目的:研究头颅侧位片与锥形束 CT(CBCT)测量腭部骨质厚度的差别。方法收集30例患者的 CBCT数据及头颅侧位片影像,应用 CBCT及头颅侧位片,测量矢状向上从第一二前磨牙之间到第一第二磨牙之间不同间隔区域处的腭部骨质厚度,应用 CBCT在冠状向上测量距腭中缝1.5 mm到距腭中缝10 mm 之间不同间隔区域处的腭部骨质厚度,重复测量以探究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应用CBCT测量距腭中缝5 mm处的腭部骨质薄;在矢状向上所有区域的测量值中,测量距腭中缝5 mm处的腭部骨质厚度,应用 CBCT 及头颅侧位片两者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在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P2M1)到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M1 M2)的不同间隔区域处的测量值中,测量距腭中缝1.5 mm 的腭部骨质厚度,应用CBCT所得的测量值大于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值。结论在所有测量的区域中,距腭中缝5 mm 处的骨质适宜用于描述腭骨轮廓。

  • 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 CT 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位置关系的研究

    作者:陆婧雅;王银龙;朱友明;李伟

    目的:应用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进行术前评估。方法统计牙根与下颌神经管在曲面断层片上有重叠影像的于2015年5—10月在安徽省口腔医院就诊的51例患者共87颗牙,通过应用 CBCT 进一步从三维空间上分析其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结果51例患者的87颗 IMTM 的 CBCT 示,40颗患牙(46.0%)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舌侧;22颗患牙(25.3%)牙根进入下颌神经管中,未突破下颌神经管下缘;13颗患牙(14.9%)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上方,未接触下颌神经管;9颗患牙(10.4%)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3颗患牙(3.4%)的下颌神经管位于其两根之间。51例患者在微创下顺利完成 IMTM 拔除术,均未出现下唇麻木。结论在 IMTM 的术前影像学评估中,CBCT 在评估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上较曲面断层片准确性更高。

  • 锥形束 CT 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胡沈辰;颜雨春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BCT)在颌骨囊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6例颌骨囊性病变病例及其 CBCT影像资料,应用 CBCT 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测量囊性病变直径线,通过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准确性。并对测量得到的数据和患者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进行评价。结果CBCT 测量值和术中的测量结果表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有无术前症状两组间的囊性病变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有无术后并发症两组间的囊性病变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BCT 扫描能够全面提供颌骨囊性病变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手术计划。

  • CBCT 在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胡沈辰;颜雨春

    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又称数字容积体层摄影(digital volumetric tomography),是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BCT 是当今口腔及头颅部影像设备中有前景的影像设备。该文拟对 CBCT 在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性病变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 CBCT 在下牙槽神经管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解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余生;张春燕;张强;张海荣

    目的:探讨利用 CBCT 检查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解剖关系及对临床的意义。方法选取126例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将全景片提示下颌第三磨牙影像与下牙槽神经管相互重叠的152颗第三磨牙作为研究对象,再行 CBCT 扫描后进一步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解剖关系。结果全景片显示两者相互重叠的152颗牙中,CBCT 影像显示69颗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无接触,另83颗存在接触。结论CBCT能准确显示下颌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医生能更准确术前评估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 正畸美学区的 CBCT 测量分析

    作者:李德水;刘盼盼;史晓昕;郭泾

    目的:探究正畸美学区,包括面下1/3前牙区牙槽骨、切牙位置以及唇部软组织在不同矢状面型、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间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12~50岁汉族人,根据不同矢状骨面型、性别和年龄分组。根据头影测量 ANB 的角度分为3组:骨性Ⅰ类(1°<ANB≤5°,23例,38.3%),骨性Ⅱ类(ANB >5°,18例,30%),骨性Ⅲ类(ANB ≤1°,19例,31.7%);根据性别分组:女性41例(68.3%),男性19例(31.7%);根据年龄分组:青少年组12~19岁22例(36.7%),青年组20~29岁20例(33.3%),中年组30~50岁18例(30%)。分别进行锥形束 CT(CBCT)测量分析。骨性分组以及年龄分组采用方差检验和多个独立样本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性别组间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①不同矢状骨面型之间,骨性Ⅱ类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及切牙过度萌出,骨性Ⅲ类患者下唇缘点的唇厚度小;②不同性别之间,骨和软组织的各项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③随年龄增长,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切牙的位置以及唇部软组织变化明显,而牙槽骨的宽度和骨皮质厚度基本稳定。结论正畸美学区在不同的矢状面型、性别和年龄间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决策。

  • CBCT 成像技术在种植位点临床骨质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彭敏;费伟

    目的:检验锥形束 CT(CBCT)成像的灰度值和多层螺旋 CT(MSCT)的 CT 值(HU)间的相关性,以及患者植牙区的 CBCT 灰度值和临床骨质主观评价的相关性。方法制作不同浓度的磷酸氢二钾(K2 HPO4)放射标本和羟磷灰石(HA)放射标本,分别用 CBCT 和 MSCT 成像,检验样本的 CBCT 灰度值和 HU 值之间的相关性。152名拟行后牙种植的患者进行术前 CBCT 扫描,测量植牙区骨质的 CBCT 灰度值,并与术中医师对骨质的主观评价比较。结果CBCT 灰度值和 HU 值间有强相关性。植牙区骨质的 CBCT 灰度值随骨质类型呈下降趋势,4型骨质的平均 CBCT 灰度值为:1类312,2类214,3类76,4类-454。结论CBCT 灰度值可用于评价骨质密度,并为种植区的骨质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骨质 锥形束 CT HU 值
  • KV 级 CBCT 图像引导胸部肿瘤治疗中三种配准方式的比较

    作者:曾凡艳;朱小东;曲颂;李龄;付庆国;陈龙;梁世雄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 IGRT 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 Synergy IG-RT 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胸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 CBCT 扫描,重建获得的 CBCT 图像与原计划CT 图像进行配准,分析 X、Y、Z 轴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比较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及手动配准间的差异。结果:20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共行384次 CBCT 扫描。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在 X 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1±0.29)cm、(0.04±0.31)cm、(-0.02±0.28)cm,在 Y 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41) cm、(0.12±0.45)cm、(0.09±0.41)cm,在 Z 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23)cm、(-0.05±0.22)cm、(-0.08±0.23)cm;X 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61±1.09)°、(0.34±1.44)°、(0.66±1.28)°,在 Y 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06±0.83)°、(0.04±1.89)°、(0.16±1.6)°,在 Z 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17±1.45)°、(-0.19±1.53)°、(-0.13±1.45)°。结果显示手动配准、骨性配准和灰度值配准三种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胸部肿瘤患者行 IGRT 时,需要根据病变具体部位选择配准方式,建议自动配准后必要时结合手动微调,直到配准结果符合要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