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畸牵张成骨与新骨区牙齿移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战丽平;高润涛

    正畸患者常因为疗程过长不能配合从而影响了正畸效果,这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临床拔除第一前磨牙、完全内收前牙矫治的病例,传统拉尖牙向远中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是每月1 mm,这一过程占据了整个疗程大概50%的时间。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缩短正畸疗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快速移动牙齿。将间隙两侧的牙齿快速移入拔牙间隙是缩短整个疗程的关键。目前快速移动牙齿的方法主要是口腔正畸牵张成骨。Codivilla于1905年提出牵张成骨,牵张成骨是指将持续而缓慢的牵张力作用于截开骨皮质的骨断面,使骨断面间隙不断增宽,并激发机体组织再生的潜力,在牵张间隙内不断形成新生骨组织,同时使骨骼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同期延长,从而达到延长骨骼的目的。Codivilla 致力于小儿麻痹症及先天腿畸形患者的畸形修复。Ilizarov(1990年)改良了这一技术,使之应用于长骨的延长。牵张成骨早期主要应用于延长肢体的矫形外科。McCarthy(1992年)早将牵张成骨的理论应用在了人类下颌骨,使单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患者患侧下颌骨得到显著增长,很快这一理论就应用在了所有的颌骨上。本文将对口腔正畸牵张成骨方法及牵张成骨后新骨区牙齿移动的研究进行综述。

  • 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细胞增殖之评价

    作者:张延晓;周洪;王晓荣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模型,观察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畸模型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正畸模型;实验组对右侧上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实施减阻措施后,在右侧上颌第二磨牙和支抗牙上安装自制牵张装置,频率为1mm/2d牵引1周后进入巩固期.所有动物于牵张开始时腹膜内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分别在牵张开始后第3、5、10、20、30天,2组动物中随机选择4只动物处死,获取标本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标本新生组织中观察BrdU标记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对BrdU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利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张力侧和压力侧均发现BrdU阳性细胞,主要为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BrdU阳性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在第10天达到峰值,破骨细胞于第20天达到峰值,阳性骨细胞的数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正畸模型对照组阳性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在第5天和第10天的表达虽也呈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实验组,破骨细胞在第5天达到峰值,阳性骨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但第20天和30天比实验组低.结论:牙周膜牵张成骨的成骨方式主要是膜内成骨;活跃的骨形成发生在牵张结束后巩固阶段的早中期,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牙周膜牵张成骨具有更活跃的破骨能力.BrdU阳性细胞能够在牙周膜中存在30d.

  • 牙周牵张成骨拔牙法位点保存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战丽平;马华瑞;高润涛

    目的 用牙周牵张成骨法进行位点保存,研究其对牙槽骨量保存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选择下颌一侧第三前磨牙行牙周牵张成骨拔牙(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extraction,DDE),对照组1为传统拔牙自然愈合组(natural healing,NH);对照组2为传统拔牙后拔牙窝骨粉充填+GBR组(Bio-Oss+GBR,BOG).牙齿拔除3个月后拍摄X线片,对比研究各组之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结果 拔牙后3个月,实验组牙槽骨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和2,对照组1和2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用牙周膜牵张成骨拔牙法进行位点保存,能更大程度保存牙槽骨.

  • 牙周膜牵张成骨加速尖牙远中移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京京;潘永初

    正畸治疗牙列拥挤患者通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尖牙来解除拥挤.第一前磨牙拔除后,影响尖牙远中移动的大阻力来自尖牙远中的牙槽间隔.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够有效地减小尖牙远中牙槽间隔的阻力,快速远中移动尖牙.其牙移动的基本组织变化与传统牙移动相似,差别主要体现在减阻后张力侧与压力侧组织改建的速度更快.实验已证明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够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短期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

  • 牙周膜牵张成骨与正畸牙快速移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统;刘月华

    牙齿生理性移动是错(牙合)畸形矫治必不可少的过程,正畸牙齿移动的速度一般为1.0~1.5 mm/月,牙周膜牵张成骨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对缩短正畸疗程有着重要意义.

  •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牙髓中IL-8表达的变化

    作者:张勇;叶静;郭新星;肖水清

    目的 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后实验动物移动牙牙髓中白细胞介素8( interlukin-8, IL- 8)表达的变化.方法 山东本地健康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4个实验组,分别为加力2周组(A组),加力后保持1周组(B组),加力后保持2周组(C组),加力后保持4周组(D组),一个对照组(E组).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以单根的第一前磨牙作为移动牙,双根的第三前磨牙作为支抗牙,实验动物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并分别在加力2周及加力后保持1、2、4周时结束实验,局麻下拔除移动牙,取出牙髓组织标本,采用ELISA夹心法测定移动牙牙髓中IL-8的含量及其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A组实验犬移动牙牙髓中IL-8含量与E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IL-8含量略有下降.C组IL-8含量显著降低,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后IL-8含量升高,加力停止2周后即恢复到正常水平,提示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加快牙齿移动速度.

  • SCI数据库关于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分析

    作者:杨川;祖青;陈文君

    目的:通过对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文献的计量分析,总结概括目前研究的状况和前沿.方法: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Web of Science网络数据库为数据源基础,对SCI收录的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论文的情况,从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和被引频次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950~2011共有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20篇,近8年文献增长迅速,以中国发表文章多,共5篇.结论:了解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建议.

  • IL-8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牙髓中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静;张勇;郭新星;肖水清

    目的 通过建立牙周膜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观察牵引后实验动物移动牙牙髓中IL-8表达的变化,并从这一角度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本地健康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5组,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并于其远中牙槽中隔进行减阻处理,以单根的第一前磨牙作为移动牙,双根的第三前磨牙作为支抗牙,实验组动物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并分别在加力4 W及加力后保持1 W、2 W、4 W时结束实验,局麻下拔除移动牙,取出牙髓组织标本,用ELISA夹心法测定每组移动牙牙髓中IL-8的含量及其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加力4 W后(A组),实验犬移动牙牙髓中IL-8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力停止1 W后(B组),IL-8含量略有下降.加力停止2 W后(C组),IL-8含量显著降低至(3.5523±0.3313)pg/mg,与加力4 W组(A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加力停止4 W后(D组)IL-8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E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实验采用拔牙间隔骨实施微小减阻措施及持续快速牵张的方法,使牙齿移动速度得到较显著的提高,IL-8含量的变化也提示未出现牙髓组织坏死、发生不可逆性炎症等副作用.证实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加快牙齿移动速度,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正畸移动牙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 牵张成骨术在正畸领域的应用

    作者:黄丽;杨四维

    牵张成骨术是通过牵引离断骨段或骨缝而促进新骨生成的一项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牙颌面畸形的矫治,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牵张成骨术在正畸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综述.

  • 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钙素的表达

    作者:张延晓;周洪;王晓荣

    目的 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移动模型,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正畸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正畸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对实验组上颌右侧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实施减阻措施后安装牵张装置,分别在牵张开始后第0、3、5、10、20、30天每组随机处死4只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钙素(OC)随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组VEGF阳性信号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细胞;VEGF的阳性表达在加力后逐渐增强,张力侧和压力侧分别在第10天和第5天达到峰值.OC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牙周膜细胞外基质及成骨细胞中;张力侧与压力侧均在第10天达到峰值.正畸对照组VEGF和OC表达与实验组相似,但表达强度较低.结论 VEGF和OC参与了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快速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具有重要意义.牙周膜牵张成骨中血管形成早于骨形成或二者同时发生.

  •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和传统正畸牙移动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西齐;范建谊;周洪;叶湘玉

    目的:比较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和传统正畸牙移动的异同,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以犬为实验对象,一侧牙列应用牙周膜牵张成骨技术,定为实验侧,另一侧牙列应用传统正畸方法,定为对照侧,应用实体测量学,X光片检查,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移动牙及其牙周组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实验侧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量远大于对照侧,且2组支抗牙前移量无显著差异;实验侧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根吸收和牙槽骨高度降低,组织学检查张力侧成骨活跃,且未见牙周膜结构破坏,而压力侧少见透明样变组织;骨形成蛋白(BMP)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表明:牵张第2,3周时,移动牙张力侧BMP含量实验侧大于对照侧,且有统计意义.结论: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技术可大大提高正畸牙移动速度.

  • 颌间因素及牵引频率对减阻牵张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

    作者:陈曦;李宁;黄亚莉;闫静;刘会婷;彭早霞;杨乐乐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颌间因素及牵张频率对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效率的影响.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一组随机在上颌两侧实施不同的术式:减阻牵张频率2次/d、减阻牵张频率6次/d,常规牵引.每种术式各4个单侧.另一组采用相同的术式方法在下颌两侧随机实施.分别于加力15d及保持30d时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测定牙髓活力、松动度,拍摄口腔锥形束CT(CBCT)影像.结果 加力15d时,减阻牵张措施下,上、下颌及2、6次/d牵张频率间移动牙的移动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阻牵张下牙齿移动速度明显快于常规方法(P<0.05),且不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减阻牵张技术能够实现上、下颌牙齿的快速移动,高频牵引更利于牙齿的生理性改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