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再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朱余友;王国平

    急性缺血性卒中如今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尤其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再通率低,治疗效果有限。血管内机械再通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现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和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大型的多中心血管内机械再通试验进行综述。

  • 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方法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作者:高宗恩;陈晓辉;陈健;钟孟飞;李海停;杨志杰;刘迎春;张立功;李海蓉;吴德云

    目的:探讨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点(性别、年龄、相关基础疾病)、治疗时机(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开通时间)、多模式治疗(动脉内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责任血管分布等项目。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观察术前和术后24 h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价术后3个月预后。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4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22例,mRS≥3分),行单因素分析,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56例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6%(44例),其中基底动脉高,达93.8%(15/16),大脑中动脉87.0%(20/23)。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10±7)分,低于入院时的(1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401,P <0.01)。3个月预后良好34例(60.7%),死亡4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14.3%)。(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级别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65,95% CI:0.267~0.809, P =0.007);糖尿病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5.535,95% CI:1.101~27.835,P =0.038)。结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动脉内多模式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恢复颅内血流,具有开通率高和预后好的特点。并且血管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好。而糖尿病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比较

    作者:廖晓凌;王伊龙;潘岳松;王春娟;赵性泉;王春雪;刘丽萍;王拥军

    目的:对不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所有完成了溶栓前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且血管成像提示有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对不同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入选122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而颈内动脉闭塞组为0%,基底动脉闭塞组为40%。大脑中动脉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53.9% vs 21.1%,P=0.007,比值比(odds ratio,OR)=5.68]及良好预后(42.7% vs 21.1%,P=0.041,OR=3.76)的比例均优于颈内动脉闭塞组,死亡率低于颈内动脉闭塞组(4.5% vs 47.4%,P<0.001,OR=0.03),而两组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1% vs 0%,P=0.962)。结论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有明显差异,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开通率高,疗效明显优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 院前预通知流程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作者:张美霞;陈智才;张睿婷;史飞娜;楼敏

    目的 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 notification 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内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 to 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 min vs 180 min,t=-2.065, P=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 min vs 194 min,t=2.260,P=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 min vs 194 min,t=0.663,P=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 3.65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85~12.301,P=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981,95%CI 0.968~0.994,P=0.005).结论 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时间就是大脑

    作者:王安荔;陈智才;史飞娜;楼敏

    血管内治疗技术使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结局而言,血管内治疗比静脉溶栓更具时间依赖性.因此如何减少血管内治疗时间的延误,是未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使用快速有效的影像评估体系以及发展快速再通的取栓技术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盛杰;李月春;姜长春;郝喜娃;王伟;李霞;樊宇

    目的 评价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风险.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内蒙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颅内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27例)和支架取栓组(28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治疗后30d内死亡率及治疗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差异.结果 2组发病时间(症状出现到准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支架取栓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时、治疗后7d时、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溶栓组相比,支架取栓组治疗后7d时NIHSS评分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0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d时支架取栓组良好预后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比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效,而治疗风险并未增加.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老年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比较

    作者:张金枝;杨才弟;林燕;张潇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心源性栓塞型(CE)老年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238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LAA组和CE组,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清学指标[B型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D-二聚体(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前白蛋白]、脑卒中病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临床预后.结果 LAA组血清BNP、CRP、D-Dimer和血浆NT-proBNP含量低于CE组,而血清LDL-C、前白蛋白含量高于CE组(P均<0.01).两组卒中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CE组在大脑中动脉M1段发生率低于LAA组,大脑前动脉的发生率高于LAA组;两组卒中范围相近(P>0.05).CE组治疗后mRS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LAA组(P均<0.01).CE组预后良好、复发、死亡分别为76例、11例和32例,LAA组为54例、20例和45例,CE组预后优于LAA组(x2=6.521,P<0.05).结论 老年CE型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好于老年LAA型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

  • 机械血栓切除术综合性卒中中心的要求和卒中血管内治疗医疗体系: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VIN)卒中血管内治疗标准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作者:Joey D.English;Dileep R.Yavagal;Rishi Gupta;Vallabh Janardhan;Osama O.Zaidat;Andrew R.Xavier;Raul G.Nogueira;Jawad F.Kirmani;Tudor G.Jovin;刘晓昀;许岩;孙文

    近,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临床试验证实,在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中,应用机械血栓切除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ociety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SVIN)任命了一个专业写作委员会来总结这些新证据,并就如何应用这些数据指导AIS患者的急诊血管内治疗提出了推荐意见.

  • 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VIN)卒中介入实验室共识(SILC)标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血栓切除时代用于建立卒中介入实验室的7 M管理方法

    作者:Tanzila Shams;Osama Zaidat;Dileep Yavagal;Andrew Xavier;Tudor Jovin;Vallabh Janardhan;段振晖;胡挺;朱武生

    与过去20年里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发展相似,卒中介入治疗正在迅速发展.随着卒中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呈指数级增长,在对卒中介入实验室进行标准化以便于安全、有效和及时治疗方面显然存在未能满足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ociety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 SVIN)写作委员会采用7M管理方法制定了卒中介入实验室共识(Stroke Interventional Laboratory Consensus, SILC)标准,用于卒中中心内各卒中介入实验室的建设和标准化.SILC标准包括:(1)人力:包括医疗和行政主管、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后备人员以及卒中生存链内的所有相关人员;(2)设备:硬件设施和血管造影设备;(3)材料:医疗器械库存、药品和血管造影用品;(4)方法:用于优化卒中诊治流程的标准化方案;(5)数量指标:针对单位和介入医师的现有认证标准;(6)质量指标:用作质量保证的基准;(7)安全指标:辐射和操作安全实践标准.

  • 多模态CT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

    作者:田冰;王铁功;尹伟;陆建平

    脑卒中是当今国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国人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显著高于世界总年发病率[1].在新发患者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脑卒中总体发病率的70%~8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每年新发AIS患者超过200万[2].

  • 优化救治流程与Solitaire FR支架在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中的应用

    作者:颜进项;孟雷;董亚南;张爱军;岳洪胜;李波;钟良君;白爱国

    目的 探讨在优化救治流程中,应用支架取栓的方法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ACAO)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入优化救治流程中应用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方法治疗的36例ACAO患者,血管再通标准采用mTICI分级,临床效果及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3例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mTICI2b-3),2例患者经治疗后血管部分再通(mTICI 2a),1例患者仅有微量血流通过闭塞段(mTICI 1).术前及术后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预后良好.其中0分5例,1分24例,2分4例,1例失访,2例死亡.33例患者随访期内复查无血管再闭塞,无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结论 应用机械取栓治疗ACAO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 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及机械取栓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贺国华;王振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 、临床表现 、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4—2018-04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年龄 ≤45岁)脑梗死患者5例,分析其病因 、临床表现 、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5例患者病因如下:脂肪栓塞1例,颈动脉夹层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可能大脑中动脉夹层1例,不明原因1例.5例患者中3例NIHSS评分 ≥15分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且均出现意识障碍.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管内治疗,随访3个月,其中基底动脉闭塞2例患者中,1例采取单纯中间导管吸栓后1次开通血管,1例中间导管吸栓后再支架拉栓1次开通血管,治疗后明显好转.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中,1例脂肪栓塞采用单纯中间导管吸栓后部分血管再通,治疗后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采取单纯支架拉栓开通血管,1例采取导管吸栓联合支架拉栓开通血管,治疗后2例明显好转.结论 青年脑卒中患者病因有其自身特点,机械取栓治疗总体效果好,对于<18岁青少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需进一步探索.

  •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水仙;郑维红;林威;陈良义;潘速跃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GCS评分( Glasgow coma score,GCS)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BI( Barthel Index)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前循环组卒中病因分型以心源性栓塞为主(15/24,62.5%),后循环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为主(5/18,7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前、后循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8.3±4.9 vs.8.1±5.7)较治疗前(15.1±5.3 vs.16.8±7.8)明显降低(P=0.001 vs. P=0.001)、GCS评分(13.9±4.4 vs.12.8±4.2)较治疗前(9.5±3.8 vs.9.6±3.7)明显提高(P=0.001 vs. P=0.021),后循环血管再通率(15/18,83.3%)有高于前循环(14/24,58.3%)趋势(P=0.830),前循环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5/24,20.8%)明显高于后循环组(0,0%)(P=0.039),两组患者死亡率相似。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率高,更适用于后循环脑梗死的治疗。

  • 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再通失败的疗效观察

    作者:董丽丽;韩红星;王浩;朱其义;王贤军;宫健;张斌升;张伟华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 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11.8%)及死亡率(11.5%vs.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 补救性支架植入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陈付文;刘金朝;赵玉铁;康孝理;杨思福;李红伟;史宏生;汪子文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介入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行机械取栓但再通失败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18例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11例不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非支架组),比较分析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终血管再通率 、 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16/18)、36.4%(4/11),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6%(10/18)、18.2%(2/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1.1%(2/18)vs.18.2%(2/11)]及死亡率[22.2%(4/18)vs.45.5%(5/1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预测价值:一项基于多模态CT的队列研究

    作者:郭毅佳;朱加应;洪烨;何俐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的准确性和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发病后6h内到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和出院3月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预测能力.结果 一共纳入292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早期多模态头颅CT可见,50例(17.1%)存在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其中41例(82.0%)存在大血管闭塞.大脑中动脉致密征(OR=8.93,95%CI:3.72~21.48,P<0.001)与大血管闭塞相关,并且预测能力优于早期CT显影梗死灶(AUC 0.682 vs.0.602,P=0.038).在对临床结局的分析中,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2,95%CI:2.16~13.11,P<0.001),但其AUC未高于房颤(0.685 vs.0.651,P=0.579);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是3月后神经功能恢复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95%CI:1.19~7.62,P=0.019),但其AUC和早期CT梗死灶(0.642 vs.0.619,P>0.05)相当.结论 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增加大血管闭塞可能性和脑梗塞后出血转化风险,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