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转录病毒介导DNA修复蛋白在人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和抗性研究

    作者:王季石;夏学鸣;陈子兴;阮长耿

    目的增强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表型,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及耐药基因的特性和在造血细胞保护性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RT-PCR从人肝组织中获得编码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cDNA,将其克隆于pGEM-T质粒载体并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MGMT,应用脂质体Lipofect AMINE基因转移法将后者导入GP+E86和PA317病毒包装细胞,以BCNU加压筛选后的阳性克隆上清经乒乓效应后继而感染K562细胞和人造血细胞.应用PCR,Southern blot,RT-PCR,Western blot及MTT法检测人MGMT基因在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DNA测序证实其MGMT cDNA克隆的正确性,脂质体介导方法成功将其导入病毒包装细胞,BCNU加压筛选和乒乓感染法使病毒效价达8.6×106 CFU/ml,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MGMT基因在K562细胞及人造血细胞中获得有效转移和表达.结论 MGMT耐药基因的成功克隆并导入骨髓造血细胞且获高效表达对开展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TSA对人肝癌细胞株E-cadherin启动子区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家祥;郭广成;刘秋亮;范正军;戴兵

    目的 探讨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TS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E-cadherin基因(E-cad)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TSA(300 nm/L)处理人肝癌SMMC-7721细胞,MTT法、TUNEL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情况,甲基化特异性的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检测处理前后E-cad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前后E-cad及DNMT3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TSA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1.85%,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4.69±0.56)%,实验组凋亡率为(14.94±0.91)%,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00).用药前E-cad启动子区CpG岛为甲基化状态,E-cad蛋白表达阴性.TSA处理后E-cad启动子区CpG岛发牛脱甲基化,E-cad蛋白恢复表达.TSA亦导致DNMT3b的表达水平降低. 结论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TSA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并可诱导其发生凋亡,逆转E-cad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恢复该基因表达.TSA有可能通过DNMT3b发挥脱甲基化作用.

  •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管晓翔;陈龙邦

    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变化以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这种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而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称为表观转录调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基因表观转录调控的重要机制.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所引起的染色质结构重塑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蛋白乙酰化主要由组蛋白乙酰化酶(histone acetylases, HATs) 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 催化完成,HATs 通过在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化,激活基因转录,而HDACs 使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转录.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HATs和HDACs之间的动态平衡控制着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失衡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近有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组蛋白大部分呈低乙酰化状态.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基因表达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调控机制设计开发抗肿瘤药物成为研究热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增强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状态,从而改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用靶点是整个基因组而不是单个基因,所以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53例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妍珺;徐杨;吴德沛;沈宏杰;杨贞;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

    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53例复发或难治CN-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治疗反应,其中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4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9例.结果 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46(26~68)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中位数19.5 (0.5~218.5)×109/L,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0.635(0.020~0.920),较DNMT3A-组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总体反应率(ORR)达62.50%,完全缓解(CR)率为54.17%,DNMT3A组分别为48.28%和37.9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07、0.277).两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3例患者中,共有29例患者伴有FLT3-ITD突变,FLT3-ITD+/DNMT3A+组(14例)与FLT3-ITD+/DNMT3A-组(15例)的ORR及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42).DNMT3A+组与DNMT3A-组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9.58%和5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后期25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DNMT3A+ CN-AML患者1年OS率为87.50%,1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2.73%;DNMT3A-组1年OS率为61.54%,1年DFS率为58.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6、0.217).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是复发难治CN-AML有效且安全的再诱导治疗手段,FLT3-ITD+/DNMT3A+组CN-AML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反应率优于FLT3-ITD+/DNMT3A-组.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可以提高CN-AML患者的OS率.

  •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对胶质瘤恶性表型的影响

    作者:王晓蕊;杜汋;浦佩玉;康春生;韩磊

    目的:探讨阻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DNA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后对胶质瘤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丙戊酸(VPA)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Aza)为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将U251胶质瘤细胞分为对照组、VPA治疗组、Aza治疗组和VPA+Aza联合治疗组.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分析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染色检测细胞凋亡,2D Matrigel、3D Matrigel、Transwell法检测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并建立U25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进行肿瘤局部多点注射上述药物治疗,治疗24 d,每4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2d后各治疗组肿瘤细胞的增殖均出现明显抑制,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侵袭和运动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各治疗组鼠移植瘤体积增长较对照组明显减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均以VPA+Aza联合治疗组为显著.结论:联合阻断DNA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可抑制胶质瘤表观遗传学特征,抑制胶质瘤恶性表型.

  • 肝细胞癌治疗新策略——表观遗传治疗

    作者:李强;陈良;黄玉仙

    近,研究显示肝细胞癌(HCC)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等表观遗传的改变.介绍了HCC表观遗传机制的一般特征以及HCC的表观遗传治疗进展.认为表观遗传治疗在HCC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肝癌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分析

    作者:李海平;余宗涛;范金波;高波;张吉才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中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44例分期及分化程度不同的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5例肝硬化组织中DNMT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组间DNMT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ANOVA分析.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4种DNMTs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癌组织中DNMT1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癌组织P<0.01、肝硬化组织P=0.02);DNMT2水平虽比相应组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P=0.12、肝硬化组织P=0.35);DNMT3A与DNMT3B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DNMT3A:癌组织P<0.01、肝硬化组织P=0.01;DNMT3B:癌组织P=0.03、肝硬化组织P<0.05).不同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和分级肝癌中DNMT1、DNMT2、DNMT3A、DNMT3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45、0.32、0.36).结论 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硬化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 mRNA明显高于癌旁组织;DNMT表达与肝癌发生或发展可能有关.

  •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3a表达及作用研究

    作者:李阳;李飞;刘文天;方维丽;张洁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单个核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3a(DNMT3a)与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60例结肠内镜活检标本,其中活动期UC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ABC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单个核细胞中DNMT3a、IL-4、IFN-γ的表达,分析三者与不同程度结肠炎性反应的关系.结果 UC组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单个核细胞中DNMT3a、IL-4、IFN-γ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16.596、42.857和6.667,P值分别=0.000、0.000和0.024).三者在重度炎性反应组中的表达强度均高于轻中度炎性反应组,且其表达强度随疾病活动度加重而升高.UC组IL-4、IFN-γ表达与DNMT3a表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0.460和0.559,P值分别=0.010和0.001).结论 UC结肠黏膜中DNMT3a、IL-4、IFN-γ表达与结肠炎性反应程度相关,DNA甲基化可能参与UC发病过程中Th1/Th2免疫平衡的调节.

  • DNA甲基转移酶与CD11a基因在SLE患者中的表达

    作者:施伟民;伍洲炜;施若非;梅兴宇;秦海红;郑捷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SLE缓解期、活动期及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DNMT及CD11a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缓解期患者PBMC中DNMT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t=5.90,P<0.0001);活动期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2.26,P=0.0001);缓解期与活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P=0.089).SLE缓解期、活动期及对照组PBMC中DNMT3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NMT3B的表达水平极低.SLE缓解期PBMC中CD11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5.35,P<0.0001);活动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t=2.99,P=0.006)和正常人对照组(t=6.57,P<0.0001).DNMT1的降低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间无显著相关性(r=-0.34,P>0.05),CD11a的升高与SLEDAI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5),DNMT1与CD11a间无显著相关性(r=-0.18,P>0.05).结论 DNMT1表达水平降低在SLE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但不是决定DNA甲基化状态的惟一因素.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DNA甲基化转移酶2和3a mRNA的表达

    作者:毛旭华;栾超;胡煜;董卉妍;蒋明军;陈敏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2和DNMT3a)mRNA表达.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及宜兴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的4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以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的28例健康对照表皮中DNMT2和DNMT3a mRNA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对照组表皮DNMT2mRNA表达水平(2-△△Ct值)分别是0.62±0.02、0.36±0.05和0.15±0.11,皮损组明显高于非皮损组(=6.23,P< 0.01),非皮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7.33,P< 0.01);DNMT3a mRNA表达水平(2-△△Ct值)分别是0.85±0.03、0.43±0.04和0.18±0.09,皮损组明显高于非皮损组(t=5.66,P< 0.01),非皮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8.62,P<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DNMT2和DNMT3amRNA均异常高表达.

  • 基因印记与胚胎发育

    作者:尹丽君;黄荷凤

    基因印记的擦除、建立和维持是正常胚胎发育的基础,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各种DNA甲基转移酶的准确表达和密切合作,多种遗传综合征和胚胎发育缺陷与基因印记异常有关.基因印记对原始生殖细胞胞核全能性、配子成熟、胚胎生长发育、胎盘结构和功能,以及出生后个体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意义.

  •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及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分布

    作者:潘晓龙;周东升;富铮;吴志平

    目的 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和主要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K-B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情况,用PCR法检测选取的25株菌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分布.结果 亚胺培能敏感率为98.3%,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分别为48.6%、44.2%和41.1%.阿米卡星耐药株占43.3%,且呈多重耐药性,与敏感株之间的耐药性有显著差别.15株阿米卡星耐药株均有aacA4基因,13株有aacC1和 aadA基因,另外2株含有aphA1基因;10株阿米卡星敏感株均不含有4种待测耐药基因.结论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相当严重,aacA4、aacC1和aadA1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在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普遍存在,aphA1阳性菌则少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