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肝衰竭患者体表胃电图表现

    作者:米军;吴燕京;金瑞;张世斌

    对1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行体表胃电图检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显示慢性肝衰竭组餐后主频降低,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减少,胃动过缓百分比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全楚;张凌云;王东琳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18例肝硬化合并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输注脐血干细胞,每次干细胞回输量为(12~62)×109/L,每周一次,连续输注1~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9例仅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分别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患者临床症状、血液生化、血凝等指标变化.结果 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4周,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和体征改善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外周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在近期内可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症状,提升白蛋白等肝脏指标.

  • 慢性肝衰竭的护理体会

    作者:欧阳姗;周昌丽;江淑贤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运用各种护理措施:饮食护理、给药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等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控制肝衰竭的发展.结果:部分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都得到明显好转.结论:实施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四类肝衰竭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作者:石玉珍;陈星浩;黄桂虹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四类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急性肝衰竭(ALF)19例、亚急性肝衰竭(SALF)2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58例、慢性肝衰竭((2LF)8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影响其预后的并发症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 186例患者住院期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膜炎等并发症,经系统治疗及预见性护理措施,临床治愈23例,好转103例,无效19例,死亡41例.住院时间7~103 d,平均38 d.治疗有效(临床治愈加好转)的126例患者中,18例脱落,其他患者随访至今,随访期间死亡32例.结论 根据四类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各类肝衰竭患者危险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 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作者:曹玲;王崇慧;占国清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方法]7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ACLF组(27例)和CLF组(48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常见并发症、Child-Pugh评分及预后.[结果]CLF组年龄和病程均明显高于ACLF组(P<0.05或P<0.01),2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组血清ALT、TBil、ALB及Na+水平高于CLF组,GLO、TBA低于CLF组(P<0.05或P<0.01);ACLF组血常规参数WBC、HGB和PLT高于CLF组,凝血指标PT低于CLF组(P<0.05或P<0.01),2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CLF组(P<0.05或P<0.01),2组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差异无显著性;ACLF组Child-Pugh评分(9.2±1.7)低于CLF组(12.0±2.5),其预后优于CLF组(P<0.05或P<0.01),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F和CLF患者在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并发症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Child-Pugh评分及预后均有差异.

  • 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德文;唐农;陈月桥;刘力红;王娜;王沙

    目的: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味对慢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的短期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慢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陈术附汤加味,疗程均为8周。入组前比较组间基线特征,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差异及短期(3个月)的预后差异。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在降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恢复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1),且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9.33%,对照组为6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能显著保护患者肝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其死亡率,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方案。

  • 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白介素-17及白介素-6检测分析

    作者:周双男;张宁;李筠;王立福;杨慧银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性肝衰竭(HBV related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CLF)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HBV-CLF患者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7及IL-6水平,并对HBV-CLF患者进行为期24周随访,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结果:HBV-CLF患者IL-17及IL-6水平高于CHB患者(P<0.05);HBV-CLF患者死亡组IL-17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间IL-6水平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7和IL-6可能与肝衰竭的发病机理有关,其中IL-17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 赤芍承气汤联合多头耳穴电脉冲刺激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作者:倪春红;任婕;程井军;王志英;吴其恺

    目的 总结赤芍承气汤联合多头耳穴电脉冲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和护理体会.方法 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赤芍承气汤水煎剂和耳穴多头电脉冲治疗,疗程1周.治疗1周后比较其治疗前后TBil、ALT、ALB、、PT、PTA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治疗前基础上肝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1);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赤芍承气汤联合多头耳穴电脉冲刺激可有效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

  • 浅谈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

    作者:金蕴燕

    目的: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护理干预对患者腹胀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通过多方面的护理干预,与治疗紧密结合,可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端正患者心态,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护理问题分析

    作者:崔连凤

    目的: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护理干预对患者腹胀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通过多方面的护理干预,与治疗紧密结合,可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端正患者心态,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

    作者:孟卉

    目的: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护理干预对患者腹胀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通过多方面的护理干预,与治疗紧密结合,可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端正患者心态,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慢性肝衰竭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腹水培养及病原菌耐药分析

    作者:罗开忠;曹伟;雷建华;彭锋;张旻;陈军;龚国忠

    目的 分析慢性肝衰竭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腹水培养及病原菌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感染科住院出现腹水的慢性肝衰竭患者628例,其中临床诊断SBP者103例,对其腹水培养结果及耐药率进行分析. 结果 共对563例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检查,送腹水培养964人次,腹水培养阳性46人次(4.77%).其中103例临床诊断SBP者腹水培养阳性率为33.01%(34).革兰阴性菌占71.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50.0%)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占10.9%).革兰阳性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52.2%、60.9%、65.2%及69.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为17.4%及21.7%,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仅为4.3%.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为100%,对莫西沙星的敏感性为89%,但对阿莫西林/棒酸及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达57%及71%. 结论 对所有腹水患者均应行腹水常规检查,对临床诊断SBP者应及时做腹水细菌培养,并根据疗效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广西地区1022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回顾性分析

    作者:毛德文;盛庆寿;唐农;王娜;龙富立;徐刚;陈小明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地区慢性肝衰竭(CLF)患者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规律及预后转归,为本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西地区1022例CLF患者的病因、中医证候、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是CLF的高危因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醇是CLF的主要病因,尤其是乙肝病毒(HBV);本病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气虚、阳虚、湿热、热毒为主;排在前3位的证型分布是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阳虚瘀黄证;阳虚瘀黄证和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病死率更高.结论:广西地区CLF患者的主要病因是肝硬化和HBV,气虚、阳虚在CLF中医证候中表现相当突出,这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慢性肝衰竭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诱因及护理对策

    作者:周进;尹爱红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并低钾血症的诱因,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56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合并低钾血症的诱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低血钾的程度与慢性肝衰竭的转归关系.结果 慢性肝衰竭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诱因较多,如禁食、腹胀、腹胀、钠差、恶心、呕吐等.血钾低于2.5mmol/L的患者,其低钾血症被纠正及死亡的比例低于血钾高于2.5mmol/L的患者(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肝衰竭患者极易并发低钾血症,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诱因,加强防治,及早采取护理对策.

  • 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作者:周小舟;黄俏光;孙新锋;马文峰;徐文军;徐韶敏;周大桥

    目的 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对我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侯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1.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年龄以41~50岁为多;性别以男性为主;而肝硬化是其高危因素;HBV的病毒复制是诱发因素之一;过度劳累、思虑、饮酒是其主要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2.辨证定位多以肝、脾、胆、胃、肾为主;其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肝郁为主,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阳虚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治疗后总有效率比其他证型要高,而气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死亡率高.结论 通过对165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

  • 慢性肝衰竭患者虹膜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戴宗顺;陈柯竹;彭清华;周亚莎;刘悦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虹膜特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50例,5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使用虹膜诊断仪采集观察对象虹膜图像用于虹膜特征性分析.按照Jensen氏虹膜定位理论,利用CV Advance Analysis System,从右眼虹膜肝脏分区及双眼虹膜全局上坑洞、斑块、裂缝等改变作为观察指标.分析虹膜特征与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虹膜诊断证型判别模型;基于虹膜诊断理论及总结的虹膜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CV Advance Analysis System,虹膜诊断证型判别模型,采集慢性肝衰竭患者虹膜图像作出证型判别,并与临床医师的中医辨证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1)慢性肝衰竭患者右眼虹膜肝脏分区,均无特征性改变,说明慢性肝衰竭患者在虹膜肝脏分区不存在相关性.(2)慢性肝衰竭患者阳黄组、阴黄组、阴阳黄组3个证型的虹膜特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阳黄证与坑洞、裂缝存在相关性,与斑块不存在相关性,与裂缝这一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P<0.01).阴黄证与斑块、裂缝存在相关性,与坑洞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P<0.01).阴阳黄证与坑洞、斑块、裂缝均存在相关性,但与斑块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P<0.01).(4)建立的虹膜诊断判别模型,训练样本回代法示阳黄证判别符合率66.7%,阴黄证为60.0%,阴阳黄证为70.0%.3种证型判别的总符合率为65.6%.(5)虹膜特征证型判别与临床医师中医辨证的证型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虹膜诊断对慢性肝衰竭中医证型有意义.

  • 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李方;史萍慧;王燕飞;潘蔚竑;李黎;刘湘

    目的 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慢性肝衰竭(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收住本院的76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测定入院时(0 h)及12 h动脉血乳酸水平,并对患者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系统(MELD)评分,分析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MELD评分和患者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本次研究中,28 d病死率为43.4%.死亡组患者0、1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汁酸及肌酐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0、12 h动脉血乳酸值是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入院时(0 h)动脉血乳酸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以6.85 mmol/L为优截断点,0 h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慢性肝衰竭患者入院后28 d死亡的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93.0%;12 h动脉血乳酸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1,以5.05 mmol/L为优截断点,12 h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慢性肝衰竭患者入院后28 d死亡的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97.7%;而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446,无临床意义.结论 对于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早期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将0、12 h动脉血乳酸水平作为评估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依据,其评估价值高于MELD评分系统.

  • 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评价慢性肝衰竭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作者:高飞;张卫青;梁首勤;曾艳丽;李翔;潘寒寒

    目的:通过监测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变化情况,观察其在快速评价慢性肝衰竭营养现况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入院时基线血清营养指标,并检测给与营养支持治疗7、14、21 d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基线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且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后,其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组间比较结果提示:营养支持7d后,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基线显著升高(P<0.05).结论:基线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住院时间和预后相关,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可作为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恢复的早期敏感指标.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岁;郭力红;杨大伟;柳立平;贾蓓;马文波;王海舫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肝衰竭患者44例,其中对照组22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2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12、24周生化指标、MELD评分、临床症状、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较对照组升高,MEL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生存率较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乏力、食欲、腹胀及腹水情况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无肝细胞癌发生.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石清兰;毛德文;张荣臻;龙富立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慢性肝衰竭患者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治疗组16例,同时纳入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运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治疗第0、2、4周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0周外周CD3+、CD4+、CD8+T百分比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健康体检患者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CD8+细胞百分比,在治疗第2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对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含量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调节已失衡的机体免疫系统束发挥其拮抗肝衰竭的疗效机制.

70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