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肝衰竭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作者:王丽丽;戈宏焱

    对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例慢性肝衰竭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该病进行系统回顾.

  • 慢性肝衰竭患者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变化研究

    作者:李沛然;张树永;蔡硕;洪炜;耿伟;申艳;杨宁;李妍;王晗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纤溶与抗凝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 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 5年11月门诊及住院17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和152例慢性肝炎患者,采用凝固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V(凝血因子V活性)、FⅦ(凝血因子Ⅶ活性)、FⅧ(凝血因子Ⅷ活性)、DD(D-二聚体)、PLT(血小板)、AT-Ⅲ(抗凝血酶Ⅲ)、PC(蛋白C)、PLG(纤溶酶原)等指标.结果 PT、APTT在肝衰竭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DD、VIII活性增高,而PTA、FV、FⅦ、FIB、PLT、AT-Ⅲ、PC、PLG活性则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肝衰竭患者PTA与FV相关性高(r=0.82).DD在慢性肝衰竭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APTT、PTA、FV、FIB、AT-Ⅲ、PC、PLG在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APTT、FIB、FV、FⅦ、PLT、AT-Ⅲ、PC、PLG水平对慢性肝衰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FV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DD、PT、APTT、PTA、FV、FIB、AT-Ⅲ、PC、PLG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的联合指标.

  • 慢性肝衰竭患者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作者:章幼奕;姚建国;邹美银;肖锋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肝衰竭(CLF)肝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LF 28例、代偿性肝硬化(CLC)30例、慢性肝炎(CH)30例、正常对照28例肝组织中VEGF、TGF-β1的表达.分析VEGF、TGF-β1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 正常肝组织内无或仅有极少量VEGF、TGF-β1表达;CH、CLC,CLF肝组织VEGF、TGF-β1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高(P<0.005-0.01);CLC组表达VEGF较CH、CLF组高(P<0.005),CLF组较CH组高(P<0.05);CLC、CLF组表达TGF-β1较CH组高(P<0.005);VEGF和TGF-β1在CLF肝组织中表达不均匀,再生能力较强的肝组织中表达强度高,再生能力弱的肝组织中表达强度较低.结论 VEGF和TGF-β1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再生能力等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CLF肝细胞再生的指标之一.

  • 护理干预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影响

    作者:赵春花;宗祥雯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肝衰竭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2例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护理常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全面的心理支持、信息干预、社会及家庭支持干预、行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92例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患者治疗过程顺利,干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患者实施系统全面的心理支持、信息干预、社会支持、行为干预能积极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慢性肝衰竭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护理

    作者:周进;张雅琴

    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1-2].此类患者可有极度乏力、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及明显腹水、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等,易引起低钾血症,部分患者可出现重度低钾血症(血钾2.0~2.5 mmol/L), 为临床急症之一,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3-5].

  • 分子吸附再循环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对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作者:路文明;陈祖涛;王泽荣;曹文贵

    目的 观察MARS联合CHDF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3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成两组,A组:内科综合基础治疗MARS加CHDF治疗,B组:内科综合基础治疗+单纯MARS治疗.两组MARS治疗时间为6小时,每2~3日一次,MARS治疗间隙,A组每日行CHDF一次,治疗时间为6~8h.治疗前手检测血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临床症状缓解,肝性脑病患者临床分级改善;两组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明显有改善.两组相比,A组电解质、肌酐、血氨恢复明显好于B组.结论 MARS联合CHDF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有效办法.

  • 细胞因子在慢性肝衰竭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例中的意义

    作者:吴卫锋;戴玮玮

    目的 探讨TNF-α、IFN-γ、LPS、IL-10、IL-12、IL-18在慢性肝衰竭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正常人、一般肝炎患者、慢性肝衰竭组的TNF-α、IFN-γ、LPS、IL-10、IL-12、IL-18.结果 自正常对照组到一般肝炎组、慢性肝衰竭非SIRS组、慢性肝衰竭SIRS组,血清中TNF-α、LPS、IL12及IL-18水平依次升高,IL-10分子水平依次减低,且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NF-α、LPS、IL-10、IL-12、IL-18水平可以反应出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可能在慢性肝衰竭合并SIRS的发病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 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

    作者:唐琰;李文庭;高人焘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I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判断预后以及人工肝治疗时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和病死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1)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LNR)、MELD分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总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ID分值在20~29的患者,其病死率为3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分值≥30者,其病死率为57.1%,与对照组的9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死率MELD分值在20~29组(42.7%)明显高于MELD≥30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MELD分值在20~29组明显优于MELD≥30组,因而早期施行人工肝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 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气分析的变化

    作者:李晨;王慧芬;闫伟伟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气分析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7例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资料.结果 2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缺氧表现,4例患者出现立位性缺氧表现,11例患者感轻度胸闷;在36例存在酸碱失衡的患者,慢性肝衰竭组存在单纯酸碱失衡9例,两重酸碱失衡10例,三重酸碱失衡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存在单纯酸碱失衡8例,两重酸碱失衡7例.两组患者在酸碱失衡的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以碱中毒为主.慢性肝衰竭组中比例较高的三种类型依次为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38.1%)、呼吸性碱中毒(23.8%)和代谢性碱中毒(14.3%),单纯性代谢性酸中毒比例低(4.8%).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比例较高的三种类型依次为呼吸性碱中毒(46.7%)、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6.7%)和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0.0%),代谢性碱中毒比例低(6.7%).结论 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存在酸碱失衡和低氧血症,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并及时对症治疗对此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方明霞;齐蕾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本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治疗后,19例血浆置换治疗患者血TBIL、ALT和INR分别为(277.8±49.8)μmol/L、(57.0±22.2)U/L和(2.1±0.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7.7±49.0)μmol/L、(89.9±17.1)U/L和(2.8±0.2),P<0.05],而两组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44次血浆置换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9次(20.5%),其中6次(13.6%)为血浆过敏,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衰竭疗效明显,适时应用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李文勇;钱宜丹;王淑平;明全;黎春宇;杨艳艳;童晓维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予以内科综合治疗,另30例加用血浆置换和替比夫定治疗.观察48周.结果 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为80%,对照组为40%(P<0.05);在48周时,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替比夫定治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替比夫定能迅速抑制HBV DNA的复制,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良好.

  •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急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1例护理体会

    作者:杨慧;吕荣德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广泛横纹肌肌纤维坏死,细胞膜受损,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和乳酸脱氢酶(LDH)等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3].我科于2016年6月收治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RM患者,虽经122天的内科综合治疗和护理,患者仍因ARF而死亡.现将对该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点分析、报告如下.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沈强;唐琰;李磊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采用血浆置换法,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生存率.结果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清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为63.4%,早期及中晚期慢性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8.9%及43.9%( 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浆置换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对早期慢性肝衰竭患者疗效优于中晚期患者,安全性好.

  • 两种不同肝病基础上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谢能文;李小广;涂慧敏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3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肝性脑病、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愈或好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6.923,P<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方面比较均有差异,慢性肝衰竭组有肝硬化基础、年龄大、并发症多等特点,病死率高,预后较差.

  • 慢加急性肝衰竭

    作者:魏连军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主要由出血或感染诱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免疫麻痹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有部分与慢性肝衰竭相似,慢性肝衰竭应分为肝实质细胞损害为主型和间质细胞损害为主型两类,慢加急性肝衰竭类似于慢性肝衰竭间质细胞损害为主型.

  • 茹清静治疗慢性肝衰竭经验

    作者:詹晓庆;茹清静

    茹清静崇尚李东垣“脾胃为本”理论,认为慢性肝衰竭辨证当从脾胃立论,其中胃气虚衰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顾护胃气为法,根据胃气虚衰的程度对慢性肝衰竭进行辨证、立法、遣方.

  • 合并慢性肝衰竭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与围术期管理

    作者:王雲蛟;路星辰;熊雁;王爱民

    [目的]探讨和总结合并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科连续收治的12例合并慢性肝衰竭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术前ASA评级、MELD评分、POSSUM评分及P-POSSUM评分并实施骨科损害控制技术,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肝硬化Child-Pugh分期、术前天数、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手术伤口均甲级愈合,相关并发症经过内科治疗均治愈.12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3个月(3~47个月),后一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3.2分(68 ~93)分,优良率77.8%.[结论]合并慢性肝衰竭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经过术前积极风险评估并结合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只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麻醉方法,围术期间采取措施控制贫血、腹水及门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必要时术后辅助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其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 HBV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与 MELD 评分的关系

    作者:鲁旭;韩涛;李莹;张倩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肝衰竭(CLF)患者血清HBV标志物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ACLF患者62例(ACLF组)、CLF患者52例(CLF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CHB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HBcAb,并计算MELD评分。分析ACLF组、CLF组血清HBsAg、HBeAg、HBcAb水平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LF组、CLF组血清HBsAg水平降低,与CHB组相比,P均<0.05。 ACLF组、CLF组HBeAg阳性者血清HBsAg水平低于CHB组(P均<0.01)。 CLF组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水平低于CHB组(P<0.05)。 CHB组内,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HBcAb水平相比,P均<0.05。 ACLF组、CLF组MELD评分分别为(23.65±5.23)、(19.73±5.01)分,两组相比,P<0.01。 ACLF组、CLF组血清HBsAg、HBeAg、HBcAb水平与MELD评分无相关性( P均>0.05)。结论 ACLF、CLF患者血清HBsAg水平较CHB患者降低;ACLF、CL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情况与HBV标志物水平无相关性。

  • 结肠治疗仪配合新石军方灌肠治疗慢性肝衰竭湿热蕴结证临床观察

    作者:商斌仪;卓蕴慧;张雯;陈建杰

    目的:观察结肠治疗仪配合新石军方灌肠治疗慢性肝衰竭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肝衰竭湿热蕴结证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治疗、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结肠治疗仪配合新石军方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0.0%,死亡率8.8%,对照组有效率27.2%,死亡率4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治疗仪配合新石军方灌肠治疗慢性肝衰竭湿热蕴结证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 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作者:占国清;谭华炳;张薇薇;李芳;李刚;李儒贵

    目的 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10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ACLF组(35例)和CLF组(6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常见并发症、MELD评分及预后.结果 CLF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占66.02% (68/103),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两组在血常规参数(WBC、HB、PLT、MPV)和凝血指标(PT、APTT、TT)均有差异(P <0.05,P<0.01);ACLF组肝功能AST、ALT、TBIL、ALB高于CLF组,GLO、TBA低于CLF组(P <0.05,P<0.01);两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F组MELD分值低于CLF组,其预后优于CLF组(P<0.05,P<0.01).结论 ACLF和CLF在好发年龄、病程、血常规参数、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并发症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MELD评分及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70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