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邓桃枝;韩向阳;张洁;赵蜀崖;蔡曼妮

    目的 观察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作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多,酵母菌菌落数显著减少(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菌落数为(11.94±0.91)lgC-FU/g,乳酸杆菌为(9.91±0.74) lgCFU/g,肠球菌为(11.13±0.89) lgCFU/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酵母菌为(3.01±0.64)lgCFU/g,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百分率和CD4 +/CD8+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D8+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D4+百分率及CD4+/CD8+值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为(37.71士7.81)%、CD4+/CD8+值为1.52±0.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CD8+为(27.82±4.5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为(113.71士27.81)ng/L,IL-1为(92.82±18.51)ng/L,IL-6为(62.02±18.06)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 结论 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肝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及机体免疫功能,且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两种不同固定方法防止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腔留置导管脱出的效果比较

    作者:黄顺;李洪云;秦玉玲;梁金仙;邓艳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方法防止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腔留置导管脱出的效果.方法 将行腹腔留置导管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缝合线固定组(98例)和采用免缝敷料固定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 腹腔留置导管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率2.04%,免缝敷料固定组为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94,P<0.05).结论 腹腔留置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保证管道通畅,防止管道脱出是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关键.

  • 腺苷蛋氨酸治疗82例慢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秀娟;彭慧颉

    目的:将腺苷蛋氨酸应用在慢性肝衰竭疾病患者的常规治疗中,对82例患者样本进行跟踪观察,研究腺苷蛋氨酸在慢性肝衰竭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作用.方法:82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钾镁、间断应用白蛋白、新鲜血浆及对症支持治疗.腺苷蛋氨酸组在以上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一次含1 g腺苷蛋氨酸的10%葡萄糖溶液.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腺苷蛋氨酸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50%,显著高于对照组(69.64%,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肝衰竭上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 护理干预改善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效果分析

    作者:万小婷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改善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慢性肝衰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人工肝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积极地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ALT与A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自行掌握用药等知识掌握率都明显高于(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的预后效果,同时提高其知识掌握率。

  • 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霖;赵明敬;赵威

    目的:观察和分析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CLF)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分布、血浆内毒素水平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酵母样真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肠道菌种菌落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微生物制剂能够显著改善CLF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降低其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延缓病情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慢性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罗燕;熊晏;林炳亮

    目的 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感染组,将同期未发生真菌感染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感染组病死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细菌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侵入性操作例数分别为78.33%、93.33%、55例,对照组分别为18.33%、46.67%、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合并细菌感染种类、总胆红素指数、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累积时间、侵入性操作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是慢性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针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真菌感染率.

  • 慢性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细菌培养和抗生素选用临床研究

    作者:郭强;孙艳蕾;马丽

    目的:了解慢性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致病菌感染谱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从慢性肝衰竭并发SBP患者的腹水中分离细菌,采用美国BD公司的Sceptor细菌鉴定仪和法国梅里埃API生化鉴定条进行鉴定,并按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2000年判断标准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68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72株(42.86%)、肺炎克雷伯菌24株(14.29%)为主.耐药性分析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呈多重耐药,耐药率低为亚胺培南(12.7%),高为氨苄西林(82.7%).结论:依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选择抗生素控制SBP感染,不断进行耐药性监测,掌握细菌变迁动态,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减少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

  • 微生物酵素对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维;李晖;刘雪梅;李宁;孟庆华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微生物酵素对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正常组5只,微生物酵素组20只,实验对照组20只.通过CCl4法建立慢性肝衰竭模型.微生物酵素组大鼠给予微生物酵素灌胃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时间、肝功能、D-乳酸、DAO、IEL及PP淋巴细胞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及凋亡情况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微生物酵素组血中D-乳酸水平为(0.74±0.05)μg/ml,DAO为(1.86±0.06)μ/ml,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的(0.85±0.10)μ/ml及(1.96±0.07)μ/ml,IEL及PP集合淋巴结内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6.92±11.76)%和(58.98±14.92)%,高于实验对照组(P=0.06,0.016).结论 微生物酵素有利于改善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和预后分析

    作者:王福成;聂芳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和预后.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法的原则选用在本院接受慢性肝衰竭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析慢性肝衰竭患者具体的发病原因,同时根据全部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进行分组探析,将48例存活的患者归入观察组,而32例死亡的患者纳进对照组,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71.25%,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率为8.75%,酒精性肝病发病率为11.25%,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率为2.50%,其他因素的发病率为6.25%.由此可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发病的3个主要因素;对照组年龄≥50岁、肝硬化、肝性脑病等患者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的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史两个因素,而能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干扰的主要有年龄50岁以上、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合并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多种因素.

  • 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护理及体会

    作者:马智慧

    目的:对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的方式进行慢性肝衰竭治疗和护理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方法对5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护理。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时进行记录总结,可知观察组在护理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效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 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护理要点分析。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50例进行分析,针对患者腹胀及预后的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针对肝衰竭患者腹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与治疗相结合,降低患者腹胀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结论对于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的60例临床护理

    目的: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腹胀后临床护理的探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有腹胀症状的慢性肝衰竭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4例,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两组同时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综合护理,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后进行分析。结果对比经过不同护理后的两组患者,临床腹胀症状为治疗组症状消失快,至于有效率95.8%,对照组症状消失相对较慢,至于有效率75%,此差异对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对缩短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程、控制病情发展的效果明显,同时对并发症的发生起有效的防止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黄乐珍;刘亮明

    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效果.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焦虑评分、家庭支持Apgar问卷评分值分别为(35.41±3.21)、(8.43±1.41)分,与对照组[(45.83±4.59)、(5.12±0.9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191.61±l00.19)μmoI/L、(169.23±132.62)U/L、(70.32±25.12)%,与对照组[(264.12±121.01)μmol/L、(272.89±171.71)U/L、(56.12±17.9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人工肝治疗慢性肝衰竭前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疾病恢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王春明

    目的:研究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综合治疗以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分析临床治疗血清病毒学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HBV-DNA定量指标情况,患者实施治疗前其血清病毒学指标与治疗2周后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以及4周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的Child-Pugh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可大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死亡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作者:宁更献;侯军良;张新元;戴二黑;陈翠英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症患者肝功的改善作用.方法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2例,慢性重症患者8例,分离其自体骨髓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于移植后1、2、4、8周进行肝功能等检测,并观察其移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移植1、4、8周后,37例(92.9%)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逐渐降低,由平均(112.3±25.10)U/L降至(62.45±18.4)U/L;34例(85%)患者总胆红素(TBIL)逐渐下降,由平均(86.2±23.1)μmol/L降至(50.12±18.4)μmol/L;35例(87.5%)患者白蛋白(ALB)逐渐升高,由平均(28.5±9.3)g/L升至(33.56±12.8)g/L.移植后37例(92.5%)患者凝血酶原治动度(PTA)不同程度升高,由治疗前平均(37.8±11.9)%上升至治疗8周后的(64.2±21.3)%;37例(92.9%)患者胆碱脂酶活力逐渐升高,由平均(3 425.24±36.41)U/L上升至治疗8周后的(4 635.2±52.4)U/L;34例(85%)患者胆固醇逐渐升高,由平均(2.7±1.2)mmol/L上升至治疗8周后的(3.8±1.4)mol/L;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内腹水减轻32例(80%),食欲改善34例(85%),乏力好转37例(92.5%);腹胀减轻34例(85%);在4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安全有效.

  • 经肝门静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蔡银科;张德葵;黎婉斌;林晓岚

    [目的]观察慢性肝衰竭病人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皮经肝门静脉移植治疗时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46例慢性肝衰竭病人行经门静脉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并给予有效的护理.[结果]46例病人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全部成功,未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

    作者:张岁;柳立平;马文波;贾蓓;王海舫;解从君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增殖能力强,可以分化为肝细胞,为肝衰竭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慢性肝衰竭患者50例,按平行对照分组方式分为2组:干细胞组25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经前臂静脉途径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4-2.3)×106/kg,总体积100 mL,对照组25例,给予单纯内科综合治疗,输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半个月1次,共输注3次.于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周观察患者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MELD评分、临床症状、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①干细胞组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在治疗后12,24周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在治疗后4,12,24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4周后,干细胞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随访24周,干细胞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未出现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无肝癌发生;⑥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葛金华;曾祥铨;连豫苞

    目的 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 mg/粒,每次2粒,2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变化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验前肠道菌群、TBiL、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TBiL、PT有所下降但不显著,治疗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BiL、PT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 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以促进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及改善肝功能.

  • 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

    作者:王莹;赵红阳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肝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 T 细胞亚群(CD4+, CD8+,CD4+/CD8+)、HBVDNA 及存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 T 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抗病毒组 CD4+百分率、CD8+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 <0.05),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经治疗,抗病毒组 HBVDNA 阴转率及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外周血 CD4+、CD8+含量及 CD4+/CD8+比值具有调节作用,说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通过调节已失衡的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其拮抗肝衰竭的疗效,降低病死率。

  • 9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梁雪梅;赖观好;敖小敏;戴芬;黄素娃

    目的:探讨慢性肝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9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护肝和输血和白蛋白等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心理变化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护理措施,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治愈33例,好转28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7(17.34%)例,死亡20(20.40%)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并发症采和心理改变取不同的个体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