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建议

    作者:李国庆;严梅娣;肖胜文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来医院就诊的外科手术患者46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找出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结果:有1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3.42%;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和患者术前的住院时间均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较多,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的早期预测研究

    作者:彭元娥;朱谦;牛桂林;张玉霞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对每个手术病例进行预测,确定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高危病例,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预防SSI的发生.方法采用尤度法 ,所用初选自变量为14个,后入选自变量为7个:X4、X5、X7、X8、X9、X12、X14,计算出SSI非高危病例(Y1)和SSI高危病例(Y2)的条件概率.结果符合率67.95%,灵敏度78.67%,特异度67.27%,假阳性率32.73%,假阴性率为21.33%;应用于1999年的资料进行回代性判别,总符合率68.95%,灵敏度80.37%,特异度68.27%,假阳性率31.73%,假阴性率19.63%.结论应用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出SSI的高危病例,在术前的手术方案制订以后即可进行;预测方法比较简单,可在各类医院推广应用.

  •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方案的研究

    作者:李晨;李兴艳;田林强;郭风劲;陈安民

    目的 研究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提供科学使用依据.方法 收集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将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分类:方案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方案2为未达到方案1标准但术后使用≤3d,方案3为抗菌药物术后使用≥4 d;分析不同方案与术后感染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方案1~3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5.23%、5.65%、1.21%;脊柱类疾病中,方案1感染率为6.06%,高于方案3的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0、1 d感染率分别为5.39%、6.76%,均高于方案3的1.2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关节成形与关节疾病、手、显微外科疾病比脊柱类疾病术后感染风险低.结论 脊柱类疾病Ⅰ类切口手术术后抗菌药物使用2d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其他骨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手术室层流通风系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作者:刘晓凤;邓露;申海艳;王惠平;刘卫红

    超净通风系统(UVC),通常被称为层流系统(LAF),在手术室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层流系统主要在关节置换或矫形手术中使用,对于如矫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高效的空气净化对于降低术后感染具有显著的效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手术室空气质量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已展开层流通风系统的长期追踪调查,重视整体环境对手术室内空气的影响;国内较为注重层流系统中空气质量与菌尘浓度等研究,范围较国外略窄.本文对近几年的手术室层流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手术室层流系统的工作原理、手术室层流效果的评估手段、国内外手术室层流技术规范等不同视角进行综述,国内外研究进行同步对比,为研究者提供相关研究新视角,促进层流手术室感染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 我院外科系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评价

    作者:许恒忠

    目的: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督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结果及结论:我院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为手术前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依据.

  •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华;刘民;杨雪松;孙垂国

    目的 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该类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 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将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38例),同随机抽取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对照组(7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肥胖(P=0.040)、手术中出血量大(P=0.050)、术后引流天数多于4天(P=0.032)是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引流天数多于4天(P=0.006)是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持续时间长短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P=0.394)没有明显关联.结论 肥胖、手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引流天数多于4天是腰椎管狭窄手术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手术部位感染没有明显关联.术前应向肥胖患者解释高危因素的存在;术中应进行细致的手术操作,减少出血;术后加强引流管护理并及时拔除.没有必要延长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爱;周炯;马小军;廖泉;李桂萍;赵玉沛

    目的 调查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率并探讨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结果 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发生SSI 14例,SSI发生率为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为(383.57±157.64)min,非感染组手术时间为(265.52±107.68)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引起胰腺外科手术SSI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时间,而与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无相关性.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王代敏

    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外科手术患者经历手术创伤,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医院内感染,而手术部化感染是手术常见并发症,因手术种类及手术危险因素、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等而各不相同,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我院于今年7月开始对神经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监测,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科室及医生本人,以便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现将目标性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上消化道重建手术缝线材料的合理选择

    作者:张太平;王天笑;赵玉沛

    缝线是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缝线材料的选择应结合手术切口的部位、病人的自身情况、手术的性质和缝合组织特性进行选择.手术操作中理想的缝线材料要求异物排斥反应低,不利于细菌生长,无致癌性,易于操作,打结牢固不滑脱,能对抗组织内的张力,对组织切缘剪切力低,易于组织切口的愈合.外科医生应根据基本的缝合常规和自身的缝合习惯对缝线进行适当的选择.

  • 无菌术的正确应用

    作者:代文杰;张启龙

    感染是外科主要的危险之一.无菌术(aseptic technique)就是针对感染来源和途径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决定诊疗效果及手术成败的关键.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茅一萍;徐耀初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并发症之一,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感染的发生机理及危险因素,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医院感染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对病人和社会产生巨大的益处.本文重点就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病机理及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严冰;李妙君;徐小平

    目的 研究本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 AMS System对医院2003年1月~2006年9月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WHONET 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中SSI的发生率为9.6%;SSI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8.0%,革兰阳性球菌占40.8%,真菌占11.2%.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率高达100.0%,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非发酵菌的敏感率均为93.3%,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82.2%,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检出率为11.8%.结论 应加强SSI的感染菌和耐药性的监测,采用合理预防控制措施,能减低SSl的发生.

  • 一期清创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

    作者:刘明;青祖宏;高巍;王慧娣;刘杨;牛二龙

    [目的]介绍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置物的彻底清创技术.[方法] 2010年1月~2017年1月腰椎内固定术患者692例,术后早期感染患者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岁(58~80岁).引流管或伤口引流液培养均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其中MRSA 2例,表皮葡萄球菌8例,肠杆菌1例,肠球菌1例.获得细菌学证据后,采用亚甲蓝标记后彻底清创、内置物取出高压灭菌回植、伤口放置敏感抗生素、单纯负压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4例患者清创后切口引流液培养均阴性,切口均Ⅰ期愈合,14d拆除切口缝线.清创术后3dCRP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ESR及CRP均持续下降,术后3个月ESR及CRP均降至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征象.[结论]采用亚甲蓝标记清创、内置物取出高压灭菌回植、伤口放置敏感抗生素、单纯负压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可获得Ⅰ期治愈.

  • 美国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一、二代头孢菌素方案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效果研究

    作者:黄书佳;许雍皞;苏敏

    目的:在目前微生物敏感性水平下,预测美国医院药师学会等学(协)会外科手术抗菌预防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一、二代头孢菌素方案预防标准体质量(以60 kg计)和肥胖(以120 kg计)患者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方法:以该指南推荐的头孢唑林2 g或3 g q4h和头孢呋辛1.5 g q4h方案分别作为一、二代头孢菌素预防外科SSI的考察方案,以100%fT>MIC(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位于低抑菌浓度之上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率)作为药动学/药效学(PK/PD)靶指数,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目标菌群,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上述方案预防标准体重和肥胖患者外科SSI达到PK/PD靶指数的累积反应分数(CFR),当CFR≥90%时认为抗菌效果佳.结果:对各目标菌群,标准体质量患者使用头孢唑林2 g与头孢呋辛1.5 g均可在给药后4 h内达到≥90%CFR;但对肥胖患者,头孢唑林2 g与3 g以及头孢呋辛1.5 g基本仅在给药后3h内达到≥90%CFR.结论:在目前微生物敏感性水平下,标准体重患者使用头孢唑林2 g q4h和头孢呋辛1.5 g q4h仍可用于外科SSI预防;但对肥胖患者,头孢唑林应采用2 g q3h方案,头孢呋辛应采用1.5 g q3h方案.

  • 脊柱手术后患者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王建聪;卢晓燕;Gunnar Aksel Bjune;Hanne Merete Eriksen

    目的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感染发病率增高,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患者预后效果不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某教学医院患者进行脊柱手术后发生SSI的现状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该院所有脊柱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颁布的指南作为SSI的诊断依据,通过床旁调查与出院后的检查发现SSI病例,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脊柱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共监测192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7例(3.6%)发生了SSI.通过双变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切口类型(污染/感染切口)、外科引流、输血与增加SSI风险的密切相关.在19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120例(62.5%)给予静脉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周期为2.2 (1~9)d,139例(72.4%)使用中成药.结论 该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教学医院脊柱手术后患者SSI发病率,亦为今后进行脊柱手术后患者发生SSI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

    作者:蔡敏;张传芬

    目的:通过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研究的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普通外科所有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并于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63例次手术患者中,10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3.8%;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手术以胃肠道手术和胆道手术的SSI发生率高;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异常、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糖尿病、引流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SSI发生率越高.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马立斌;柴琛;曹农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SSI发生率为4.26%~5.20%[1-2].SSI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额外的医疗费用,甚至可能直接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SSI的预防和控制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引起了医院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主要就SSI发生的可变因素及预防措施做一介绍.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郑媛;张玲;焦成元;贾敏;肖伟;秦钰萍

    目的 分析影响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2年7月1日-12月31日677例所有类别手术(不包括有植入物手术及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前根据外科手术切口污染情况进行切口类型分类,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定期来院复查,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并按时填写统一表格.结果 对677例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发生SSI 12例,感染率为1.77%.污染及感染类切口SSI发生率(14.28%、30.76%)高于清洁及清洁-污染类切口(0.0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住院时间≥4d者的SSI发生率(4.55%)显著高于术前住院时间为2~3 d(0.60%)和≤1d者(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72h者SSI发生率(7.69%)高于术后用药时间≤48h者(0.00%)(P=0.002).结论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能降低SSI的发生率;围手术期长时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反而有增加感染的风险.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余桂英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过低的原因,掌握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减少医院感染漏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方法 选择开展较多、手术部位一旦发生感染对患者安全威胁性较大的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结肠、直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乳房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食道贲门手术,腰椎间盘摘除术,监测时间为2011年1月1日-6月30日及2012年1月1日-6月30日,共监测1 180例手术,对手术部位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1年半年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率1.99%,调整感染率4.74%;比国内报道低6~9倍;通过分析原因,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再培训、加强病原微生物送检等,2012年半年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率4.68%,调整感染率32.12%;与201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841,P=0.000).结论 手术部位感染率偏低的原因是医生漏报所致;采取整改措施后,提高了手术部位感染的识别能力,减少了漏报,对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吉春;任小宝;郑蜀芳

    随着外科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内镜、假体植入、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手术难度及复杂度越来越高,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已经成为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发展中国家SSI是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在医源性感染原因中位列第2,仅次于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增多及病死率增高.只有重视术前预防、术中操作、诊断、处理等各个环节才能降低SSI的发生率,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应用抗生素.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可使SSI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也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其后果是不仅对患者造成药源性损害,而且导致耐药菌急剧增加,抗生素药效降低,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人类发现和生产一个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因此,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细菌耐药性增加已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越来越危险的社会问题.本文就SSI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的外科医师、执业药师和感染控制专家的高度重视,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国家、医院和患者的负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