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护理

    作者:张安花

    目的 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 根据病情、病程,采取不同的体位护理,同时配合按摩,通电针刺法、脑反射等治疗.结果 55 例脑卒中患者中无1 例发生褥疮,其中1 例发生坠积性肺炎.治疗后步行恢复率为87%.结论 正确的体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脑卒中 良肢位 护理
  • 脑卒中早期良肢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赖照萍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良肢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发生脑卒中后即进行良肢位护理与病程在1个月以后进行良肢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5.2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脑卒中病人的早期良肢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50ml注射器针筒在早期指关节恢复中的巧用

    作者:李明娟;赵彬芳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指关节过于蜷曲、屈曲、手尺侧弯,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甚至不能处于良肢位,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仅延长住院日,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痛苦。我科现采用50 ml 注射器针筒对患者指关节保持良肢位起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预防足下垂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廖中梅;刘嘉斌;孙小惠

    足下垂是创伤骨科,神经内、外科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瘫痪、肢体障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足下垂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为预防足下垂的发生,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经常用手向上推握患者的足部并活动各个足部关节,足部不活动时用被褥、枕头、硬板等隔在患者足根与床栏杆之间,使得足部保持背屈位。但这种方法浪费人力和物力,且效果不确定,不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肢体位置,导致患者不能长时间保持肢体良肢位,达不到有效的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防止足下垂的装置,能有效防止重症瘫痪患者因长期足部下垂引起的肌肉变形或压疮,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简易分指板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张乐

    手指痉挛屈曲是脑卒中患者极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手指痉挛是康复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临床上多采用手握毛巾卷使患者肌张力下降,达到手指伸展位,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多缺点,如不能很好地固定手指,躯体移动毛巾卷就会从手中滑脱.而分指板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使手指伸展,保持良肢位,翻身和各种体位均不会造成手指屈曲.医疗器材分指板价格昂贵,因此医院能为患者提供的康复器材有限.康复治疗时可以用到分指板,但回到病房就不能再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科于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硬纸板来制作简易分指板应用于5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应用自制枕摆放良肢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彭汉玲

    目的:观察应用自制枕摆放良肢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采用康复医学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在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分别采用自制型(观察组)与普通型枕头(对照组)摆放良肢位,治疗1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及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为(80.21±6.06)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为(63.03±8.1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08±7.84),(56.25±10.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135,3.141;P<0.01)。结论自制型良肢位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较好的作用,建议临床应用。

  •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训练

    作者:梁绯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早期康复护理,出院前对比护理前后的肌力变化,了解肌体功能康复程度.结果:偏瘫患者肌体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组病人在入院时与出院前肌力比较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 早期良肢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艳;徐克;鲍金艳

  • 脑卒中早期良肢位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作者:夏永娣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与功能锻炼对患者运动功能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患者发生脑卒中后(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48 h内即进行良肢位与功能锻炼护理,对照组患者在30 d后进行良肢位与功能锻炼(期间进行基本治疗),其余治疗相同.将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评定两组患者4个关节的痉挛程度,观察终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良肢位与功能锻炼护理对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和康复有重要作用,对减少脑卒中患者残障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效果观察

    作者:李瑶;陈瑶;李小艳

    目的:循证良肢位摆放在偏瘫患者护理中较传统功能体位摆放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1日-2014年3月31日期间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一组住院患者,应用特制的适合良肢位摆放的各式枕头和搁手板,即时全程进行良肢位摆放。并与随机抽取的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一组功能位摆放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疼痛指数、高疼痛指数、重复入院率三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天数平均缩短8.3天。结论偏瘫早期良肢位摆放显著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住院天数进一步缩短,再入院率显著降低,良肢位摆放对患者更具长效机制。

  • 品管圈活动降低康复科住院患者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

    作者:刘鹤男

    目的 降低康复科住院患者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并预防和减轻患侧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加重,以及保持患侧肢体良好的功能位,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成立品管圈,通过头脑风暴方法,选定“降低康复科住院患者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为主题,通过现状把握及要因分析,找出真因,针对真因制定出相关的护理对策并进行实施,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康复科住院患者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由活动前的37.2%降低至活动后的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良肢位摆放的错误率,提升专科护理技能.

  • 延长偏瘫患者良肢位护理翻身间隔时间的研究

    作者:赵建红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有效的良肢位变换体位间隔时间.方法 随机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70例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常规干预相同,对照组执行常规良肢位护理,干预组于入院5d后逐步延长良肢位摆放时间,间隔时间每天递增0.5 h,长延至4h.分别于入院和出院2个时间点行肌力和肌张力评定,并统计干预组患者有效变换体位时间间隔.结果 干预组患者平均变换体位时间为(3.16±0.40)h,单样本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前肌力、肌张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长良肢位摆放持续时间的方法安全可行,不会降低治疗效果,软瘫期患者可延长至3h变换体位而不发生压疮.

  • 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王丽英;袁莉;王建华;张宏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良肢位摆放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良肢位摆放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2003年1月到2014年3月.由2名研究人员对纳入研究的文章质量进行严格地评价以及资料提取,对于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RCT研究结果.良肢位摆放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相关(Z=5.34,P<0.01).合并计算的相对危险度(RR值)为1.17(95%CI:1.10~1.24).结论 早期给予良肢位摆放,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仍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方法科学并且规范的高质量RCT,以期进一步验证良肢位摆放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媛;蒋丽红;何云燕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76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良肢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时间达到3:1作为试验组(50例);选择良肢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时间≤2:2作为常规组(54例);未进行良肢位护理作为对照组(72例).三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入院24 h内和3个月随访时FMA运动功能评分、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试验组和常规组FMA评分、C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较常规组三组评分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侧卧位作为良肢位护理的首选体位对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显著.

  • 影响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赵秀娟

    良肢位是为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处于迟缓阶段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良肢位分为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3种,对患者在卧床时的头、颈、胸、肩、肘、腕、髋、膝、踝关节及肢体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规范[1].迟缓期患者卧床时采用良肢位,可以减缓偏瘫侧肢体的挛缩、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半脱位,膝关节过伸展,髋关节外展外旋等并发症,为肢体运动功能的进一步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措施[2].

    关键词: 偏瘫 良肢位 原因 对策
  • 不同肌力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良肢位护理执行情况的影响

    作者:王振玉;何云燕;安中平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肌力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良肢位执行情况,探讨患者自身运动状态对良肢位护理执行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肌力分级分为3组,分别统计患侧卧位、健侧卧位良肢位保持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卧位保持率优于健侧卧位(P<0.01),肌力越低越容易保持良肢位(P<0.01).结论: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化差异提供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护理措施.

  • 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的康复护理

    作者:郭永利;肖美英

    脑卒中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感觉、运动输入,打破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建立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强化康复护理训练,使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良肢位用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邱潇娴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脑卒中患者约有四分之三出现偏瘫症状,如果急性期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容易造成关节挛缩、变形而影响日后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为偏瘫患者设计良肢位,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点,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 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叶惠坚;吴玉玲;洪莉萍;赖叶琼;李瑜

    目的:探讨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患者自入院当天起保持良肢位,比较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摆放良肢位,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早期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黄云英;连秀李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意义.方法:对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按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42例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在患者入院早期开始进行良肢位设计与摆放.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良肢位
103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