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尔茨海默病与细胞凋亡

    作者:柯将琼;王小同

    细胞凋亡是AD神经细胞的死亡形式,它的启动和发展需要氧自由基和多种基因及其产物和调节剂的控制.β-淀粉样蛋白(Aβ)可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在AD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氧自由基诱导细胞早期立即反应基因及其表达而促发.同时,促进细胞凋亡的主要有:Bax,Fas,P53,C-fos,C-jun,P21,突变的App695,P75NGRF,突变的Prescnilins.抑制凋亡的主要有Bcl-2,Ced-9,V-raf,EBV-CMP1.

  • 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认知及精神行为症状的比较

    作者:程文桃;林力;罗兰珠;陈剑英

    目的 比较Alzheimer病(AD)与血管性痴呆(VaD)的认知障碍及精神行为症状(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特点.方法 通过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9例AD与35例VaD患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AD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D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重,范围广,AD组仅在图形描画稍优于VaD组,在时间定向、短程记忆、注意和计算、阅读理解显著低于VaD组;两组间在情感障碍、幻觉、焦虑和恐惧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上无显差异,VaD组行为紊乱、偏执与妄想观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D组,严重程度却高于AD组,VaD组日夜节律紊乱、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上均高于AD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D与V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BPSD可有不同特点,这对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Alzheimer病大鼠脑形态及动物行为学影响

    作者:高丹宇;滕弘;朱晓峰

    目的:观察移植入Alzheimer病(AD)大鼠脑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及功能.方法:由新生大鼠海马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切断穹窿海马伞的方法制作A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8~10d后行神经干细胞移植.移植1个月后,通过暗回避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尼氏染色,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观察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以及AD大鼠AchE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神经干细胞在额叶和海马都能够存活,分化成神经元,可与宿主建立突触联系,在海马区移植神经干细胞的生长优于额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鼠的暗回避潜伏期变长(P<0.05),探索次数减少(P<0.05),海马AchE纤维密度增加(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能够在AD大鼠额叶、海马存活、分化,并可导致AchE纤维密度增加,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

  • 槲皮素对Alzheimer病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作者:李永金;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的影响和机理的初步分析.方法:用立体定位技术对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喹啉酸造成Alzheimer病模型;Y形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水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海马组织钙离子浓度;分离血清检测SOD、LPO值.结果:槲皮素可明显提高喹啉酸所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水平;显著降低海马组织钙含量及血清自由基水平;结论:提示槲皮素对AD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清除自由基、钙拮抗有关.

  • 疫苗与疫苗接种

    作者:徐冰

    本文介绍了部分儿童期疫苗的效力、疫苗的安全性和全球疫苗接种情况;着重讨论了序贯免疫的效果,并对疫苗接种的未来,尤其是用疫苗接种和免疫治疗技术战胜癌症和Alzheimer病等非传染病研究状况作了阐述。

  • 人参皂甙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董静尹;孙百强;朱晞;宋志芳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S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平均密度显著降低;而预防组、治疗组阳性神经元灰度值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平均密度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人参皂甙对照组大鼠的CA4及DG区中,此两项指标差异显著.结论:GS对AD模型大鼠海马SSmRNA表达减弱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 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变化

    作者:董静尹;孙百强

    目的:检测早老型痴呆(Alzheimer,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神经元变化.方法:模型组用D-半乳糖和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BO)损毁Meynert核联合造模.运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并统计2组大鼠海马SS阳性神经元数目、截面积和灰度值.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数目减少明显,灰度值增加明显,组间差异显著;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截面积无明显变化.结论:D-半乳糖合并IBO损毁双侧Meynert核所致AD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衰退明显.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轻度Alzheimer病的1H-MRS研究

    作者:丁萍;苗华栋;嵇鸣;魏文石

    目的 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轻度Alzheimer病(A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刺激回波序列(STEAM),对30例MCI患者、30例轻度AD患者和30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匹配健康对照的双侧内侧颞叶1H-MRS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和肌醇/肌酸(MI/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醇(NAA/MI)比值及不对称指数的差别,并对MCI和轻度AD组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与NAA/Cr、Cho/Cr、MI/Cr、NAA/MI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MCI组的左侧NAA/Cr及轻度AD组的两侧NAA/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CI组和轻度AD组的两侧NAA/Cr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间的Cho/Cr无差异(P>0.05).MCI组和轻度AD组的两侧MI/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CI组和轻度AD组的左侧MI/Cr有显著差异(P<0.05).MCI组和轻度AD组的两侧NAA/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CI组和轻度AD组的左侧NAA/MI有显著差异(P<0.05).MCI、轻度AD和对照组的NAA/Cr、MI/Cr、NAA/MI有一定的左侧偏性,但三组之间的代谢物不对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MCI和轻度AD两组的MMSE评分与两侧NAA/Cr明显正相关(P0.<05).轻度AD组的MMSE评分与右NAA/MI明显正相关(P<0.05).两组合并的MMSE评分与左NAA/Cr、MI/Cr、NAA/MI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MCI、轻度AD患者内侧颞叶NAA/Cr、NAA/MI比值的降低与MI/Cr比值的升高,以及MCI和轻度AD患者的左侧MI/Cr、NAA/MI有显著差异,为MCI和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MCI和轻度AD患者NAA/Cr、NAA/MI的变化与痴呆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MCI和AD的疾病进展和治疗监测有重要作用.1H-MRS是MCI和AD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疾病监测的有用工具.

  •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丁萍;嵇鸣;苗华栋;魏文石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采用点解析波谱法(PRESS),对24例AD患者、16例VaD患者和24例年龄匹配健康对照的双侧颞顶叶灰质区1H-MRS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差别,并对AD和VaD组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与NAA/Cr、Cho/Cr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D组和VaD组的NAA/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组的NAA/Cr显著低于VaD组(P<0.05),三组间的Cho/Cr无差异.AD组的MMSE评分与NAA/Cr明显正相关(P<0.05),与Cho/Cr无关.VaD组的MMSE评分与NAA/Cr、Cho/Cr均无关.结论 AD和VaD患者的双侧颞顶叶灰质区NAA/Cr比值的降低和AD患者NAA/Cr的变化与痴呆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AD和Va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作用.1H-MRS对AD的疾病监测也有重要作用.

  • Alzheimer病的1H MRS初步探讨

    作者:何慧瑾;沈天真;陈星荣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RS)在Alzheimer病(简称AD)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32名ProAD患者分为两组,重度AD组11名,轻度AD组21名,与24名年龄相当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PRESS序列,2cm×2cm×2cm大小体素定位于跨中线枕叶皮质区.分别计算各代谢物信号强度与肌酸的比值,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重度AD组的NAA/Cr比值较轻度AD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轻度A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Cho/Cr比值无差异.结论:AD患者枕叶NAA/Cr比值的降低反映了神经元的退变、萎缩.1H MRS为疾病监测提供了辅助信息.

  • 追踪型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小脑中位核突触素表达变化

    作者:李蕊;严芳;王耀州;陶陶;何成奇;吴冰;隋建峰

    目的 观察追踪型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小脑中位核突触素的表达变化,探讨小脑IN突触素与追踪型EBC建立的关系.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配对训练组(n=6)、假配对训练组(n=6)及对照组(n=6).以短纯音作为条件刺激,束状氧气流刺激角膜作为非条件刺激,分别对配对组及假配对组进行配对及假配对刺激训练,持续10d.在训练的2d、6d、10d,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三组动物的小脑IN突触素表达,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比较三组动物的突触素表达差异.结果 配对组动物在10 d的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逐步获得稳定的条件反射行为,而非配对组动物没有建立起条件反射;相对于非配对组及对照组,在6d、10d,配对组动物小脑IN突触素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小脑IN突触素可能参与了追踪型EBC的建立过程.

  • Alzheimer病患者线粒体DNA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张野;江三多;钱伊萍;汪栋祥

    目的旨在观察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上点突变的情况,并探讨mtDNA点突变与AD发生的关联性.方法入组了111例AD患者作为AD组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老人117名组成对照组,应用PCR-RFLP的方法对被研究对象mtDNA上分别位于第4336、5460和8021三个位置的点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第4336位置上的碱基未发现存在突变的现象.第8021位置上的碱基仅在正常老人组内检测到1例突变型,其余均为野生型.在第5460位置上对照组突变率为2.6%(3/117),AD老人组中突变率为6.3%(7/111),显著性检验x2=1.902,P=0.168.结论在我国上海汉族人群中线粒体DNA上第4336位置上可能不存在点突变的现象,第8021位置上突变也很少发生,在第5460位置上的碱基可能出现A或T的点突变,但这种突变的发生可能与AD的发生无直接关联.

  • DXS7基因座的多态性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分析

    作者:江三多;钱伊萍;张野;吴晓东;汪栋祥;李飞;汤国梅;江开达

    目的探讨DXS7基因座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Alzheimer病的关联.方法应用Amp-FLP技术,对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157例精神分裂症、62例单相抑郁症、61例双相情感障碍和58例Alzheimer病患者与DXS7基因座多态性进行遗传关联分析.结果(1)4种精神病与DXS7基因座多态性间无关联.(2)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9 bp等位基因和男性Alzheimer病患者的167 bp等位基因的频率与男性对照组有差异,Z值分别为2.36和2.10,P值均小于0.05.(3)经OR值计算,OR分别为4.93和0.22,但是这两个OR值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类X染色体短臂(Xp)上DXS7基因座附近可能不存在这4种精神病的易感位点.

  • 老年期抑郁症和Alzheimer病的失匹性负波研究

    作者:张载福;胡若笑;杨致蓉;范卫星;吕望强;朱建唯;姜小球;陈冲

    目的 探讨老年期抑郁症(SD)和Alzheimer病(AD)患者在失匹性负波(MMN)检测中的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31例SD和30例AD及33名正常老人(NC组)的MMN进行了检测.结果 与正常老年组比较,AD组MMN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而SD组无上述变化.AD组MMN潜伏期延迟及波幅低于SD组.结论 MMN技术可作为P300检测的一种补充手段,用于老年精神科临床.

  • Alzheimer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分析

    作者:张晓玲;丁美萍;裘秀兰;黄俊军;王志刚;殷新光

    目的:探讨胰岛抵抗与Alzheimer病(AD)及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29例AD患者、31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30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C-肽(CP)、总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方法进行计算.结果:AD及VD患者FIns高于对照组(P<0.05),ISI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和P<0.05),且在AD组中,这种差别随AD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加大.结论:AD患者存在IR,IR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血管风险因素可能包含在AD病因中.

  • 人α7nAChR的克隆、测序及可变剪接

    作者:卢家红;吕传真

    目的:克隆人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亚单位全长cDNA,为研究α7在Alzheimer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技术扩增人海马α7 cDNA,并进行克隆,酶切验证和测序.结果:成功扩增出人全长α7cDNA,测序证实与基因库中人α7(GI:1458119)序列完全一致,同时发现了两种α7的可变剪接形式.结论:人脑中可能存在3种不同的α7基因表达类型.

  • Alzheimer病模型大鼠脑生长抑素表达与学习能力改变

    作者:王墨林;崔行;张群业

    目的:研究损伤脑胆碱能系AD模型大鼠学习能力及相关脑组化改变.方法:鹅膏蕈氨酸(IBA)定位损伤大鼠脑建立AD模型,分光光度法、免疫组化法测定其脑胆碱酯酶(AChE)活性及生长抑素(SOM)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显示学习能力明显下降(P<0.05),鼠脑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1);额叶皮质和海马区SOM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模型鼠学习功能下降可能与中枢胆碱能系毁损导致的AChE活性下降和SOM表达减少有关.

  •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β-AP与多肽生长因子相关性

    作者:陈青;薛慎伍;张象温;徐军;吴玉贤

    目的: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和多肽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AD患者32例,VD患者34例及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β-AP、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D与VD患者血清β-AP、TGF-α、IGF-Ⅱ水平明显高于ICVD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血清β-AP和IGF-Ⅱ之间呈明显相关关系.结论:①β-AP是AD和VD发病危险因素;②引起AD和VD神经元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痴呆与TGF-α和IGF-Ⅱ增多有关;③β-AP与TGF-α、IGF-Ⅱ密切相关,并在老年斑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 血小板活化在Alzheimer病中的意义

    作者:毕胜;张昱;吴江;王德生;盛雨辰;马涤辉;王守春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Alzheimer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4例AD和13例对照组人群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MP)CD4l、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AD患者血小板3种GMP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活化可能与AD患者血浆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淀粉样肽(βA4)浓度增高有关,故血小板活化与AD的发病机制有关.

  • Alzheimer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张艳莉;张苏明;张旻

    总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动物模型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脑组织损伤模型和转基因动物等几个方面讨论并比较这些动物模型在复制AD病理和行为改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探讨如何制作出更理想的动物模型.

349 条记录 8/18 页 « 12...567891011...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