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在开颅术中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建良;何升学;吕文;吴耀晨;郭继龙;骆均梵;何爽

    目的:探讨针刺腧穴对开颅术中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二氧化碳分压(PbtCO2)和pH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术患者术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针刺涌泉、厉兑10分钟,比较针刺前5分钟、针刺10分钟、针刺停止后5分钟PbtO2、PbtCO2、pH值、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PbtO2、PbtCO2和pH值在针刺中和针刺停止后5分钟内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R和MAP在针刺中增加,针刺停止后回到针刺前水平.结论:针刺腧穴可增加PbtO2和pH值,降低PbtCO2,即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脑组织氧代谢,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所测参数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对指导开颅术中的脑保护治疗有重要意义.

  • 电针内关和神门穴对脑功能成像不同影响的观察

    作者:付平;贾建平;王葳;李坤成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和神门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电针内关和神门对不同脑区的激活状态.结果:电针刺激内关主要引起额叶的激活,刺激神门主要引起颞叶的激活.结论:针刺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激活不同的脑区,电针内关和神门穴激活脑区的功能与智能有关,提示应用内关、神门穴治疗智能障碍有一定的客观性.

  • "双固一通"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彦春;马骏;王华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风府太冲组和"双固一通"组5组,以6-羟基多巴胺右侧纹状体微量注射法制备偏侧PD大鼠旋转模型,对比观察单纯针刺"风府""太冲"和"双固一通"取穴法对PD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黑质、纹状体细胞增殖情况及神经干细胞数量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观测各组神经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的数量.结果:两针刺组损毁侧黑质、纹状体增殖细胞显著增多(P<0.01),但只有"双固一通"组损毁侧黑质、纹状体神经干细胞及转化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初步提示"双固一通"法能引起PD模型大鼠黑质和纹状体区神经干细胞发生明显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 针刺经穴对运动状态下正常人脑功能的影响

    作者:常雄;石现;田嘉禾;尹岭;左芳

    目的:观察在运动状态下针刺体穴对正常人脑代谢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名正常受试者在脑运动激活下行PET扫描,再行针刺加运动后扫描.利用SPM分析软件行分组t检验处理.结果: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旁中央小叶、额内侧回、双侧小脑、壳核等神经元细胞葡萄糖代谢发生了改变.结论:针刺通过对脑功能的调节实现其对肢体运动功能、镇痛等的调节.

  • SAMP10鼠脑衰老相关基因HSP86、HSP84的表达及针刺影响的研究

    作者:付于;于建春;丁晓蓉;韩景献

    目的:探讨针刺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快速老化小鼠SAMP10、SAMR1为模型,运用RT-PCR和地高辛标记的非放射性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8月龄SAMR1对照组、SAMP10对照组、SAMP10针刺组及SAMP10非穴位刺激组全脑、皮层和海马HSP84、HSP86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SAMP10对照组小鼠热休克蛋白HSP84、HSP86在全脑、皮层、海马中的表达下调,针刺后表达上调并趋向于正常组.结论:SAMP10小鼠脑衰老与热休克蛋白HSP84、HSP86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针刺可以通过调节HSP84、HSP86基因表达增强细胞保护、抑制细胞凋亡、抵抗氧化应激,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 针刺头穴对运动条件下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作者:左芳;石现;田嘉禾;姚树林;单宝慈;尹岭;常雄

    目的:观察运动状态下针刺头穴对正常人大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观察6例正常人运动时针刺前后的大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针刺百会与左侧曲鬓穴可使双侧大脑顶上小叶、楔前叶葡萄糖代谢增高,但以左侧大脑为主;葡萄糖代谢减低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小脑、脑干和前额区及颞叶.结论:针刺头穴百会与曲鬓可以增强大脑双侧有关运动区域的代谢,但以同侧为主.同时也影响大脑的高级思维活动.

  • 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探讨

    作者:陈泽斌;袁芳;梁凤霞;王华

    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为针刺效应物质的探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先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再采用颈动脉引流法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脑片缺血性病理变化,进行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在3个时间段F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C、D、E 3组(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不同电针刺激频率对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影响

    作者:欧阳钢;贾少微;王凡;石宇;高宙

    目的:寻找治疗脑卒中的适宜电针刺激频率.方法:47例脑卒中患者电针头皮运动区,根据其频率分为2 Hz、2/15 Hz、100 Hz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观察3组患者电针前和电针中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变化.结果:三种不同的电针刺激频率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2/15 Hz和100 Hz组较2 Hz组为强.结论:在刺激强度固定的条件下,2/15 Hz、100 Hz的刺激频率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

  • 从脑功能成像看针刺作用的中枢机制

    作者:曾燕;梁勋厂

    目的:了解针刺负荷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探讨针刺疗效的中枢机制.方法:收集、整理及分析了近10年来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和诱发电位(EEG and EPs)、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三种技术探测针刺穴位时,所引发脑内多个功能区域血流和代谢变化的相关研究的近40篇文献.结果:目前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所研究的穴位并不多,从已经研究的几个穴位来看,主要兴奋痛觉调制通路、运动相关功能区、视觉皮层及其它脑区.结论:针刺穴位对多个特异脑区的激活与多系统的治疗作用相关.

  • 针刺对快速老化鼠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的影响

    作者:温廷益;韩景献;李平;王舒;石学敏;邢来君

    目的:探讨针刺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月龄快速老化模型鼠(SAM)为研究对象,以"调神益智,平肝通络"为治疗原则,取人中、内关、太冲为主穴,对8月龄的SAM P8进行针刺治疗,以正常老化的SAM R1 作增龄性对照,以非针刺SAM P8 作对照,用DNA酶I作活性基因探针观察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变化情况.结果: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使8月龄的SAM P8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数增加,基因转录水平提高.结论:证实针刺能在细胞核活性基因转录水平上起作用.

  • 电针穴位刺激对锂-匹罗卡品诱导致痫大鼠行为及脑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津存;黄远桂;温晓妮;王卫东;夏峰;王小木;杨芬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百会穴对锂-匹罗卡品诱导致痫大鼠的行为及脑电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穴位刺激的抑痫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完成.①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电极埋入大鼠脑部双侧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②选取24只大鼠,脑内植入电极1周后,予大鼠腹腔注射锂-匹罗卡品,造成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模型.③将癫痫发作程度(依据Ono等分级标准)Ⅳ级(含Ⅳ级)以上存活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电针穴位刺激组(电针刺激致痫大鼠百会穴),电针刺激对照组(电针刺激致痫大鼠百会穴相临的非穴位处),无刺激对照组(造模后不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每组6只.均采用G-6805型电针治疗仪于致痫后第2天开始进行电针刺激干预,共刺激3周.电针刺激参数为:频率为80 Hz,电流强度20 mA,时间20 min,2次/d.其余6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取脑内植入电极,但未致痫大鼠,腹腔注射与匹罗卡品等量生理盐水.④记录致痫大鼠首次癫痫发作平均潜伏期、注射地西泮前强直-阵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静默期的长短.此后,每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学变化4 h,记录其静默期后出现的Ono等分级标准Ⅰ~Ⅲ级的自发反复发作次数.⑤采用太阳公司视频脑电描记系统记录脑电.右海马-右耳连续描记各组大鼠致痫前15 min到注射地西泮终止发作期间的脑电变化,以及致痫后在第2,3,4,6周时大鼠的脑电图改变(时间2 h).⑥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造模后存活18只及正常大鼠6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致痫大鼠首次癫痫发作平均潜伏期、注射地西泮前强直-阵挛发作次数和平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电针穴位刺激组大鼠平均每周自发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电针刺激对照组和无刺激对照组大鼠(P<0.05).②正常大鼠脑电波形频率以5~10 Hz为主,波幅小于200μV.注射后经过潜伏期,大鼠脑电图表现出多种形式的癫痫样波,有单棘波,多棘波,多相棘波,棘慢波,发作性节律波等.频率快可达35 Hz,波幅高约2.5~3.0 mV,发作后可出现抑痫制波.电针穴位刺激组大鼠在第2,3,4,6周时脑区杏仁核内2 h内放电次数明显少于电针刺激对照组和无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百会穴对锂-匹罗卡品诱导致痫大鼠的慢性发作具有明显的抑痫作用,其电生理机制依赖于抑痫信号的穴位-神经传入解剖途径.

  • 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影响的观察

    作者:石现;左芳

    目的:观察运动状态下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①实验于2002-01/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核检测中心完成.选择同期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首次实验中受试者平卧于检查床进行患侧手(右手)的自主节律(0.5 Hz)握拳运动20 min,不给予针灸治疗.第2次实验隔日进行,先给予针灸刺激,平刺百会和右侧曲鬓穴,得气后进行电针治疗.起针后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将两次扫描结果用SPM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并用Talairach大脑立体定位坐标进行定位.③对每例患者的PET扫描图像进行标准化和平滑处理,然后对图像的每一像素点的数据做单边t检验:假设电针后可能使运动状态下大脑葡萄糖代谢率增加,计算出相应的t值,绘制由t值构成的统计参数图,得到相应的糖代谢增高/减低的变化区域.结果:脑卒中患者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电针治疗后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健侧(左侧),其中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即中央前回(4区)、补充运动区即额内侧回(6区)、运动前区即额中回(6区)及顶上小叶(7区)有明显变化(t=2.79~3.20,P<0.05~0.01).②葡萄糖代谢减低主要集中于病灶侧(右侧)中央前回(4区)、额中回(6区)和顶上小叶(t=2.23~3.89,P<0.05~0.01).结论:针灸可以改善双侧大脑运动功能区的糖代谢,可能具有诱导兴奋或抑制潜在的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补偿或协助受损的大脑功能区,促进运动功能重建.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培秀

    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选穴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双向调节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脑血流状态,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脑组织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对自由基的产生可能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脑组织和血清LPO减少,保护脑组织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适时地改善脑灌注,减轻脑组织损伤,升高PGI2/TXA2比值,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从而促进脑组织的康复.中风病患者无论出血性还是梗塞,尽早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稳定期及后遗症期患者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延长针刺时间,可减轻后遗症,提高远期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 针刺足三里对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

    作者:吴志远;缪飞;项琼瑶;郝晶;曹艳;张仲伟;倪根雄;陈克敏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时的中枢反应,初步探讨针灸效应的机制.方法:利用fMRI技术实时观察针刺11例健康志愿者足三里时脑血流的变化,用SPM2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在右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扣带回、半球间结构(A处)、左额叶皮层下结构和左侧岛叶出现脑功能活动的增加,在半球间结构(B处)、右侧侧脑室区、左侧前扣带回处出现脑功能活动的降低.结论:fMRI可显示针刺穴位时相关脑区的功能改变情况,对揭示针灸效应的机理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 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柳刚;杨骏;许冠荪;张庆萍

    目的:观察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学及局部脑组织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影响.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并配合行为学测试确立模型.术后4d电针"中冲"、"涌泉",用跳台试验评价各组大鼠不同时期的认知功能,治疗后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估并测定各组大鼠顶叶及海马rCBF.结果:VD大鼠在电针治疗后的行为学测试成绩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提高(P<0.01),其低下的大脑顶叶及海马rCBF水平明显改善(P<0.01).结论:电针井穴对VD大鼠的认知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神经行为学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并能促使低灌流的缺血脑组织灌流水平恢复,可能有助于与学习记忆相关的传导环路的修复.

  • 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功能成像特征的影响

    作者:赖新生;黄泳;唐安戊;唐纯志;杨君军;李东江;曾统军;邹燕齐

    [目的]观察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部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百会穴治疗,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百会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B组加用百会穴后,VD惠者患脑额叶、丘脑、尾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额叶、顶叶、枕叶、丘脑、豆状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VD患者患脑额叶、颞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顶叶、颓叶、枕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的A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能够相对特异地作用于VD患者的各脑叶和小脑,提高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

  • 电针百会穴对获得性无助大鼠抑郁样行为和血清CORT及ACTH的影响

    作者:高双金;韦红巧;李炳;李倩茗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针组和电针组,通过给予不可逃避足底电击诱导无助样行为和给予可逃避的足底电击检测无助行为制备获得性无助亚急性抑郁动物模型,电针组给予连续5d百会穴电针,假针组在穴位旁给针但不通电.检测大鼠的行为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假针组和电针组大鼠的强迫游泳挣扎时间显著下降(P<0.01),敞箱试验水平总位移和直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给予电针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强迫游泳挣扎时间显著升高(P<0.01),敞箱试验水平总位移和直立次数均显著增加(P<0.01),而且电针组大鼠血清CORT和ACTH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获得性无助抑郁大鼠表现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功能亢进,应用电针可产生抗抑郁效应,电针可能是通过拮抗HPA轴功能亢进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

  • "补肾益髓"针刺法对痴呆模型大鼠脑组织GAD、TH水平的影响

    作者:贾成文;孙玉霞;焦俊英;李国徽;赵卫锋;陈凌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针刺法对实验性阿尔兹海默(AD)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机理.方法:采用D-半乳糖加速衰老合并Meynert核毁损AD模型,通过针刺百会、风府、肾俞、悬钟、涌泉五穴,观察针刺对大鼠行为学及GAD、TH的影响.结果:本法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行为学能力,提高大鼠脑组织GAD、TH的含量.结论:本法对AD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针刺能够提高脑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活性,降低谷氨酸(Glu)兴奋性毒性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