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补肾颗粒对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许勇钢;麻柔;杨晓红;唐旭东;孙淑贞

    目的:通过分析益气补肾颗粒治疗前后微小残留白血病(MRL)患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该药治疗后MRL患者DC亚群和T细胞亚群变化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流式技术分析36例MRL患者应用益气补肾颗粒前后外周血DC亚群(mDC、pDC)和T细胞亚群(T、Th、Tc)改变,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与健康人比较,MRL患者pDC和Th百分比和绝对值及mDC绝对值和Th/Tc降低,Tc百分比增高.益气补肾颗粒治疗后MRL患者pDC、mDC、Th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显著提高,Tc百分比降低,Th/Tc升高.结论:益气补肾颗粒可能通过增加MRL者外周血DC和Th数量,改善MRL患者免疫失衡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从而抑制体内残存白血病细胞,延长ML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 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髓样和浆样树突状细胞频数和表型研究

    作者:陈斯勇;梁华

    目的 探讨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频数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丙型肝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C和pDC的频数及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HLA-DR、CD83、CD86、CD40和共抑制分子PD-L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DC频数与HC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感染者外周血中mDC和pDC的频数明显降低(患者组分别为0.37±0.19和0.19±0.12,对照组为0.51±0.18和0.29±0.13,P<0.05),且mDC频数与血浆HCV载量和血清ALT水平呈负相关(r=-0.5878,P<0.0001;r=-0.4628,P=0.003).患者mDC和pDC表面共刺激分子HLA-DR、CD83、CD86、CD40以及共抑制分子PD-L1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共刺激分子P<0.01,共抑制分子P<0.05或0.01).结论 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mDC和pDC频数下降,但DC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该结果提示mDC数量的减少可能与HCV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有关.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oDCs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及其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帆;潘修成;陈明;郭忠胜;李丽;冯霞;张言超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MoDCs诱导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HB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组)、健康对照者(NC组)外周血MoDCs表面PD-L1的表达,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正常参考值< 40 U/L)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分别体外培养CHB患者的MoDCs.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表面PD-L1表达的变化;负载HBsAg的MoDCs和异体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以PD-L1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后,MTT法检测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上清液中IL-12、IFN-γ和IL-10的浓度.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MoDC表面PD-L1的表达高于ASC组和NC组,且与患者ALT、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随抗病毒时间的延长,MoDCs表面PD-L1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封闭PD-L1途径后,Mo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及MLR中IL-12、IFN-γ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降低的程度大于相应的未封闭PD-L1途径组.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MoDCs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升高,降低了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MoDCs表面PD-L1的表达无显著影响;阻断PD-L1/PD-1途径能够提高MoDCs诱导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 吸烟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多

    作者:刘晓帆;胡苏萍;陈雪芹

    目的 探讨吸烟对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型比例及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5名吸烟者和21名不吸烟对照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外周血中DCs及其两种亚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吸烟组外周血pDCs比例以及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mDCs无明显改变,mDCs/pDCs比值降低.结论 吸烟者外周血中起免疫耐受作用的pDCs数量增多,更容易患肿瘤和感染性疾病.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分析

    作者:侯刚;赵莉;叶欣;范华;万宝美;宋文刚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进行功能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7在泰山医学院完成.①髓样树突状细胞来源于2005-071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1-42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HBsAg(+)、HbeAg(+)、HbcAb(+),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3个月内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诊断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甲型肝炎、丙裂肝炎、丁犁肝炎、戊型肝炎等病毒重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②以14例健康供血员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男8例.女6例,年龄21~36岁.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供血员各取外周血20 mL,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去除红细胞和粒细胞,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培养其分化发育为髓样树突状细胞,锥虫篮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并进行细胞计数.④收集培养第10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离心管中分别加入荧光标记抗体HLA-DR-FITC和CD86-FITC,终浓度为5mg/L,4℃标记45 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表型.⑤取培养第7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的胎牛血清、50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L白细胞介素4、1 U/L肿瘤坏死因子α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与白细胞介素12的含星.⑥培养第10天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以30Gy γ放射线灭活后,每孔分别按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40,1:20,1:10,1:5加入到已含有纯化T细胞的996孔板中,采用3H-TdR掺人法检测髓样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结果: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生成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10 d时,呈典型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低密度,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有丰富的伸长毛刺,悬浮不贴壁,与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髓样树突状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区别.锥虫篮染色结果显示两单髓样树突状细胞活力均大于9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3.4±0.3)×109L-1,(5.2±0,3)×108L-1=17.218 3,P<0.01].②髓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和HLA-DR分子表达率均明显降低(t=5.435 1~8.706 2,P均<0,01);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明显降低(t=13.720 8,P<0.01),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③混合淋巴细胞效应:在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5,1:10,1:20,1:40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激活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t=17.709 6~28.022 5,P均<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 HBeAg对髓样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4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燕飞;汤永志;朱坚胜;朱敏;陈华忠;刘均艳

    目的 探讨HBeAg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Toll样受体4(TLR4)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mDC;加入HBeAg体外刺激,经脂多糖(LPS)刺激获得成熟mDC.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MTS法检测m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培养至第9天,HBeAg刺激组TLR4、NF-κB相对表达量为0.12±0.01、0.75±0.1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27±0.03、1.20±0.13(均P<0.05).在DC/淋巴细胞比例为1:5、1:10、1:20的反应中,HBeAg刺激组刺激指数为2.93±0.05、2.56±0.19、1.44±0.09,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83±0.05、3.57±0.35、2.13±0.11(均P<0.05).结论 HBeAg抑制mDC TLR4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减弱m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 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万通;崔兆娜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2的影响.方法 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全血细胞分离后提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选方法分离纯化CD11c+CD123 low HLA-DR+的mDC.将分选后的mDC分为3组:未处理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培养后,再加入100 ng/mL LPS;IL-37预处理组分别加入0.125、0.25、0.5、1μg/mL IL-37后,再加入100 ng/mL LP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DC中TNF-α、IL-6、IL-12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2水平.结果 与未处理组比较,对照组TNF-α、IL-6、IL-12 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IL-37预处理组加入0.25、0.5、1μg/mL IL-37预处理后,TNF-α、IL-6 mRNA表达降低;加入0.5、1μg/mL IL-37预处理后,IL-12 mRNA表达降低(P均<0.01).与未处理组比较,对照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2水平升高.各浓度IL-37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加入0.25μg/mL IL-37预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IL-6、IL-12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IL-37能够降低人原代mDC表达和分泌炎症相关因子.

  • 人工合成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对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钮柏琳;慎华平;杜慧敏;杨仕明;邹利全;龚建平

    目的 通过对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与无肽刺激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的相关检测,研究MAP肽对m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人工固相合成四分支的MAP肽,免疫磁珠分选mDC,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相关表面分子.ElISA分别检测两组mDC培养基的IL-12p70含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工合成MAP肽纯度高(95.26 %),免疫磁珠分选mDC纯度为72.59 %,相比于无肽刺激组mDC,MAP肽刺激组成熟(培养第9天)时MHCⅡ类分子为83.90 %、MHCⅠ类分子为91.08 %,CD86:77.03 %,CD83:92.16 %;IL-12p70的含量也大于无肽刺激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工合成hTERT的MAP肽能足够强的激活mDC,刺激其成熟和功能的表达,可作为mDC抗肿瘤疫苗的刺激肽结构.

  • 树突状细胞亚型变化在儿童咳嗽变应性哮喘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华;许志有;林鲁飞;张余转

    目的: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儿童外周血树突状细胞mDCs和pDCs两种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 8年4月收治的C VA儿童62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儿童40例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mDCs和pDCs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FN-γ和IL-4表达.结果:对照组和CVA组儿童mDC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组儿童pDCs为(0.92±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1±0.08)%(P<0.01),mDCs/pDCs比值在CVA组儿童为0.62±0.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8±0.34(P<0.01).CVA组儿童IFN-γ和IFN-γ/IL-4比值分别为(40.47±8.45)ng/mL和0.92±0.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36±10.42) ng/mL和2.51±0.46(P<0.05和P<0.01).CVA组儿童IL-4为(43.81±7.16)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27±4.15) ng/mL(P<0.01).结论:CVA儿童外周血pDCs显著升高,导致了患儿体内的Thl/Th2失衡,pDCs有可能成为CVA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Ag85 B 调节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TSLP 介导下 TSLPR 和 OX40 L 的表达

    作者:钱江;吴健;安弘;房祥峰;李东风;杨士芳;孟锦绣;高兴林

    目的:研究抗原85B( Ag85B)体外诱导小鼠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 mDCs)的成熟以及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介导下mDCs表达TSLP受体(TSLPR)和OX40L的影响,探究Ag85B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重组小鼠GM-CSF和IL-4体外诱生C57BL/6小鼠未成熟的mDCs,并运用免疫磁珠分离的方法纯化,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术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型鉴定;分别用0、50、100、200μg/L不同浓度的Ag85B或TSLP作用于纯化并鉴定后的mDCs,培养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TSL-PR和OX40L的表达,选取佳的Ag85B或TSLP处理浓度。随后将 mD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g85B处理组、TSLP处理组和Ag85B+TSLP处理组,培养24 h后检测mDCs的促炎表面分子TSLPR和OX40L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培养7 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呈现不规则树突样突起,扫描电镜下见细胞类圆形,表面有少量皱褶和较少分叉的树突状突起,符合未成熟mDCs的形态学特点;纯化后的mDCs表达表面分子CD11c的细胞较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细胞多,符合未成熟mDCs 的表型特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200μg/L的Ag85B处理组mDCs表达CD80和CD86的细胞比率显著增高(P<0.05),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无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50、100和200μg/L浓度的TSLP处理组的mDCs表达CD80和CD86的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 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50μg/L TSLP处理组相比较,100μg/L和200μg/L TSLP处理组的mDCs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均显著升高( P<0.05)。选取200μg/L作为Ag85B和TSLP的优化作用浓度,结果发现Ag85B处理组和Ag85B+TSLP处理组的mDCs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较TSLP处理组均显著降低(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Ag85B可通过上调mDCs 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促进其成熟,同时下调TSLP介导的mDCs表达促炎表面分子TSLPR和OX40L,推测Ag85B可能通过TSLP介导的mDCs途径抑制气道炎症。

  •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DCs、mDC、p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门翔;尚喜雨;党强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3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DC和m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相比,其外周血DCs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C数量及比例明显升高,mDCs/pDCs的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 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负载mDC疫苗体外激发抗瘤免疫应答的效应研究

    作者:钮柏琳;慎华平;杜慧敏;杨仕明;邹利全;龚建平

    目的 通过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递呈,刺激同源淋巴细胞,探索一种更优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方法 人工固相合成4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及其各分支单肽,免疫荧光检测hTERT的表达情况,免疫磁珠分选mDC,尼龙毛柱纯化T细胞,ELISA检测mDC的IL-12p70和淋巴细胞的(M)TNF-α、IFN-γ分泌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DC、LC的相关表面分子以及效应性T细胞对HLA-A2型肿瘤A549、MDA-MB-231和SW480的杀伤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肿瘤细胞都表达hTERT,且胞核大于胞浆;MAP和混合单肽对3种肿瘤细胞都有杀伤效应,且MAP的杀伤效应大于混合单肽,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工合成hTERT的MAP肽通过mDC能足够强的激活同源淋巴细胞,在肿瘤疫苗的研发中有重要意义.

  • hTERT多表位肽致敏mDC诱导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作者:慎华平;钮柏琳;杜慧敏;邹利全;龚建平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多表位混合肽经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提呈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方法:人工合成四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s)及其各单表位多肽.取HLA-A24+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免疫磁珠分选并培养mDC.用尼龙毛柱纯化T淋巴细胞并培养.以各表位肽致敏mDC后,诱导特异性CTL增殖,并以表达hTERT且以HLA-A24+肿瘤细胞株SMMC-7721及HLA-A24-肿瘤细胞株SKOV3为靶细胞行杀伤实验.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培养基上清液中IL-12、TNF-α的分泌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以源于hTERT的T淋巴细胞表位I540(ILAKFLHWL)、V461(VYGFVRACL)及L766(LTDLQPYMRQFVAHL)合成4分支MAPs多肽及各单表位混合多肽.以人工合成的hTERT 多表位混合肽致敏mDC后,能刺激CTL增殖,并可诱导对HLA-A24+肿瘤细胞株SMMC-7721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且MAPs多肽较单表位混合多肽的致敏效果更具显著性(P<0.05).结论:以人工合成的hTERT多表位混合肽致敏mDC 能激活同源淋巴细胞(CTL),可特异性杀伤HLA-A2A+的肿瘤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树突状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云刘;何焱玲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广泛分布于组织及器官中.在皮肤中DCs主要包括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jls,LCs)、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ils,mDCs)三种亚型.近年来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DCs在银屑病中的作用被大家所关注.pDCs在抗原刺激或应激下,通过分泌IFN-α启动银屑病;mDCs在抗原及IFN-α作用下成熟并迁移至淋巴结,通过抗原提呈及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参与银屑病的进展.

  • 干扰素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髓样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

    作者:吴重阳;靳彩彩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有效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健康人和CML患者治疗前(初诊未治的慢性期)与IFN-α治疗1年后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数量变化;分析CML患者外周血mDCs数量的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CML患者外周血中mDCs数量减低(P<0.01);经IFN-α和羟基脲有效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体内mDCs的数量有所恢复,尤其是治疗后达MCR的患者,其mDLCs数量接近正常;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体内mDCs数量与白细胞数、年龄呈负相关,和IFN-α的疗效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 CML患者体内mDCs的数量降低,IFN-α有效治疗CML可能与恢复mDCs的数量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