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华;晏勇;孟涛;代政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AD的传统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抗β-淀粉样蛋白(Aβ)药物、神经生长因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 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Wnt1表达的影响

    作者:尉娜;赵建华;李娟;谭军

    目的 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F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A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根据再灌注时间随机又分为1d、3d、7d、14d、21 d5个亚组.对各组不同再灌注时间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行为学评分,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Wn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腺苷预处理对其的干预.结果 (1)神经缺损症状及功能评分:F、AF组大鼠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IR、AP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AP组大鼠相应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IR组低(P<0.05);(2)Western blotting:F、AF组Wnt1的表达几乎检测不到;IR、AP组Wnt1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均逐渐增加,7d时达到高峰.AP组比IR组表达增强(P<0.05).结论 (1)腺苷预处理能显著效改善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腺苷可能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 夹脊电针及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晓梅;高维滨;滕秀英;高玉萍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各组随机分成3d、7d、14 d共3个治疗时间点.假手术组仅暴露胸10节段脊髓,不予损伤和治疗,其余各组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于胸10节段打击致伤.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电针刺组在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至各时间点取材时止.于各时间点对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estin、GFAP的表达.结果:在3d、7d、14 d时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d、7d、14 d时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电针刺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表达情况也表现出如上的结果.结论:夹脊电针疗法能够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发挥促进作用.

  • 缺血诱导因子-1α对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佳怡;段淑荣

    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缺血引起血液供应异常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可造成广泛的神经元及其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损伤[1].尽管现在全球已经开展多方面的关于脑梗死后治疗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局限于快速血管再通(即恢复脑循环)和促进神经康复两方面[2],迫切地需要一个临床上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

  • 脑梗死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远新;苗常青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研究显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NS)在经历缺血性脑损伤后某些脑区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能够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脑梗死后内源性NSC在增殖、存活、迁移和分化等水平调节修复脑损伤方面的文献,分析了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 养阴通脑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玉;何昱;杨洁红;周惠芬;万海同

    目的 观察养阴通脑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养阴通脑颗粒组(1.65 g/kg),再灌注后24h灌胃给药.给药后第1、7、14天,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各组随机选择6只大鼠处死,免疫荧光检测缺血侧室管膜下区(SVZ)、颗粒下层区(SGZ) BrdU、BrdU/Nestin、BrdU/NeuN、BrdU/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第7、14天养阴通脑颗粒组Longa评分显著降低(P <0.05,P<0.01),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第1、7、14天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BrdU/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第14天BrdU/NeuN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 养阴通脑颗粒可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来促进其增殖,并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同时能减轻神经胶质细胞过度增殖,促进神经发生,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胡科;任应国;徐明超;张保朝;贾东佩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及针康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7d、14 d、21d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和行为功能评估,同时应用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3组大鼠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评定及行为功能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第7、14、21天针康组和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定及行为功能评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内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针康组和康复组Brdu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第21天Brdu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加康复训练均能增加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 高压氧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时间窗研究

    作者:王晓莉;杨于嘉;余小河;谢岷;王霞;刘沉涛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是否可以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的增殖及HBO治疗HIBD的时间窗.方法:采用Rice法制成HIBD模型,分别于HIBD后第3、6、12、24和72h开始给予HBO治疗,1次/d,连续7 d.HIBD后10d,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不同时间窗HBO治疗对内源性NSC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Nestin蛋白的表达;HIBD后28 d尼氏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密度.结果:HIBD后3、6、12和24h给予HBO治疗,侧脑室室管膜下(SVZ)区BrdU+Nestin+细胞显著增加(P<0.05),损伤侧大脑Nest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HIBD组(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HIBD后3、6、和12h给予HBO治疗,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较HIB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HBO治疗可以促进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NSC的增殖,治疗时间窗拓宽至HIBD后24 h可促进NSC增殖,HIBD后72h进行HBO治疗则疗效不显著.

  • 浅析电针干预对脊髓损伤后eNSC的影响

    作者:杨佳鹏;尹洪娜;郭恒瑞;孙忠人

    [目的]认识和探讨电针在脊髓神经干细胞损伤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的有关神经干细胞和增殖、分化关系的文献,检索词为“EA,neural stem cell”,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电针“”神经干细胞”,限定语种为中文。手工检索:《Nature》《针刺研究》。对检索到的电针对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从神经干细胞的特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自我修复以及电针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这几个方面选取针对性较强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47篇,符合纳入标准23篇。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是个复杂的机制,神经干细胞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中枢神经再生的认识,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迁移能力。神经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其增殖分化的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而电针可以诱导其分化进而修复脊髓损伤。[结论]电针在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有广阔的临床前景。但其具体诱导、分化机制尚未阐明,仍需大量研究。

  • 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多能性鉴定

    作者:沈政;尹宗生;高维陆;张辉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AS)的多能性,为其对SCI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成年大鼠SCI后,分离培养脊髓内RAS;对分离培养的细胞以及诱导分化后细胞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在培养RAS的培养基中添加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观察分离培养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可同时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诱导分化细胞可表达微球相关蛋白2(MAP-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和GFAP,培养基中添加BrdU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球可表达BrdU.结论 体内分离培养的成体大鼠SCI后的RAS具有多能性及自我更新潜能,可能作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损伤脊髓.

  • 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尉娜;李静;李娟;谭军

    目的 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2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腺苷预处理组,每组56只.各组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及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不插线栓;手术前3天,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和腺苷预处理组腹腔注射腺苷注射液.各组于缺血再灌注3、7、14、21天分别处死大鼠16只,并制备大脑组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 HE染色:假手术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脑组织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规则,无坏死细胞.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3天,大鼠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排列稀疏,有崩解、丢失现象;缺血再灌注7、14、21天,上述病理变化减缓.腺苷预处理组在相应时间点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尤以7天后改善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假手术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皮质少见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海马区有少量Nestin阳性细胞表达;缺血再灌注组、腺苷预处理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于再灌注3天开始增加,缺血再灌注组于7天达高峰,腺苷预处理组于14天达高峰,随后开始逐渐下降;腺苷预处理组各时间点皮质、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结论 腺苷预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 中西药动员内源性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秦勇;许浩

    干细胞动员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是今后治疗神经疾病的方向.因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故中西药结合动员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体质动员转化后生成的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并不一定会是由神经干细胞转化而来,骨髓基质干细胞亦可做到.如何区分神经细胞是由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而采还是由颅内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转化而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经鼻给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军;王留霞;朱登纳;尚凤伟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经鼻靶向中枢给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保护性治疗作用.方法 取90只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IGF-1干预组.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于缺氧缺血后1h鼻腔递送9g·L-1盐水0.1mL;IGF-1干预组于缺氧缺血后1h鼻腔递送IGF-12.5ug(溶于9g.L-1盐水0.1mL);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行缺氧处理.术后1、3、5、7、14d取其脑组织,采用单、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BrdU阳性细胞和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双阳性细胞的表达;并计算BrdU阳性细胞数、Nestin阳性细胞数及BrdU-Nestin双阳性细胞数;HE染色观察其脑损伤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对照组:术后1dSVZ区BrdU、Nestin、BrdU-Nestin阳性细胞开始增加,第3天达高峰,术后7d明显减少,术后14dSVZ仅有少量细胞;IGF-1干预组:术后1dSVZ3种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术后3d增加急剧,术后5d达高峰,术后7d开始减少,术后14d减少明显,每个时间点IGF-1干预组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无明显增殖现象,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腔导入IGF-1对HIBD大鼠内源性NSCs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作者:宗盛华;杨波;关方霞

    神经外科疾病中创伤性脑损伤发病率居高不下,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随着近20年来国内外对神经系统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神经干细胞的发现,让人们对解决这一难题有了新的希望.目前对于创伤后脑损伤应用神经干细胞作为治疗措施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主要有两方面:①体外干细胞分离培养增殖后和(或)定向诱导分化后移植;②采取措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诱导其定向分化.与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相比,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无免疫源性、无伦理学障碍、可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成瘤性低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由此加深对原有疾病内在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干细胞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的实验观察

    作者:陈志颖;殷小平;潘超;鲍兵;唐洲平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状况.方法: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微创术干预脑出血组(微创组)3组,在3.0T磁共振下扫描观察血肿变化及鉴定建模成功,在第1、7、14、21天测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Nestin与BrdU共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和增殖及灶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MRI扫描发现微创术组于7~21 d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第7、14天时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小胶质细胞激活受抑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微创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表达于7 ~21 d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与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MRI仪器可成功观察大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出血灶周水肿变化.微创术可减轻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提高神经保护作用.

  • 室管膜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琛;吴周睿;程黎明

    脊髓损伤致残率极高,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医学难题.近年来,随着中枢神经系统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发展和研究不断深入,应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疾病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几乎没有激活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组织促进功能恢复的报道.确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成年脊髓中的作用及分布、分析其进展转归机制、寻找其激活干预靶点,已成为治疗脊髓损伤一个新的思路.新研究表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具有神经于细胞潜能,现就目前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晓莉;赵岩松;徐敏;李耀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一常见疾病,可以导致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1]),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脐血库及干细胞工程的兴起为其治疗带来希望.近日研究发现脐血单个核细胞脑内移植可以存活,且可以促进其远期行为学与组织学的恢复~([2]),但机制不清.

  •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脑出血

    作者:陈志颖;殷小平;唐洲平

    目前研究表明,脑出血后不同脑组织部位存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 )激活、增殖,且能向出血灶周迁移和分化,参与神经再生和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但其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研究脑出血后各部位ENSCs 的激活、增殖及其相关分化机制,对治疗和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向云;燕铁斌

    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激活的机制与细胞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微环境、基因信号调控和康复治疗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综述脑梗死后内源性NSC的激活机制.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梗死侧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的影响

    作者:张小乔;李鹂;马国平;潘庆敏;严洁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梗死侧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每组24只,各组根据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再分为1、7、14、21 d四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rTMS组于动物清醒后当天即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rTMS治疗(频率为0.5 Hz,场强为1.33 T);假刺激组模拟rTMS固定大鼠头部放置线圈但不给予脉冲磁刺激;模型组不给任何治疗.各组在规定的时间点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治疗结束前24 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梗死侧皮质巢蛋白(nestin)及BrdU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 rTMS组脑梗死后7、14、21 d mNSS评分明显低于假刺激组及模型组同时间点大鼠(P<0.05),假刺激组及模型组大鼠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mNS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脑梗死后1d模型组、假刺激组和r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均可见nestin及BrdU阳性细胞,7 d达高峰.和假刺激组及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rTMS组7、14、21 d nestin及BrdU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rTMS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能促进脑梗死周围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及增殖有关.

81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