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的体外释药与稳定性研究

    作者:刘强;吴培华;何文;宋金春

    目的 对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定量考察.方法 以相同浓度甲氧沙林凝胶为对照,用透析法检测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的体外释药模式,并对其在4℃下贮存3周的释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与甲氧沙林凝胶比较,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具有明显的缓释及长效作用,且前3 h释药符合Higuchi扩散模式(k=4.07%·h-1/2),3 h后遵循零级释药模式(k=0.66%·h-1).而甲氧沙林凝胶在实验24h内释药均符合Higuchi扩散模式(k=6.91%·h1-/2).在贮存期内,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的释药模式及包封率均维持稳定.结论 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稳定性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 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的毒理学试验

    作者:罗丽萍;何文

    目的:对甲氧沙林脂质体(LMOP)凝胶的毒理进行考察,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以豚鼠为实验动物,观察豚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时间接触LMOP凝胶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情况以及单次与多次接触LMOP凝胶后所产生的局部刺激反应,并通过动物皮肤重复接触LMOP凝胶后,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在动物皮肤上的反应.结果:LMOP在豚鼠完整或破损皮肤局部均无明显刺激性及毒性,多次使用LMOP后,全身也无明显的毒性反应.结论:LMOP具有较高的皮肤应用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乙醇注入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工艺研究

    作者:肖卫红;徐蕾;杨爱霞

    目的:优化高乌甲素脂质体制备处方及工艺,考察其经皮吸收能力.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并用正交试验法确定高乌甲素脂质体的优选工艺;建立高乌甲素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以包封率及粒径评价脂质体质量;进一步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并采用透皮吸收试验评估透皮吸收能力.结果:正交试验确定高乌甲素脂质体佳处方工艺组合为卵磷脂:胆固醇为6:1、药脂比为1:30、水化温度为55℃.按佳处方得到的脂质体结构完整,平均包封率为(61.32±2.82)%,平均粒径为(314.7±0.45)nm,平均Zeta电位为(-28.6±0.21)mV.透析袋释放试验与体外透皮试验显示,与普通高乌甲素凝胶相比,脂质体透皮速率缓慢,具有缓释作用.结论:乙醇注入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工艺简单可行,可得到包封率高、粒径较小的高乌甲素脂质体,并且能使药物在皮肤蓄积,达到缓释的效果.

  • N-三甲基壳聚糖对尼美舒利脂质体凝胶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作者:梅华;何文;何杨虎

    目的:研究N-三甲基壳聚糖(TMC)对尼美舒利(NIM)脂质体凝胶大鼠皮肤局部给药的药动学影响.方法:以壳聚糖及碘甲烷为主要原料,合成季铵化程度分别为40%和60%的TMC,即TMC40和TMC60.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备5份NIM脂质体凝胶,1份不加TMC为NIM组,另4份凝胶分别用TMC40和TMC60(1.0%)作为包衣和混合材料,分别为TMC40C组,TMC40B组及TMC60C组,TMC60B组.经皮给药后采用RP-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TMC40、TMC60季铵化程度分别为38%和59%.皮肤中的AUC0→t:NIM组>TMC60C组>TMC40C组>TMC60B组>TMC40B组(P<0.05);皮肤中的Cmax:NIM组、TMC60C组和TMC40C组均明显大于TMC60B组和TMC40B组(P<0.05);血浆中的AUC0→t:TMC60C组>TMC60B组>TMC40C组>TMC40B组>NIM组(P<0.05);血浆中的Cmax:TMC60C组>TMC60B组>TMC40C组>TMC40B组和NIM组(P<0.05)(其中C代表包衣组,B代表混合组).结论:TMC的季铵化程度和不同作用方式对NIM脂质体的透皮吸收有较显著的影响,可通过合理选择,达到不同的制剂目的.

  • 酮洛芬脂质体凝胶的研制及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考察

    作者:陈志明;宋金春

    目的:研制酮洛芬(KPF)脂质体凝胶,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均匀实验设计筛选KPF脂质体的佳处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再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成脂质体凝胶;以影响因素试验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并用Franz扩散池研究KPF脂质体凝胶与KPF普通凝胶的经皮渗透规律.结果:KPF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86.2±12.08)nm,Zeta电位为(-15.05±2.36)mV,平均包封率为(76.13±1.27)%(n=3);KPF脂质体凝胶为类白色细腻粘稠胶体,对试验光照及温度条件稳定.体外透皮试验表明脂质体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脂质体凝胶在皮肤中的蓄积量为普通凝胶的2倍.结论:KPF脂质体凝胶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检测方法可靠,能促进药物透皮渗透,值得进一步研究.

  • 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皮肤渗透性研究

    作者:杨淑清;郭咸希

    目的:研究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皮肤渗透性.方法:以补骨脂素凝胶及补骨脂素酊剂为对照,将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应用于离体及在体大鼠皮肤,用RP-HPLC法测定接收介质、皮肤、血液及其他组织中补骨脂素的含量.结果:离体条件下,脂质体凝胶具有小的透皮速率和大的皮内滞留量;在体条件下,包封于脂质体中的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分别是凝胶和酊剂的(4.67±0.29)、(3.04±0.82)倍.结论: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具有显著的局部皮肤靶向性.

  • 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淑清;涂自良

    目的:考察甲氧沙林脂质体(LMOP)凝胶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对皮肤科门诊白癜风患者进行病例选择后,以0.075%LMOP凝胶为治疗组.以0.075%甲氧西林(MOP)酊剂为对照组,进行1个疗程(3个月)的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33.33%.对照组显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3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结论:与同剂量酊剂相比,LMOP凝胶的疗效提高而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值得进一步研究.

  • 吡喹酮脂质体凝胶制备及其治疗酒渣鼻的疗效观察

    作者:谈悦

    目的:制备吡喹酮脂质体凝胶(PQ-LG),并观察其治疗酒渣鼻的疗效.方法:分别制备PQ-LG及吡喹酮(PQ)凝胶;选取临床诊断为酒渣鼻I期和Ⅱ期患者,分别用PQ-LG或PQ凝胶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皮损程度、自觉症状、疗效评价等指标进行考察.结果:PQ-LG组的痊愈率为25.0%,有效率为65.0%,较PQ凝胶组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患者第16周末蠕形螨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PQ-LG治疗酒渣鼻的疗效明显优于PQ普通凝胶,值得进一步研发.

  • 马钱子总碱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作用

    作者:温思菁;陈家乐;管咏梅;金晨;陈丽华;盛望鹏

    目的:制备马钱子总碱脂质体凝胶,研究马钱子总碱脂质体凝胶体外透皮特点.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总碱脂质体,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备成脂质体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比较马钱子总碱脂质体凝胶和普通凝胶的经皮渗透性和皮肤滞留量.结果:马钱子总碱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40 nm,其中马钱子碱的包封率为82.2%,士的宁的包封率为90.3%.体外透皮实验表明,脂质体凝胶能缓慢的透过小鼠皮肤,皮肤滞留量大于普通凝胶.结论:脂质体是马钱子总碱经皮吸收的理想载体.

  • N-三甲基壳聚糖对尼美舒利脂质体的影响及其体外透皮考察

    作者:何杨虎;何文;李勇;何平平;肖礼海;孙安琪

    目的:研究浓度为1.0%,不同季铵化程度的N-三甲基壳聚糖盐酸盐(N-trimethyl chitosan chloride,TMC)对尼美舒利(nimesulide,NIM)脂质体体外主要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凝胶体系体外透皮的效果.方法: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四步合成法合成不同季铵化程度的TMC,以1H-NMR测定其季铵化程度;并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分别用TMC包覆或混合的NIM脂质体,使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其凝胶体外透皮效果.结果:合成得到不同季铵化程度的TMC,即TMC20(25%),TMC40(38%)和TMC60(59%);用TMC包覆或混合NIM脂质体,均导致其包封率降低;随着TMC季铵化程度的增加,两者的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均逐渐减小,但是前者均大于后者;同时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缓、控释作用,但后者更有效.分别用TMC包覆与混合NIM脂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大小依次为普通脂质体TMC60包覆脂质体TMC40包覆脂质体TMC20包覆脂质体TMC60混合脂质体TMC40混合脂质体TMC20混合脂质体.结论:使用TMC包覆或混合NIM脂质体,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NIM脂质体的性质,且作用大小与TMC季铵化程度有关.

  • 双氯芬酸钠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玮;周建平;任逢晓;张勇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凝胶的制备方法,考察双氯芬酸钠脂质体凝胶肌注后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方法:家兔肌注双氯芬酸钠溶液、凝胶、脂质体及脂质体凝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中药物浓度.结果:4种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2.8±4.0),(5.3±2.2),(5.5±1.9),(4.6±1.9)mg·L-1;tmax分别为(0.17±0.08),(1.3±0.3),(0.6±0.4),(2.0±0.8)h;t1/2分别为(0.52±0.18),(0.9±0.6),(1.0±0.5),(1.6±0.8)h; MRT分别为(0.79±0.26),(2.1±0.6),(1.9±0.8),(3.0±0.8)h;AUC0-∞分别为(9.0±2.2),(11.0±3.3),(10.7±4.0),(12.6±3.7)mg·h·L-1.结论:与其他3种制剂相比,双氯芬酸钠脂质体凝胶肌注后tmax推迟,Cmax降低,MRT、t1/2延长,AUC增加,表明该制剂可延长药物在家兔体内的存留时间,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并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 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动力学

    作者:何文;王辉;王宗春

    目的:制备治疗白癜风的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对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定量考察.方法:以同浓度的甲氧沙林凝胶(8-MOP凝胶)为对照,用透析法检测甲氧沙林脂质体(LMOP)凝胶的体外释药模式,并对其在4℃下贮存3周的释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与8-MOP凝胶比较,LMOP凝胶具有明显的缓释及长效作用,且前3 h释药符合Higuchi扩散模式(k=4.07%h-1/2),3h后遵循零级释药模式(k=0.66%h-1).而8-MOP凝胶在实验的24 h内释药均符合Higuchi扩散模式(k=6.91%h-1/2).在贮存期内,LMOP凝胶的释药模式及包封率均维持稳定.结论:LMOP凝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稳定性理想,值得进一步研发.

  • 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对实验性白癜风黑素生成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作者:杨淑清;何文

    目的:考察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与其等药物浓度的其他剂型(酊剂及凝胶)对白癜风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用化学脱色法制备白癜风动物模型,用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进行治疗,并与其等浓度(0.15%)的其他剂型(酊剂、凝胶)的疗效进行比较,以表皮毛囊黑素生成、血清胆碱酯酶及皮肤丙二醛(MDA)含量为考察指标.结果: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相比其酊剂及凝胶对白癜风动物模型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对白癜风动物模型皮肤黑色素、胆碱脂酶及MDA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凝胶组和酊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较酊剂及凝胶对白癜风有更好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8-甲氧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研制

    作者:何文;吴宏霞;蔡鸿生;罗顺德

    目的:制备8-甲氧补骨脂素脂质体(LMOP)凝胶,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均匀设计法优化工艺制得LMOP凝胶,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用凝胶柱层析法结合HPLC测定其包封率及该制剂的稳定性.结果:所制脂质体形态圆整,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550 nm,粒径范围为150~1000 nm,平均包封率为90.13%,于40℃贮存3个月,脂质体形态及包封率无显著改变.结论:该脂质体凝胶制备工艺可行,稳定性较好,具有开发价值.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癜风治疗药脂质体凝胶中8-甲氧补骨脂素的含量

    作者:吴宏霞;蔡鸿生;罗顺德;张先洲;雷嘉川

    目的: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8-甲氧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中主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9 nm,氢化可的松为内标.结果:8-甲氧补骨脂素在0.8~8 mg*L-1(r=0.9999,n=6)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98.26%~99.46%;RSD为0.50%~1.58%.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

  • 阿昔洛韦棕榈酸酯脂质体凝胶剂的局部透皮试验

    作者:陈鹰;汤韧;刘辉;彭朝霞;丁明和

    目的:对阿昔洛韦前体药物即阿昔洛韦棕榈酸酯所制得的脂质体凝胶剂的透皮效果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离体鼠皮的透皮实验方法,并以阿昔洛韦脂质体凝胶、阿昔洛韦凝胶、阿昔洛韦水溶液、阿昔洛韦软膏剂作比较.结果:阿昔洛韦前药脂质体凝胶在皮肤内的滞留多(74.82%),透皮率小(15.62%).结论:阿昔洛韦棕榈酸酯脂质体凝胶有望成为高效、安全的新制剂.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奥硝唑脂质体凝胶的含量

    作者:李锐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奥硝唑脂质体凝胶中奥硝唑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him-pack CLC-TMS(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15 nm;柱温300℃;流速1 mL·min-1.结果:奥硝唑在20.4~100.2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99.60%,RSD1.8%.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测定奥硝唑脂质体凝胶的含量.

  • 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的构建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作者:尹耀庭;何花;盛小茜;周文虎;杜雨蒙;周彦彬

    目的 制备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并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行为.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MTX柔性纳米脂质体,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成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初步稳定性;Franz扩散池研究MTX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与普通凝胶的经皮渗透规律.结果 脂质体凝胶4℃下稳定性良好;体外透皮试验表明,MTX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的累积透过量明显<MTX普通凝胶(P<0.05),皮肤滞留量>MTX普通凝胶(P<0.05).结论 MTX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皮肤滞留量,而不增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量,能有效降低药物潜在的全身毒性,有望成为MTX局部治疗的新剂型.

  •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强;揭春;何文;吴培华;宋金春

    目的考察透皮吸收促进剂对甲氧沙林脂质体(LMOP)凝胶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无透皮促进剂的LMOP凝胶及以1%(ω)氮酮和1%(ω)丙二醇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LMOP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外接受液中甲氧沙林(8-MOP)的含量,计算其累积透皮释药量(Q),并将数据进行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样品凝胶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不含透皮吸收促进剂的LMOP凝胶:Q = 79.65 t1/2+ 27.99;含透皮吸收促进剂的LMOP凝胶:Q = 117.39 t1/2+ 34.37,显示后者的渗透作用更好.结论以1%(ω)氮酮和1%(ω)丙二醇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脂质体凝胶的透皮渗透效果更佳.

  • 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模式的考察

    作者:罗云;何文;李荣凌

    目的制备治疗白癜风的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对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定量考察.方法以同浓度的补骨脂素凝胶为对照,用透析法检测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体外释药模式,并对其在4 ℃下贮存3周的释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与补骨脂素凝胶比较,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具有明显的缓释及长效作用,且前3 h释药符合Higuchi扩散模式(k=4.67%h-1/2),3 h后遵循零级释药模式(k=0.74%h-1).而补骨脂素凝胶在实验的24 h内释药均符合Higuchi扩散模式(k=7.18%h-1/2).在贮存期内,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释药模式及包封率均维持稳定.结论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稳定性理想,值得进一步研发.

47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