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付梓新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中,旋转手法的应用是关键,近几年有学者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解剖学方面倪文才等[1]曾对31具尸体标本进行椎基动脉系及其对延髓、脑桥等部血循分布情况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椎动脉从出枢椎横突孔至入枕骨大孔处可谓"蜿蜒崎岖”,共有6~7个生理弯曲,椎动脉在其中位置相对固定.颅内椎动脉远侧段的管径约3.0~4.0mm,支配前庭神经核的基底动脉脑桥支管径仅0.1~0.5mm,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由小脑下前动脉分出,其管径平均为0.2mm,所以对上颈段大幅度的位移必然扭曲、拉张椎动脉,影响椎动脉血供.另外椎动脉壁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该神经纤维受到异常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椎动脉供血.李义凯等[2]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手法对颈椎管内解剖结构的改变,如椎管截面积、椎管矢状径、神经根袖等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旋转时,对侧神经根袖位移明显,这有助于解除神经根袖处的某些粘连.纤维环在过伸旋转时均有轻度凸出,并随左右旋转而左右移动.如果退变严重,或椎体后缘有较大的骨赘,或有较大的髓核突向椎管内,此时如果行旋转手法,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前屈旋转时较过伸旋转时能使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截面积增大,使椎管内空间增加,有利于手法的安全;前屈旋转对下位神经根位移的影响较大,有利于松解神经根袖处和椎管内的某些粘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此,建议颈部施行旋转手法时,采取适当的前屈位为宜.另外,他对颈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取新鲜尸体颈段脊椎,用输液器头皮针的细塑料管分别插入枕骨大孔内的双侧椎动脉内,将颈椎标本分别置于直立位和右旋不同弧度进行滴注液体观察,发现旋转侧椎动脉的滴数在开始时有所增加,至旋转极限时下降,对侧椎动脉滴数在旋转10°左右时开始下降,至极限时下降明显,甚至完全停止.上述现象他在临床病例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他认为:行旋转手法时切忌蛮力大幅度的旋转手法,尤其对于伴有椎动脉变异、动脉硬化明显、高血压等患者要慎用或不用颈椎旋转手法.

  • 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

    作者:黄学成;叶林强;江晓兵;余伟波;梁德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 在三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三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小.结论 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 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与颈椎旋转角度的关系

    作者:梅凌;李义凯;付小勇;王华军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作者:朱立国;冯敏山;毕方杉;钟红刚;于杰;王尚全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 颈椎旋转手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通拉嘎;李桂英;廉新

    颈椎旋转手法分仰卧位旋转手法、立位肘托牵引旋转手法和立位双手协同旋转手法等,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笔者16年来采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落枕、颈椎小关节紊乱、颈型眩晕、儿童环枢关节半脱位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早期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损伤区拉曼光谱特征及旋转手法的影响

    作者:谌祖江;黄学成;向孝兵;陈超;李义凯

    背景:研究普遍认可颈椎旋转手法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脱落的风险,然而该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稳定型斑块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探索颈椎旋转手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普通饲料喂养15 d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至18周。剩余20只改用含2%胆固醇、10%猪油和88%普通颗粒饲料的高脂饲料喂养至18周,建立早期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物模型。高脂饲料喂养14周时,将高脂饲料喂养实验兔随机分为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各10只。颈椎旋转手法组兔施行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旋转1次(手法以兔子颈椎旋转至极限即止),1次/3 d,共5次。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拉曼光谱图上未见明显的1450 cm-1及1660 cm-1脂质特征峰,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的1450 cm-1及1660 cm-1脂质特征峰,但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短期内施用颈椎旋转手法并不会增加模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含量。

  • 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张少群;祁冀;张磊;景亚军;陈奕力;李义凯

    目的 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测3组兔在不同干预后颈动脉各项拉伸力学性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应变、大载荷和生理性弹性模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大应变比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小24.87%、52.09%;实验组大载荷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2.21、3.47倍;实验组生理性弹性模量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1.60、1.89倍.结论 相对正常颈动脉而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会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而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兔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会进一步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因此,临床上对于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好避免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

  •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在体力学测量

    作者:王立恒;孙树椿;陈朝晖;张军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51例患者施行揉捻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手法治疗后的软组织张力情况、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时间及力量大小.结果:根据不同痛阂值分组后,旋转手法作用力偶的力学参数平均值分别如下:痛阈值在(0.22~0.30)×3.33kg时,预加牵引力5.42±1.85(kg),预加牵引时间1142±56(ms);扳动力14.12±4.06(kg),扳动时间368±20(ms);痛阈值在(0.31~0.38)×3.33kg时,预加牵引力5.62±1.69(kg),预加牵引时间1153±50(ms),扳动力15.35±3.85(kg),扳动时间373±19(ms),痛阈值在(0.39~0.46)×3.33kg时,预加牵引力6.46±1.73(kg);预加牵引时间1160±56(ms),扳动力15.66±4.12(kg),扳动时间375±21(ms).结论:颈项部肌肉紧张度的改善可以作为疗效评价的辅助指标.测量局部痛阈值和肌肉紧张度,为临床诊断病情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力学标准,同时也为实施旋转手法的操作奠定了安全基础.对旋转力参数的测量,使得手法的力学参数得到量化,为进一步进行离体的模拟手法操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 颈椎旋转手法的亚生理区范围及临床意义

    作者:梅凌;李义凯;付小勇;王华军

    目的:测量颈椎旋转运动的亚生理区范围,探讨其在颈椎旋转手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12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人,男女各3人.4组受试者分别向一侧或两侧行颈椎旋转手法直至颈椎发出咔嗒声.颈椎旋转的同时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两侧被动旋转极限和发出咔嗒声时的三维图像.结果:男性受试者颈椎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3.39±1.53°和3.11±1.09°;女性左、右两侧亚生理区分别为4.02±0.75°,2.56±1.66°,男、女受试者两侧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颈椎向一侧扳动后再向另一侧扳动,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2.93±2.02°和2.99±1.21°.颈椎向两侧扳动与仅向一侧扳动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旋转手法时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相对恒定,不受性别和旋转方向的影响.

  • 中医伤科推拿手法误诊误治案例剖析

    作者:吴树全

    伤科整骨推拿手法,因独特的操作,显著的疗效,临床报道甚多,但手法操作不当的教训也的确不少,现择数例加以剖析,以供同行引以为鉴.[例1] 卜某,男性,39岁,市民.自述因晨起颈部活动不便,在本地施颈椎旋转手法后出现"咯嗒”响声,虽头颈转动尚可,但感觉说话不清,双下肢无力,同时小便失禁.查:痛苦病容,神清,语言含糊不清,舌向右偏斜,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不能活动,呈弛缓性瘫痪,皮肤感觉减退,膝反射减弱,未引病理性反射,各种化验除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稍高外,均为阴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