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峡库区万州成库前肿瘤死亡动态分析

    作者:颜朝阳;王宏伟;刘光芳;熊颖莹

    为了评估三峡水库建设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三建委、预科院于1996年在库区沿江四地建立了综合疾病监测点,万州区作为监测点之一承担10余万人的监测任务.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探索三峡水库与肿瘤死亡的关系,现将成库前1997-2000年肿瘤死亡监测本底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三峡库区蓄水后一年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静;毛德强;贺圆圆;汪诚信;苏崇鳌;颜朝阳;黄玉英;江斌;杨维中;白呼群

    目的初步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三峡库区监测点卫生资源变化情况、出生和死亡资料、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资料、媒介生物鼠、蚊监测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资料等,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峡水库蓄水后一年,库区监测点年人口出生率上升7.16%,死亡率下降4.45%.传染病发病以散发为主.各监测点均未报告鼠疫、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疟疾和急性血吸虫病例,仅丰都、奉节报告3例乙脑病例.2004年室内鼠密度(1.61%)略高于2003年(1.21%),但明显低于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3.94%).户外鼠密度(2.69%)则低于2003年(3.55%)和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4.22%).畜圈和户内成蚊总密度均低于2003年和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和病原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后一年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未发生明显变化.

  • 2010年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小型兽类监测

    作者:刘京利;鲁亮;郭玉红;吴海霞;王君;刘起勇;常兆瑞;张静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不同季节、不同海拔高度小型兽类种类和密度变化,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分别于退水后的6月和蓄水前的9月进行监测.在消落区中按10m高程差设置3个监测条带,每个监测条带中用100个鼠夹进行鼠形动物密度监测.结果 6-7月,在4个监测点共布放鼠夹1394个,捕获小型兽类31只,密度为2.22%;主要种类及构成为黑线姬鼠(80.65%)、黄胸鼠(6.45%)、四川短尾鼩(9.68%)、褐家鼠(3.22%).9 -10月,共布放鼠夹891个,捕获小型兽类11只,密度为1.23%;主要种类及构成为黑线姬鼠(9.09%)、黄胸鼠(45.45%)、四川短尾鼢(18.18%)、褐家鼠(18.18%)和长尾巨鼠(9.09%).退水后(6月)的密度要高于蓄水前(9月),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结论 在消落区范围内,存在多种鼠类,种群结构与迁移有季节性的变化.有必要在合适的季节开展小型兽类,尤其是鼠类的监测工作,并采取长期的控制措施.

  •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1997-2009年)以生物媒介传播疾病为重点的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

    作者:张静;杨维中;汪诚信;王豫林;徐勇;毛德强;潘会明;王子军;冯连贵;汪新丽;杨小兵;常昭瑞;贺圆圆

    目的 评价1997-2009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状况以及蓄水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在三峡库区选择9个县(区)的17个乡镇(街道)设立疾病和生物媒介监测点,1997-2009年连续系统收集人口出生死亡、传染病、生物媒介等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和空间分析以及蓄水前后比较,分析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库区人群健康状况.结果 三峡库区监测点2003年蓄水后7年室内平均鼠密度(2.22%)比蓄水前6年平均鼠密度(4.38%)下降49.32%;蓄水后室外平均鼠密度(2.76%)比蓄水前平均鼠密度(4.43%)下降37.70%.蓄水后人房年均蚊密度[35.09只/(间·人工小时)]较蓄水前[54.24只/(间·人工小时)]下降35.31%.蓄水后畜圈年均蚊密度[125.75只/(间·人工小时)]比蓄水前[179.46只/(间·人工小时)]下降29.93%.2003年蓄水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分别较蓄水前下降22.88%、84.85%、95.03%和81.82%.在蓄水后,钩体病、疟疾和出血热各年发病率均处于较低水平(<0.4/10万),乙脑历年发病率<2/10万,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和宜昌市.各年粗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3.77% ~ 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1.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未诱发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明显升高,尚未发现水库蓄水对人群死亡率造成影响,库区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鄱阳湖水位变化对钉螺孳生地的影响

    作者:朱蓉;周艺彪;张利娟;何战英;徐小林;郭家钢;赵根明

    目的 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位于鄱阳湖上、中、下游的星子、都昌、进贤和新建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以及邻近的4个水文站点进行调查.收集1997-2008年4个水文站点日水位数据,4个县的215块有螺洲滩的高程数据,以及三峡蓄水前1年(2002年)和蓄水后第6年(2008年)4个县的疫情调查数据和钉螺调查数据,比较三峡蓄水前后鄱阳湖水位波动、有螺洲滩水淹天数、钉螺指标和血吸虫病防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峡水库蓄水前,鄱阳湖4个水文站平均水位波动为6.91 ~ 12.93 m;蓄水后,平均水位波动减小为5.72 ~10.75 m,水位波动差值为(1.06±0.47)m,年高水位出现日期平均推迟了12 d,年低水位出现日期平均提前了12 d.蓄水前,有螺洲滩的平均水淹天数为(100.04±42.06)d,蓄水后为(64.13±22.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P<0.05).蓄水后,鄱阳湖钉螺密度为0.8437只/0.1 m2,较蓄水前(1.2234只/0.1 m2)下降了31.04%;感染螺密度为0.0014只/0.1 m2,较蓄水前(0.0042只/0.1 m2)下降了67.34%.蓄水前,鄱阳湖钉螺感染率为0.34%,蓄水后为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5,P <0.05).人群化疗覆盖率由2002年的4.45%(35 558/798 200)上升到2008年的9.80%(79 457/810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 336.63,P<0.05);灭螺覆盖率由2002年的1.35% (389.04/28 824.66)上升到2008年的7.49%(2260.90/30 16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 824.66,P<0.05).结论 三峡蓄水缩短鄱阳湖地区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不利于钉螺的孳生,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的防治将起到积极作用.

  • 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基线资料调查

    作者:蒋诗国;肖邦忠;李宗明;张依德;龚一顺;李向荣

    三峡水库是举世睹目的伟大工程,她的建成将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水面扩大、流速减缓、形成无数的岛屿;原有无数的小溪流将成为死水区域,成为大面积的媒介孳生地,从而对相关疾病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于1999年开展了三峡库区疟疾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重庆市涪陵区消除丝虫病后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调查

    作者:黎永成;喻珊;杨启志

    涪陵区辖3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全区面积为2 964 km2,全区总人口为113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26万,占总人口的23.00%.该区属于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1957年在开展三峡水库疟疾调查时首次发现丝虫病患者.后经过反复的普查普治,查出微丝幼血症者3 967人,其中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17人(已死亡8人).

  • 三峡库区移民淹没区2001~2002年病媒生物监测

    作者:汪新丽;苏培学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下闸蓄水,三峡水库初步形成.为了解蓄水前二期移民淹没区病媒生物现状,为库区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按照国务院三建委<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实施规划>[1],于2001~2002年在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开展了病媒生物监测.

  • 三峡水库巫山县移民安置区生活饮用水蚊密度5年监测报告

    作者:陈宏钧;梁尤富

    及时掌握三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库移民整体大搬迁对饮用水水质状况,相关疾病动态变化的影响关系,达到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重庆段库底卫生清理方法及其评价

    作者:苏培学;汪新丽;毛德强;陈亚林

    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水库运行的卫生安全,保护库区群众健康,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笔者于2002年3-11月开展了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库底卫生清理.

  • 水库蓄水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分析

    作者:苏培学;毛德强;汪新丽;陈亚林;焦艳

    目的了解蓄水前库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病媒生物现状.方法在三峡库区库岸3 km内地区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监测鼠和蚊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 2001~2003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22/10万,各种疾病逐年均成下降趋势;鼠密度平均为3.44%,有食虫目小兽、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鼠种;蚊密度平均为74.59只/(问·人工h),有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白蚊伊蚊蚊种.结论库区存在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随着三峡新库生态环境的变化,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有可能上升或暴发,值得高度重视.

  • 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化趋势及其对钉螺扩散可能的影响

    作者:汪天平;张功华;张世清;肖祥;汪奇志;方国仁;吴维铎;葛继华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来水来沙变化和冲淤情况,结合安徽段河道、江洲滩现状和血吸虫病流行的状况调查,分析论证了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建坝后来水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河道影响不大,来沙变化对下游影响较大,水库建成后1~80年内安徽段河道一直处于淤积势态,支流淤塞,滩地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现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皖江段涨滩明显,6年内涨滩1479.8万m2,建坝后水沙变化可能进一步促使滩地增长.据涨滩后生长植被,然后钉螺孳生的规律,预测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地区钉螺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

  • 洪涝灾害对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作者:贾庆良;李勤;龙江;汪新丽;吴国辉;毛德强;韩力苏;季恒清

    洪涝灾害在重庆每2~4年出现1次,部分地区还表现为1年多次和多年连续受灾,从1990~2002年,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发病率在0.19~4.33/10万之间,居全国4~5位.同时三峡水库的兴建使水流变缓,水位增高,引起相应的生态环境改变,人群迁移、鼠类随之迁移与集聚,可能使钩体疫源地扩散和活跃,使得重庆市未来遭受钩体病侵袭的可能性比过去更大.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探索洪涝灾害对钩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及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前钩体病的发病规律,为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提供依据.我们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三峡库区的丰都县和长寿县及钩体病的老疫区彭水县各选择2~3个乡镇为监测点,在钩体病流行前(4~5月)和流行后(9~10月)进行以下内容的调查研究:

  • 长江三峡水库四期蓄水重庆市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效果分析

    作者:喻珊;陈艳;郭玲;尹颀

    [目的]保护三峡水库水质,预防介水和鼠传疾病的发生.确保水库的正常运行.[方法]2008年3~8月,在重庆市涪陵区全面开展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区四期蓄水库底卫生清理工作,根据清理对象的特点分别采取清运、焚烧、填埋及必要的消毒措施,对鼠类和鼩鼢类进行毒饵毒杀.[结果]全面完成四期库底卫生清理的清理.一般性污染源与传染性污染源清理后粪大肠菌值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每个灭鼠区的鼠密度小于1%.[结论]库底卫生清理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 三峡坝区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程均福;张亚兵;张令要;方为民;周相朝;李芳

    目的 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 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 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 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 三峡库区兴山县二、三期蓄水库底卫生清理效果评价

    作者:温立新;王承全;邹学亮;王大军;吴开琼;郑凌;龚海燕;张宜锦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已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保护三峡水库环境卫生,防止水体污染,控制介水传染病和鼠传疾病流行,保障库区下游人群健康,根据<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技术规范>[1]要求,兴山县于2001~2006年对库底二、三期蓄水前实施了卫生清理,并按照要求进行检测和抽样监测,评价清理效果,现将库底卫生清理及效果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 重庆市三峡水库开县消落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作者:赵勇;赵梅;李廷玉;李继斌;刘平

    目的:了解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针对消落区居民进行的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开县消落区102户的居民(农村50户,城镇52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开县消落区居民对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营养以及食物营养价值的知识较贫乏;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居民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有关.而饮食与疾病关系、花钱预防疾病以及食物价格与营养价值关系的认知态度不是很理想;营养知识越多、居民地在城镇、家人有慢性病患者、Engel指数越低则居民营养态度越好.在行为上,消落区居民饮食一般比较咸,经常吃腌腊肉、咸菜,淘米次数比较多,仅有77.5%的居民平时关注营养宣传;营养知识越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营养行为趋于科学合理.结论:开县消落区居民亟需营养健康教育,并可以通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对居民发挥作用,以增加科学营养知识,增强健康营养意识,优化膳食结构和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习惯.

  • 三峡水库消落区人群营养状况及膳食结构分析

    作者:李继斌;李廷玉;赵勇;张艺

    目的:了解三峡水库消落区形成前人群营养状况和膳食结构,为连续动态食物与营养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膳食调查采用24h膳食回顾结合食物消费频数调查.结果:居民总能量摄入低于推荐摄入量(RNI).摄入量未达到DRIs标准的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硒以及钙.膳食结构主要问题在于粮谷类、豆类和蔬菜水果消费不足,而动物性食品和食用油脂明显过量.结论:重庆市开县居民的总体营养状况有较大提高,但某些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结构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三峡库区中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作者:王宏;刘达伟;汪洋;龙倩;陈静;范远洋

    目的:研究重庆市三峡库区中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小组访谈和深入访谈的方法,以重庆市三峡库区的部分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校领导为研究对象,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的因素.结果:目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睡眠普遍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学校、家庭、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太大.结论: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势在必行.

  • 三峡库区社会因素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作者:许发森;文松;钱晓洪;毛勇;钟波;来建;辜学广;王名佩

    三峡水库全长600余km,位于四川及湖北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六五"期间,我们曾对三峡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本底、周围流行区对水库的影响和水库及其消落区能否孳生钉螺进行了论证[1].现将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因素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