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浊之新治

    作者:张鹏;陈兴娟;杨传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重,血浊病的发生率日趋升高.外界浊气随呼吸之气进入人体,加重血浊,使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以清化通利降浊为治疗大法,因地制宜酌加清肺之浊气之药,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 化浊行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细胞死亡的影响

    作者:马学盛;周永红;王兴臣;刘倩;王新陆

    目的:研究化浊行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坏死、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脑梗死体积,并比较其神经功能行为积分;应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V试剂盒检测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积分明显下降(P<0.01),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浊行血汤可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行为症状,降低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

  • 仙虎合剂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斌胜;丁乐顺;刘同慎;刘志学;刘军

    目的:观察仙虎合剂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Wistar大白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仙虎合剂高、低剂量组和甲硫氨酸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以高脂饮食喂养10周,建立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后,模型组用生理盐水ig,中药高、低剂量组用仙虎合剂(相当于生药31.5,15.75 g·kg-1)ig,甲硫氨酸组用甲硫氨酸片(0.625 g·kg -1) ig.各组于用药4周后处死取材送检,观察肝体比、血脂、肝脂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等.结果:模型组镜下呈重度脂肪肝改变,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分别为(3.09 ±0.84),(2.29±0.41) mmol·L-1,肝组织匀浆TC,TG分别为(5.87±0.65),(23.46±3.28) mmol·L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仙虎合剂高剂量组镜下接近于正常表现,血清TC,TG分别为(1.68 ±0.22),(1.73±0.19)mmol· L-1,肝组织匀浆TC,TG分别为(3.42±0.44),(16.47±2.52)mmol·L -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仙虎合剂高、低剂量组血清TC( 1.68±0.22),(1.72±0.36)mmol·L-1,与甲硫氨酸组( 2.14±0.53) mmol·L-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治疗组其他各项数据相近,提示仙虎合剂能明显降低脂肪肝大鼠血脂,减轻肝脂变及肝细胞坏死程度.结论:仙虎合剂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具有确切治疗作用.

  • 从血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析

    作者:胡怀强;王兴臣;周永红

    探讨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枢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血浊的发生,血浊是动脉粥样硬化诸病机产生的基础.清化血浊有助于祛痰、活血、清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治法.

  • "血浊"病因病机浅谈

    作者:王中琳

    血浊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由王新陆教授在<脑血辨证>中首先提出.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去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浊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血浊的病因病机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血浊 病因 病机
  • 从血浊角度浅议冠心病防治

    作者:曲华;李圣耀;寇娜;高铸烨;史大卓

    “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有“润养(养心)”与“化神(心神)”作用,血之清纯被扰或血行异常,心脉与心神势必首受其害,从而出现心系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心脏作为血液循环重要的器官,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情况的变化尤为敏感。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与血脂、血糖异常或血中各种代谢毒物增多呈相关关系[2-3]。为此,探讨血浊理论对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试论血浊蒙窍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

    作者:韩萍;王新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系正常老化过程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或AD的极早期阶段,是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导师王新陆教授结合传统治疗中的难点及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血浊蒙窍是MCI的基本病机.笔者现对其整理探讨如下,以期对本病的防治有所裨益.

  • 脑动脉硬化症从血浊论治探微

    作者:韩萍;周永红;唐明;郭瑞友

    从血浊与脑动脉硬化症发病的相关性入手,深入探讨脑动脉硬化症从血浊论治的机理,论述血浊是脑动脉硬化症发病的病理枢纽,而清化血浊法为防治脑动脉硬化症的重要措施。

  • 血与神的关系探讨

    作者:吴君璇;刘伟;张国丽;刘维

    通过对血与神关系的深入剖析,认为血与神之间不仅是单向的血对神的濡养关系,而且包含着“神化于血”和“血以蕴神”的双向关系.血清神明,血病则神损,临证清血养血以治疗神志病;神宁血安,神病则血伤,临证调神安神以治疗血病.明晰血与神的关系有助于延伸调神、补血中药的功效,并为临床神志病及血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 《黄帝内经》"浊"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

    作者:孙飞;杜武勋;张少强

    根据《黄帝内经》中"浊"字上下文及后世医家的注释对"浊"的含义进行整理、归纳、推理、总结.《黄帝内经》中共出现"浊"字58次,有浊阴、浊气、血浊、浊液、浊涕及浊色6种性质为"浊"的物质.认为浊阴温润,濡养下窍与五脏六腑;浊气是胃、五脏、清气、寒气、寒温不适、饮食不节、风寒客脉以及肺伤所生的七种浊气的统称,其中胃、五脏、清气生成生理性浊气,寒气和寒温不适、饮食不节、风寒客脉以及肺伤生成病理性浊气;阳气蓄积过久或阴气过盛造成血浊;火热造成水液浑浊;胆热造成鼻流浊涕;体内的痹病、厥逆病以及内脏疾病可分别造成眉间、下颏部以及整体面部的浊色,上述物质浑浊或混乱,趋内,趋下,清晰度低,或黏腻、稠厚,浓度较高.

  • 化浊和血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总结

    作者:宗寿健;胡晓洁;王兴臣

    [目的]观察化浊和血颗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和血颗粒,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化浊和血颗粒能够降脂、降低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超敏,反应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化浊和血颗粒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治疗效果,能够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提高预后的目的.

  • 构架中医血浊理论体系以早期有效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于丽红;王兴臣;王新陆

    阐述血浊理论创立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是当今疾病谱改变的必然,并探讨血浊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血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了以血浊理论为指导早期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 王新陆教授从血浊入手治疗心悸、胸痹经验

    作者:车伯琛;王新陆

    王新陆教授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医道享誉海内外.系全国名中医药专家,擅长内科诸病诊疗,在中西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发展了独到的血浊理论.1 血浊理论的核心思想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正常生理状态,或因之而循行规律失常,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包括血的物质构成浑浊和由此所致的血循行紊乱两个方面.血浊治疗在于从系统人体入手,恢复血的动态平衡稳态[1-2].

    关键词: 血浊 心悸 胸痹
  • 化浊法在皮肤科疾病中的运用

    作者:王新陆

    论述了化浊法在皮肤科疾病中的运用体会,阐释了化浊宁肤汤的药物组成及分析,并以口腔内扁平苔癣、过敏性紫癜、天疱疮、手癣、结节性痒疹、带状疱疹、丹毒、类银屑病等疾病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 论"血浊"与"治未病"

    作者:王新陆

    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

    关键词: 血浊 治未病 病理
  • 关于血浊理论在现代疾病谱系中作用与地位的探讨

    作者:王新陆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理论是基于当代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血浊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的病理现象,并从中医现代化,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等3个方面论述了血浊理论的意义.

  • 王新陆教授从浊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菁

    作者:胡怀强;周永红;范玉芹

    王新陆教授是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丰富,他认为脾失健运、浊邪入血是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机,治当重在补消化疏,助用援药,同时注意节饮食、惜精神、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 化浊祛脂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作者:马学盛;王新陆

    目的:研究化浊祛脂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饲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同时灌胃给予化浊祛脂方3g/(kg·d),连续给药90天,并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MDA含量,血清SOD活力和血浆oxLDL浓度.结果:化浊祛脂方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中TC、TG、MDA、oxLDL水平(P<0.01),显著提高HDL-C和SOD活力(P<0.05).结论:提示本方具有降脂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基于"血浊"理论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方药运用规律初探

    作者:马文超;朱昌华;刘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4-2014年间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挖掘,在"血浊"理论指导探讨目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方药运用规律.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平台(www.cink.net),收集、整理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处方,用Exce1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软件为SPSS Clementine 12.0,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挖掘核心药物、常用药物分类的配伍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个处方,共186种中药,其中出现频数在30次以上的核心药物20种,自高往低依次为黄芪、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牛膝、全蝎、甘草、水蛭、鸡血藤、菖蒲、白芍、天麻、胆南星、蜈蚣、茯苓、熟地黄.主要药类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祛风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结论:基于"血浊"理论和数据挖掘挖结果,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分为清热活血法、清化痰浊法、益气健脾法和滋补阴血法四种,对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有指导意义.

  • “血浊”理论在女性黄褐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新斌

    以肝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浊邪蕴积形成血浊。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与疾病的发生、转归与预后有着密切关系。从黄褐斑形成的病因出发,探讨血浊与黄褐斑发生的相关性,运用血浊新概念指导临床,在黄褐斑的治疗与防治预防中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褐斑 血浊 病机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