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汉族人群MGMT基因遗传多态性单体型分析

    作者:陈慧峰;赵雷;闫雪华;高学挺;戴思泽

    目的 探讨MGMT基因5'侧翼区及第一编码区多态性单体型在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60例广东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以人MGMT基因目的片段(-875 nt~+362 nt)中-797G>A、-245T>G、-177T>G、-19C>T、+73C>T和+336G>A共6个多态性位点纳入本研究,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其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布.结果 60例高本底地区人群中各遗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在该人群的杂合度不同,分别为-797G>A (0.208)、-245T>G (0.017)、-177T>G (0.049)、-19C>T (0.269)、+73C>T (0.269)和+336G>A (0.417),且-245T>G和-177T>G均不存在变异纯合基因型;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797G>A与-19C>T、-797G>A与+73C>T均呈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关系,-19C>T与+73C>T之间呈完全连锁不平衡关系.构建了该人群中5种多态性单体型,其中主要的野生单体型(H1)频率为51.4%,其他4种为变异单体型(H2~H5),频率为46.3%.-19C>T与+73C>T之间形成1个单体型域,构成2种代表性域内单体型(CC/TT).结论 首次确认并报道广东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中MGMT基因5侧翼区和第一编码区6个遗传多态性位点及其单体型(域)分布.

  • 阳江高本底地区辐射致癌危险分析(1979-2002年)

    作者:王海军;孙全富;秋葉澄伯;张守志;钱叶侃;雷淑杰

    目的 分析1999-2002年随访资料,并与既往1979-1998年资料合并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统计效能;调整个体吸烟因素,重新估计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的致癌危险.方法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癌症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本研究阶段首先搜集1999-2002年的癌症死亡资料,并初步分析199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危险;其次通过ID号连接记录,将1999-2002年研究数据与1979-1998年研究数据进行合并,分析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危险及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居民的辐射致癌死亡危险.用Epicure软件中的DATAB模块计算人年数,用AMFIT模块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算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和可信区间(CI).结果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队列研究1999-2002年共随访76 264人,累积观察300 523人年,期间共死亡2 267例,其中癌症死亡239例.1979-2002年合并资料共随访125 079人,累积观察2 293 463人年,死亡14 711例,其中癌症死亡1 441例.1979-2002年癌症死亡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年龄调整后,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9 (95%CI:0.89~1.11),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相比癌症死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为-0.01(95% CI:-0.50 ~0.64).调整吸烟后,1987-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相对危险RR=1.00(95% CI:0.87~ 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ERR/Sv为0.01(95% CI:-0.56 ~0.81).结论 未发现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居民癌症死亡危险的增加.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额相对危险(ERR)较调整前稍增大.

  • 阳江高本底女性居民低剂量辐射照射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苏垠平;谭光享;雷淑洁;邹剑明;张素芬;刘建香;李小亮;孙全富;秋葉澄伯

    目的 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阳江高本底地区y外照射剂量率高的4个管区,对照地区选择了距中心镇距离与高本底地区所选管区距中心镇距离相近的2个管区,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选取50岁以上女性居民各100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中内膜厚度;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量血压、身高及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人生活史和居住史.同时,依据既往研究所测量的室内外环境地表γ剂量率及调查的年龄别居留因子,估算个人终生累积剂量.结果 阳江高本底与对照地区居民的平均累积剂量分别为(161.2±38.6)和(43.7±7.3)mSy,平均年龄分别为(65.2±10.4)和(60.7±8.0)岁.高本底地区居民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左、有两侧分别为(1.0±0.3)和(1.0±0.2)mm,对照地区左右两侧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均为(0.9±0.2)mm.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因素后,个人终生累积剂量为左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的一个危险因素(β左 =0.000 7,P<0.05).不同剂量组(<50,50~,100~,200~mSv)经调整后左动脉中内膜厚度平均值分别为0.9、1.0、0.9、1.1 mm.结论 长期低剂量辐射可能有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阳江高本底地区女性居民甲状腺超声检查的结果与分析

    作者:苏垠平;邹剑明;谭光享;秋叶澄伯;雷淑洁;李小亮;孙全富

    目的 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的4个管区和对照地区(CA)的2个管区选择50岁以上女性居民中各100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及直径;测量居民血压、身高及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个人生活史和居住史.同时,依据既往研究所测量的室内外环境地表γ剂量率及调查的年龄别居留因子并考虑居住史,估算个人终生累积剂量.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HBRA与CA居民的平均累计剂量分别为(162.5±38.1)和(43.7±7.3) mSv;平均年龄分别为(65.2±10.4)和(60.7±8.1)岁.经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HBRA高于CA,HBRA为70.2%、CA为51.0%.不同类型甲状腺结节中,实性甲状腺结节所占比例高,HBRA为87.7%,CA为75.9%.将实性结节按其大直径分组,调整年龄影响因素后,对于甲状腺实性小结节(<15 mm)来讲,高本底地区为实性甲状腺结节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其中直径< 10 mm的结节β回归系数=0.804,P<0.05;直径为10 ~ 15 mm的结节β回归系数=1.277,P<0.05).个人累积剂量为甲状腺实性小结节(<15 mm)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其风险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未见长期低剂量辐射对大结节有影响,但有增加实性甲状腺小结节(< 15 mm)发生风险的可能.

  •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端粒长度初步研究

    作者:李小亮;李坤;孙全富;雷淑洁;赵玉倩;刘建香;谭光享;邹剑明

    目的 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 在阳江市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和恩平市对照地区,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各选择40名55岁以上、年龄匹配的女性作为高本底组和对照组,采集其外周静脉血,分离基因组D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量其端粒的相对长度.两组端粒长度均数的比较,对数据取平方根后进行t检验.调查对象按照年龄分为55~、60~、65~和70~岁4组,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18.5、18.5~、24~和28~kg/m24组,调整年龄与BMI因素,将全部调查对象的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全部调查对象分为端粒较长组(≥2)和较短组(<2),对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本底组与对照组平均累积受照剂量分别为(169.52±27.43)和(47.52±6.50)mSv.高本底组端粒长度为1.98±1.25,低于对照组的2.69±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累积剂量对端粒长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累积受照剂量的OR值为0.992,95%可信区间为0.985~0.999,接近于1,端粒长度与受照剂量呈负相关关系,但效应不明显.结论 未发现居民端粒长度与累积受照剂量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人端粒长度变短.

  • 广东阳江辐射高本底地区居民眼晶状体混浊调查

    作者:王焱;秋叶澄伯;孙全富

    目的 研究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眼晶状体混浊的影响.方法 在广东省辐射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随机整群抽取2个村和3个村的年龄≥4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裂隙灯眼晶状体混浊检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眼晶状体混浊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之后,与对照地区居民相比,辐射高本底地区居民患眼晶状体混浊、皮质性混浊、核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OR值分别为0.99(95% CI:0.72 ~ 1.37)、1.45(95% CI:0.99 ~2.11)、0.82(95% CI:0.60 ~ 1.14)、4.05(95% CI:1.56 ~ 10.46),提示高本底地区居民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危险性增高.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受照可能是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重要危险因素.

  • 中国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研究(1979~1998)

    作者:陶祖范;孙全富;邹剑明;查永如;李嘉;刘玉升;袁镛龄;秋葉澄伯;菅原努;魏履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6.4 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的致癌危险,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癌症死亡资料收集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1979~1986年的资料从动态队列中收集,1987~1998年资料从固定队列获得.两组资料通过记录连接法合并.外照射个人剂量是根据辐射剂量仪测得的环境(室内、外)辐射水平,并考虑不同性别年龄的居留因子来估算.内照射个人剂量根据各类测量数据估算,不考虑性别年龄的差异.相对危险(RR)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及95%置信区间(CI)采用Epicure中AMFIT的程序估算.结果通过对125 079人1979~1998年的观察,共累积观察了1992940人年,期间总共死亡12 444例,其中癌症死亡1202例.整个高本底地区全癌死亡的相对危险RR=1.00(95%CI,0.89~1.14),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本底地区高、中、低剂量组全癌死亡相对危险的计算结果,均未显示其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也未发现其与剂量呈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调查还表明,不同地域、不同观察周期以及诊断水平等因素对全癌相对危险无统计学意义的影响.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分析表明,除食管癌高本底地区高于对照地区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癌两地区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同剂量组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的比较分析,以及部位别癌症死亡与估算的个人终生累积内外照射剂量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结果,均未发现任何癌症(含食管癌)死亡与剂量的一致性变化关系,趋势检验P值均>0.05.但高本底地区剂量范围等于或大于400 mSv剂量组的居民中,肝癌死亡明显低于0~199 mSv剂量组的居民,RR=0.31(95%CI,0.13~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实体癌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在整个高本底地区估算为-0.06(95%CI,-0.60~0.67).结论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也未发现高本底地区有辐射相关的部位别癌症死亡的增加.

  • 低剂量辐射诱导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树铮

    Olivieri等1984年报告低剂量3H-TdR作用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诱导其对继后较大剂量X射线的抗性,称之为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第一次低剂量为诱导剂量(D1),第二次大剂量为攻击剂量(D2).我们于1982年在广东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调查中发现长期受低剂量照射的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UDS高于对照,表明在全身照射条件下慢性低剂量辐射(D1)可使大剂量UV照射(D2)所致DNA损伤的修复合成增强(1985年发表).国外相继报道的资料多局限于体外实验.

  •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氨浓度的分布特征

    作者:袁镛龄;森岛弥重;沈泓;古贺妙子;魏履新;菅原努

    目的观察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空气中氡、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α径迹蚀刻法,用Rn-Tn杯监测器对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和相邻的正常本底对照地区(CA)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空气中累积氡、浓度的定点测量.结果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明显高于室外,CA则无明显差别.调查地区室内外空气中氡、浓度随季节变化不是很明显,秋冬季比春夏季稍高.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与地表γ外照射辐射水平和建筑材料类型存在着一定关系,CA无明显变化规律.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变化不是很大,而室内空气中浓度变化起伏很大,在离地面1.2 m高处,距墙5~10 cm处的平均浓度是距墙80~100cm处的12.9倍;在距墙1.2 m,离地面5~10 cm处的平均浓度为距地面80~100cm处的6.21倍.结论HBRA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略高于世界按人口加权平均值,是CA的2.63倍;但浓度分别是世界均值和CA的29.7和7.18倍,它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变化很大, 和它的衰变子体是该高本底辐射地区致居民的内照射剂量主要来源之一.

  • 广东阳江高本底地区γ辐射水平调查

    作者:李小亮;赵锡鹏;赵玉倩;朱卫国;黄志标;陈池宋;雷淑洁;孙全富

    目的 调查阳江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地表γ辐射水平.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择阳江高本底地区112所房屋,恩平对照地区147所房屋,使用便携式X、γ剂量率仪(FH40G+ FHZ672E-10)测量屋内和门口的γ辐射水平,同时测量选定管区的室外γ辐射水平.结果 高本底地区室内外γ辐射水平分别为(0.36±0.06) μSv/h和(0.16 ±0.06) μSv/h,对照地区分别为(0.13 ±0.05) μSv/h和(0.09±0.03) μSv/h,高本底地区室内外γ辐射水平约为对照地区的3倍和2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本底地区新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为(0.34±0.05) μSv/h,低于老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0.38 ±0.05) μSv/h;对照地区的新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为(0.18±0.02) μSv/h,高于老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0.09±0.03) μSv/h,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阳江高本底地区γ辐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地区,但两地区差异较上世纪有所减小.

  • 阳江高本底地区肺癌与室内氡暴露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海军;邹剑明;孙全富;袁镛龄;谭光享;杨浩贤;杨宇华;秋葉澄伯;森岛弥重;魏履新

    目的 研究居室氡暴露与肺癌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与对照为1:2个体配比.以面访的方式访问调查对象的家属或其他知情人.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方法,对调查对象曾住房屋的氡浓度进行累积测量.结果成功访问了63例肺癌病例和125例对照,病例与对照的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60.1岁和60.6岁.病例和对照所在室内氡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1和39.2Bq/m3.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氡暴露与肺癌危险的关系,比值比[(OR)95%可信限(95%CI)]为1.25(0.63~2.52).不同程度氡暴露,肺癌危险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 Bq/m3氡浓度时,氡暴露的超额比值比(EOR)为0.30(95%CI:-0.53~14.93),调整钍射气贡献后,EOR=0.14.结论未发现室内氡暴露与肺癌危险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 阳江高本底地区女性居民心-踝血管指数研究

    作者:赵玉倩;李小亮;雷淑洁;张素芬;谭光享;邹剑明;孙全富

    目的 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女性动脉血管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阳江市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γ射线外照射剂量率较高的2个管区95名女性居民为HBRA组,以恩平市对照地区(CA)96名女性居民为CA组.测量2组人群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及血压;采集肘静脉血,测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采用血压脉搏检查装置测量心-踝血管指数(CAVI).结果 CA组、HBRA组人群的CAVI分别为(8.09±1.03)和(8.35±1.60)m/s,CAVI异常率分别为25.00%和29.4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腹型肥胖等因素后,CA组、HBRA组人群CAVI的调整均值分别为8.19和8.25 m/s,HBRA组比CA组高0.73%,但2组人群CAVI的调整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021,P>0.05).匹配2组人群年龄后,2组人群CAVI调整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动脉血管硬化可能与长期接受低剂量辐射无关.

  • 高本底地区剂量学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

    作者:朱卫国;孙全富

    低剂量率持续电离辐射照射,尤其是累积剂量小于100mSv的照射,导致的人体健康影响特别是癌症危险估计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以及放射流行病学等领域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慢性照射辐射致健康效应的困难包括慢性照射终生累积剂量估计的不确定性、估计小剂量所需的巨大样本量、混杂因素的影响和缺乏适当的对照.在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HBRA)开展的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始于1972年[1],其目的是定量估计小剂量持续照射导致的健康危险特别是癌症危险.

  • 广东省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 MGMT 基因遗传多态性分布

    作者:陈慧峰;李晓杰;赵雷;温薇;李小亮;刘明;闫雪华;苏世标

    目的:探讨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遗传多态性位点在广东省高本底地区(HBRA)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60名广东省 HBRA 汉族人群,获取其周围血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 MGMT 基因5′侧翼区和第一编码区目的片段产物后纯化直接测序,筛选并确证潜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对 SNP 位点进行遗传特征分析,并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Map)数据库中的不同人群分布数据进行比较。结果PCR 扩增和成功测序60名 HBRA 汉族人群(120条染色体) MGMT基因-875 nt ~+362 nt 的目的片段,序列比对发现该人群中6个已知 SNP 位点-797 G >A、-245 T >G、-177 T >G、-19 C >T、+73 C >T 和+336 G >A,其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7%、0.8%、2.5%、15.8%、15.8%和29.2%。其中+336 G >A 的等位基因频率在该人群的分布与 HapMap 数据库中 HapMap-JPT 和 HapMap-CEU 人种/人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筛选出广东省 HBRA 汉族人群中 MGMT 基因5′侧翼区和第一编码区共6个 SNP 位点并提供其等位基因分布特征数据,为后续 DNA 多态性功能分析提供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