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J波综合征并下壁右室心肌梗死1例

    作者:柴淑霞;王宏贤

    患者,男,56岁,因突发胸闷、胸痛、头晕5小时,意识不清1小时,于2008年11月6日入院.5小时前患者晚饭后突发胸闷、胸痛、头晕、出汗,半小时后患者出现非喷射性呕吐,呕吐后自觉症状减轻,胸痛未完全缓解.1小时后胸痛加剧并出现腹痛,大汗淋漓.3小时后接入我院急诊科,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出现J波.

  •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探讨

    作者:王艳丽

    目的:探究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择取2017年8月~2018年9月某院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展开对J波的观察,判断其具体形态、位置、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对该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再择取无J波综合征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心电图参数.结果:所择取的60例患者中,存在明显J波患者3例,占5%,JT部分融合J波能实现分辨者9例,占15%,完全融合且J波不可分辨76.67%,下壁受累48例,占80%,前壁受累16.67%,没有J波伴病理性Q波J波伴T波倒置者.再对J波出现和消失时间进行分析,分别为(3.88±2.42)h与(26.58±14.21)h.再与无J波综合征的对照者比较,发现组间QTmax(2导联心电图QT期间的大值)与QTmin(12导联心电图QT期间的小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QTd(离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主要出现在心肌梗死的超急期,心电图特征为J波形态多变,且患者易出现下壁受累.

  • J波与J波综合征

    作者:严干新;姚青海;王东琦;崔长琮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与ST段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新近临床研究表明,在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心室颤动等心电图中,均存在J波形态、时限和幅度的显著改变,上述与J波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本文详尽阐述了J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分析了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下壁导联高大J波相关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内在机制.

  • J波综合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作者:沈雁岩

    摘要:J波指心电图QRS波结束和ST段起始的结合点(J点)抬高,振幅≥0.1 mV,时程≥20 m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偏离基线的波.近年来的研究中将与心电图J波有关,具备相同离子流机制,具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的倾向,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认为其某些类型成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高危预警的新指标.现就近年来J波综合征在离子流和细胞电生理机制、遗传学基础、分类分型与临床意义以及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 遗传性心电图J波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朱金秀;谭学瑞

    J波综合征是心电图表现有J波,并有不明原因的恶性心律失常、晕厥、心脏骤停病史或家族史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遗传性J波综合征是由于心肌离子通道相关基因异常而引起,与健康青壮年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1-3],主要包括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与Brugada综合征[4].1 J波综合征的定义J波为心电图上QRS波终末与ST段起始部位之间形成的振幅≥1.0 mV、时限≥20 ms的波,可与抬高的ST段融为一体,形态呈圆顶状或驼峰状.见图1.心肌细胞1、2相复极电流失衡所造成的跨室壁复极电流梯度是J波、ST段抬高形成的心电病理基础[5].目前认为,ERS与Brugada综合征是遗传性J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形式[6],两者分别通过早期复极与Brugada波心电图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或)家族史来确诊.

  • 高大J波引起夜间睡眠猝死一例

    作者:赵泽荣

    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因甲状旁腺癌术后六年,近几天感四肢酸软无力,在上级医院检查示:甲状旁腺素高达1610 U/L,血钙2.02 U/L,考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今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门诊以甲状旁腺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钙血症收入院.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六年前有过晕厥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

  • J波综合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金焕

    J波指心电图Q R S波结束和S T段起始的结合点( J点)抬高,振幅≥0.1m V,时程≥20m 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偏离基线的波。近年来的研究中将与心电图J波有关,具备相同离子流机制,具有室性心动过速一心室颤动一心脏性猝死的倾向,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认为其某些类型成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高危预警的新指标。

  • J波与J波综合征

    作者:古思嘉

    体表心电图上QRS波群的终末端与ST段起始部位的交点,称为J点.在J点后出现圆顶状的顿挫波称为J波,J波综合征是指心电图上不仅出现J波而且合并临床症状,它具体包括早期复极综合征、特发性室颤、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急性期以及Brugada综合征.

  • 猝死型冠心病抑或J波综合征

    作者:丁绍祥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史而心脏性猝死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2例典型患者,围绕其病史、发病时症状及相关检查化验,结合心肌电离子基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1例生存.另1例死亡.但均不具备冠心痛特征,发病后相关指标的异常应为心脏骤停及相关综合因素所决定.结论:无冠心病史而心脏性猝死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肌电紊乱基础,在特定的诱因下使心室外膜2期复极电位差的进一步增大出现折返诱发室颤而使心脏骤停,归属于J波综合征较为合理.

  • 儿童J波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坚;李筠;肖婷婷;谢利剑;王健怡;姜逊渭

    目的 探讨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因晕厥收治入院的J波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儿,1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心电图提示J点抬高,呈Osbron波表现;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结构大致正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脑电图、头颅CT无异常.在随访过程中出现频繁晕厥,并伴有恶性心律失常表现.结论 J波综合征患者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 ATP敏感钾通道调节血管张力的分子机制

    作者:施巍巍;杨洋;石云;姜淳

    ATP敏感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通道)广泛分布在血管系统,并在血管张力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KATp通道由4个孔道形成的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s,Kir)亚基和4个磺脲受体调节亚基(sulfonylurea receptor,SUR)组成.尽管其它一些亚基在血管中也存在,Kir6.1/SUR2B是主要的血管亚型KATP通道.KATP通道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以及人群中KATP通道基因突变的发现,都强烈支持KATP通道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动态平衡调控是不可缺少的.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调节KATP通道活性来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膜电位,从而调节血管张力.多数内源性血管收缩物质,例如血管加压素,激活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磷酸化KAP通道并抑制其活性;而血管扩张物质,如血管活性肠肽,通过增加cAMP的形成和提高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的活性来增加KATP通道的活性.PKC作用于Kir6.1亚基C-末端,磷酸化4个保守的丝氨酸,而PKA磷酸化SUR2B亚基第2核苷酸结合域的Ser1387位点.血管KATP通道也受活性氧的调节,其中Kir6.1的Cys176是一个重要的过氧化物调节位点.此外,KATP通道功能可被一些慢性的病理生理条件上调,如感染性休克.核因子-κB依赖的基因转录是脂多糖诱导的血管KATP通道激活的一个机制.本综述将概括性描述血管KATP通道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受到的调节,以期阐明血管KATP通道在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靶点.

  • J波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

    作者:张萍

    在大多数情况下,早复极的心电图都是良性现象,主要见于青壮年男性、运动员和黑人.早复极心电图诊断的标准为在QRS波终末处和ST段起始之间出现明显的抬高,在12导联心电图中表现为至少连续两个以上导联的ST段≥1mm或0.1mV.近年来,发现有些早复极人群出现了特发性室颤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2014年由颁布的遗传性心律失常临床诊治专家共识将有早复极心电图表现,并伴有特发性室颤发生的临床表现称之为“早复极综合征”,这是对传统的早复极综合征概念的挑战,但也更准确地反映了“综合征”概念的本意.

  • J波综合征:特发性室颤

    作者:张媛

    心电图上连续2个或以上的导联出现J波抬高≥0.1mV是一种常见现象,称为过早复极现象(ER).如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则称为J波综合征.特发性室颤(IVF),以青年男性发病为主、心脏结构完全正常、但突发心室颤动、原因不明,是年轻人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在IVF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J波和ST段的抬高(图1).人们对J波的产生机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目前认为J波综合征并不都是良性,IVF是J波综合征的一种.

  • 述评:J波综合征认识的误区及争鸣

    作者:李国良;武金娥;严干新

    自严干新等2004年首次提出J波综合征的概念,至今已经整整10年.特别指出的是,J波综合征是作为一个新的疾病群首先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然后逐渐被国际同行认可,进而出现在不同语言的医学杂志及教科书里.在此之前,不同的J波综合征亚型多年来被认为是孤立存在的临床表现.

  • 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2014

    作者:杨新春

    一.临床特征Brugada综合征(BrS)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于1992年由西班牙Brugada兄弟首先报道.心电图表现为正常QT间期,右束支阻滞(RBBB)和右胸前导联(V1~ V3)ST段持续性抬高,经心脏超声、心室造影甚至右室心肌活检检查,心脏无异常改变.对BrS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全球约每10000人中有5~20人发病,而在东南亚国家,其发病率可能更高.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提示,BrS主要发病年龄段为成人,平均猝死年龄大约40岁,目前小确诊患者是出生仅2天的婴儿,而大的患者为84岁.BrS猝死占所有猝死的4%~12%,占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猝死的20%.患者常由于多形性室速或室颤而发生晕厥或猝死,但实际上大多数为无症状患者.心律失常常发生于饱餐后、休息时或睡眠中,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所致.

  • J波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作者:郭琦;浦介麟

    J波是指QRS波结束和ST段起点(J点)抬高>0.1mV,时程≥20m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的偏离基线的波,是整体心室肌除极结束和复极开始的一个标志点.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初Osborn对J波开创性的观察和研究,J波也称为Osborn波.J波综合征的概念是2004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凡是心电图有特征性J波,临床伴有室速和心脏猝死倾向,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通称为J波综合征.

  • J波综合征:缺血性J波

    作者:郭继鸿

    近年来,缺血性J波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高度重视,其将急性心肌缺血伴发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发生机制,从整体心肌心电图改变变为离子机制,包括ST段抬高的机制.此外,缺血性J波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室颤、室速的发生密切相关.

  • 异常J波综合征

    作者:严干新

    J波是紧随QRS波群之后的一个小的半圆形波.1953年,Osborn在犬的实验中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因而J波又称Osborn波[1].J波在人体可见于生理和病理状态.自从10年前严干新和Antzelevitch首次阐述其细胞和离子机制以来,对J波的临床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2].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由瞬时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或称夜间猝死综合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

  • J波综合征

    作者:王现青;严干新;崔长琮

    心电图上J点是指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突发性转折点,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复极的开始.J点之后的顿挫称为J波.由瞬时外向钾电流介导的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在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甚至ST抬高的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把这些临床综合征称为J波综合征.深入了解J波综合征的内在机制对猝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 J 波综合征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马奕;苏显明;崔长琮

    心电图异常J波和J波综合征是心脏性猝死高危预警的一个新指标.本文从J波综合征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J波形成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并就其在心脏性猝死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J波 J波综合征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