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38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仪

    目的:通过对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镜下特点,免疫表型的观察,探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HE切片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及随访患者的方法,总结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8例患者,年龄31~78岁,中位年龄54.5岁,组织形态上为富于细胞的实团状,片状,巢状,间质较少,无腺管形成,地图状坏死,推挤性边界,淋巴细胞浸润常见,分级Ⅱ-Ⅲ级,淋巴结转移少见,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常见,免疫组化均表达ER(-)、PR(-)、HER2(-)、CK5/6(+),38例中有22例随访1~3年,有6人死于乳腺癌.结论:乳腺癌检测CK5/6,同时结合ER,PR HER2的表达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三连阴及CK5/6(+)的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分级高,复发转移早,预后差.

  •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作者:刘慧;范钦和;李霄;刘广珍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分析等方法将1311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BLBC型、HER2型和不表达型,并分析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523例,随访2-132个月,平均65.8个月.结果 BLBC发病率17.0%(223/1311),HER2型和不表达型的发病年龄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肿瘤直径显著高于腺腔A型.组织结构上,BLBC多为组织学3级,较HER2型和腺腔A型更多见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和带状分布于坏死周围的特点;多见大块地图状坏死和中央瘢痕、推进性边缘、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和高核分裂指数;细胞形态上,合体细胞和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化生和梭形细胞化生多见于BLBC.BLBC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腺腔A型和HER2型,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HER2型和不表达型;其他ER阴性乳腺癌(HER2型、不表达型)之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基底细胞样标记不是乳腺癌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BLBC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大多数国外文献报道相似.该亚型乳腺癌既具有不同于非BLBC的、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也具有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相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其形态学上的诸多特征虽不十分特异,但可作为诊断线索提示病理医师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与腺腔A型相比,BLBC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具有较差的预后.

  • ER/PR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王芳;马丽;沈贵华;刘秀云;袁燕玲;袁峥;王方;杨红鹰

    目的 探讨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13例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术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ER、PR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追踪患者生存信息.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ER2、CK5/6、CK14、EGFR、p53、p63、Vimentin标记物的表达,依据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将213例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进行分类,分析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结果 213例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中纯HER2过表达型56例(26.3%),基底细胞样型93例(43.7%),Basal-HER2型19例(8.9%),全阴型45例(21.1%).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患者的3、5、10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0.6%、77.5%、74.2%;3、5、10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2.7%、79.6%、74.1%.在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中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与非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手术时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64.1%对88.4%,P<0.05).结论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总体预后与其他类型的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对预后影响较大.

  • 叉头框转录因子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炳娟;马秋双;陈红;张金库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 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 E-cadherin)、波形蛋白( 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 BLBC 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 non-BLBC 中 FOXM1、Slug、E-cadherin 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 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 P均=0.000)。 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 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 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 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 P=0.005),与 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 P=0.000;r=-0.378, P=0.000), 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 P=0.002)。 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 P=0.000)。结论 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 FoxM1、c-myc蛋白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秋双;张金库;周炳娟;赵文明;赵亚飞;孙吉瑞;李金梅;乔海芝;张丙信

    目的 探讨FoxM1和c-myc蛋白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BLBC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70例non-BLBC组织FoxM1和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病理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BLBC、non-BLBC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FoxM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3%(51/66)、60.0%(42/70)和13.6%(9/66),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47/66)、54.3%(38/70)和22.7%(15/66),FoxM1和c-myc蛋白在BLBC和non-BLBC组织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且在BLB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non-BLBC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BLBC中FoxM1和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94,P< 0.05),且FoxM1和c-myc蛋白的表达与BLBC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FoxM1和c-myc蛋白参与了BLBC的发生、发展,并且FoxM1和c-myc蛋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 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一例

    作者:黄慧;钟华;杨希川;张恋;翟志芳

    临床资料
      患者,女,51岁。主因右面部丘疹渐增大2年,于2015年9月16日就诊。患者于2013年夏季发现右侧面部出现一粟粒大小黑色丘疹,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缓慢增大,中央呈淡黑色,边缘近肤色,无痒痛及破溃。患者否认有局部外伤史及特殊外用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可见一直径约1 cm的肤色斑块,斑块中央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的淡黑色丘疹,边缘无珍珠状颗粒,表面无破溃、糜烂,质地中等,无压痛(图1)。治疗:手术切除皮损并行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示:真皮毛囊周围可见大量基底样细胞团块,呈条索状或树枝状排列,边缘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鳞状细胞团,细胞无异形;周围间质疏松,毛细血管周围见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组织病理诊断: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术后随访至今,皮损无复发。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刘莉萍;魏亚;白君;潘慧;戚晓东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carcinomas,BLBC)与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诊断标准.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筛选出TNBC病例,再根据CK5/6、CK14和CK17表达情况从TNBC中筛选出BLBC病例,分析两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TNBC占浸润性乳腺癌10.5%,50.7%的TNBC为BLBC.BLBC与TNBC有高度一致的临床病理特征.BLBC高度表达CK5/6、CK14和CK17.结论 BLBC与TNBC病例大部分交叉但不完全重叠,CK5/6、CK14和CK17可以作为诊断BLBC病例有效的标记物.

  •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作者:何伟(综述);于凌飞;段秀庆(审校)

    三阴性乳腺癌( TNBC)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相对于其他乳腺癌亚型,其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辅助治疗后复发转移率高等特点。 TNBC对化疗较为敏感,治疗仍以细胞毒性药物为主。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近几年乳腺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该文就TNBC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22例肺基底细胞样鳞癌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磊;张雷;吴秋丽;阚学峰;战忠利;孙蕾娜;朱红;王长利

    目的:探讨肺基底细胞样鳞癌(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lung,BS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比较与低分化鳞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DSC)的生存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BSC及PDSC病例,进行病理切片复习,确诊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PDSC组相比,BSC患者除女性患病比例较高(P=0.001)和男性吸烟量较大(P=0.003)外,在其他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SC和PDSC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X~2=0.03,P=0.547),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30个月,4年生存率分别为22.4%和36.1%(u=0.740.P=0.230).对于Ⅰ期和Ⅱ期患者,两组生存率也无明显差异(X~2=1.09,P=0.297 4),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46个月,4年生存率分别为47.3%和45.2%(u=0.122,P=0.450).不考虑病理类型,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手术方式和临床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与实施肺叶切除者相比,全肺切除者术后死亡风险增加1.379倍(P=0.031),局部切除者死亡风险增加1.634倍,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61);随临床分期增加,发生术后死亡的风险比增高(X2=14.12,P=0.000),Ⅲ~Ⅳ期患者发生术后死亡的风险是Ⅰ期患者的2.347倍(P=0.018),Ⅰ期和Ⅱ期患者术后的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7).结论:BSC女性发生率高于PDSC,未发现BSC的预后同PDSC存在差异,因此,暂时不需要对此类特殊非小细胞肺癌亚型设定不同的治疗模式.

  • 受体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铭泉;陈强;施纯枚

    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的特征,将ER、PR和HER2受体均阴性的乳腺癌称之为受体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是具有独特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乳腺癌哑型,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有较高的一致性,复发早、进展快、生存短.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目前并没有推荐的化疗方案,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 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并发粟丘疹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郑和义

    报告1例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患者男,18岁.出生时即发现左侧颈部有一斑片,形态不规则,不痛不痒,境界清楚,较周围肤色浅,其上有丘疹和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基底样细胞呈条索状吻合,嵌于疏松基质内,其间有鳞状上皮细胞,细胞无异形性,未见有丝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示Bcl-2(-),Ki-67(-),基质CD34(+).诊断:先天性局限型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

  • 线状痣样型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

    作者:江阳;闫国富;刁庆春

    报告1 例线状痣样型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患者女,41 岁.左侧颈、背部丘疹20 余年,无自觉症状.皮损表现为数百个粟粒至黄豆大肤色或浅褐色丘疹,聚集成片,呈线状痣样排列,分布于左侧颈部及腰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免疫组化:基质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CD10、CD34 均阳性,基底样细胞S-100蛋白(-)、Bcl-2(-)、Ki-67 蛋白表达< 5%.

  • Slug、E-cadherin、Vimentin及β-caten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冯迪;耿敬姝;于晓宇;蒋旸

    [目的]观察Slug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依照免疫组化表型筛选出BLBC、管腔A、管腔B/C、He卜2过表达及正常乳腺样型共147例乳腺癌,采用EnVision两步法检测各亚型中Slug、E-cadherin、Vimentin及β3-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41例BLBC中Slug、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63.4% (26/41)和39.0%(16/41).E-cadherin表达减弱率为63.4%(26/41)、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53.7%(21/41).BLBC组中Slug、Vimentin阳性率高于其他各亚型(P<0.01).BLBC组中Slug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减弱和Vimentin表达上调存在相关性(P<0.05).BLBC组中Slug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EMT可能是造成BLBC特殊生物学行为的原因,并且受Slug基因表达的调节.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张伟;张帆;徐国祥;何雷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s)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45例BLBCs与15例腔A型乳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使用一抗包括CK5/6、CK14、SMA、CD10、p63、CD117、EGFR、Vim、cyclin E、SKP2、Ki-67等指标. 结果 BLBCs形态学特征主要有:推进性生长方式(P=0.000);肿瘤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P=0.000);地图样坏死(P=0.000);非典型髓样癌特征(P=0.015);泡状核样(P=0.017);核分裂象多见(P=0.000);BLBCs高度表达以下免疫指标:CK5/6(P=0.000)、Vim(P=0.000)、CD117(P=0.018)、cyclin E(P=0.000)、SKP2(P=0.007).结论 BLBCs是经基因表型证实的一种特殊亚型的乳腺浸润性癌,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化特点可替代性诊断BLBCs.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作者:吴燕梅;施俊义;郑唯强

    乳腺癌分子亚型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全身治疗措施,研究发现其分子表型有明显的特异性.该文综述近年来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分析其特异性的分子学特征,探讨肿瘤发生机制以及潜在的有效治疗靶点.

  • 三阴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桂超;邬蒙

    乳腺癌是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无论在分子生物学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还是对治疗的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使治疗更加个体化和有效.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新的相关药物相继推出使乳腺癌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改观.

  •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临床形态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宋振迪;崔伟;李杨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探讨其临床形态特征,治疗效果如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癌组织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所占的比例,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7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78岁,平均49岁.EGFR表达阳性细胞平均比率为48.4%(59/120). CK5/6阳性细胞平均比率为62.5%(75/120).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复发率为8.9%,高于其他类乳腺癌2.6%(2/78).死亡率在本组78例患者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为2.6%(2/78),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为1.3%.但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在本类疾病中的死亡率为9.5%(2/21),明显较高.结论: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在乳腺癌中的发病率较高,其EGFR和CK5/6的高表达率为诊断该疾病提供依据,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患者的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效果不佳,预后差.

  •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细胞核增殖抗原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祁旦巳;周伶俐;高宝辉;张旭彤

    目的 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青年女性患者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及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青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的石蜡标本,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选出基底细胞样乳腺癌22例,并随机选择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3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RRM1及Ki-67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RRM1在BLB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2.7% (5/22),显著低于非BLBC组织的86.7% (26/30,P<0.05);Ki-67在BLB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95.5% (21/22),显著高于非BLBC组织的66.7% (20/30,P<0.05).结论 RRM1与Ki-67在BLBC组织与非BLB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检测RRM1与Ki-67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并且BLBC可能对代谢类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敏感.

  • p120连环素与上皮性钙粘附蛋白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明雷;焦艳;赵长燕;才秋敏;赵静

    目的 探讨p120连环素(p120)与上皮性钙粘附蛋白(E-cad)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120、E-cad在56例BLBC患者中的表达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的关系以及p120和E-cad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p120在年龄分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大小分组、组织学分级分组、淋巴结转移分组、pTNM分期分组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E-cad在年龄分组、肿瘤大小分组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组织学分级分组、淋巴结转移分组、pTNM分期分组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在BLBC中p120异常表达与E-cad表达减弱/消失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BLBC中,p120异常表达与E-cad表达减弱/消失均提示预后不良,两者的表达有正相关性.

  • 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1例

    作者:陈小红;陈德宇;熊霞;许飏;黎昌强;徐基祥

    患儿男,5岁.左上臂外侧泛发棕色丘疹3年.皮肤科情况:左上臂外侧不规则分布棕色丘疹,中等硬度.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基底样小细胞呈条索状交互吻合,嵌于疏松的纤维性基质内,团块细胞周边呈明显的栅栏状.诊断: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