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王怡净;张立实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主要产毒菌株为禾谷镰刀菌,此外,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以及雪腐镰刀菌等也能产生ZEA.玉米、小麦、燕麦和大麦等作物易受到ZEA污染,由于ZEA具有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潜在危害,所以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ZEA的毒性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 丹参枯萎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

    作者:杨立;缪作清;杨光;邵爱娟;黄璐琦;申业;王雪;陈美兰

    丹参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栽培丹参枯萎病发生严重,严重影响栽培丹参产量和质量.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形态学和病原学实验手段对从发生枯萎病丹参植株茎和根中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根据ITS序列采用PCR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定.结果表明丹参枯萎病多发生7-8月高温、多雨季节,栽培一年丹参枯萎病的发生率为10%左右,而栽培三年或者三茬丹参枯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60%~ 70%.枯萎病会引起丹参根腐,因此生产上易误认为根腐病.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ITS序列也表明其与黄瓜枯萎病菌的ITS序列同源性为99%.因此,作者认为引起丹参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

  • 长春花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产生药用成分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玲琪;郭波;李海燕;曾松荣;邵华;谷苏;魏蓉城

    首次报道从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 G.Don 茎的韧皮部中分离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 m,为该植物的一种内生真菌,并用TLC和HPLC对该菌的97CG3菌株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能产生抗癌药长春新碱成分.

  • 尖孢镰刀菌致角膜溃疡1例

    作者:陈淑贞;黄肇薇;李庆安

    患者女74岁农民自述不明原因左眼红痛,视物不清,于当地治疗10天,疗效差,近2天来上述症状加重,于10月27日收入我院.

  • 洋葱种植者与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王文和;刘辉

    目的 探讨民勤县洋葱种植者与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关系.方法 通过对甘肃民勤县52例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及微生物培养及对洋葱采挖现场的土壤、腐烂洋葱及采挖者手指采样的微生物培养分析.结果 52例患者真菌培养,25例培养出真菌,菌种以尖孢镰刀菌多(48%);洋葱采挖现场调查发现,洋葱刺激气味造成60%的作业者角膜上皮糜烂;现场采样真菌培养,3类标本中均培养出多种真菌,腐烂洋葱中尖孢镰刀菌多,土壤中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居多,作业者手指尖孢镰刀菌多.结论 采挖洋葱的农民因洋葱刺激性气味造成角膜上皮糜烂,为真菌感染创造有利条件;农民接触腐烂的洋葱及土壤,手上污染了大量真菌,在擦拭眼泪时将真菌带入结膜囊造成感染.大多数致病菌是尖孢镰刀菌,主要来源于腐烂的洋葱.

  • 培养时间对尖孢镰刀菌产毒影响的初步观察

    作者:刘艳;曹艳红;孙丽艳;付小艳;王绍萍

    目的 探索实验室培养尖孢镰刀菌产T-2毒素佳条件.方法 实验室用尖孢镰刀菌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8 d后分离、纯化,将第二代尖孢镰刀菌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灭菌后的市售玉米培养基(pH值7.0~7.2),培养温度为15℃,分别培养2周、4周和6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培养物中的T-2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实验室培养时间的不同,对T-2毒素的产量有明显影响,3种不同时间的培养物,其T-2毒素含量分别为6周≥4周≥2周.结论 尖孢镰刀菌实验室培养时间的不同,对T-2毒素的产量有明显影响.

  • 尖孢镰刀菌致角膜溃疡的菌株分离及鉴定

    作者:陈淑贞;蔡应木;李庆安

    2000年10月30日,我们从一例眼角膜溃疡病人的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尖孢镰刀菌。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患者,女,74岁,农民。自述不明原因左眼红痛,视物模糊,于当地治疗10天,疗效差。近二天来上述症状加重而收入我院。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眼疾患及眼外伤、手……

  • 一株尖孢镰刀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单丽红;姜冬冬;赵沙沙;黄佳佳;朱丽;刘宏民

    目的:克隆一株能高效转化合成屈螺酮的重要中间体(7α,15α-二羟基DHEA)的尖孢镰刀菌参与反应的关键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基因CYP6003A1.方法:根据尖孢镰刀菌转录组得到CYP基因,自主设计引物,运用Trizol法提取DHEA诱导48 h的尖孢镰刀菌的总RNA,通过PCR扩增尖孢镰刀菌CYP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的cDNA序列.结果:成功扩增出全长3 459 bp的cDNA片段,将CYP6003A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通过NCBI上的BLAST进行在线比对,对照结果显示与CYP6003A1相似度前10个基因有3个是CYP基因,其余均是与CYP基因相关的基因.CYP6003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编码691个氨基酸的多肽.结论:从尖孢镰刀菌中成功克隆了CYP6003A1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 白及根腐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孙乐乐;杨永红;刘军凯;周敏

    目的:确定引起白及根腐病的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白及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和病害症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回接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5℃,适温度为25 ~ 30℃;pH值范围为3~10,适宜的pH值为6~7;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100%(水)中才能很好的萌发;55℃处理10 min是孢子的致死条件;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较小.结论:引起白及根腐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 三七根腐病尖孢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作用研究

    作者:董鲜;马晓惠;陈传娇;耿连用;杨志慧;鲁荣昌;徐福荣

    目的:分离、鉴定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明确其致病作用,为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经显微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以一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栽培的方法,研究尖孢镰刀菌侵染对植株生长、光合作用、细胞膜以及水分吸收的作用.结果:1)分离鉴定的尖孢镰刀菌侵染三七后,能引发根系腐烂,叶片黄化、萎蔫和倒垂,发病率高达77.5%;2)重病株叶片、茎秆和根系相对于对照植株,其鲜重分别降低了52%、49%和39%;3)病原菌侵染后,轻病株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降低比率分别为35%、38%、7%和36%,重病株Pn、Gs、Ci和Tr降低比率分别为84%、94%、49%和88%;4)发病三七植株根系和叶片电导率都显著增加,Tr/Gs比值增加;5)在整个测定周期,对照植株水分散失量平均为10.8g,而病原菌侵染植株仅为6.3g.结论:尖孢镰刀菌为三七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对三七生长、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都有影响.

  • 尖孢镰刀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汲珊珊;李君文;安娜;谌志强;陈照立;邱志刚;刘先宁;王新为;郭长江;金敏

    目的 建立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临床标本中尖孢镰刀菌的快速诊断.方法针对尖孢镰刀菌的β-tubulin 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构建该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尖孢镰刀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通过10种标准菌株和33株临床分离株的应用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度、敏感度和重复性,6株尖孢镰刀菌均有明显扩增,而其它37株临床常见的致角膜炎真菌标准株或分离株无明显扩增;低检出限为408 copies/μl,且变异系数低于5%.结论研究成功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临床上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诊断及指导用药具有实际应用性和重要意义.

  • 尖孢镰刀菌致坏疽性臁疮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晨;陆洪光;魏羽佳;蒋燕萍

    目的 分析真菌感染致坏疽性臁疮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病原菌种类、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1例尖孢镰刀菌感染致坏疽性臁疮,并对1977-2015年真菌感染致坏疽性臁疮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17岁.右小腿胫前皮损3个月.取痂下坏死组织直接镜检见大量菌丝,真菌培养(SDA)见白色棉絮状菌落生长.扫描电镜观察见镰刀形大分生孢子.提取菌株DNA,对ITS,TEF-1α,BT2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鉴定为尖孢镰刀菌.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稍好转,后失访.25例已报道病例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2d~69岁,中位年龄15岁.常见基础疾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7例,占68.00%),包括急性白血病14例、淋巴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皮损部位:四肢或臀部23例(92.00%),躯干10例(40.00%),头面部4例(16.00%).致病菌:镰刀菌7例(28.00%),毛霉目真菌7例(28.00%),念珠菌6例(24.00%),黑曲霉、双间柱顶孢、金龟子绿僵菌、弯孢菌和明脐霉各1例,分别占4.00%.21例(84.00%)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9例(36.00%)予外科治疗,包括外科清创术(4例)和手术切除局部皮损(5例).15例(60.00%)治愈,1例(4.00%)好转,1例(4.00%)失访,8例(32.00%)死于本病,均为播散性感染.结论 真菌感染致坏疽性臁疮主要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以白血病患者多见,皮损好发于四肢或臀部,毛霉目真菌、镰刀菌和念珠菌是其常见致病菌.播散性感染病死率高,及早诊断并合理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